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十二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创办于1951年,位于
河南省郑州市
惠济区江山路与国基路交汇处,占地面积38000余平方米。学校是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校、河南省高中生生涯规划首批试点学校、
郑州市首批创新教育先进单位。校训为“求知、明德、识理、健体”,校长为孟天义,党委书记为陈立新。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34个教学班,教职工152名,其中正高级1人,高级教师62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骨干教师19人。学校坚持硬件建设和内涵提升齐头并进,建有现代化图书馆、体育馆,以及由创新实验室、数学实验室、机器人工作室构成的创客工场,化学、生物、物理实验室设施完备,开设空乘、影视表演、篮球、田径等特色课程,助力学生多样化发展。2021年10月20日,学校荣获
河南省首批中小学示范性图书馆。
历史沿革
郑州市第十二中学是郑州市教育局直属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位于
南阳路与北环路交汇处,创建于1951年春,1982年因教育教学质量高被定为郑州市教育局直属重点高中,后又被认定为市级
示范性高中,面向郑州市区招生。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学校坐落于郑州市综合经济投资区,校园绿树成阴,坪圃溢绿。
文化广场宽阔美丽,一草一木、一石一楼尽透人文气息。
学校拥有教学楼、综合图书楼、实验楼、语文实验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英语阅览室、语音室、科技活动室、劳技教室、音乐和美术教室、报告放映厅、塑胶运动场、校园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
多媒体设备遍布每一个场所。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和设备齐全的医务室,建有学生公寓楼和千人餐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
学校建立了物理、数学特色实验室,实施“语文实验室计划”,举办课本剧大赛,开展读书活动,效果显著。以“培养能力,释放潜力,展现活力”为宗旨的学生社团活动可谓独树一帜。九十年代以来,多名学生在省市生物、物理、
化学、
计算机等大赛中获一、
二等奖。
这里,自然风景与人文气息渗透交融,科学精神和育人氛围相得宜彰;这里,成为众多学子修身、成才的乐土。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50名,其中高级教师59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骨干教师19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研究生学历48人,教育硕士59人。近几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已成为一所“有传统、有内涵、有创新、有前途”的省级示范性高中。
办学成果
新时期的郑州十二中本着“素质全面,特长明显,身心强健,志向高远”的育人目标抓管理、促教学、勤育人,学习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提升办学品位;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扎实推进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几年来,“
郑州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郑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郑州市普通高中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郑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中小学师德教育先进单位”、“郑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优秀单位”、“郑州市文明标兵学校”、“郑州市花园式单位”、“
河南省绿色学校”等数十个荣誉称号,接踵而至。学校的素质教育、升旗仪式、远足活动、五四科技文化
中国艺术节、优秀学生
夏令营、社团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事迹,先后被郑州教育电视台、郑州广播电台、
郑州电视台、郑州有线电视台、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河报》、《
郑州日报》、《郑州日报》、《
教育时报》等多家新闻单位采访报道。
文化传统
学校秉承“求知、明德、识理、健体”的校训,在规范管理的同时,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使其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学校建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体系。校内由以书记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以政教处和团委为依托,以各班班主任为德育工作的主力军,现已发展为全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学校通过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语言文
字节,书法、摄影、剪纸,校报、校刊、广播站等活动为学生
自我管理、主动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社团、远足、
扫墓、演讲比赛、歌咏比赛、
课本剧大赛等各种活动多姿多彩,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熏陶学子的性情,培养学子的品格,加强学子对母校文化的认同,从而为十二中学子打上清晰的母校文化烙印。学校校园环境优雅,树木郁,鸟语花香,灵气回荡。徜徉在弘毅园、创新园、耕耘广场其中,既能感受十二中辉煌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又能品味到十二中现代的气息,创新的理念和弘毅的品质。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创客教育方面走在
郑州市前列,学校也因此获得了“郑州市首届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先进校”、“郑州市首批创新教育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建校六十余载,一代又一代的十二中人秉承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艰苦奋斗上下求索,逐渐形成了十二中良好的文化底蕴,十二中人团结一心积极进取,打造了一支“博学、文明、和谐、民主、进取、笃行”的教职工队伍;创设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激励机制;实现了两个平等——“工作面前人人平等,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培养了一大批“阳光、向上、博学、儒雅”的青年学子。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
恢复高考以来,学校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
高中毕业生,输往高一级学府深造的大中专学生一万余人。这些学生遍及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南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知名大学。九十年代以来升入高校特长生(体育、艺术)达数百人,数十名学生因综合素质突出直接被
保送升入高等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