伍国栋,民族音乐理论家、教育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
音乐学理论、中国传统音乐及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理论研究、音乐教育研究等。
主讲课程
艺术学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及教学主讲民族音乐学概论。
著作
• 《瑶族民歌》(合作),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 《
白族音乐志》(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
• 《
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 《中国音乐》,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 《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 《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
论文
• 《民间合唱园地里的小花》,《人民音乐》1982年第6期。
• 《民族音乐中的“子母声”》,《中国音乐》1983年第1期。
• 《听中国打击乐音乐会》,《中国音乐》1985年第1期。
• 《桂、湘、粤边界瑶族民歌考察》(第2作者)《
中国音乐学》1985年第1期。
• 《侗族民间合唱旋宫实践的初步探讨》,《音乐研究》1985年第4期。
• 《民族声乐曲“垛句”唱腔的结构型态和艺术功能》,《音乐探索》1986年第1期。
• 《论民族音乐现象的系统化结构》,《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期。
• 《田野作业的方法论思考》,《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期。
• 《汉代杂技音乐》,《中国音乐》1986年第4期。
• 《长鼓研究——兼论细腰鼓之起源》,《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
• 《通俗歌曲及其传播的民间音乐本质》,《人民音乐》1988年第3期。
• 《民族音乐现象系统化结构的综合研究》,《音乐研究》1989年第1期。
• 《〈白族音乐志〉体例 》,《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3期。
• 《润物细无声——1990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述评》,《中国音乐年鉴》1991年。
• 《历史积累上的飞跃——中国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历史及发展概观 》,《音乐研究》1991年第3期。
• 《从荒芜走向繁茂——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四十年》,《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3期。
• 《白族那马支系音乐及其文化构成透视》,《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 《实地调查资料储存的理论及方法》,《
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4期。
• 《民间音乐作品书面规范显示及其权利归属》,《
人民音乐》1994年Z1期。
• 《实地调查的经验积累和科学意义及作用再认识》,《中国音乐》1995年第1期。
• 《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调查类型》,《中国音乐》1996年第1期。
• 《在传承过程中新生——工尺谱存在意义和作用的思考》,《中国音乐》1997年第1期。
• 《收获的季节——1997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中国音乐年鉴》1998年。
• 《关于撰写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几个问题》,《人民音乐》1998年第1期。
• 《近代新音乐环境中的“国乐”处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刊》1998年。
• 《1998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年鉴》1999年。
• 《“纳西古乐”名实谈—答〈人民音乐〉记者问》,《人民音乐》1999年第1期。
• 《留得华韵播寰宇——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祭》,《中国音乐》1998年第2期。
• 《进入音乐大师的生活时空——〈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图典〉序》,《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
• 《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上)》,《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
• 《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下)》,《音乐研究》2001年第1期。
•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艺术学教育与科研》2001年。
• 《音乐基础教育的文化层面定位》,《香港“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读者论坛会论文集》2002年。
• 《乐史图说四则——骨哨、骨笛、陶钟和鼓的音乐图象学描述》,《南阳师院学报》2002年第5期。
• 《〈云南民族音乐论〉序》,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 《民族音乐学如何强调其实践性》,《音乐与表演》2003年第1期。
• 《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实践层面》,《人民音乐》2004年第2期。
• 《
民族音乐学概论》, 《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科版)》2004年。
•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创建》,《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3期。
• 《修炼资料积累和文献研究“基本功”——为〈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论文献综录〉结题而作》,《音乐与表演》2004年第3期。
•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上) 》,《黄钟》2005年第1期。
•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下) 》,《黄钟》2005年第2期。
• 《丝竹声声入耳来——评〈江南丝竹音乐大成〉》,《
中华读书报》 2005-05-11。
• 《先秦丝竹乐辨踪》,《音乐与表演》2005年第2期。
• 《乐目新撰举要——〈中国音乐词典〉(少数民族音乐部分)增修释例》,《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4期。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以传统音乐文化类型为题》,《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 《两汉魏晋南北朝“丝竹乐”窥探》,《交响》2006年第1期。
• 《一个“流域”两个“中心”——江南丝竹的渊源与形成》,《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
• 《〈三六〉与〈三六〉“家族” 》,《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
•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的历史继承与创新拓展》,《音乐与表演》2006年第4期。
• 《艺术学的田野考察》,《艺术学研究》2007年创刊号。
• 《环太湖地区的乐社传统——苏南“丝竹繁兴”的人文历史背景研究》,《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
• 《岂一个“乐派”了得——传统音乐流派与“中华乐派”议》,《人民音乐》2007年第2期。
• 《江南丝竹二胡源流与“声腔化”演奏传统》,《音乐与表演》2007年第2期。
• 《苏南“丝竹繁兴”的乐社背景》,《人民音乐》2007年第7期。
• 《江南丝竹曲目类型及来源》,《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
• 《什么是有力度见成效的保护?》,《
中国艺术报》 2007-07-27。
• 《隋唐燕乐乐队编制特征窥探》,《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 《“江南丝竹”概念及研究述评》,《
艺术百家》2008年第1期。
• 《江南丝竹的传播与影响》,《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
• 《江南丝竹笛箫演奏的“昆曲”“琴乐”传统》,《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
• 《研究材料的原创性——在首届“音乐学博导论坛”上的发言》,《音乐与表演》2008年第3期;
•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大理古城“洋人街”戏台“天天有戏”调查 》(第一作者),《中国音乐》2008年第4期;
• 《〈四合〉与〈四合〉族 》,《音乐研究》2008年第6期;
• 《丝竹遗响迤沙拉》,《人民音乐》2009年第1期;
• 《得失有三思,皆可以为鉴——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传承反思录》,《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 《江南丝竹乐社“苏南三社”调查》,艺术百家,2009年第3期;
• 《江南丝竹琵琶演奏的“文曲”传统》,中国音乐,2009年第4期;
• 《六板》与《六板》族——江南丝竹曲目家族构成辨识之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第4期;
• 《“乐种”研究四个逻辑层面的构思与设计——为“江南丝竹研究”制定的基本策略》,交响,2009年地4期。
科研获奖
• 《长鼓研究》,1988年获
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奖。
• 《民族音乐现象系统化结构的综合研究》,1991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
• 《中国音乐》,1999年获文化部首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
三等奖。
• 《
中国民间音乐》,2002年获第四届江苏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 《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实践层面》,2004年获中国文联“优秀评论(理论类)奖”。
•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艺术科学国家重点项目“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审),2004年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优秀编审工作奖”。
•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2005年获
江苏省“高校社科类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