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净琉璃是一种源于日本中世纪武家社会的吟唱作品,最初讲述的是室町幕府初期源氏公子与净琉璃小姐之间的爱情故事。这种艺术形式最初采用传统能剧的形式展现,随着时间推移,发展成为江户时代的一种代表性音乐净琉璃。后来,“人偶净琉璃”一词也常用于描述伴随三味弦演奏的戏剧说唱。
人偶净琉璃在日本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在元禄时期前后,大阪与京都地区的人偶净琉璃剧在唱腔和人偶操作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井上播磨掾(1633-1685)被认为是人偶净琉璃剧的创始人之一,而宇治加贺掾(1635-1711)和竹本义大夫(1651-1714)则分别在京都和大阪继续推动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竹本义大夫与
近松门左卫门的合作,极大地提升了净琉璃的戏剧艺术水平,使其成为一个能够细腻描绘人物性格和社会情境的成熟戏剧形式。近松门左卫门的作品对后来的古典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偶净琉璃是将人偶与净琉璃这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尽管使用人偶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不止人偶净琉璃一种,但在表演过程中同时使用净琉璃说唱的,唯有人偶净琉璃。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有使用人偶参与民间祭祀和神事活动的传统。新年时,人们会从神社领取包含人偶的护身符,这些小人偶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祸的能力。在东北部的青森、秋田、岩手等地,人们还会制作简单的布制人偶来传递神的信息。除了在宗教活动中充当替身或神的象征外,人偶也被民间艺人用来演绎民间传说和故事。
人偶净琉璃的艺术成就不仅限于其创始人的贡献,还包括多位作家的努力。纪海音(1663-1742)、文耕堂、并木宗辅(1695-1751)、竹田出云(1691-1756)以及近松半二(1752-1783)和平贺源内(1728-1779)等人都为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竹田出云所著的《义经千株樱》和《假名手本忠臣藏》等剧本后来被改编为歌舞伎节目,在20世纪仍有人演出。这些作品虽然含有虚构成分,却反映了当时的武士阶层的思想观念。
人偶净琉璃起源于15世纪中期,当时最受欢迎的剧目讲述了三河国诸侯女儿净琉璃御前与牛若丸之间的爱情故事。随着这个故事的广泛传播,净琉璃这一术语成为了整个说唱艺术的统称。16世纪后期,净琉璃开始使用新的乐器三弦伴奏,吸引了更多观众。18世纪上半叶,人偶净琉璃在关西地区繁荣昌盛,一度超过了歌舞伎。然而,到了18世纪下半叶,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歌舞伎吸收了人偶净琉璃的各种元素,迅速成长起来。19世纪后半叶,人偶净琉璃逐渐式微,仅在京都保留了一个文乐座剧团,作为古典剧种的继承者得以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