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
美国华裔女作家
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华裔女作家,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医院,祖籍淮安市淮阴区新渡乡(现新渡口街道)新渡村。“纯如”出自《论语》,意为和谐美好;其英文名“鸢尾”为小鸢尾,象征希望、自由与和平。以英文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而闻名。
1980年,12岁的张纯如参加了美国伊利诺伊州中部地区青年作家大会。她作为厄巴纳学区代表上台领奖。1985年她被伊利诺伊大学录取,毕业后被美联社聘用,随后又转到《芝加哥论坛报》工作。1990年,张纯如考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91年拿到硕士学位。1995年,张纯如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著作《蚕丝:钱学森传》。1997年,在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面世,这本书向世界揭露了南京大屠杀暴行。书籍出版后,连续3个月被《纽约时报》评为最佳畅销书。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开枪自杀,年仅36岁。她曾获得美国华裔妇女协会颁发的“年度优秀妇女奖”。张纯如的纪实作品《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参阅了海量历史文献,访问了众多幸存者,文学价值和历史学价值兼具,促进了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国际传播。
人物生平
在美成长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医院。1974年9月,她开始在厄巴纳扬基岭小学上一年级。张纯如从小热爱写作,在十岁时便把她自己写的故事和诗编成自制书,自封为“作者”。1980年,12岁的张纯如参加了美国伊利诺伊州中部地区青年作家大会。她作为厄巴纳学区代表上台领奖。在父母、祖父母的影响下,张纯如从小便对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日本侵华罪行印象深刻。在上小学期间,她还试图从学校的图书馆寻找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却一无所获。
1980年秋天,张纯如考进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实验中学。1983年,15岁的她复刊了《特立独行》杂志。1985年,她被伊利诺伊大学录取,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学双学位。1988年,她加入《伊利诺伊人日报》并成为一名重要撰稿人,随后出于对文字的热爱,大三转入了新闻系。毕业后,张纯如被美联社聘用,随后又转到《芝加哥论坛报》工作。在写稿的过程中,她充分展现了她极强的科学写作能力。但因为她在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而不被人接受,实习期满后便遭到解雇,因为此事,她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自我反思,明确了自己接下来的目标。
1990年,张纯如重返校园,考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91年,拿到硕士学位,同年,她开始了关于钱学森资料的搜集和传记写作。之后她还获得了约翰与凯瑟琳・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基金支持,这为她接下来到中国实地搜集南京大屠杀资料起到重要作用。
同年,张纯如与布雷特·道格拉斯(硅谷工程师)组建了家庭。
1995年,张纯如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著作《蚕丝:钱学森传》(Thread of the Silkworm),该书很快成为畅销书。
揭露暴行
早期影响
在家人的影响下,张纯如从小便对南京大屠杀印象深刻。1994年12月,她参加了美国由史维会(Global Alliance for Preservingthe History of World II in Asia)赞助的一次会议,该会议是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在会议上,她见到了有生以来最可怕的照片,她突然意识到:“我儿时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不仅仅是一个民间的传说,而是真实的口述历史。”但是在当时还没有人用英文写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非小说、叙述体的专著。为了让历史真相大白,在愤慨一些日本人故意歪曲历史事实的情况下,张纯如决心写下这段历史。
南京之行
1995年,张纯如来到中国南京,在他人陪同下前往当年的屠杀现场并记录下纪念碑的碑文以及周围的环境。随后采访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后代,经过20多天的寻访,张纯如拍摄了4盒录像带。每盒录像带时长150分钟,总共600分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很差,张纯如在采访时深感震惊和难过。每次采访结束时,她都给幸存者一些钱。她立志,她将来会去学法律,代表这些人与日本打官司以得到日方的赔偿。
重大发现
1996年,张纯如开始经常做噩梦、体重骤减,但她仍坚持写作,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同年,她公布了南京大屠杀事件信息最为完整、详实的史料之一——《拉贝日记》,此事在国际上引起巨大轰动的同时,张纯如正在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的事也举世皆知,压力也骤然增加。她还发现了《魏特琳日记》,这两本日记与她所撰写的书籍一起,成为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暴行的铁证。
几经波折
初稿完成后,张纯如征求了父母和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HarperCollins)的图书编辑苏珊·拉宾娜的意见,但父母和苏珊·拉宾娜对初稿都很失望,她掌握的素材太多,叙述本身反而被削弱。张纯如并未因此气馁,随后便开始了对初稿的修改。
书中的很多内容会对张纯如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但她从未打算删减。1997年,原本要出版张纯如书籍的公司面临结构重组,她的书面临不被出版的风险。面对如此变故,她必须争分夺秒,争取尽早完成写作。她的稿子在修改期间,向许多人寻求了意见,其中理查德·罗德斯、郑念等知名历史学家、作家对她的写作表示了高度赞扬。
1997年,经过3年的奔走,在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面世,这本书向世界揭露了南京大屠杀暴行。书籍一经出版,就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连续3个月被《纽约时报》评为最佳畅销书。张纯如由此成为第二个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十位的华裔作家。
《南京大屠杀》一书出版后,张纯如也受到很多抨击和诋毁,为维护历史正义,她在北美各地举办演讲和辩论。当张纯如积极推介《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时,她也不断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
1998年12月,张纯如在美国公共电视台与当时的日本驻美大使辩论。张纯如谴责了日本犯下的罪行,质问日本为何不敢明确承认南京大屠杀并作出认真的道歉。
英年早逝
2003年4月28日,张纯如出版了个人的第三部著作《美国华人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
2004年,张纯如被诊断患上抑郁症,加上不停歇的工作,张纯如病情不断恶化。11月9日,在美国加州克拉拉县的一条偏僻道路上,张纯如在车内开枪自杀,结束了她年仅36岁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播放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张纯如厚葬于加州洛斯加托斯(Los Gatos)的“天堂之门”公墓。
人物作品
《蚕丝:钱学森传》
张纯如经过三年收集资料采写而成的处女作《蚕丝:钱学森传》于1995年出版,描写了钱学森在美国的遭遇及他后来成为中国导弹之父的一生。她笔下的钱学森个性鲜明,除了有智慧、勤奋、严谨等人所共知的一面之外,还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
在这部作品中,涉及大量有关导弹技术的专业术语,如空气动力学、喷气推进以及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等概念。而对这些术语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作者更好地刻画传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为此,张纯如研读了大量文献,并向专业人士请教了相关的理论问题。并在书写过程中将诸多复杂抽象的术语,以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述出来。
该书一经出版,便相继得到了《华盛顿邮报》《自然》《科学》等主流报纸和杂志的称赞。虽未获得较好的销量,却为张纯如在美国作家界以及出版圈赢得了一个不错的名声,同时也为《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以及《美国华人史》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译本
以上作品参考资料: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一书揭示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真相,展现了日军在南京的惨绝人寰的恐怖暴行以及中国人民所承受的沉重苦难和创伤。张纯如不仅在书中细述了日军实施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深入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于人类生命的漠视,日本对中国有计划的入侵、如何入侵以及背后的真相,同时进行了反思与探索,总结了南京大屠杀留给世人的教训。张纯如为那些南京大屠杀中的牺牲者呐喊,希望唤醒人们在这个世界上非常容易忘记的道德意识,针对那些极端主义帝国主义以及惨无人道的危险分子的暴行,时时刻刻地提醒人们这些危险的存在,铭记历史,勿重蹈覆辙。
张纯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的出版发行,改变了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无知状态,推动了西方各界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和研究,促进了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国际传播。同时,作为传播南京大屠杀的一个成功范例,张纯如的传播活动为中国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由于张纯如参阅了海量历史文献、访问了众多幸存者,这部纪实作品也具备了较高的历史学价值。
译本
以上作品参考资料:
《美国华人史》
《美国华人史》一书于2003年出版,此书是一部华人在美国150年以来的奋斗史,既讲述了华人在美国社会各个领域的贡献,也讲述了华人在不同时期所受到的歧视。书中包含了不少张纯如的个人经历与记忆,特别表达了她对种族歧视与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反对以及对种族和谐的诉求。为了撰写该书,张纯如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搜集资料、采访人物和实地考察,努力寻找及发掘历史事实的真相,揭示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待遇”。
该书自出版以来便收获很多好评,被列入多种书评的畅销书榜。《洛杉矶时报》的书评称此书“既是华人移民的故事,也是美国史诗的一部分”。
译本
以上作品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基本特征
张纯如的创作基于不断的调查、采访、口述直至抵达书写对象的深层内核。她将新闻报道所恪守的中立、客观以及平衡的原则,运用到自身历史纪实类作品的书写之中的同时,并未削弱其作品本身的学理性。她的作品正是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历史著作。尤其是对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证据链的把握较为充分,使得她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显得游刃有余。
独特视角
张纯如对历史真相的揭示,基于不懈的探索以及多重证据链之间的相互佐证。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中便主要采取了三种叙事视角——日本人的视角(施暴人的视角)、中国人的视角(受害者的视角)以及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亲历日军所为的欧美人视角(独立第三方),使其作品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书写对象的客观真实。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时任中国驻旧金山副总领事任发强表示,张纯如的书击破了谎言,还原了真相,匡扶了正义。
社科院研究员、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孙宅巍道:“张纯如是发现南京大屠杀核心资料《》的关键人物,她的英文著作第一次让欧美人士翔实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杀,在世界范围内对揭露日军暴行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家曾说,“张纯如可能是最优秀的年轻历史学家,因为她了解必须用引人兴趣的方式来传达历史意义。”
》称,“张纯如60多年来首次打破中、日、沉默,用英文向全世界,详尽地揭露当年的兽性。”
》形容她是“最好的历史学家和人权斗士”,是“在美国成长的华裔青年模范”。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淮安张纯如纪念馆
张纯如纪念馆坐落在淮安市淮阴区古淮河北岸,2017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是世界上首家全景式展示张纯如一生业绩的专题馆。该馆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布展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陈了“大洋彼岸的父母之邦、海外赤子的中国情结、直面真相的《南京大屠杀》、激情燃烧的历史捍卫者、不能停止的求索之旅、光照人间的正义天使”六个部分,运用立体式场景与多媒体设备,多角度展示张纯如刻苦勤奋、绚丽多彩的一生。
该馆被中国侨联命名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省文化厅、省侨办“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省委党校爱国主义实境教育基地,淮安市“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示范点”等。
张纯如纪念公园
2019年11月9日(当地时间),张纯如纪念公园(Iris Chang Memorial Park)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开幕。该公园总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一尊特设石碑刻有张纯如的生平简介,并引用她激励人心的一句话“The power of one”。
张纯如铜像
①2005年9月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张纯如铸造的铜像落成。
②2007年2月1日(当地时间),张纯如铜像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落成。
《为什么是她?》张纯如主题展
2021年5月18日,《为什么是她?》张纯如主题展在1号临展厅开展。主题为“恢复与重塑”,本次展览再现了她撰写《》的经历,讲述了她短暂却伟大的一生。
相关作品
纪录片《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
世界上首部以个人真实视角再现南京大屠杀的纪录影片《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在加拿大、美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公映获得成功后,2008年3月29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大陆首映礼。首映典礼上,一千余名南京各界人士代表首先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和张纯如女士默哀,表达深深的敬意。
话剧《我是张纯如》
导演:胡晓庆
编剧:Christopher Chen(美)
主演:林寒/常无名/李实/郑帅/黎黎
舞剧《记忆深处》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6周年,2021年9月3日,舞剧《记忆深处》在上海大宁剧院举行全国巡演启动仪式,缅怀历史,致敬所有像张纯如一样勇敢揭露真相和捍卫正义的人。
该剧从张纯如探索1937年“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真相的角度切入,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始终,引出这场浩劫中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李秀英东史郎等真实亲历者们的回忆。编剧选取屠杀、见证、忏悔、否认等关键词构成相对独立又相互印证的篇章,形成环环相扣的剧本。
张纯如纪念文集
2007年10月中旬,各界人士纪念张纯如的文集《张纯如与被遗忘的大屠杀》(Iris Chang and the Forgotten Holocaust)在纽约出版。柯捷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文集,共收文章39篇,皆为张纯如纪念基金会(Iris Chang Memorial Fund)2006年所办征文比赛中的优秀作品。
参考资料
张纯如 Iris Chang.豆瓣读书.2023-05-07
张纯如.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政府.2023-05-07
5月18日,我们把张纯如的一生,搬进展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23-05-07
蚕丝:钱学森传 全部版本(5).豆瓣读书.2023-05-07
南京大屠杀 全部版本(16).豆瓣读书.2023-05-07
美国华人史 全部版本(3).豆瓣读书.2023-05-07
孙宅巍:30万,不容质疑!.扬子晚报网.2023-05-07
日右翼抹黑张纯如为中国间谍.中国日报网.2023-05-07
我是张纯如.豆瓣.2023-05-07
记忆深处的全部图片.豆瓣.2023-05-0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在美成长
揭露暴行
早期影响
南京之行
重大发现
几经波折
英年早逝
人物作品
《蚕丝:钱学森传》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美国华人史》
创作特点
基本特征
独特视角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淮安张纯如纪念馆
张纯如纪念公园
张纯如铜像
《为什么是她?》张纯如主题展
相关作品
纪录片《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
话剧《我是张纯如》
舞剧《记忆深处》
张纯如纪念文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