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氏宗祠
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
宗祠又称祠堂,是华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牌位的祠堂四。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祠堂中的主祭---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
古迹(文物保护单位)是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包含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考古遗址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涵盖政治、防御、宗教、祭祀、居住、生活、娱乐、劳动、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领域,弥补文字、历史等纪录之不足。
宗祠简介
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祠堂,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场所,又是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一时建祠盛行。
清代《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清·乾隆《光泽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称“总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旧时漳州府诏安县,“居则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陈盛韶《问俗录》卷四《诏安县》)这一时期的宗祠大都保留至今。
宗祠建筑
祠堂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南平市一些单姓小村落,无力筹建大祠堂,便在村前选址设牌位,供祖先。祠堂一般多位于正寝(前堂)东侧,讲究的有三间二外门。正大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议大事时开启。正厅外,有储藏祭器、遗书的小房子,环绕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4个龛(也有8-10个龛者),龛中置一个柜,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牌”),4龛神位依次为高祖考、高祖妣和考、妣的官位、姓名字号。每龛前各设一矮长桌,用以摆放祭品。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贴张红纸在柱上,上书×××长子(或次子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报到。如今闽南地区一些祠堂大厅正中大木龛中列祖列宗的牌位牌位,已被各主遗像所取代。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不属夭折)者,其遗像可入祖厅正堂。惠安崇武一带,几乎所有宗祠厅堂的龙壁都贴有符篆、“金箔”及用锡箔色纸剪成的镜、尺、剪刀、双喜等图,用以镇宅。符篆多书“北方玄武大神镇宅”、“西方白虎大神镇宅”、“东方青龙大神镇宅”、“南方朱雀大神镇宅”等。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给家无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灵柩也寄放在祠中。族人去世,则送香灰入祠。外出族人来祖寻根时,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后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乡泥土带走,以示不忘根本。
福建永安贡川聂氏家祠:位于永安市贡堡南郊(巫峡头)。该祠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聂升捐资重建;清嘉庆六年(1801年)又一次重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该祠门表被毁,1989年重建。
宗祠
宁化县聂氏宗祠
福建升山聂氏宗祠
太湖县聂氏宗祠
博罗县聂氏宗祠
广东江门聂氏宗祠
河南乔楼聂氏宗祠
湖南双厚聂氏宗祠
江西九江聂氏宗祠
临川区聂氏宗祠
江西修江聂氏宗祠
云梦县聂氏宗祠
长寿县聂氏宗祠
江西永丰吉塘聂氏宗祠
建宁县金溪聂族宗祠
黄梅县葫芦墩聂氏宗祠
闽侯县廷坪上湾聂氏宗祠
福建古田泮洋后路聂氏宗祠
福建光泽李坊埠头聂氏宗祠
明溪县胡坊张源聂氏宗祠
广东省怀集县大岗聂氏宗祠
湖北荆州监利汴河聂氏宗祠
祠堂
永城市聂氏祠堂
湖南黄坳聂氏祠堂
新会区聂氏祠堂
河南荥阳聂氏祠堂
济源市聂政祠堂
其他
山东青州聂氏祖宅
四川荥经聂家大院
苍梧新地聂家老屋
岳西县鹞落坪聂家老屋
闽清县仁厚聂族文化宫
湖南娄底聂氏远族公纪念堂
聂氏祖庙
建宁县聂氏祖庙:位于建宁县金溪乡大元村。该庙始修于于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1796~1820年)在大元兴建祖庙一座;1979年重新修理。
参考资料
参天之树 必有其根.新华网.2024-03-24
目录
概述
宗祠简介
宗祠建筑
宗祠
祠堂
其他
聂氏祖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