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梁
北京颐和园花卉园艺研究所所长
周国梁,男,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1972年参加工作,他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普通通的园艺工人,已成长为颐和园花卉园艺研究所所长。
人物简介
他的名字总是和“盆景大师”这个头衔联系在一起, 他的盆景作品多次获奖:“劫后余生”、荣获中国花卉盆景协会举办的第二届盆景评比展览一等奖;“临风”、“豪情满怀”、“古木争春”作品分别荣获北京市花卉盆景协会举办的第三、八届盆景展览一等奖;“寿春”树桩盆景荣获首届国际盆景大赛一等奖;作品“一代豪情”、“金壁生辉”、“宫廷古桂”均荣获大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精品奖。
2002年,为了适应绿化行业的迅速发展,颐和园延庆区成立了花卉园艺研究所,周国良他以出色的业务能力成为不二的领导人选。这就意味着他不但要继续进行盆景创作,还要搞好基地的基本建设。面对更加繁忙的工作,周国梁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特别是为了把颐和园皇家园林的桂花品牌推向奥运会,自05年开始,周国梁确立专项课题,加大科技力度,使桂花提前开花专题研究试验取得新突破。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北京市共青团组织颁发的新长征突击手;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总工会授予的爱国立功标兵;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授予的“全国技术能手”;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人物事迹
上世纪80年代初,北海公园举办了一个全国性的盆景展会,那时,盆景在北京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周国梁于是找人现攒了两盆,一盆是几棵月季丛植在一个盆里,另一盆是经过简单修剪的月季。但是南方选送的盆景就精致多了,让周国梁叫绝。通过那次展览,周国梁暗下决心,一定要搞出北京市自己的盆景来,于是他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购买盆景书籍、学习盆景知识。周国梁的想法得到了单位领导的支持,颐和园成立了盆景组,周国梁有幸成为组里的一员。为了学习盆景的制作工艺,单位派周国梁去上海市学艺三个月。那时,周国梁刚结婚,蜜月还没度完。但听到让他去学习盆景,高兴极了,怀着对盆景艺术的憧憬来到了上海。可是,一到植物园,负责的同志却给他发了一个搞卫生的清洁桶,周国梁心想,想学艺都得从搞卫生做起。一天、两天、三天,转眼两个月过去了,竟然没有人搭理他。眼看学习时间就要结束了,他再也坐不住了,找到植物园领导,领导终于同意让他和大名鼎鼎的汪彝鼎学习山水盆景的技法,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第一天上班,汪先生告诉他,站在旁边看一个星期。他又着急了,一共还有半个月的时间,怎么还要先看一个星期!汪先生在工作的时候不希望别人打搅,石头摆在什么地方,为何要这么布局,对没有任何盆景制作基础的周国梁来说什么也看不懂。第二天,周国梁又硬着头皮看了一天,等到第三天,周国梁终于看不下去了,趁汪先生不在,他拿起屋里的砂积石,按照自己的想法乱摆一气。汪先生看了,说他摆得一点章法也没有,不过从这天起,汪先生开始给他讲,山水盆景石头应该怎么摆,把制作盆景的章法一点一点地渗透给他。那时,周国梁对盆景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恨不得在这几天把所有东西都学会。于是,白天周国梁在汪先生的山水盆景组学习,中午休息的时候就去树桩组学习树桩盆景的制作技法。虽然这次学习时间很短,也只学了点皮毛,却给周国梁的盆景创作之路打下了基础。
通过在上海的短暂学习,加上自己看书自学,周国梁很快悟出了一个道理:搞盆景创作必须植根于本土文化,和文化结合才是北方盆景发展的方向。通过实践和探索,周国梁觉得,北京市的气候比较干燥,发展山水盆景没有优势,想创出北京特色,只能从树桩盆景着手。为了找到可以做盆景的素材,房山区怀柔区门头沟区密云区,几乎北京周边所有的山区都留下过他的脚印。那时,他们开着一辆小面包车,来到郊区,一住就是几天,往往天还没亮就启程了。他们就像山民一样,背着一个小背篓,看见好的树桩赶紧放在里面,然后迅速下山假植起来,以免把辛辛苦苦挖来的树桩弄死。记得有一次,他和一位同伴到山上,发现一株五角枫老桩,从桩子来看像一只老鹰的翅膀,这个造型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周国梁迫不及待地把它挖了出来,竟然有150多斤,比周国梁还重。对于身材单薄的周国梁来说,背着这个150多斤的树桩走平地都费劲,何况要走七八里山路。刚开始还能招架得住,走了几里路后周国梁实在太累了,于是背着树桩靠在悬崖边的一块石头休息,没想到石头不结实掉下去了,差一点周国梁也掉下去,幸亏同伴拉了他一把,才捡回了一条命。
周国梁经过探寻,终于发现了鹅耳枥朴树、山楂、榔榆等10多个适合制作树桩盆景的素材。树桩盆景的制作离不开蟠扎、造型,但这些素材都来之不易,为了提高利用率,周国梁先用铜丝作为替代材料,练习技术。一尺铜丝在他的手指间千万次缠绕、拿弯、造型,双手无数次地被扎破,结下了厚厚的胼胝。同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学会容易学精难。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要取得突破必须先积淀文化功底。为了学习盆景技法,周国梁每月都拿出几元工资购买专业书籍,他把别人看电视打牌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周国梁在创作上,并没有把南方的流派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而是根据北方的情况进行了选择性吸收。周国梁不止一次地讲过,北京市是六朝古都,北京的盆景一定要突出皇家特色,要与皇家园林结合起来,在风格上追求磅礴之气。他创作的《宫廷古桂》,就是取材于颐和园的宫廷汉桂。创作的时候,他只是把大的形状修剪出来,尽可能表现出这棵古树的苍劲,而没有在树枝的细节上多做处理,省去了蟠扎、造型等环节。这盆盆景在第二届全国盆景展上获得了一等奖。周国梁的作品得到了权威的认可,他也为北派盆景创出一条新路来。
2002年,为了适应园林行业的发展,颐和园在延庆区成立了花卉园艺研究所,周国梁出任所长。颐和园的古桂花是公园的一张名片,是皇家园林的代表,研究所成立之后,这批古桂花树就移交给了研究所养护。周国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仔细观察桂花的养护情况,通过科学实验,改善水质条件和肥料的成分配比,满足了古桂树的生长要求。在今年颐和园举办的“百年古桂香颐和”的活动中,周国梁培育出的古桂花能从9月一直开到10月10日,这也是一个创新。
周国梁说,颐和园有三代人养护桂花的经验,但是只停留在老方法上是不行的,在吸取老师傅经验的同时也要创新。颐和园中老祖宗留下的桂花有72棵,如果只是把这些老桩摆出去肯定是不行的,要想让它旧貌换新颜必须更新重剪。过去的方法是从侧枝开始修剪,而且只能在三分之一处进行,但是周国梁根据去南方取经的经验,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从主枝开始剪起,而且还是在它的三分之二处,实践证明他的创新是成功的。对于北京市盆景的发展,周国梁认为,北京要发展乡土树种,更要在品种上创新。过去搞盆景寻找素材可以到山上去采挖,现在大家都提倡保护环境,因此北京要结合苗圃种植发展乡土树种。为此,周国梁一直在努力探索,他已经在北京延庆的基地里,培育出了丁香、贾探春连翘红豆杉等十几个北京本地品种,并且已经开始尝试用这些素材制作盆景。
参考资料
文字资料——中国园林网.sr.yuanlin.com.2019-07-16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