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貂(
学名:Martes zibellina),别名貂鼠、黑貂,一种
鼬科貂属动物,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针叶林地带。紫貂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动物,其毛皮为灰褐色、黑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而柔软,绒毛细密而丰厚,主要被用来制作大衣、衣领、帽子、围巾等,售价较为昂贵,有“裘皮之冠”和“软黄金”的美誉,也是“东北三宝”之一。野生紫貂
种群长期承受着人类的狩猎压力,1998年被列入《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为濒危,2021年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减少对野生种群的破坏,20世纪初,
苏联叫停紫貂狩猎,进行大规模的野外放归,严格管理保护区,并于1920年左右初次尝试紫貂人工养殖。1933年进入商业性养殖。中国于1957年开始养殖紫貂。1999年后,中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野生紫貂的
栖息地。2011年时中国发布的《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将紫貂列入毛绒皮产品特种动物种质资源。2014年,中国重新从野外引种,继续发展人工养殖。
紫貂体躯细长,体长34-46厘米,体重0.4-1.1千克,尾巴的长度为体长的三分之一,四肢短健。性情孤僻胆怯,常单独活动,多在夜间
捕食,主要以鼠类为食,也捕食野兔、松鼠等小型兽类以及鸟类、鱼类等动物。紫貂动作敏捷、听力发达、视觉敏锐,可利用声音及气味寻找猎物,进食后常把吃剩的残骸藏在巢穴中。由于其捕食大量鼠类的习性,对农林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益处。
演化历史
学者们根据形态和露骨的研究数据,认为紫貂物种起源的中心地带为
俄罗斯南部
远东,但还没有明确的化石记录来支持这一假说。俄罗斯学者Rozhnov和中国学者李波均通过研究紫貂的基因序列,以及考虑到南乌拉尔是紫貂在
更新世的冰期避难所,其针叶林一直保存在更新世期,由此得出推测:乌拉尔地区有可能是紫貂物种起源到扩散的地区。李波还发现紫貂与欧洲松貂(Martes martes)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貂属是从上新到更新世期间开始分化,
古生物学研究的数据表明,最早的紫貂化石记录在更新世,但没有亚洲紫貂的化石数据,学者推测可能还会有更早的关于紫貂的化石记录。
研究历史
分类历史
学界对于紫貂的
亚种分类一直存在争议,有些亚种并未被大家公认,被列作某一
种群的地方性种群。例如:有学者依据形态特征将紫貂分为18个亚种,赫特纳(Heptner)等人将其划分为17个亚种,詹宁斯(Jennings)又将其划分为30个亚种。这是由于紫貂有一定的性别二型现象,且形态变异幅度较大,或是由于某些亚种的标本依据不足导致的。
亚种研究
依据形态学分类特征,紫貂一共被分为18个亚种,如下表:
在中国共有4个亚种,如下表:
形态特征
体型
紫貂的体型像
黄鼬,但体躯细长。头体长340~460毫米,后足长60~90毫米,体重为0.4~1.1千克。紫貂尾巴的长度为体长的三分之一。四肢短健。
头部
紫貂的耳朵大且直立,耳端微圆,耳下缘具双层附耳;鼻子中央具有明显纵沟;眼黑色,大且有神;犬齿大而弯曲,呈尖锥状;颅形狭长,颅部略呈梨状,额骨低平,颧弓较细,眶间宽较大,颧宽稍大于后头宽。
脚部
紫貂为趾行性动物,脚有5趾,有肉垫,趾垫上密生绒毛,趾间无蹼;爪尖而弯曲,半伸缩性。
被毛
紫貂被毛颜色分为灰褐色、黑褐色和黄褐色三种。其背部、后腿、尾部、额顶以及鼻部颜色较深,头两侧、颈部以及腹面颜色较浅,耳朵边缘多为污白色;冬季绒毛厚实,针毛基部与绒毛颜色相同,
毛尖有淡褐色、暗褐色以及黑褐色三种;喉斑为橙黄色或者黄白色;鼻孔两侧各有20多根弹性触毛;脚部毛较多,趾垫密生淡色丝状绒毛;尾部的毛蓬松,呈帚状。紫貂幼仔初生时身体备有稀疏且短的胎毛,毛色呈灰白色,出生1~2天后转为黑灰色。紫貂的被毛颜色还会因其分布的地理区域不同而发生变化。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世界范围内紫貂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针叶林地带,分布范围西起
乌拉尔山脉中部和北部;向东穿过蒙古、中国,东至日本海、
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沿岸(包括勘察加在内的库纳什尔、伊图鲁普·珊塔尔、卡拉金斯基和哈萨哈林等群岛),朝鲜地区也有分布。
中国分布
紫貂在中国
东北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及新疆地区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省的大、
小兴安岭、
西老爷岭、
张广才岭、
完达山,
吉林省的长白山地区和
辽宁省的恒仁县境内气候寒冷的林海雪原中,以及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等地,呈间断性分布。
栖息环境
紫貂主要生活在亚寒带针叶林,适应寒冷的气候,远离人类的活动区域。
在中国,紫貂的栖息环境有针阔叶混交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前者为小兴安岭与
长白山脉生活的
种群栖息的地方,
平均海拔为600~1600米(顶峰2691米),地势较平缓,气候温和湿润,植被丰富。后者为
阿尔泰山脉和
大兴安岭生活的种群栖息的地方,海拔为1000~1400米,山势陡峭,气候较寒冷,年平均气温达到-9℃,
霜冻期达83~112天,但植被丰富。
阿尔泰共和国山脉的针叶林带常错落分布,彼此分割,而大兴安岭的林带分布相较于阿尔泰山更均匀。
在
西伯利亚地区西部,紫貂除了栖居在针叶林中,还会栖居在
落叶松和
云杉疏林内;而在勘察加地区,还会栖居在有
花楸匍匐的雪松林以及由西伯利亚白杨、柳树组成的泛滥林地带。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食性
紫貂主要以鼠形啮齿类为食,也
捕食其他小型哺乳纲,例如野兔、松鼠等,也常捕食鸟类,如
榛鸡、
星鸦和
啄木鸟科,
鸟卵也是紫貂的食物之一,栖息在有水域地区的紫貂还能捕食水中的鱼。此外,当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紫貂还会吃一些植物性食物,例如红松子和则
越桔、
李、
花秋等各种
浆果。紫貂的食物组成受季节性的影响比较大,夏季食物种类丰富且比例较为均衡,但冬季的食物多样性就偏低。
食物处理
紫貂动作敏捷、听力发达、视觉敏锐,拥有很强的捕猎能力,可利用声音及气味捕捉猎物。其有储藏食物的习惯,常把动物尸体及吃剩的残骸藏在巢穴中。而在笼养状态下的紫貂也保留了这一习性,它们通常会将食物叼入窝内并放在角落后用干草将其遮盖或者把食物放在笼子角落以及墙面上的洞穴中。
节律行为
紫貂多在夜间活动和
捕食,但食物匮乏时白天也偶尔会出来捕食。紫貂的昼夜活动是有季节差异的,夏季凌晨4点~上午8点和晚上的8点~10点活动比较频繁;冬季凌晨4点~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晚上10点的活动频率最高,上午10点到下午4点的活动频率较低。另外,其活动频率也与天气相关,严寒时会在洞中蛰伏,不外出捕猎。
穴居行为
紫貂性格较为孤僻、胆怯,常单独活动,除求偶期外,其余时间多为独居。除了
雌性产仔时会在石碓和
树洞中筑巢,其余时间均为四处流浪,无固定住所。临时住所多为石缝、石洞、树洞、石塘等。洞内较为整洁、划分明确,有“仓库”“卧室”甚至“厕所”:“仓库”里常贮存食物;“卧室”里用草、鸟羽、兽毛等做铺垫,直径为20~25厘米;大多数紫貂将住处外部的走廊作为“厕所”,但个别胆子小的紫貂也会在穴室内进行排泄。
防御行为
紫貂的天敌主要为一些较大的肉食动物,在逃避天敌追赶时,紫貂通常可以跳跃3~4米的距离。成年紫貂比较容易察觉到捕猎者或天敌,可以很快地逃跑,而幼貂可以通过藏在树上来保护自己。
生长繁殖
繁殖
紫貂每年只繁殖一次,通常15月龄性成熟,每年的6~8月份为发情期,但
雌性紫貂的初情期通常在27~39月龄,
雄性紫貂初情期在39~63月龄居多。雄性紫貂会向3~4只雌性紫貂进行求偶和交配,并把雌貂们安排在相距不远的各个洞穴中分散居住。交配时雄性紫貂会轻咬雌性的后颈部,并发出“咕咕”的声音,交配后雌性和雄性分开,休息10~20分钟后,再次进行,可持续2~3次。
妊娠期为9个月(270天左右),翌年4~5月产仔,多在夜间和凌晨生产,少部分在白天生产,每胎产仔2~4只。
哺育
雌性紫貂在产后很少外出活动,大多时间在洞穴里照顾幼仔。初生紫貂体重约为20克,体长为9~10厘米,胎毛灰白色,稀疏且短,随后逐渐变黑。紫貂初生即可吮吸母乳并尖叫,20~25日龄可长出门齿,30~35日龄可睁开眼睛,50日龄后便可分窝独立生活,5个月龄时即可达到成年紫貂的体型。
人工养殖
养殖历史
1919年~1921年期间,
苏联开始尝试对紫貂进行人工养殖,但由于对紫貂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得不够透彻,人工繁殖失败。1929年,莫斯科动物园成功产下了第一只人工圈养的紫貂幼仔,同年,
亚历山大·普希金从
西伯利亚地区、
乌拉尔地区引进野生紫貂约100只,建立世界第一个紫貂工业性生产养殖场,并于1933年进入商业性养殖。
中国于1957年开始进行人工驯养紫貂,1965年圈养紫貂产仔首次取得成功。圈养数量最多时达到1000多只,但后续数量持续下降。大连名威貂业在1999年引进的82只紫貂相继死亡,在2014年最后一只死亡,标志着中国紫貂驯养发展停滞。紫貂驯养项目组又于2014年春开始从大、
小兴安岭引种紫貂共28只。《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将其列入毛绒皮产品特种动物种质资源。但2021年后,紫貂成为中国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禁止私人养殖。
养殖技术
配种期
人工养殖紫貂配种准备期为8月~翌年6月,此时应多给予新鲜、易消化和吸收的适口粮,帮助紫貂恢复体况迎接下次配种,为满足
雄性紫貂性器官的发育以及
雌性紫貂
妊娠的需要,可适当增加动物脑、牛奶、鲜肝等食物配比。
妊娠期
雌性紫貂受配后,8月~翌年2月为胚泡滞育期,2~3月为真正妊娠期。妊娠期应加强营养并为其创造安静的环境,临产前需做好产箱保温工作。
哺乳期
人工养殖的雌性紫貂的哺乳期在3~5月,无需控制饲料量,按照食欲饲喂即可。幼仔长到50日龄时,即可减少母乳喂养,2~3周后就可以转入准备配种期和仔貂育成期饲养。
幼仔饲养
紫貂幼仔分窝后需在笼子下铺草以防受潮。喂食方面应跟随幼貂食欲、运动量、体重的增加而适当增加。
冬毛期
每年8~10月为紫貂的冬毛生长期,此时应保证
蛋白质、
甲硫氨酸、脂肪、
糖类的供给量,以促进紫貂冬毛迅速生长。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世界范围内,野生紫貂的总体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
中国于1998年完成的全国第一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全中国约有1.8万只野生紫貂,
黑龙江省紫貂的野生种群数量呈急剧下降的趋势,而
内蒙古自治区阿龙山、满归地区的野生紫貂种群却呈增长趋势。
20世纪初,
俄罗斯的野生紫貂种群数量也在极速下降,调查数据显示1993年俄罗斯境内紫貂种群数量约为100~130万只。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逐步发展,2011年~2012年冬季繁育量达到了70~75万只,加上野生资源共有200~220万只。
20世纪70年代
蒙古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肯特山脉的野生紫貂
种群数量至少约有1万只;而
朝鲜、
日本以及哈萨克斯坦紫貂种群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占比较小,缺少统计数据。
致危因素
首先,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紫貂的毛皮资源,偷猎者对紫貂进行大量捕杀,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其次,由于紫貂的生境受到破坏,
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影响到其生存,例如1987年中国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对
东北地区紫貂的生存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猫头鹰等鹰类也是紫貂的天敌。
保护举措
俄罗斯:20世纪初,
俄罗斯联邦政府叫停紫貂的狩猎行为并进行大规模的野外放归,为紫貂资源的恢复提供种源基础。政府制定出比较完备的狩猎证制度,并严格执行。相关部门严格管理紫貂保护区,禁止私自采伐天然林,为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办理许可证。以上措施都有效地保护了紫貂的栖息地。
中国: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令禁止捕猎紫貂,对偷猎者进行惩处。1999年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利于紫貂生境的恢复。各研究所接连开展紫貂的人工饲养繁殖试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保护级别
1998年,紫貂被列入《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为濒危。
2015年,紫貂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1月,紫貂作为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紫貂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动物,其毛皮的光泽度和柔软度都具有明显优势,其绒毛细密且丰厚,针毛长短适中,皮板坚韧且轻薄,暖和又轻便,主要用来制作大衣、衣领、帽子、围巾等,在世界毛皮交易中售价较为昂贵,有着“裘皮之冠”和“软黄金”的美誉。中国《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将其列入毛绒皮产品特种动物,但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禁止私人饲养。
生态价值
野生紫貂在自然界会
捕食大量的鼠类,对农林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益处。
相关文化
毛皮贸易
中国:古代中国曾把紫貂皮作为
东北地区特产向中原王朝进贡。据《
汉书》《
晋书》《
三国志》《
辽史》等史书记载,
乌桓朝贺
东汉朝廷,便进贡大宗貂皮;辽东太守一次赠予
孙权貂皮千张;
渤海国以貂皮进贡
唐朝,且作为礼品由使臣带给
日本;
辽朝开泰七年,铁骊等五国部岁贡貂皮六万五千张。
满族建立清政权后,明令向猎户征收紫貂皮供御用。据《吉林外记》载,一次岁贡貂皮就达二千六百张。“冬时供御用裘冠,朝廷王公大臣也服之,以昭章乐。”
俄罗斯:
西伯利亚地区为世界著名的紫貂产地,依托西伯利亚丰厚的毛皮资源与西欧庞大的毛皮消费市场,毛皮贸易成为俄罗斯向西伯利亚拓展殖民地的重要形式。俄罗斯紫貂皮自1928年开始成为裘皮市场上的名贵品种。1941~1989年野生紫貂皮产量逐年上升,2000年后国际裘皮拍卖市场中来自俄罗斯的野生紫貂皮约30~40万张。
相关典故
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其中的“貂皮”即为紫貂皮,古代中国
东北地区紫貂资源丰富。
狗尾续貂:在中国古代,皇帝的侍从都喜欢将貂的尾巴作为帽子的装饰,但由于官职滥任、人人效仿,导致貂尾紧缺,就出现了用狗尾巴代替貂尾巴的现象,以此讽刺朝廷任意授官。也可称作“貂尾不足,狗尾来续”。
中国清朝时期,流传着一种说法:“头品玄狐二品貂、三品四品穿
倭刀”,其中的“貂”指的就是紫貂毛皮制成的衣服。
文学作品
《
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载13世纪蒙古形成、发展、壮大的作品,其中多次提到的黑貂袍,指的就是紫貂。在
蒙古族的文化里,紫貂袍代表着喜庆与忠诚,可作为嫁妆和礼物送给重要的人,也可作为承载着承诺与忠诚意蕴的信物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来使用。
《
红楼梦》第六回对
王熙凤出场时的描述为“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花洒红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
参考资料
紫貂.中国生物物种名录[EB/OL].2024-08-17
紫貂.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EB/OL].20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