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腹锦鸡(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hrysolophus pictus),又称金鸡,中国特有的一种锦鸡属鸟类。红腹锦鸡的致危因素主要有
栖息地的缩小,以及人类的乱猎滥捕,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中部地区。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祥瑞的象征而广受喜爱,其尾巴羽毛是中国戏曲或宗教神像中的
孙悟空、花旦、三太子等的头饰,称之为“紫金冠”。
红腹锦鸡雌雄异色,在野生鸡类种体型中等偏小而修长。雄鸟头、颈、下背及腰金黄色,下体绯红色;雌鸟通体主要为黄褐色。林栖鸟类,主要分布在常绿阔叶林的中部以上和常绿落叶混交林的中部以下地带。白天活动,夜晚栖于树上;觅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初和秋末多啄食部分农作物,冬春以野生植物为主;通常成群活动,尤其是秋冬季;善奔走,亦可滑翔。
红腹锦鸡在全球
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在分布范围内较为普遍,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红腹锦鸡是中型鸡类;
公鸡体长86~108厘米,体重570~751克;雌鸡体长59~70厘米,体重550~670克。红腹锦鸡尾特长,约38~42厘米。
红腹锦鸡成年雄鸡脸、颏、喉和前颈锈红色。其额及头顶羽毛金黄色,形成丝状长羽冠;后颈为橙色扇状羽,外缘呈蓝黑色,形成披肩状;上背为青绿色扇状羽,闪金属光泽,下背、腰和短的尾上覆羽深金黄色,羽支离散如发。自腰以后的两侧,羽端转为深红色;较长的尾上覆羽基部桂黄色,具黑褐色波状斜纹,羽端狭长而为深红色;尾羽18枚,中央一对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外侧尾羽桂黄色而具黑褐色波状斜纹;最外侧3对尾羽暗栗褐色,具黑褐色斜纹。肩羽暗红色,翅上最内侧覆羽和飞羽深蓝色;中、小覆羽以及次级飞羽大都栗色而具黑斑;大覆羽黑色而杂以棕黄色横斑和具棕黄色羽干和羽缘。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具棕白色羽端。下体自喉以下纯深红色,羽支离散如发,肛周淡栗红色。
红腹锦鸡成年雌鸡脸棕黄而缀黑色;耳羽暗银灰色。无冠羽,头顶棕黄色而具黑褐色横斑;背棕黄至棕红色,具粗的黑褐色横斑;腰及尾上覆羽棕黄色,密布黑褐色虫囊状斑。尾稍短,棕黄色,具不规则的黑褐色横斑及斑点。两翅与背同,但黑色横斑较宽,棕黄色羽端亦满杂以黑点。颏和喉白色而沾黄色;胸、两胁和尾下覆羽棕黄色,具黑色横斑。腹淡棕黄色,无斑。
红腹锦鸡
雄性幼雏头顶锈红色,额和两侧辉亮,中部缀以黑点;脸的余部、颏、喉及颈侧和前颈等均为锈红色;背淡锈红,腰及尾上覆羽深锈红,并杂以黑色细斑;中央尾羽较成体为短;下体与雌鸡相似,但较有光泽。
红腹锦鸡雄鸡虹膜淡黄色,眼周皮黄色;喙金黄色;脚金黄色;跗具一短距,跟下裸部有一黄色小肉垂。雌鸡虹膜褐色,眼周黄色;喙沙褐色;脚沙褐色。
红腹锦鸡大小量度表格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红腹锦鸡是中国特有鸟种,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中部地区;主要分布于
甘肃省南部和东部、陕西
秦岭、
四川省北部、湖北西部、
云南省北部、
贵州省、
湖南省西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
六盘山)等地区。红腹锦鸡已经被引入
英国。
红腹锦鸡的分布范围是北起宁夏的固源,南到广西的贺县,西自四川的
宝兴,东到湖北的
宜昌市;约北纬24°30'~36°00'、东经102°40'~111°20'。
栖息环境
红腹锦鸡为典型的林栖鸟类,其主要分布在
常绿阔叶林的中部以上和常绿落叶混交林的中部以下,也分布于针阔叶混交林、多岩的山坡、矮树丛、竹林间与林缘、疏林,
灌木丛地带。
红腹锦鸡垂直分布的适宜海拔为800~1600米;其下限为450米左右,如中国贵州的
江口县、
湖南省的
慈利县;上限在中国宁夏的
六盘山,可达2800米。
红腹锦鸡是恒温动物,适应性强,不仅能抵抗-17℃的严寒,也能耐受35℃以上的高温。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红腹锦鸡主要以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如青蒿(
蒿属 caruifolia)、
蔷薇三姐妹(Rosa multiflora)、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子等;也食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豆(Glycine max)、玉米(Zea mays)、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等农作物及吃部分昆虫,如蜘蛛目(Araneidae)、双翅目(D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和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红腹锦鸡觅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初和秋末多啄食部分农作物,冬春则以野生植物为主。
红腹锦鸡觅食时在林中边走边搜寻散落在地上的果实和种子,啄食低矮的植物嫩叶和
浆果,并不时用脚和喙翻动枯枝落叶,挖掘块茎和寻找昆虫。在农作物成熟的季节,其由林内沿经常出没的路径直奔林缘的农地,隐蔽在农作物里取食。它的取食活动,下午明显多于上午。
节律行为
红腹锦鸡白天大都在地上活动,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中午多在隐蔽处休息,晚上多栖于靠沟谷和悬岩的松、栎等
乔木树上。其夜栖于离地4米以上树冠层树木的侧枝上;通常不群栖于一树,而是分别栖于邻近的几棵树上;如无惊扰,栖宿树一般是固定不变的。阴雨天红腹锦鸡夜栖提前,晴天则推迟。
沙浴行为
红腹锦鸡在夏季有沙浴行为,它们伏于地面,时而打滚刨土,借此清洁身体、抑制细菌、保护羽毛及补充体热等等。在中国重庆,红腹锦鸡主要选择在
山脊和山坡面,阳坡和半阳坡的上坡位,且具备隐蔽度和
草本高度高的地方作为沙浴地;红腹锦鸡的沙浴地还表现出灌丛密度和
乔木直径较小、林缘距离较近和灌丛高度较高的特性。
沟通感知
雄性红腹锦鸡于每年3月下旬开始鸣叫,鸣叫声为单调的“嚓嚓、嚓”声,在“嚓”声后略带微弱“啪”的尾音,或为“嚓喳”的双声,数声后转为“嚓-喳喳”声,反复多次。附近山坡上的其他雄性红腹锦鸡也相互呼应,此起彼落,长鸣不已;这种叫声一直持续到5月下旬为止。当雄性红腹锦鸡受惊时,边飞边发出急促的“吱吱吱……”一连串惊叫声,与翅膀振动的“呼呼”作响声交混在一起。夏秋二季的清晨,雄性红腹锦鸡常在自己领域内的树上或裸露的岩石上鸣叫几声,之后开始游荡式的觅食活动;冬春二季早上会延迟鸣叫,夜晚会提前上树。
雌性红腹锦鸡很少鸣叫,只是在相互呼应和唤幼雏时,发出微弱的“归-归归”或“归-谷谷谷……”声,前面的“归”声短促,后面的“谷……”声婉转并带颤音。红腹锦鸡幼雏失群或呼唤时会“吱、吱、吱”地鸣叫,一般3~5声一度,以3声为多。
集群行为
红腹锦鸡通常成群活动,特别是秋冬季。在春夏季红腹锦鸡成体常单独或2~3只活动外,其余的多性喜集群。当孵化出幼雏后至秋季,是以红腹锦鸡雌
亲鸟和幼雏的家族群活动;冬季至初春则结群活动,雌雄老幼均在一起,少则10只左右,多则一群可达30余只。每一群体,都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觅食时成年红腹锦鸡多以2~3只在一起,有时也见有单个活动的,而亚成体则以3~6只结成小群觅食。红腹锦鸡结群主要与觅食有关,当食物枯竭时结群数量愈大,其活动范围愈宽。
垂直迁移
在冬季因山区常积雪,红腹锦鸡主要为寻找食物而垂直迁移到低山或农耕地附近的灌丛,春末冰雪融化逐步又向高山移动;如在中国陕西太白山可上到2200米,
甘肃省东部和
宁夏回族自治区可上到2500~2700米的山地。
在中国贵州,红腹锦鸡的垂直迁移与与
火棘的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在山脚火棘生长较多,而山顶则较少。因此,红腹锦鸡在早晨从夜栖树上下地活动时就开始逐渐往山下方向移动,完成取食等一系列活动,至傍晚重新往山上移动,其迁移的距离约为100米左右。
防御行为
食物短缺时,多由一成年
雄性红腹锦鸡带领一大群雌雄老幼寻找食源,在发现食物后,
公鸡即行召唤,其它红腹锦鸡不停地静静啄食,雄鸡则四处张望,遇敌则惊叫,群体则急速隐没于树丛中。其选择距离林缘较近的地方沙浴,是为了与人类活动相适应,便于在遇到天敌和人时迅速逃进森林。在集群期间,红腹锦鸡群体行为主要表现在觅食和御敌。它们的听觉和视觉敏锐,稍有声响,立刻逃遁,当危险尚远时,多在地下急速奔跑逃窜;当危险迫近时,则多急飞上树隐没。
其它行为
红腹锦鸡善奔走,举步高而长,可滑翔;途中遇低岩或小片空地时,则展翅滑翔而过;飞翔急速而灵巧,在林中飞行自如。它们机警,胆怯怕人。它们上树时多从低枝逐级跳跃,盘旋而上,或通过邻近小树往上跳;每当夜幕降临时,常常可听到其上树时翅膀扇动的“扑、扑、扑”声。
雄性红腹锦鸡喜欢用嘴梳理胸前羽毛、两翼羽和腿上羽毛;有时用嘴叼起
小草甩在背上用以清理脏物,有时喜欢在树根部或腐木上蹭擦嘴上的粘物。
生长繁殖
红腹锦鸡为一雄多雌制,常1雄与2~4雌相配;于每年3月下旬进入繁殖期,一直延续至6月中旬,整个繁殖期长达80天。
发情求偶
3月中旬开始
发情,雄性红腹锦鸡肉垂和眼角逐渐由
栗色变为鲜红色。进入
发情期后,雄性红腹锦鸡常发出与平时“嚓嚓”声不同的“嘶-嘶”的鸣叫声;特别是进入4月中旬以后,每天天未亮就开始鸣叫,黄昏前结束,若早晨和下午遇大风天气,结束时稍早些。与
雄性红腹锦鸡相比,雌鸡发情晚15天左右,常发出低鸣声,无一定的规律。红腹锦鸡发情高峰期持续3~5天。
在发情期中,雄性红腹锦鸡会多次追逐雌鸡,追逐的方向一般是尾随或活跃在雌鸡的左右两侧,距雌鸡最远不超过5米,偶尔距雌鸡较远,
公鸡会突然快步跑向雌鸡,有时干脆挡在雌鸡前面,控制其运动速度以保持距离。在发情高峰期,雄鸡的求偶动作激烈、迅速,不轻易罢休,见雌鸡就追,且鸣声高亢,持续不断,炫耀和追逐时间加长;这种行为可以坚持近2个小时。
雌性红腹锦鸡未进入
发情期时,被雄鸡追逐就躲避并发出惊叫声;当雌鸡性发育成熟,进入发情期后,常在雄鸡的领域附近活动,以吸引雄鸡的注意,被雄鸡追逐时也不再躲避,亦不发出惊叫声,还呈现依恋状态。
交配
雄性红腹锦鸡在繁殖期会因争夺领地而争斗;
公鸡颈部羽毛蓬起,来回转圈互相啄击头部,嘴里发出急促的“kui、kui”声,激烈时会起双翅跳起用爪和距攻击对方,打斗结束后,胜者会在原地高声鸣叫,显示自己占据了领地。
红腹锦鸡的性行为是最终行为,一般都选在雄鸡占据的领域进行。雄性红腹锦鸡直奔雌鸡附近,绕着雌鸡急驰,雌鸡伏地半蹲呈顺从姿态,并观察着雄鸡;雄鸡先以一足踩几下雌鸡背部,再跳上雌鸡背并双足踩背,啄住雌鸡头及颈部的羽毛或皮肤,雌鸡尾巴微上翘,并且尾巴略偏于身体,重复2~3次完成交配。之后,
雄性红腹锦鸡张嘴松开啄住的雌鸡的羽毛,双足由雌鸡背上踩到地面,站立后(有时也抖动全身),稍微休息,与雌鸡保持一定距离并边走边觅食边鸣叫。雌鸡从雄鸡胸下慢慢出来,站立后抖动羽毛,很快恢复平常的活动。
红腹锦鸡交配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天下午,雨天交配频率下降。
筑巢产卵
红腹锦鸡在每年的3月底4月初开始选择隐蔽的地方营巢产卵,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红腹锦鸡巢筑于山坡杂草丛生的低洼处;巢简陋,呈碗状或盘状,内垫少量
禾本科杂草和羽毛,巢径(16~18)厘米x(12~18)厘米,巢深10厘米。
红腹锦鸡一般1年产1窝,如孵卵初期巢卵遭破坏,还可再产1窝。红腹锦鸡每窝产卵至少5~9枚;多数是隔天产1卵;产卵后常伴有汲水、采食行为。红腹锦鸡产卵时间可持续11~12周,产卵第2周达到高峰,可维持到第8周。从雌鸡开始产第一枚卵至满窝约需15天,其间若遇天气突然升温或降温,雌鸡会受到影响,从而打乱其正常的产卵时间及规律。
公鸡开始脱换2根尾羽时,它的配种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啄卵癖;卵受精率也明显下降。
红腹锦鸡的卵椭圆形,浅黄褐色,表面光滑无斑;卵大小为(41.0~51.4)毫米×(30.0~37.3)毫米,重24.4~27.3克。
孵化
5月为红腹锦鸡的孵卵期;孵化期23~25天;雌鸡在卵满窝的当天即开始孵抱,由雌鸡孵化,雄鸡只是在其巢的附近担任警戒任务。孵卵的中后期雌鸡恋巢性极强,常伏于卵上长时间不动。孵卵期红腹锦鸡雌鸡受惊2~3次后会弃巢离去。孵化时,红腹锦鸡雏鸟在近钝端1/3处凿壳,逆时针凿出一圈;待全部出齐需24小时。
育雏
5月下旬至6月为红腹锦鸡
育雏期。红腹锦鸡雌亲鸟护雏性极强。幼雏全部孵化出齐后,雌鸡并不立即带出巢外,而是在巢中待1~2天,待幼雏羽毛干透,可以站立跑动才带出巢外活动。
红腹锦鸡雌
亲鸟会带领幼雏寻找食物,当发现食物时亲鸟不停地反复啄着食物召唤,幼雏闻讯赶来,会向亲鸟乞食。遇敌害时,红腹锦鸡亲鸟则急呼报警,发出“jie-jie-jie……”的叫声,幼雏迅速赶至亲鸟身旁,伏于腋下或钻入密丛中;危险消除后复又团聚起来,再开始进行游荡觅食。
生长发育
刚出壳的红腹锦鸡幼雏,通体被绒羽,上体棕褐色,下体淡黄色。4日龄红腹锦鸡幼雏与
家鸡的幼雏相似,但体型瘦长;上体为棕褐色,头顶较淡,额和头侧淡黄褐色,背和腰两侧各具一条淡黄色纵纹;下体绒羽亦淡黄色;初级飞羽已长出,次级飞羽刚从鞘中抽出如画笔状,淡黄褐色的翼斑明显可见,尾羽尚未长出;虹膜灰褐色;嘴和脚均蜡黄。
红腹锦鸡的稚后换羽是完全换羽,但初级飞羽第1枚当年不脱换(个别除外)。红腹锦鸡幼雏的4枚小翼羽生长过程2周,脱换过程16周;10枚初级飞羽生长过程4周,脱换过程17周;13枚次级飞羽生长过程3周,脱换过程17周;3枚3级飞羽生长过程6周,脱换过程7周;18枚尾羽生长过程3周,脱换过程12周。小翼羽、初级飞羽的生长及脱换顺序基本上均是由内向外进行,即先长出者先脱换;3级飞羽的生长与脱换顺序则相反,是由外向内进行,但同样是先生长出者先脱换。次级飞羽生长与脱换顺序则介于前两者之间,是由中间部分向两侧生长与脱换。而尾羽几乎同时长出,但脱换却是典型由中央向两侧的“向心型”。
成年
雄性红腹锦鸡飞羽脱换过程是交替进行的,即初级飞羽从最内侧第10枚开始,次级飞羽由最外侧的第2枚开始,各向两侧依次更换。
骨骼是红腹锦鸡的早熟部位,早期生长发育迅速,后期减缓;一般红腹锦鸡在最初10周龄发育最快,8周龄时骨骼达到成年骨骼的75%,10周龄达到82%,12周龄则达到成年骨骼的90%以上,20周龄时完成骨骼的全部发育。红腹锦鸡不同时期各部位骨骼发育重点不同,发育前期以身体高度和长度增长为主,后期以胸宽、胸深和骨盆的发育为主;到17周龄胸宽生长基本停止,但其他骨骼仍保持一定生长强度。
红腹锦鸡幼雏早成。自然条件下,红腹锦鸡2龄时性成熟。
人工饲养
饲养管理
人工饲养红腹锦鸡分小笼舍饲养和成群饲养;笼舍建在僻静处可以防止红腹锦鸡被惊扰而发生应激行为。喂食红腹锦鸡的饲料种类为谷物种子、油料种子、混合粉料、动物性饲料(肉末、
鸡蛋、
鱼粉、
黄粉虫等)、
青饲料(各种蔬菜、水果等)以及矿物质和
维生素补充饲料。
根据红腹锦鸡的年龄、体质、雌鸡产卵情况、
公鸡精子活率等,适当选种配对。产卵开始后及时拣取种卵,以免被踩碎、啄食或引起抱窝。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红腹锦鸡平均产卵25~30枚,最高可达45枚。孵化红腹锦鸡卵采用
家鸡代孵或机器孵化。人工饲养的红腹锦鸡1年可达性成熟。
疾病防治
红腹锦鸡常见疾病主要有新城疫、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炎、禽痘等病毒性疾病,
球虫病、盲肠肝炎等
寄生虫病,
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如患球虫病的红腹锦鸡,症状表现为羽毛竖立、缩颈、呆立;患新城疫的红腹锦鸡,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颈部异常扭曲、排白色稀便,如果出现了病体,立即全群紧急接种新疫灵疫苗。
红腹锦鸡的疾病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对患病的红腹锦鸡加强饲养管理,笼舍注意通风、保暖,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可用抗生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定期接种疫苗,定期驱虫,定期消毒。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清除舍内及运动场的残食粪便。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82~1983年,在中国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红腹锦鸡的平均
种群密度为0.006只/公顷;1988年,红腹锦鸡在此地区的平均种群密度为0.003只/公顷。在1991年,红腹锦鸡的分布总趋势就在缩小。至2018年,红腹锦鸡在
英国大约有1000~2000只。2018年,红腹锦鸡种群数量在减少。
威胁因素
森林的砍伐,公路、铁路、厂矿的兴建和大量的猎捕,使红腹锦鸡失去了栖息、隐蔽、觅食、繁殖的场所,连续分布被分隔为零星分布,它们在往东和往北退缩,如中国青海东部林区和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梧州地区似以绝迹,分布范围内
栖息地也在缩小,
种群数量锐减,种群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天敌也是红腹锦鸡种群数量的威胁因素,如
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黄鼬(Mustela sibirica)、狐(Vulpes)、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Falco)等均会偷食红腹锦鸡的卵和袭击孵卵的亲鸟及幼雏;
蚂蝗(Whitmania pigra)等寄生虫也威胁着红腹锦鸡的
种群数量。
人类为红腹锦鸡的皮毛而乱猎滥捕、作野味食用等行为也是红腹锦鸡的生存威胁;如中国湖南湘西60年代畜产部门收购红腹锦鸡皮张就达6000~8000张。人们常将红腹锦鸡制成标本作为装饰品出售或拔下羽毛制成工艺品出售。1979年4~5月,一标本厂在中国贵州遵义、
绥阳县两地收购300多只
雄性红腹锦鸡制作生态标本作工艺品出售。
保护等级
2015年,红腹锦鸡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近危(NT)”等级。
2016年,红腹锦鸡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2018年,红腹锦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
2021年,红腹锦鸡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价值
象征价值
红腹锦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祥瑞的象征而广受喜爱。红腹锦鸡的尾巴羽毛是中国戏曲或宗教神像中的孙悟空、花旦、三太子等的头饰,称之为“紫金冠”。
观赏价值
红腹锦鸡在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动物园均有饲养,雄鸟羽色艳丽,具有观赏价值。
对人类的影响
红腹锦鸡在冬季常下山,对冬季农作物如冬小麦等,有一定损害。红腹锦鸡以在中国
宝鸡市附近的秦岭山脉为多;该市名“宝鸡”,是由于盛产金鸡之故。
参考资料
红腹锦鸡.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