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英文:Ocarina),中国古称“陶哨”“满口埙”“泥叫叫”“泥哨”等,其他国家称为“奥卡利那笛”“瓷笛”“土笛”“洋甜薯笛”等,是边棱发声吹管乐器。在世界许多国家均有不同程度发展,是一种既蕴含了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又融入了世界各国艺术家们智慧的世界性乐器。
陶笛和
埙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可能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常见的陶笛多为6孔与12孔两种,通常为卵形用陶土烧制而成,带有哨口,开有按孔。它音色优美、清脆、具有穿透力,能吹奏出深沉浑厚、活泼欢快的曲调,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演奏风格丰富。它小巧轻便、方便携带、简单易学、易吹奏、能根据需要加工成不同样式,所以陶笛在全世界普及较为广泛。
构造与种类
陶笛多用陶土为原材料来制作,当下人们还会使用瓷泥、树脂、塑料、金属和木雕的等多种原材料来制作,在满足吹奏的前提下,以此来提升陶笛的观赏性,使其更加美观、精致。陶笛是根据气流振动原理来发音的,只要拥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制造出形式各样的陶笛,如枪形、潜水艇形、扁形、球形、三角形、圆柱形等多种形制,但基本原则是要容易拿握,手指能够灵活按孔,不影响吹奏效果。陶笛多为6孔和12孔,也有不多见的4孔、5孔、6孔、7孔、8孔、9孔、10孔、11孔、12孔,极少数的还有17孔以上的陶笛。
陶笛分为单管陶笛和复管陶笛。单管陶笛开有一个吹口,4~12个指孔,音域在8~13度左右,常在单旋律音乐中使用;复管陶笛是一种大型陶笛,只是在单管陶笛的结构上增加了1~3个附管,主体部分称为主管,附加的部分称为附管,以附管数量多少来命名,有“双管陶笛”“三管陶笛”或“四管陶笛”,开设了多个吹口,指孔有18个、24个、32个等样式,音域在两个八度以上,能够吹奏简单的和声或副旋律。
音域
陶笛通过音域划分为高音陶笛、中音陶笛、低音陶笛,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音域表示符号也有所不同。中国高音陶笛用S表示,有C调、F调、G调陶笛,用符号表示分别为SC、SF、SG;中音陶笛用A表示,有C调、F调、G调陶笛,用符号表示分别为AC、AF、AG;低音陶笛的用B表示,一般为C调陶笛,用符号表示为BC。
其他国家用符号表示的是:高音陶笛 C调(1C)、F 调(3F)、G调(2G);中音陶笛 C调(4C)、F调 (6F)、G调(5G);低音陶笛 C调(7C)。这些音域的陶笛具有多种指法转调,调性功能丰富多样,陶笛在调性上的运用也完全融入国际通用的十二平均律体系之中。
演奏
演奏时根据演奏场景选用立式或坐式,保持身体自然。常见的陶笛是六孔和十二孔,六孔陶笛吹奏时吹口朝上,而十二孔陶笛吹奏时吹嘴面对自己。两唇轻轻含住陶笛的吹口,位置适宜以保证
舌尖伸缩自如,两唇角向后向上微收,保证气息顺畅运用得当。运用胸式,腹式和胸腹式三种呼吸方法进行吹奏。
陶笛是气流冲击吹孔边棱而发声,通过气流变化冲击边棱来控制陶笛的音高、音色、音量等表现性能,它的特点是哨口固定,所以对气息、口型要求较少,一般为平吹,只在吹奏低音陶笛时,高音部分需要俯吹,这样吹奏高音就不会有沙音,减小了出音口的气流,以改善音质,保证高音的饱满、圆润。它能把吹管乐器的一些技能借为己用,多、快、好、优地充实了它表现性能,复管陶笛还能够吹奏简单的和声或副旋律,较大丰富了陶笛演奏时的表现力。
历史发展
中国的陶笛相传起源于
新石器时代或商周时期的陶埙,其造型、音色都比较类似,只是发音原理不相同。出土最早的是1973年在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原始居民使用的一孔埙和多支孔数不等的禽骨,部分
骨哨还能吹出简单音调,与鸟鸣相似,距今大约7000年;还有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遗址出土了两枚陶埙,距今大约6700年;此外在山西万荣县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河南二里岗早商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均出土过古代的陶埙,陶埙和陶笛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推测陶笛的出现时期也比较早,但具体出现在哪个时期现在还暂无定论。
中国湖北
嘉鱼县出土的呜嘟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类似陶笛的实物,构造已经和现代陶笛完全相同,距今将近三千年历史。最早一般只钻2至3个孔,能吹奏四五个音,相传是古时候牧童用泥巴捏成的,用来唤牛、壮胆和玩耍的;汉唐以后陶笛由宫廷流向了民间,汉代以后材质、造型都多元化,装饰色彩浓重,外观显的尤为精美,只是音域较窄,制式和音律不规范,只能在作为一种玩具哨在民间流传;20世纪80年代以后,陶笛的制作工艺有了明显提升,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有名的宗瀚陶笛、鼎记陶笛,大陆地区北京开发出不同材质、造型,色彩丰富的四孔、六孔、七孔、八孔、九孔、十孔、十二孔以及多腔体复管陶笛,一些艺术家按照中国传统样式陶笛开发出风雅陶笛、龙韵陶笛、工坊雅笛、洪啸陶笛、新立陶笛、灵韵陶笛等等,这些陶笛既典雅又时尚,在音准、音域都达到了专业要求水平。
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陶笛历史也比较悠久。早期
南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在2500前制作出陶笛,用来模仿鸟鸣声,可以吹奏简单的乐曲,经过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到6世纪的玛雅人制作的陶笛可以吹奏完整的音阶,6世纪时其主要功能是装饰作用,在祭典中佩戴在身上;
欧洲的陶笛是侵略者从美洲带过来的,
墨西哥的阿芝台克艺人经常到欧洲各地演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种乐器。
英国人在公元14世纪初用羚羊角制作出直吹的陶笛(Gemsbok)。1860年
意大利成立了陶笛制作工厂,19世纪中叶发明了形似小鹅的十孔奥卡利那笛(Ocarina),20世纪初在美国流行,称为“甜番薯”;日本人明田川孝把意大利十孔陶笛改良为十二孔,沿用至今;二战时期,
美国军队发明塑料八孔陶笛,用以缓解对亲人的思念和战争的苦楚;英国数学家发明了四孔的陶笛,可以吹奏一个八度音,后来改良为七孔陶笛,也就是现在的四孔、六孔陶笛。
传承与推广
陶笛是中国古老的乐器,源自民间,还曾经进入了宫廷,因其体量小、易携带、易接受、指法简单、易学易吹奏等多种特点,让陶笛的普及传播更加方便,汉唐之后在民间流传至今,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只有少数人作为乐器吹奏,在民间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玩具哨传承下来。
改革开放后对乐器有了长足的发展,研制出多种形制的陶笛,它的音准、音域、音色等方面都得到提高并达到专业水平,乐器工艺技术成熟、成套系统化,大众学习陶笛的热潮悄然兴起。
近年来中国陶笛艺术飞速发展,制作水平有了提高,艺术创作得到传播,还出现众多陶笛艺术社会团体。
青岛大学音乐教授
孙学建,创作和演奏陶笛音乐,并发行陶笛作品和演奏专辑;在高校设立陶笛专业、建立陶笛网站、博客及论坛,对陶笛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也为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方便可行的学习途径和平台;陶笛艺术团体、文艺工作者走出国门,进行演出和国际交流活动,提升了陶笛的国际影响力。相继于2007在
厦门市成立
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学会陶笛专业委员会,2008年在青岛成立陶笛学会,2010年5月,建立了中国陶笛艺术委员会,孙学建为会长,2011年6月出版发行了《
陶笛考级教程》第一本陶笛考级教材,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了系统的、全面的、专业的
乐理知识。这为陶笛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名曲名家
陶笛作为一种世界性乐器,在许多国家在民间都流传着不同的陶笛乐曲。中国乐曲有《傲骨冰心》《送给妈妈的歌》《一路花香》《
千年风雅》《来自泥土的呼唤》;美国乐曲有《致野玫瑰》《演艺人》;
日本乐曲有《
故乡的原风景》《
天空之城》等;
英国乐曲《新年好》,
法国乐曲《
小星星》等众多流传的歌曲。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大批的优秀演奏家,中国大陆的孙学建、赵良,
林烨、
周子雷等,中国台湾的刘永泰、
游学志、曹登昌、许浩伦,美国的麦克杜威,以及日本的
宗次郎、
久石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