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是
蔡崇达所著的长篇小说,首发于《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22年第4期,之后于2022年9月由
浙江文艺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出版,字数约153000字,是
蔡崇达“故乡三部曲”之一。
《命运》以九十九岁的阿太一生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福建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命运选择与时代浮沉。全书以阿太的五段回忆,切入时间长河中人们不得不直面的一个个本质命题。
《命运》出版五个月销售逾50万册,2023年10月13日入选第五届“全民阅读·书店之选”文学类“十佳作品”。
创作背景
《命运》作者是
蔡崇达,1982年5月27日出生,泉州晋江人,作家、媒体人、创业家,国内非虚构写作的践行者,“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他曾任职于《
新周刊》和《
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
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
蔡崇达在创作《命运》时,认为中国需要有人尝试书写“命运”的时刻,尽管这个名字起初被认为很大,但他坚持尝试。他将“命运”放在故事的叙事中,用小说形式去诉说命运。《命运》的开头他重复推翻改写了27遍,整本书写了三年,前一年半都在反复地推翻那个开头,但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开头。
出版历史
《命运》首发于《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22年第4期,之后于2022年9月由
浙江文艺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出版。
内容情节
阿太出生于
福建省小渔村。15岁时,阿太被神婆预言“到老无子无孙无儿送终”,但却成了神婆的儿媳妇。她婚后没有生育儿女,先后收养了三个孩子(北来、西来、百花)。在丈夫杨万流被逃台国军抓了壮丁(后寻机逃到
马来西亚)、婆婆去世的家庭变故下,阿太靠着几亩地和打零工养活了一大家人。她把北来、西来送到在马来西亚经商的丈夫身边后,开始筹办百花的婚事。之后,北来、西来在马来西亚发迹并在小镇捐款建楼,成了故乡的名人。子女们结婚生子后,阿太发现想要的都有了,开始念叨“死亡”,并热衷于参加死亡观摩团。随着时间的流逝,
阿台的三个子女先后去世,孙子又结婚生子……在追踪死亡多年后,阿太的故事走到了尽头。小说以九十九岁的阿太一生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
闽南地区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与时代浮沉。
人物介绍
作品特点
主题思想
《命运》的主题便是“命运”,而“命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宏大的主题,作者将“命运”放在了故事的叙事当中,用小说形式去诉说命运,用阿太蔡屋楼的五段回忆讲述几代人的故事,在故事中展现命运。命运里涵盖了从生到死的人生形态:出生、成年、结婚、生子、葬礼等,同时小镇人们的生活也侧面展现出
中原地区大地上的世事变迁和社会动荡。
写作手法
《命运》在叙述上,是采取自述的方式,是阿太在临死给她的重孙讲自己的一生。故事中包含着两个第一人称,一个第一人称就是重孙,即作者自己,他来自述他跟阿太相处的情景;另外一个第一人称就是阿太,她讲述自己的经历,是这部小说的重点。人物在自述期间有时候为了叙述的方便,又悄悄变成了一种客观叙事,但是角色的转换非常自然。此外,《命运》的写作中突破了很多小说创作的定法,将时代的变迁让位给了时间,彰显了时间和生命的关系。
措辞文体
《命运》文中频繁出现的“我阿太”“我阿母”“我阿妹你太姨”“你外婆我女儿”这类主语,制造出重峦叠嶂的叙述效果,命运也由此获得了复杂的表现形态。
艺术特色
《命运》将命运展现在人生当中,将出生、血脉、婚嫁、死亡和葬礼贯穿于人生故事,在几代人一辈子的故事里去思索人生主题。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人生的每一件大事小事里,命运的由来就在一生的安排里,命运在死亡中结束,在葬礼中终结,这是小镇人们在生命与死亡中获得的生存哲学。“命运”在故事中如同有土之木,放在每个人的人生中去读人生的命运,命运便有迹可循。
作者在写作中把阿太的生命经验和历史大背景的关系处理得非常恰当。阿太在和命运搏斗的过程中,她那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的状态特别动人。而
阿台同命运的抗争与和解,揭示了命运的复杂性不在于它的神秘,而在于它的多元、纠缠、不可锁解。作者通过这本书不仅重新定义了命运,也重新定义了神明,小说中对于神明无处不在、深入参与日常生活的温情描写。用阿太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物,对命运这样一个宏大、永恒的主题进行探索,是一种以小搏大的做法。
销量
《命运》出版五个月销售逾50万册。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评价
崇达在英语世界的亮相是如此炫目,他所描绘的那不断变化的
中原地区肖像引人入胜。他的作品闪耀着一位优秀小说作者的聪明才智。(
美国《
出版人周刊》评)
感人至深,
蔡崇达对至亲之人的深深敬意与爱意,在他笔下那些动人而凄美的形象中熠熠生辉。(美国《书目杂志》评)
蔡崇达的作品是根据当地的民间传统写成的,一部不折不扣的现代小说。它不仅在类型上相当罕见,在翻译著作中,尤其显得独特。它帮助读者发现大多数人看不到的生活,这种共情的建立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文化,跨越语言。(迪伦·金评)
《命运》终是关于“根”的,耐心的、千回百转的讲述,是一次远行——向着我们的根、向着我们精神的故乡和远方。(李敬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