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棕蝠
分布在四川等地的翼手目动物
大棕蝠(食虫类:Eptesicus serotinus Schreber),别名小夜蝠、放棕蝠、蝠、欧洲棕蝠、盐老鼠,为蝙蝠科、棕蝠属的动物。
形态特征
大棕蝠体型中等大小,前臂长49~57mm。吻鼻部正常,吻鼻端局部裸出。具稀疏短毛,吻两侧凸起。耳较长,基部较宽呈三角形,耳先端广圆。耳屏舌状,较长,先端向前倾,第3指具3个指节,自第3至第5指长度递减。雄性阴茎作“『“形弯曲。尾尖露出尾间膜约4~5mm。
大棕蝠体背面毛茶棕色,毛基色较浓,毛端黄棕色。腹面淡褐色,后腹及其两侧毛色染黄。翼膜淡褐色。
大棕蝠颅骨较长,颅全长超过20mm。吻鼻部较短宽,脑颅较低。矢状嵴和人字嵴较发达而不突出。无眶后突。颧弓后部较宽。前颌骨前部中间有明显的鼻窝。
大棕蝠的齿式=32。上颌具2门齿;内门齿较大,具2个齿尖;外门齿很小,靠近内门齿后外侧方。外门齿与犬齿间有空隙。臼齿3枚,最后1枚较小。下颌前臼齿2枚,第1枚较小;臼齿3枚,最后1枚小的不明显。
分类学
大棕蝠属于蝙蝠科棕蝠属,其学名“serotinus”源自拉丁语,意为“傍晚”,而属名“Eptesicus”来自希腊语ἔπιεν和οίκος,意味着“房屋飞行者”。已经确认了以下亚种
- Eptesicus serotinus boscai: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和摩洛哥
- Eptesicus serotinus pashtonus:巴基斯坦和阿富汗
- Eptesicus serotinus serotinus:欧洲北部和东部以及西亚
- Eptesicus serotinus turcomanus:中亚和新疆
东方大棕蝠(E. pachyomus)及其亚种曾被认为是E. serotinus的亚种,但现已被划分为不同的物种。
生活习性
大棕蝠群息,而不同种也能群息同一个场所,一般由几十只到几百只组成群体,匍匐于房顶的过木或房梁夹缝中或倒挂在梁上。大棕蝠有记忆能力,当飞出进入洞时,不发出声音,当飞出后立即用网把洞门塞上,当飞回后,他不发出声音,他们只记洞口是无阻,高速度飞回进入网中。
大棕蝠对光照极度敏感,反应仅次于水鼠耳蝠,处在黑暗期依太阳或季节不同而不同控制其体内生理生化和机能,大棕蝠这种依照太阳或季节控制动物生理化习性和机能,明显地随着日光照射时数减少而繁殖,故叫短日类动物。
大棕蝠在日落黄昏或天明前后,夜色苍茫时飞出觅食,主要以大型的鞘翅目昆虫为食,也食双翅目昆虫。每当幕色降临之时,大棕蝠飞出栖息地忽上忽下,急剧地变动飞行方向形成游戈式飞形,似乎杂乱无章飞行,其实是追逐昆虫觅食。在空中施展全身技巧, 有时能急转360度。在飞行时不断从喉咙和鼻子发出声波故嘴鼻为声纳“发射器”,大棕蝠能一秒钟发出50组超声脉冲,同时能准确接收和分辨同样数目回声,能迅速判明物体距离和大小,同时能探测几个目标的形貌和位置。凡是发音在C调以下的昆虫都能免出被它捕捉。蚊虫发音D调至F调,与G调相当,则容易被捕捉。大棕蝠一分钟可捕十几只昆虫。
大棕蝠越冬地点不详,它们大概无长距离的迁移。
繁殖方式
大棕蝠6月初产仔,每产1~2仔。两个月后达成体大小。大棕蝠秋天短日照时交配后,卵子不立刻受精卵,精细胞保存在雌体输卵管内到翌年春天,当食物(昆虫)出现时,才进行受精开始卵裂,胚胎发育。大棕蝠幼崽,产后会爬而不睁眼,不能飞,靠吸吮乳汁生活。2023年报道称,大棕蝠是哺乳动物中首次发现非穿透性生殖性交的实例,原因似乎是雄性有着相当大的阴茎,占其整个身体长度的约22%,使得穿透困难,因此阴茎只是紧贴着阴道。它们的交配方式在哺乳动物中是独特的,但更类似于鸟类中发现的肛交。
栖息环境
大棕蝠在夏季栖息在房含棚顶、阔楼,夹壁墙,木制的水塔等各种不同的隐蔽所里,但不一定只选择建筑物,也栖息于岩隙之中。隐蔽所除要求黑暗,适宜的温度以外,对安静等其它条件要求也较严格。冬季栖息环境不详。大棕蝠主要利用建筑物作为夏季栖息地,尤其是那些有高山墙和空腔墙的老建筑,通常出现在教堂中;现代建筑物很少被使用。栖息地通常在山墙顶部或下部的附近进入。大棕蝠几乎不会出现在树上,而树可能是人类出现之前最可能的栖息地,这种物种似乎非常倾向于使用建筑物。栖息地有时与管鼻蝠或长耳蝠共享,也有记录显示这种物种与Natterer's蝠、whiskered蝠和noctule蝠有关。冬季只有少数大棕蝠被发现,但很可能大多数在建筑物的空腔墙和废弃的烟囱中过冬。有少数记录显示它们在洞穴最寒冷的部分被发现,要么在屋顶缝隙中,要么在岩石堆积物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塞浦路斯捷克丹麦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海峡克里特岛梵蒂冈匈牙利、印度、伊朗以色列意大利西西里岛、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北马其顿、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共和国、马耳他摩尔多瓦摩纳哥、蒙古、黑山摩洛哥尼泊尔、荷兰、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圣马力诺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巴利阿里巴巴集团、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泰国、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中原地区东北地区外,还见于内蒙、山东省河北省陕西省甘肃省等地。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且非常广泛。有记录显示种群数量在一些地区增加,例如欧洲北部的一些地区;而其他部分地区减少,例如丹麦、英国,特别是奥地利的东部,大棕蝠数量已下降70%。土耳其和伊朗的物种数量比较少,但再北非等地数量却很庞大。中国的一些省份也很常见。该物种的种群数量趋势未知。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大棕蝠在其欧洲分布范围内的许多地区都有所下降。饲食栖息地的丧失被认为是下降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这种蝙蝠几乎完全栖息在建筑物中,因此极易受到建筑工程和有毒木材处理的干扰。在英国,大棕蝠受到非常全面的法律保护,这在欧洲大部分地区也是如此。
回声定位
这种蝙蝠物种用于回声定位的频率介于25-55千赫之间,能量最大的频率为31千赫,平均持续时间为8.8毫秒。
饮食
与Nyctalus或Plecotus物种类似,大棕蝠主要是以捕食飞行昆虫为主的空中捕食者。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类学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栖息环境
分布范围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回声定位
饮食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