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
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战略家
韩信(?—公元前196年),生年不详,淮安市县人(今江苏淮安),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战略家,为西汉政权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后人将其同萧何张良共评为“汉初三杰”。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思想被奉为“兵仙”“神帅”,著有兵法三篇。韩信早年在楚军中担任郎中,不被重用。后弃楚归汉,管理军中粮食,而后任治粟都尉汉高祖刘邦传元年(前206年),受萧何赏识,被刘邦拜为大将。先后助刘邦平定三秦、攻魏伐代、取赵降燕,并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韩信被人诬陷造反,降职淮阴侯,并于汉四年(前203年)攻下齐国后,自荐为齐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韩信率军攻破楚军,助刘邦称帝建立汉朝,但此后遭刘邦忌惮,被夺取兵权,改封楚王,不久又被贬为淮阴侯。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韩信因参与谋反,被吕雉设计杀害于长乐宫钟室(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连诛三族。葬于古长安城东三十里(今陕西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另有说法表示江苏省淮阴区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高壁岭山也设有韩信墓
人物生平
早年潦倒
韩信,秦末汉初楚国人,生于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从小家庭贫困,父母早亡。史记记载他不善买卖谋生,常靠人接济。曾被收留在南昌市(今江西南昌)的亭长家,但遭到亭长妻子的厌恶而自行离开。后在城下钓鱼时,被一位漂洗纱絮的婆婆接济了几十天,这令韩信十分感激。
韩信在淮阴街市,被一个年轻人侮辱,扬言韩信怕死就从他的胯下钻过。韩信忍辱负重不顾众人耻笑,从这个年轻人的胯下钻了过去。
军旅生涯
背楚归汉
胡亥二年(前208年),韩信在反秦起义军首领项梁率军渡秦淮河(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时投奔楚军。但项梁在定陶区(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兵败身死。后韩信转投项羽,担任郎中。期间,韩信多次进献计策不被采纳。在汉王刘邦进入汉中市时,韩信从楚军逃出,转投刘邦,在汉军中管理仓库,仍未受重用。韩信因犯法被判死罪处以斩刑,在行刑时见到夏侯婴夏侯婴,昂首说道:汉王不是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韩信的话和表现令夏侯婴很欣赏他,于是推举给刘邦,韩信就此被刘邦任命为治粟都尉
拜封大将
韩信虽不被刘邦重用,但很受丞相萧何赏识。萧何数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始终无果。韩信因自己仍不被重视,在汉军接近南郑区(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时,便同十多名将领半路逃跑。萧何连忙将韩信追回。刘邦不解,萧何解释说韩信的才能举世无双,欲争夺天下,必靠韩信。最终刘邦被说服,于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正式拜韩信为大将。
封拜大将后,韩信与刘邦深谈平定天下之策,指出对手项羽的弱点,建议刘邦施行仁义,封赏功臣,史称“汉中对策”。
平定三秦
刘邦此时屯驻汉中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二里),项羽分封诸侯时将关中一分为三,各封给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来阻隔刘邦。为脱此险境,韩信设计公开修复褒斜道(今汉中市大钟寺附近),实则西出故道(今甘肃省两当县),偷越秦岭(今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突袭宝鸡市(今陕西省宝鸡市)。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刘邦同韩信率大军,北上越秦岭,过陈仓,后向东行军进入关中,攻打章邯大军。章邯抵挡不住,退守废丘(今西安市长安区高桥街道东马坊村秦皇大道附近),汉军大胜。
后韩信兵分几路,攻夺关中各地城邑,迅速攻克乾县(今陕西省乾县东十里),雍王被迫逃亡至废丘。韩信夺取废丘,雍王自杀。后韩信占领咸阳市(今陕西省咸阳市),翟王与塞王先后投降。同年九月,平定三秦。
木罂渡军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汉军彭城兵败,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弃汉投楚。刘邦游说魏王魏豹不成,便任命韩信为丞相攻击魏国。韩信设疑兵佯装从临晋(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渡河,却暗中从芝川镇(今陕西省韩城市)渡河偷袭夏县(今山西省运城市)。最终,魏豹被俘,韩信平定魏地,改为河东郡。而后,韩信获刘邦增兵三万,与汉将张耳乘胜北进,攻打赵、代两国。韩信请求刘邦增兵,诱敌出击,运动出兵,速战速决,成功收服代国,活捉代国国相夏说
井陉之战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同张耳率数万军队,东进攻打赵国。赵王和陈馀陈馀得知此事,派二十万重兵把守旧关(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井陉县)。期间,陈馀并未听从谋士李左车利用地势,断其后路的计策。韩信听闻此事后,夜间派出两千轻装骑兵,隐蔽在上山观察赵军。而后调遣一万人背靠河水摆开阵势,欺骗赵国。天亮后,韩信率军走出井陉口,假装无法支持赵军的迎战,抛下旗鼓逃入军中。赵军中计,倾巢而出追赶汉军。此前韩信派出的两千轻骑趁赵军营垒空虚,将赵军军旗替换成汉军军旗。赵军得知战事不利,欲回营,见营中皆为汉旗,便四散逃跑。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十月,汉军大败赵军,俘虏无数人马,斩杀陈馀,活捉赵王歇,并传令活捉李左车。史称“井陉之战”。
胁燕之战
韩信在赵国一战中十分认可李左车的军事才能,奉李左车为上宾,并向其询问向北攻取燕国的计策。李左车认为此时汉军已是疲敝之师,并且可能受到齐燕两国联合夹击,不宜主动出击。韩信按照李左车所说,安抚赵国百姓,巩固国土;派遣能言善辩者出使燕国,佯装进攻,依靠此前战争威名,威吓燕国投降。汉高祖三年(前204年),燕国投降后,韩信派兵报告刘邦,请求立张耳为赵王,来震慑赵国。刘邦应允。
东进逼齐
刘邦与楚国作战,接连战败。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刘邦令张耳防守赵国,任命韩信为相国,前往荥阳市(今郑州市西北郊古荥镇)攻打齐国
韩信领兵东进,听闻刘邦已经派人说服齐国归顺,便没有渡过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想停止进军。但谋士蒯通劝说韩信继续攻打齐国,韩信听取他的建议,带兵渡过黄河,乘胜打到齐国都城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韩信平定临淄后,向东追赶逃亡的齐王至高密市西面(今山东省高密市)。
潍水之战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楚国派将领龙且带兵二十万援救齐国并与齐王田广联手,对战韩信。有人向龙且分析当前应坚守阵地,并招安那些已降的城邑。齐楚二军联合,攻击汉军。龙且不听劝阻,率先出击。韩信采用囊沙断流的战术,后带领一半军队过河对战龙且,佯装战败,向后撤退。龙且中计,渡淮河追赶。韩信派人疏通堵塞的河水,致使龙且多半士兵渡河失败。是年十一月,韩信斩杀龙且。龙且的军队以及齐王田广在潍河(今山东省境内)东岸四散逃走。韩信追击败兵至城阳区(今山东省莒县、枣庄市山亭区一带),俘虏田广。楚军全部投降,齐国平定。史称“潍水之战”。
功至称王
代理齐王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齐国平定。韩信上书刘邦,认为齐国狡诈多变,又临近楚国,局势不稳,便自荐担任代理齐王,安定齐地。此时,刘邦正被楚军围困荥阳(今郑州市西北郊古荥镇),听闻韩信所言,十分愤怒,但还是听取了手下张良、陈平的建议,应允下来,并派张良前去,封韩信为齐王,同时调走韩信的大半军队,攻打楚军。
改封楚王
楚国失去将领龙且项羽便派盱台(今江苏盱眙县)人武涉游说韩信投奔楚国。韩信感念刘邦恩情,严词谢绝。武涉离开,谋士蒯通劝韩信背叛刘邦与楚、汉三分天下。但韩信念与刘邦的情义拒绝了通。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四月,楚汉两军议和,以大运河鸿沟(今河南省郑州荥阳广武)为界,各自撤退。项羽东撤,刘邦违背协议追击楚军,汉军战败。韩信率三十万大军与刘邦会师。是年十二月,汉军将退至垓下之战(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的楚军包围。韩信命将士夜里唱楚国民歌,扰乱楚军军心。项羽带兵突围,汉军乘胜追击,又在京县索亭两地进攻楚军。楚军大败,自此不能西进。在汉军的进攻下,项羽最终在乌江亭(今安徽省和县东北乌江浦)自刎。
项羽死后,刘邦夺走韩信军权。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定都邳州市(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韩信抵达楚国,召见过去给他饭食的漂母,赠她一千金作为报答。他又前去亭长家,赠送他一百钱作为报答。
晚年之变
贬为侯爵
韩信与楚军将领钟离昧交好,项羽死后,钟离眜转投韩信。汉高祖五年(前201年)冬十月,刘邦派兵前往楚国抓捕钟离眛,途中,有人举报韩信造反,刘邦听取谋士陈平之策,前往韩信封地打探虚实。刘邦即将到楚国时,韩信欲出兵造反,但担心失败被擒。后韩信听取谋士建议,欲取钟离眜首级来取悦汉王。钟离得知消息后,痛骂韩信,随后自杀。韩信携钟离昧首级朝见刘邦,却被刘邦擒住。韩信慨叹“狡兔死,良狗烹”。之后韩信被押送至洛阳市(今河南省洛阳市),刘邦赦免了韩信的罪过,封他为淮阴侯。
策应陈豨
韩信任淮阴侯期间,整日装病拒绝朝见外出。韩信曾去拜访将军樊哙,樊哙以异姓王之礼对待韩信,韩信出门后,自嘲竟沦落与樊哙等人同等地位。刘邦曾与韩信私下谈论将领的才能高低,询问各自带兵数量。其中,韩信认为刘邦带兵不能超过十万,而自己则带兵则讲求多多益善。
韩信好友陈豨被任命以赵相国身份监领赵、代任边兵,向韩信辞行。韩信叮嘱他会帮助陈反叛,从首都起兵做内应。汉高祖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带兵征讨,韩信装病没有跟随,暗中与家臣谋划,夜间假传诏令,赦免官府的罪犯奴隶,之后捉拿吕雉和太子。
中计被杀
陈豨的一位家臣得罪韩信,被韩信囚禁。家臣的兄弟上书,向吕后告发韩信反叛。吕后假传陈豨已死,需群臣朝贺,诱使韩信进宫。韩信一入宫门,便被吕后命令的武士绑起来。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韩信在长乐宫的钟室被斩杀,三族也被诛杀。
个人成就
韩信被封大将后,献出了对楚汉战局起到核心战略作用的“汉中策”,制定出了刘邦定天下的基本方略。之后,他吸取刘邦彭城之战的教训,领导了陈仓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安邑之战等,加快了楚汉战争的进程。他接着又指挥了垓下之战等,是“暗度陈仓”“木罂渡军”“背水布阵”“囊沙断流”等战役的创作者,贡献了“临近设疑,夏阳偷渡”、“沉沙决水,半渡而击”等兵法,是西汉夺取政权的主要功臣。
历史评价
军事方面
韩信作为著名军事家,军事才能方面受到极大赞誉。刘邦曾将韩信与自己比较,认为韩信率领百万之军,战无不胜,自愧不如。唐朝史学家司马贞从君臣相处的角度出发,分析韩信从萧何举荐、策拜登坛,总结韩信参与的沉沙决水,半渡而击的战役,得出结论:与汉汉重,归楚楚安。三分不议,伪游可叹。诗人杜牧也曾题诗盛赞韩信,认为两汉有韩信这样出众的人,他所出计划,都考古校今,奇秘长远,计策安定朝内,军功震撼朝外。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对韩信的评价仅有短短的四个字:独当一面。
宋代诗人苏轼从战略上称赞韩信有王霸大略、英雄壮图,从志向上认为韩信志吞六合、气盖万夫。明代学者茅坤在《史记钞》中对韩信的用兵之法做了精辟的论断,认为古兵家流,以韩信为最,木罂破魏,立汉赤帜破赵,囊沙破齐等战役中,都是未动一兵一卒,也没有与敌人血战,就轻松取胜。认为韩信是当之无愧的“兵仙”。
个人品行
韩信的品行德行也同样被众人认可。武威郡名士阎忠认为韩信在利剑抵喉的困苦境遇中仍不弃大业,值得称颂。曹操也对韩信受辱后的心性加以赞扬,认为韩信虽然负受人侮辱的名声,也有被人耻笑的经历,但是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北宋刘子翚也就韩信面对羞辱的从容态度论道:高祖与雍齿有旧怨,想要杀了雍齿,是被张良劝阻后,才给予雍齿封号。像汉高祖这样宽厚的人,也不能释然。而韩信称王楚国,却召见曾经侮辱他的人,不念旧恶,封他为中尉还称赞他是壮士。
但对于韩信的结局,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那时天下已定,韩信却谋划反叛,最终被灭宗族,是自作自受之举。也是为数不多对韩信的个人审时度势的批评。
家族成员
流传轶事
创造象棋
韩信被吕雉设计入狱后,深知寿命已尽,欲写兵书流传后世。却被吕后阻拦。狱卒见状,请求韩信把兵法传给自己。韩信死后,狱卒逃走,将不易保存的纸片换成扁圆形小木头坨儿,染成红黑两色。又据“奇”的谐音,把“奇”叫做“棋”。后认为棋虽可布阵,但只是两军作战的象征,便称它为“象棋”。
韩信分油
传说,韩信骑马路过发现两个人愁于分油。有一只容量十斤的篓子,里面装满了油;还有一只空的罐和呀呀葫芦,罐可装七斤油,葫芦可装三斤油。两人无法把十斤油平分。
韩信并未下马,指导二人先用油葫芦连装三次,将七斤的罐里注满后,将罐里的七斤再全部倒入篓子,再将葫芦内的二斤油倒进瓦罐。最后用空葫芦在篓里灌满,倒进罐里。两人按照韩信所言照做,果然成功分油。
发明风筝
传说风筝的发明人是韩信。垓下之战中,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的军队团团包围。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韩信派人用牛皮制成风筝,上敷竹笛,夜间放入高空,风吹笛子,汉军和笛共唱楚国民歌。楚军听到乡音,军心涣散。楚王战败,在乌江边上自刎,即成语“四面楚歌”的来源。唐朝赵昕的《熄灯鹞文》也曾记载此事。宋朝的《事物纪原》中也记录韩信曾利用风筝测量距离之事:“做纸鸢放之,测未央宫远近。”
韩信点兵
相传,韩信带兵外出作战。清点人数时,韩信让士兵每三个人排成一排,结果多出两个士兵;让士兵五个人排成一排,结果多出了三个士兵;又让士兵七个人排成一排,结果多出两个士兵。韩信即刻算出一共有一千零七十三名士兵。士兵纷纷称赞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
留世追思
实地留存
陕西韩信墓:位于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埋葬着韩信的躯体。记载于《咸宁县志》卷十四《陵墓志》中。
江苏韩信墓: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内设淮阴侯祠,位于淮安市镇淮楼东约200米处。门联为“成败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相传是韩信死后,蒯通刘邦赦免后,拒绝了刘邦的重用,将韩信的头颅带回韩信的故乡,自此有了韩信墓
山西韩信墓:位于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高壁岭山。一说是在吕雉设计杀害韩信后,将韩信的首级送到了刘邦手中。刘邦将其葬于此地。
韩王山:位于河北涉县城东外,传说韩信在此驻扎而得名。有“韩山戴雨”的美称,涉县古九景之一。
沭阳县韩山:一说是韩信担任楚王时的讲武之地。位于江苏阳县城东北地区韩山镇内,其中设有韩信广场、点将台等景点。
淮安市韩信纪念馆:位于马头镇,现有钓鱼台、漂母岸石阶、“韩信胯下受辱处”石柱等纪念物。
流传成语
诗词纪念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韩信胯下之辱有兵法.今日头条.2023-07-14
楚河汉界 (豆瓣).豆瓣电影.2022-10-20
淮阴侯韩信.豆瓣电影.2022-10-20
西楚霸王.豆瓣电影.2022-10-20
汉刘邦.豆瓣电影.2022-10-20
楚汉风云.豆瓣电影.2022-10-20
大风歌.豆瓣电影.2022-10-20
战神韩信.豆瓣.2022-10-20
鸿门宴传奇.豆瓣电影.2022-10-20
楚汉争雄 (豆瓣).豆瓣电影.2022-10-20
楚汉传奇.豆瓣电影.2022-10-20
王的盛宴.豆瓣电影.2022-10-20
天意之秦天宝鉴.爱奇艺.2022-10-2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潦倒
军旅生涯
背楚归汉
拜封大将
平定三秦
木罂渡军
井陉之战
胁燕之战
东进逼齐
潍水之战
功至称王
代理齐王
改封楚王
晚年之变
贬为侯爵
策应陈豨
中计被杀
个人成就
历史评价
军事方面
个人品行
家族成员
流传轶事
创造象棋
韩信分油
发明风筝
韩信点兵
留世追思
实地留存
流传成语
诗词纪念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