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圆鲹(拉丁学名:Decapterus maruadsi),又称池鱼、巴浪鱼,是圆鲹属的一种近海暖水性中上层洄游鱼类。体呈纺锤形,稍侧扁,头小,脂眼睑发达;体背部通常为蓝灰色,腹部银白;第二背鳍具黑缘,其前方
鳍条末端具白缘。尾鳍为叉形,呈黄绿色。
蓝圆鲹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及其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缅甸、北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中国等。主要生活在近海中上层暖水区域,深度通常为1至20米;具有洄游习性,常在天气晴朗、潮流缓慢并有东南风时集成群;广食性鱼类,主要以鱼类、浮游幼体、磷虾类、桡足类、长尾类、头足类等为食。蓝圆鲹1~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为3~7月份,寿命6年以上。
蓝圆鲹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海洋经济鱼类,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鱼油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食用营养价值高,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就开始用火光进行诱捕。蓝圆鲹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形态特征
具体特征
蓝圆鲹体呈纺锤形,稍侧扁。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各有细齿一行,锄骨呈矢形齿带;腭骨及舌面呈细长齿带。第二背鳍与臀鳍同形,第二背鳍后方的尾柄两侧各具一个离鳍;
胸鳍长,末端仅延伸至第二背鳍起点下方。蓝圆鲹直线部约始于第2背鳍中部,全部的侧线直线部都存在棱鳞。
尾鳍分叉,体背部通常为蓝灰色,腹部银白。第二背鳍具黑缘,其前方
鳍条末端具白缘。
蓝圆鲹体长范围为80.3~215.0毫米,优势体长范围为110~150毫米,平均体长129.1毫米,平均体重28.9克。
耳石形态
存在于
硬骨鱼纲的内耳膜迷路中的耳石,通常起到控制鱼类听觉和控制平衡的作用。不同种鱼类耳石形态、大小、微结构等特征存在差异。
蓝圆鲹矢耳石为长梭形,基叶较发达,翼叶较小,主间沟明显,边缘有波浪形突起,有明显的脊突和叶突,背部的脊突较腹部的叶突明显,内侧面较粗糙,且沿着长轴方向有明显的“~”形中央听沟,不达后缘。耳石外侧面腹部具有辐射状纹理,背部较为平滑。蓝圆鲹耳石主要形态特征参数随叉长增长呈稳定增长趋势;
耳石主要形态特征参数随体质量的增长呈先快后慢的趋势。
分布栖息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根据其分布和生态特点,
南海北部的蓝圆鲹可被划分为7个不同群系,分别为
闽南地区、台湾浅滩、粤东甲子、珠江口、粤西、清澜(文昌)、
北部湾和外海群系。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蓝圆鲹是暖水性
中上层鱼类,当天气晴朗、潮流缓慢并有东南风时,多结成密集的大群。在大风期间鱼群分散,
打雷时鱼群会潜伏海底。蓝圆鲹的数量呈周期性地变化。以生活在中国北部湾口海域的蓝圆鲹为例,其在春季生物量密度相对偏低,而秋季群体大量补充,生物量密度明显高于春季。
蓝圆鲹的洄游主要体现在产卵时会随季节变化作长距离或短距离生殖洄游。以中国为例,生长于东海蓝圆鲹作长距离洄游,洄游于
浙江省近海的蓝圆鲹,可能在
台湾海峡中南部和台湾北部
彭佳屿附近存在越冬场。而在
南海北部,蓝圆鲹不做长距离洄游,只随季节变化在南海北部海域
大陆架(水深小于180米)的南北或深浅区域做短距离洄游。
觅食行为
蓝圆鲹是一种广食性鱼类,主要的食物有鱼类、浮游幼体(主要是浮游甲壳亚门幼体)、
磷虾类、
桡脚类、
长尾𫛭类、
头足纲6种饵料类群。具体的饵料生物种类数有89种(包括无法鉴定到种的饵料),其中桡足类最多有23种,其次是鱼类有17种,短足类有10种,虾类有10种。
不同发育阶段的蓝圆鲹有食物转换的现象,不同栖息海区和不同索饵期的幼鱼,食物组成都有差异。幼鱼以桡足类为主,成鱼以鱼类为主。叉长50~99毫米的蓝圆鲹主要以鱼类和
磷虾类为食;叉长100~149毫米的蓝圆鲹主要以浮游幼体为食;叉长150~199毫米的蓝圆鲹主要以
桡足类、鱼类和长尾类为食;叉长200~249毫米的蓝圆鲹主要以鱼类为食;叉长250~299毫米的蓝圆鲹主要以鱼类和磷虾类为食。
蓝圆鲹摄食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幼鱼摄食强度昼夜变化明显,黄昏和黎明摄食较为强烈。蓝圆鲹摄食强度春季最高,夏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食物组成也随季节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在春季主要以
七星底灯鱼和口虾蛄幼体为食,夏季主要以甲壳亚门幼体为主食,秋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
太平洋磷虾为主食,冬季食物匮乏,小型
桡足类丽隆剑水蚤和糠虾类占其食物组成的很大比例。
生长繁殖
生长
蓝圆鲹的生长属于均匀生长,叉长与体重密切相关,两者呈幂函数的关系。以
雄性蓝圆鲹为例,它的叉长和体重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W为体质量,L为体长。a为生长的条件因子(condition factor),反映了资源群体所处的环境状况。b为异速生长因子(allometric factor),反映生长发育的不均匀性。
根据计算可知,当蓝圆鲹生长到147.7克以后其体重到递减阶段,其生长开始进入衰老期。
繁殖
科学家通过观察蓝圆鲹卵巢的发育(3月份开始出现较多第3时相的卵母细胞和第Ⅳ期卵巢,7月份出现Ⅵ期卵巢)和参照GSI(性腺指数)的变化,判断该鱼的生殖期为3~7月份。1~2龄可达性成熟。
蓝圆鲹是栖息于底层的鱼类,平时洄游移动不甚明显,但冬春季期间,由于淡水范围退缩,而外海水直迫近岸,此时产卵鱼群大量集结,自外海洄游到沿海区进行产卵活动。春季部分鱼群分别进入近岸水深30~60米水域产卵,产卵后鱼群就近索饵,并向深水移动。
中国蓝圆鲹的产卵场地主要分布于洄游距离近的
海南岛以东近岸海域、粤西海域和
北部湾湾口海域,而距离远的珠江口和粤东海域数量较少 。 蓝圆鲹的产卵场还集中于
日本海域、东南亚海域以及
马里亚纳群岛海域。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蓝圆鲹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ver3.1)--无危(LC)。
2007年12月12日,蓝圆鲹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致危因素
虽然蓝圆鲹
种群数量庞大,但近二十年来,由于捕捞强度和环境污染等加剧,世界范围内蓝圆鲹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现象日益严重。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鱼类种群处于过度捕捞、资源量剧减的状态。即使蓝圆鲹繁殖速度快,但还是出现了“经济价值灭绝(commercial extinction)”,即由经济鱼种衰竭为非经济鱼种。
相对于海洋环境污染、水质恶化和
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捕捞对
渔业资源造成的影响更大。
保护举措
自1999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对包括
北部湾在内的
南海区域实施捕捞
渔船、渔网指标“双控”、海洋零捕捞增长、休渔期、休渔区以及转产转业等减轻捕捞压力的举措。
太平洋小群岛致力于成立合作管理机构,共同保护当地的渔业资源。具体措施为:由
太平洋岛国论坛渔业局(FFA)、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SPC)等专门机构为各
成员国提供专业
技术咨询、服务和支持,从而控制捕捞的力度,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丰富的优质蛋白
蓝圆鲹肌肉中含有较高的粗
蛋白质和较低的粗脂肪,属于低脂肪、高蛋白的经济
海水鱼。蓝圆鲹鱼肉富含
优质蛋白质,含有18种氨基酸(75.24%),高于灰鲳(62.70%)和鳓鱼(63.99%)。
其中包含8种人体
必需氨基酸(30.08%)、8种非必需氨基酸(41.04%)和2种
条件必需氨基酸(4.12%)。人们可以食用蓝圆鲹来弥补
赖氨酸的缺乏,从而提升人体对于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同时,蓝圆鲹肌肉蛋白中含有两种
多肽(HDHPVC和HEKVC),它们可以起到功能性食品的
抗氧化成分的作用。
蓝圆鲹鱼肉中含有17种脂肪酸,其中
软脂酸(C16:0)含量最高(2.60%),n-3 PUFA含量为2.6%(以干重计)。许多研究都表明,n-3 PUFA具有多种生理功效,如调节血脂、抗血栓、抑制恶性肿瘤以及对小儿多动症、
阿尔兹海默症、
抑郁症、神经性疾病都有着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同时,蓝圆鲹
鱼油中的脂肪酸组成比较齐全,多为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59.57%),其中6种
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27.14%,含量最高的是
油酸为13.34%;蓝圆鲹鱼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32.43%,且主要为EPA(7.86%)和DHA(16.76%)。
丰富的微量元素
蓝圆鲹肌肉中富含矿物质元素。其中包括钾、钙、钠、镁、锰、磷等六种常量元素和铁、铜、锌、硒、铅等五种微量元素。常量元素中磷含量最高(2193.99毫克每千克),其次是钾(2163.25毫克每千克)和钙(1222.06毫克每千克)。而钙、磷、钾、铁、锌这些元素均是人体组成的重要成分,因此人们可以将蓝圆鰺添加到日常的膳食中,来补充必要的营养元素。
经济价值
海洋渔业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蛋白质摄食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水产品。蓝圆鲹对于近海国家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渔业资源。
以中国为例,中国在2015~2019年蓝圆鲹的渔获率年平均值呈M形变动,渔获比例2017年以来逐年增加。虽然目前南海蓝圆鲹资源状况一般,2015年、2017年和2019年渔获率年平均值低于5年的平均值,2019年渔获率为5年平均值的84.03%,但是中国的蓝圆鲹捕捞量仍占鱼类总捕捞量的7%左右,相较于其他经济鱼类(蛇鲻、二长棘鲷、金线鱼等),蓝圆鲹仍然是中国近海重要的渔业资源。
食用价值
盐腌及传统腌干
蓝圆鲹因其产量大、经济价值低,而被人们主要用于加工腌干鱼制品。干腌时间约为几天到数个月,在腌制加工过程中,蓝圆鲹鱼肉伴随着
物理化学变化和微生物变化,其营养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具体而言,在这个过程中,蓝圆鲹肌肉中的内源性脂肪水解酶活力逐步降低,中性脂肪酶、酸性脂肪酶、磷脂酶的活力保存率仅分别为17%、57%、33%,而脂氧合酶活力显著增强;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腌制和加工阶段显著下降,而
单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在这两个阶段均显著增加。
发酵制酱
鱼露(fish sauce),在中国也称为鱼酱油,主要是以海洋低值鱼等为主要原料,与一定比例的
海盐(通常鱼:盐=3:1或2:1)混合,利用鱼体自身所含的组织蛋白酶等各种酶,以及在多种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对原料鱼中的
蛋白质、脂肪等成分进行分解、发酵而成的香气浓郁,色泽棕红透亮的液体调味品。蓝圆鲹也可以用于发酵生产鱼酱油。
沙拉酱
以蓝圆鲹为原料,辅以
有机大豆油、全蛋粉、变性淀粉等材料制作新型沙拉酱,这样加工的蓝圆鲹沙拉酱口感润滑、组织细腻、无油水现象,可以实现蓝圆鲹的高值化利用。
鱼肉粉饼干
以蓝圆鲹鱼肉粉、黄油、白糖、鸡蛋液、
低筋面粉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鱼肉粉饼干不仅具备特有的香味,同时色泽诱人,酥脆爽口,感官品质优良,是当下流行的食用蓝圆鲹的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