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梢蛇(
学名:Ptyas dhumnades),是
游蛇科鼠蛇属的一种
爬行纲,又称蕲州乌蛇、乌蛇、黑梢蛇、剑脊乌梢、黑花蛇、风梢蛇,属于
无毒蛇。背中央2~4行鳞起棱,呈“凸”形;背面绿
褐色或棕黑色,背侧两条黑纹纵贯全身。乌梢蛇体形较粗大,全长可达2米以上。其成体体重一般300~800克。盘径约16厘米。乌梢蛇分布在中国、
越南等国。
栖息地包括山坡、农业区、开阔的林地和草地。乌梢蛇营养丰富,富含粗蛋白、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2020年9月30日,中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乌梢蛇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
历史与命名
名称考证
南北朝时期,乌梢蛇首次被记载于《雷公炮炙论》,在本文中,其被称为“蕲州乌蛇”。《雷公炮炙论》中记载:“凡用此蛇,须辩雌雄。今蕲州乌蛇,头上有逆毛,二寸一路,头尾相对。腹下有白带子一条,长一寸者,雄也。”
唐朝时期,乌梢蛇被称为“乌蛇”,也是后世流传最广的名称。《药性论》中记载:“乌蛇,君,味甘,平,有小毒。能治热毒风,皮肤生疮眉脱落,痒等。”
宋朝时期,乌梢蛇又有了两个名字,分别是:“黑梢蛇”以及“剑脊乌梢”。《开宝本草》中记载:“江东有黑梢蛇,能缠物至死,亦如其类。”。《本草衍义》中记载:“乌蛇脊高,世谓之剑脊乌梢。”
明朝时期,“乌梢蛇”名称正式出现,一直沿用至今。《神农本草经疏》中记载:“乌蛇,即乌梢蛇。气味、所主经白花蛇同。第性善无毒耳。”与此同时,《本草纲目》中记载:“乌梢蛇纲目,黑花蛇纲目。一种剑脊细尾者为上,一种长大无剑脊而尾稍粗者,名风稍蛇,亦可治风,而力不及也”,所以乌梢蛇又被称为“黑花蛇”与“风梢蛇”。
学名变更
因
乌梢蛇属(Zaocys)与
鼠蛇属(Ptyas)背部鳞片缩小模式非常相似,2015年,经研究,乌梢蛇属被认为应并入鼠蛇属,乌梢蛇学名由Zaocys dhumnades变更为Ptyas dhumnades。
形态特征
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瞳孔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表面密被
菱形鳞片。头颈区分明显。上唇及喉部淡黄色。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
肋骨。尾部渐细而长。背面绿褐色、灰褐色或黑褐色,其上有二黑线纵贯全身。幼蛇背面灰绿色,其上有四条黑色侧纵纹纵贯全身。成年个体黑纵纹在体前段明显;前段背鳞鳞缘黑色,形成网状斑纹。老年个体体后段色深,黑线不显明,背脊黄褐色纵线较为醒目。前段腹鳞多呈黄色或土黄色,后段由浅灰黑色渐变为浅棕黑色。
额鳞自头背可见前大后小,长与鼻间鳞和前额鳞的和相等。颊鳞1片,偶有一小鳞位于其下,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眼上鳞宽大,长与其额鳞前缘至吻端的距离相等。眼前鳞2片,上缘包至头背。眼后鳞2,偶为3,大小一致。鼻孔椭圆形,位于2鼻鳞中间。鳞前2片或1片,后2片或1片,前列的狭而长。
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呈3-2-3式,第七枚最大。前颏鳞比后颏鳞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后颊鳞与第1腹鳞间有小鳞1对。下唇鳞11片,第6片最大,前4~5枚与前颔片相切。体鳞16~14行,中央2~4(6)行起棱。正脊2行棱极强呈黄色或黄褐色。腹鳞192~205片,肛鳞2裂,尾部渐细,尾下鳞95~137对。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半
阴茎不分叉,基部光滑,中部刺粒粗壮,末端呈蜂窝状,精沟自外侧基部达顶端。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
乌梢蛇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
西北东部、华北地区南部、
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
华南地区、
中国西南地区西部等地区。中国乌梢蛇的主产区主要是
四川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江西省等地区。
世界分布
乌梢蛇原产于中国,2020年调查显示,现分布在中国、
越南等国家。
栖息环境
生活于沿海平原、丘陵至海拔1600米的山区,见于田野、山边、河岸、林下等处。多在乱石堆积的石洞内越冬。洞穴无规则形状,有的状似蜂窝。最大空间约0.3立方米,最小空间约0.1~0.15立方米。洞底离地表最深处约0.8~1米,最浅处仅0.3米。洞口多是东西方向的避光避风处,洞内有泥土,较润滑。也发现有的在朽木树根处越冬。
气温低于18
摄氏度时,乌梢蛇摄食量减少,甚至停止进食,其生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气温高于35摄氏度时,虽然摄食量较大,但蛇体的消耗量也大,生长速度反而减慢。而在22~30摄氏度的适宜温度内,随着气温的升高,摄食量加大,其生长也加速。生长的最适宜湿度为75%~90%,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均不利于生长。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乌梢蛇于10月下旬入洞蛰伏冬眠,于第二年4月中下旬出蛰觅食。乌梢蛇多在乱石堆积的石洞内越冬,也有的乌梢蛇在朽木树根处越冬。蛇体呈盘状伏于洞内。当气温降至15
摄氏度下时,便开始冬眠。整个冬眠期间卷缩成盘,不食、不动、不排泄,直至出蛰才移动位置。
夜伏昼出
乌梢蛇是夜伏昼出的
变温动物。随着温度的逐日升高,活动日渐频繁。当平均气温在21~34摄氏度时活动最盛。在适温区范围内,其湿度越大,活动频次越多。
觅食行为
乌梢蛇属于广食性蛇种,食物种类比较多,除喜食蛙类、鼠类外,也食
蚱蜢、
蛾类等昆虫,但均以活食为主。成蛇和亚成蛇以取食蛙类、鱼类和鼠类为主;幼蛇则偏爱昆虫类及蚯蚓等易于吞咽的鲜活食物,而对个体稍大的蛙类幼体和乳鼠,虽然也捕咬,但是经常出现咬死而不吞食的现象。第1次蜕皮后的幼蛇开始取食,主动
捕食昆虫、蚯蚓、幼蛙等小动物。幼蛇成长到1个月后,大多数便能潜入水中捕捉幼体泥鳅等,咬住后头抬出水面,在水面游动吞食或游上地面吞食。如果乌梢蛇捕食的动物逃脱,则其会穷追不舍,直到捕获为止,咬住后便不松口,直接吞入腹中。乌梢蛇白天、晚上均有捕食行为,但以白天为主。
攻击行为
同其他
无毒蛇一样,遇到攻击者时,乌梢蛇一般是靠其上下尖锐的牙齿来咬住攻击者,然后很快用身体把攻击者缠死或压得比较细长而吞食。
生长繁殖
生长
5~10月份是乌梢蛇生长发育盛期。其中7~9月份为生长高峰期。从5月到10月,月平均增重36克,最高可达49克;平均增重总量为180克,最高达206克。
乌梢蛇幼蛇出壳后的第10天进行第1次蜕皮,1个月后进行第2次蜕皮。大多数幼蛇第2次蜕皮后,便进入第1次冬眠,到第2年出蛰后再进行第3次脱皮。第2年共蜕皮4~5次。此后,每年蜕皮3~4次。乌梢蛇蜕皮时,先将头部在粗糙的灌木枝杈上磨擦,头部皮自吻尖处张开,然后利用枝杈夹住皮,身体慢慢往前爬行,数十分钟后,1张完整的蛇蜕就挂在树枝上,偶有在草丛中或砖缝中蜕皮的。
繁殖
乌梢蛇从孵出到性成熟一般需经过2.5~3.5年时间。每年5月中旬~7月上旬为交配期。温度上升到20
摄氏度左右时,成蛇出蛰活动。约经15~25天便开始交配。交配前雄蛇追逐雌蛇约20~35分钟,然后雌雄蛇体绞在一起,双双竖起头部,交配即开始,交配历时最短15分钟,最长48分钟。交配的最适温度为22~27摄氏度,湿度为68%~85%。约40~55天后即7月初~8月末为产卵期。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5~30摄氏度,相对湿度为12~88%。环境条件适合时产卵于湿润的土壤里,不适合时也可产于地表。一般产卵8~12枚,最多产17枚。乌梢蛇的卵呈椭圆形,两头较钝,乳白色。卵于8月初~9月中陆续孵化。
养殖技术
养殖环境
乌梢蛇是一种相对比较敏感的蛇。它对养殖场地的环境要求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对环境湿度的变化比其他蛇更敏感。通常表现出强烈的喜暖厌寒、喜静厌乱等特点。在人工养殖乌梢蛇时,乌梢蛇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2~30
摄氏度,适宜的空气湿度为75%~90%。
饲喂
刚孵化出来的乌梢蛇幼蛇,1周内可不必喂食,幼蛇可靠消耗自身体内贮藏的卵黄维持需要。1周后可适当饲喂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1个月后,可喂一些小青蛙、乳鼠、泥鳅等。成年蛇应根据蛇的大小,投喂不同的量,一般每3~5天投喂1次。缺乏活体食物时,可投喂人工配合的食物,但最好每天投喂1次,以避免由于投喂太多,蛇采食不完而造成的食物腐败。也不能造成由于投喂量少而造成蛇的争食,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局面。处在繁殖期和进入
冬眠前的蛇,食量较大,应加大投喂量。
越冬管理
在越冬前的1~2个月内(9~10月)应喂给充足的营养丰富的饲料,以增加乌梢蛇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脂肪,从而提高乌梢蛇的抗寒、抗病的综合能力。可将大小相近的数条乌梢蛇放在一起冬眠,集群冬眠可提高蛇体周围温度,同时有效减少水分散失。蛇窝应干燥、忌潮湿,且必须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冬眠期间除定期检查窝内的温、湿度变化情况外,还应定期检查蛇体的健康状况。如发现病蛇或不理想的蛇,应及时隔离治疗,以免相互传染。如果窝内情况基本可以时,则尽量减少对
冬眠蛇的不应有干扰。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乌梢蛇被评估为“无危”物种的原因是该物种极为普遍且数量众多。尽管如此,它仍面临多种威胁,该物种似乎变得越来越稀有,但没有任何下降率的定量数据。当前数量趋势为递减。
威胁因素
鸟类中的大型肉食性猛禽,多能
捕食乌梢蛇。
刺猬亚科和
黄鼬也能捕食乌梢蛇。由于乌梢蛇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在利益驱动下,人类对野生乌梢蛇的捕杀屡禁不绝,同时其
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这使得自然界的乌梢蛇越来越稀少,乌梢蛇物种数量急速下降。
保护级别
2020年乌梢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LC(无危)。
保护措施
2018年4月2日,乌梢蛇被列入《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020年9月30日,乌梢蛇被列入《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
2017年3月15日,乌梢蛇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乌梢蛇粗蛋白含量以蛇蛋、蛇皮较高,蛇蛋、蛇皮、蛇鞭、蛇头、蛇肉、蛇胆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0.92%、20.42%、18.80%、17.46%、14.60%、4.56%。蛇肉、蛇鞭、蛇头、蛇皮、蛇蛋、蛇胆中的粗蛋白中均含有人体8种
必需氨基酸,其中以蛇肉为主,且均不同程度地含有锌、镁、铁、钙、锰等微量元素。
乌梢蛇干是名贵的中药材,去内脏后制成蛇干即中药之“乌蛇”。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能够治疗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等疾病。乌梢蛇胆也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具有祛风、清热、化痰、明目的功效。研究表明乌梢蛇提取物醇溶性和水溶性部位都具有很好的抗炎镇痛效果,乌梢蛇水溶性部位比醇溶性部位的药效活性强。乌梢蛇血清对眼镜蛇毒、银环蛇毒、蝮蛇毒、五步蛇毒、竹叶青蛇毒等多种蛇毒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参考资料
乌梢蛇.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