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荣禧
买荣禧
买荣禧是武陟县圪当店有名的阿訇,回族,曾掌教周口市陈州街清真寺
人物简介
买阿訇19岁那年发生了饥荒,那年买荣禧正在博爱县念经,生活十分艰苦,同学们都走了,唯有买荣禧没有走,那怕每天只喝两碗豆面糊糊,他依然毫不松懈地悉心念经。冬天屋子冷,他把被子披在身上读经书,夜深了打起盹来,被子从身上溜下去,一会儿冻醒来,他把被子又拉上来披在身上继续攻读。经年累月地苦读,他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遂穿衣挂幢被禹县清真寺聘为阿訇。担任阿訇一段时间,买荣禧感到自己的经学功底不扎实,还需深造。于是他辞了阿訇职务,到西北深造,先后在陕西西安,甘肃平凉和宁夏吴忠继续念经。
从西北学成归来,买荣禧首先考虑的是发展伊斯兰教育。所以无论哪个清真寺聘请他当阿訇,他先讲收满拉(学生)的生活保障问题。
买阿訇教学生十分认真。他说:“要使教门兴旺发达,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接班人,阿訇的素质越高,发展教门的前景就越美好。”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买阿訇的拜俩(灾难)来了。红卫兵冲进门东瞅西望,翻箱倒柜,没啥可抄的,最后盯上了两个装肥皂用过的木箱。红卫兵掀开盖子一看是经书,把两只木箱搬到院子里往地上一扣,全是经书。买阿訇站在一旁冷眼观望。两个红卫兵抱起经书想拿走,买阿訇立即猛吼一声:“放下,你们疯了啦,连经书都要拿走,给我放下!”他这一声突如其来的大吼把这伙红卫兵吼愣了,静了片刻,领头的红卫兵指着买阿訇说:“你这个反动阿訇,还想唬人!揍他!”几个红卫兵一齐扑过来把买阿訇打倒在地,这伙红卫兵没有拿经书,都溜走了。
第二天,这群红卫兵又来了。一个红卫兵冲进屋把两木箱经书搬出来又倒在院里,领头的红卫兵掏出打火机正准备烧经书。买阿訇克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他再次大喊:“经书犯了什么法!不准烧!都给我滚!”红卫兵又一哄而上把买阿訇打倒。领头的红卫兵用打火机从三个方向点燃了堆在院子里的经书,然后扬长而去。
红卫兵一走,买阿訇立即不顾被打的伤痛叫师娘赶快端水来灭火,他急速奔向火堆用手扒,用脚踩,抢救经书。师娘来不及端水,也赶快跑过来用脚踩,用手扒,总算把大部分经书抢救出来了。
有个穆斯林青年,家境十分贫寒,他蒸了些馍去卖,被市管会的人抓了、馍被没收了。他痛苦极了。正在艰难度日的买阿訇尽力救济了他。第二年春天这个穆斯林青年到买阿訇家来要求跟买阿訇念经。买阿訇冒着风险收下了这个学生。
此后,远远近近的一些穆斯林青年,慕名而来投奔买阿訇念经。买荣禧阿訇在恶劣的情况下毅然肩负起伊斯兰教教育的重任,默默地为学生们讲学。
四人帮被粉碎以后,买阿訇一心一意创办伊斯兰教育,竭尽全力培养人才。
买荣禧阿訇为伊斯兰教育事业沤心沥血50年,鞠躬尽,直到归真。他归真后,后辈遵照他的遗愿,以他的终身积蓄创办“买荣禧基金会”,奖励和资助那些家境贫寒的满拉和阿语学校的学生,使他们完成学业。
此后的日子时里文化大革命京开始了,挨斗、遭整,无辜地劳动改造,天天扛着锄头下地劳动,就在当时那样的逆境里,恩师从没放弃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更没放弃学习,在地里休息几分钟也放过学习的机会,从包里掏出经书便认真阅读,后来从恩师的口中流露出,那时,他已着手学习现代阿拉伯语,手中的教材都是正在北京大学东语系担任阿语教授的马坚先生给寄来的,恩师同马坚教授有着密切的交往。
买阿訇是在中原大地办学、经堂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落实了党对少数民族的各项政策,买阿訇道德在圪 店清真寺广收弟子、兴办教育,恩师不但经堂功底深厚,汉语基础扎实,而现代阿语多年的钻研,已掌握自如,恩师对各经典的翻译、讲解,真可谓语言精练、巧妙,让行家叫绝。买阿訇思想开明,在办学的过程中他提倡开设汉语课、历史课、阿拉伯语等课,他学说:“如果不学各种学科就会被社会淘汰”,买阿訇对每个学生视为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对可朔之才更是苦口婆心,认真负责,买阿訇从不无故耽误课程,买阿訇患有癫痫病,每当劳累过度就会发作,发作时痛苦的样子,如今回忆起来令人心痛。买阿訇传教有方,因才施教,因地制宜,引以据典,凭经服人,每逢主麻日,买阿訇所选取的宣讲内容都非常新颖、引入人胜的,大凡听过他老人家演讲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他老人家身边学习的日日夜夜,不光是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学做人,恩师谦虚好学。
他不但学习上学生,在他讲完课后,总要到学生宿舍看看,如果发现哪位学生存在弄不懂的问题,他便会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直到学生们彻底学会。
在生活上,他对学生更是无微不至,他每月都会从自己的薪水中拿出一些钱为学生们购置学习和生活用品。有一次,一位学生去他办公室请假回家办事,正巧赶上清真寺为他发薪水,他接过清真寺社首发给他的薪水递给请假的那位学生,深情地说:“我知道你家境不怎么样,这些钱你带回去补贴一下吧。”学生说:“不,我不能要您的钱。”“你不拿我就要生气了。”说着他强行把钱塞进了那位学生的上衣口袋。那位学生当时就感动的热泪盈眶。
人物评价
买阿訇是中原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处地慕名而来学子和专程来探望的教胞络绎不绝。甚至北京的阿拉伯语界学者们也常来常往,但他老谦虚和蔼、平易近人,没有架子。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