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dài mào](
学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又称十三鳞,古作瑁、文甲,是
海龟科玳瑁
属下的唯一物种。头部有2对前额鳞;吻部长而侧扁,上腭前端勾曲如鹰嘴。背甲棕褐色,呈心形,有深浅环状斑及放射状浅黄小
白额雁;腹甲黄色;喉部及四肢末端深棕色。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玳瑁广泛分布于
太平洋、
印度洋及
大西洋的
热带、
亚热带海域,以鱼、海藻和海绵为食。玳瑁的
产卵期集中在4~8月,一般每3年产一次卵,每次产卵130~200枚。卵呈球形,白色,革质软壳,卵径35~40毫米。孵化期约2个月。
玳瑁因其背甲可用于制造玳瑁梳、眼镜框、
手镯等工艺品,一直是人类捕猎的对象,加上环境变化、
栖息地退化等原因,玳瑁
种群数量在持续下降。2021年2月5日,玳瑁被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
极危物种(CR),2023年,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限制捕杀买卖。
形态特征
玳瑁成年个体背甲曲线长度为65~85厘米,平均体重45~75
千克。背甲呈棕褐色,有深浅环状斑及放射状浅黄小
白额雁;腹甲呈黄色,有褐色斑;头部及四肢背面的磷片均为黑色或棕褐色,边缘色淡;
吻部呈黄色,具暗色斑。头部有两对前额鳞;颈前部、喉、颏部覆细小鳞片。吻部长而侧扁,上腭前端勾曲如鹰嘴。背甲扁平呈心形,并在后三分之二处形成尖锐锯齿状。幼体和成年个体的背甲盾片呈
覆瓦状排列,老年个体则趋于镶嵌排列。玳瑁的四肢呈桨状,背面均覆有并列的鳞片。前肢较长大,各具2爪;后肢较短小,各具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分布海域
玳瑁广泛分布于
太平洋、
印度洋及
大西洋的
热带和
亚热带海域。
国家地区
玳瑁在全球主要分布于美属萨摩亚、
澳大利亚、
巴哈马群岛、
巴巴多斯、博内尔、圣尤斯塔修斯和萨巴(博内尔、圣尤斯塔修斯、萨巴)、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土、
柬埔寨、中国、
哥伦比亚、
科摩罗、
哥斯达黎加、古巴、
库拉索岛、
厄瓜多尔、埃及等地沿海水域。
玳瑁在中国主要分布于
山东省、
江苏省、
浙江省、
福建省、
广东省、
海南省等省份沿海水域。
栖息环境
玳瑁广泛栖息于有海绵的
珊瑚礁区,或浅滩、海洋岛屿的
潟湖和
大陆架以及入海口处的
红树林沼泽等浅水域,活动深度一般为不超过18.3米。成年玳瑁主要在
热带珊瑚礁中活动,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沟壑能给它们提供日夜休息的庇护所。而玳瑁幼龟因无法潜入深水,故只能生活在水面大量漂浮的海生植物中,如
马尾藻。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玳瑁的活动能力较强,游泳速度较快,喜欢在珊瑚礁、大陆架或是长满
褐藻纲的浅滩中觅食。玳瑁以
鱼、
虾和
软体动物门为食,但其最主要的食物是海绵。不过,玳瑁只觅食几个特定的海绵物种,如海绵纲(Demospongiae),特别是星骨海绵目(Astrophorida)、螺旋海绵目(Spirophorida)和韧海绵目海绵(Hadromerida)。玳瑁觅食的一些海绵对于其他生物来说往往是剧毒且致命的,但玳瑁对此却有很强的耐受力。
除海绵外,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海藻、
水母等
刺胞动物门,甚至是极为危险的
水螅虫纲[shuǐ xī gāng]动物
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玳瑁在
捕食这些刺胞动物时会将没有保护结构的眼睛闭上,而且诸如僧帽水母这样的剧毒动物的刺细胞并不能穿透玳瑁覆有鳞甲的头部,这样玳瑁也就不会受到伤害。玳瑁有时也会捕食蟹和贝类,它们强劲有力的双颚可以粉碎猎物坚硬厚实的外壳。玳瑁勾曲呈鹰喙的嘴也为其钩出并捕食珊瑚缝隙中的小虾和乌贼提供了方便。
防御/攻击行为
玳瑁凭借其强韧坚硬的背甲,能抵抗大多数动物的侵害,因此它们没有什么主要天敌。另外,由于玳瑁经常猎食有毒的海绵和
刺胞动物门,导致其身上会带有某些海绵刺鼻的味道,且肉中含有一定水平的毒性,因此有时可以免于受到某些天敌的袭击。玳瑁的性情较为凶猛,被捕捉时,它们会有咬人的举动。不过,在没有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它们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
节律行为
玳瑁具有洄游迁徙的习性,会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迁徙往返于觅食地与繁殖地之间。 研究人员通过卫星对其进行定位追踪发现,玳瑁一个月内最长可迁徙1800公里,从觅食地回到它们诞生的
海滩筑巢,待繁育期结束之后,它们会重返觅食地继续生活。
生长繁殖
玳瑁通常在海洋中单独活动,但每年1~3月,
交配的季节来临,它们会回到出生地寻找伴侣,然后在
产卵地附近的水域完成交配。
玳瑁一般每3年产一次卵,产卵期集中在4~8月。玳瑁的筑巢行为与其他种类海龟的一般顺序相同:离海上岸、选址、清理场地、挖坑、建造卵室、产卵、填充卵室、伪装巢址和返回大海。整个过程需要1~3个小时。
产卵时,
雌性玳瑁会于夜晚由海上陆,选择在偏远、孤立的海岸沙滩挖坑产卵。坑穴直径约20厘米,深约30厘米。一个产卵期内分三次产卵,每次产卵130~200枚。卵呈球形,白色,革质软壳,卵径3.5~4厘米。孵化时间为2个月左右。刚孵化的玳瑁幼龟背甲质地较软,也呈覆瓦状排列,龟甲长为43~48毫米。幼龟颈部可自由伸缩,但不能前后左右转动。孵化后的幼龟会从巢穴迁移至近海,过着浮游生物般的生活,但会面临被成群的海鸥和大型螃蟹
捕食的危险。玳瑁平均每年增长1.2~5.6厘米,大约1227天后达到
性成熟阶段,平均寿命为30~50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在全球多个地区,玳瑁种群数量在持续下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小组委员会对全球分布的25个索引
位点的
亚种群变化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在过去的三代中,成年
雌性玳瑁筑巢的数量每年下降约85%,玳瑁在全球范围内的物种数量总体下降已超过80%。并且,由于玳瑁的生命周期漫长复杂,仅对其中的某一阶段进行量化,并不一定能充分反映整个种群的真实情况。例如,人类对筑巢的雌龟或卵的过度捕捞在很长一段时间阻碍了玳瑁的繁殖,仅根据巢穴数量的下降估得出的数据可能远远低估了玳瑁种群的减少量。
早在1982年,玳瑁就因种群数量的长时间持续下降而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此状态在之后四次评价中都被保持。而从1996年起,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玳瑁的保护状态升级为极度濒危。截至2021年,玳瑁的数量相较一个世纪之前,已不足百分之十,该种群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致危因素
玳瑁面临的生存威胁主要来自人为捕杀。从古至今,因其美丽的背甲可用于制造玳瑁梳、眼镜框、
手镯等工艺品,且有祛病
玉貔貅之说,玳瑁一直是人类捕猎的对象。1977年,龟甲贸易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0年里,
欧洲、美国和
亚洲的龟甲市场已经杀死了数百万只玳瑁。保守估计,在这些被捕杀的玳瑁海龟中有30%是筑巢的
雌性玳瑁,数量多达约40万只,相当于有一代的玳瑁消失。尽管
国际社会对玳瑁制品贸易下达了禁令,但在利益的驱使下,非法龟甲贸易仍保持在异常高的水平,成为玳瑁
种群持续面临的普遍威胁。
此外,
栖息地退化、海洋废弃物(包括渔具)的缠结和吞食以及石油污染等也是威胁玳瑁生存的重要因素。首先,玳瑁赖以生存的
珊瑚礁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已导致出现大规模
珊瑚白化事件。玳瑁的高度特异性饮食以及对滤食性、硬底群落的依赖,使其容易受到珊瑚礁条件恶化的影响。其次,人类在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动也严重侵占和破坏了玳瑁的繁殖场所。而在海中活动的玳瑁则特别容易被
刺网缠住并被鱼钩误捕。据统计,在
澳大利亚北部水域,被遗弃的
渔网和其他残骸缠住的
绿海龟中,有47%是幼年玳瑁。另外,许多漂浮在海面的塑料垃圾袋会被玳瑁误认为是
水母而错误吞食,使得大量难以分解的塑料制品在肠道堆积造成堵塞,导致玳瑁死亡。
除了
海洋污染与资源占用,随城市的现代化而来的
光污染还给玳瑁的生存带来了一些难以预料的干扰。科学家观察发现,刚孵化的玳瑁幼龟会在本能的驱使下从沙底洞穴中钻出,顺着海水倒映月光的方向迁移至近海。然而来自城市的灯光会使它们迷失方向,误从沙滩爬向内陆,最终无法适应环境而致生命终结。
保护举措
列入国际条约和协定
玳瑁在全球范围内受益于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于附录I)和CMS《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列于附录I和II)的保护。区域协议也有助于保护玳瑁及其
栖息地。
通过立法、执法、司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贸易
许多国家已暂时或永久禁止所有对玳瑁及其卵的开采,并正在努力加强对龟甲贸易的国际禁令的执行。玳瑁在中国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自1992年起,已在
所罗门群岛的阿纳文群岛,与当地社区建立伙伴关系,一起保护这个南太平洋最大的玳瑁海龟群居处。中国
广东省惠州市已建有
亚洲大陆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保护玳瑁及其
产卵繁殖
栖息地。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等级和标准是简单而被广泛接受的全球受威胁物种的分级标准体系。该体系在建立过程中,反复的商讨和检验证明该体系适用于大多数生物体。
CITESⅠ级保护动物即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中的物种。附录I收录的是所有因和可能因贸易影响而面临灭绝危胁的物种。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科学评估后制定,并每五年根据评估情况确定对名录进行调整。
养殖技术
玳瑁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必须由国家林业局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才能进行养殖。研究玳瑁的养殖技术是为了更好地救助玳瑁,通过人工暂养后放生,提高其存活率。
玳瑁的饲养池应选择环境安静、供排水方便、通风良好和光线充足的地方,夏季需配有遮荫设配,冬季则应使用带圆锥形塑料薄膜池顶的水池,并带有便于人工操作的供电和排水等设配。
饲养玳瑁可用新鲜的鱼、虾、
软体动物门、海带、海藻及
海鱼。用活
泥鳅作为玳瑁的动物性饵料,辅以紫菜和
结球白菜也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由于玳瑁是海洋生物,饲养玳瑁需要与海水PH和盐度相似的水,因此适宜的水质pH为8.0~8.5,
氨氮含量为0.1~0.2毫克/升。
玳瑁对饲养环境要求严格,水质污染会引起肿脖子症,阳光不足、水度过低、水质差、水含盐量不足还会引起
肤霉病。因此,要饲养好玳瑁,必须注意饲料、光线、水质等多方面事项。
主要价值
生态作用
玳瑁与其他海龟物种一样,能在海洋中运输营养物质,有助于架构沿海
食物网。除此之外,玳瑁还是健康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度选择性摄食影响着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中的群落多样性和
生物多样性。玳瑁通过摄食海绵和
刺胞动物门,减少这些物种的覆盖率,并降低它们与其他珊瑚生物竞争的能力,释放出珊瑚礁上的空间供底栖生物定居,从而影响着珊瑚礁生态系统的
演替,对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药用价值
玳瑁是一种名贵的海洋药物,其甲片、血、肉均可入药。
甲片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镇心平肝的功效,主治
热病发狂、语
惊痫、
小儿惊厥、痘毒发斑、
痈疽[yōng jū]疮毒等症。《本草纲目》谓:“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
犀牛角”。《圣惠方》载玳瑁丸:“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对济总录》中玳瑁丸则“用于治疗
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
玳瑁血具有解药物之毒的功效。据《开宝本草》载:“毒瑁,主解
岭南百药毒,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
玳瑁肉性平味甘无毒,可祛风除痰、行气活血,主治咳嗽痰多,
月经失调等症。《食性本草》曰:“玳瑁肉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gé]中风痰,镇心神、逐邪热,利大
小肠、通妇人经脉。”
工艺价值
玳瑁背甲斑纹色泽艳丽,呈半透明状,具金属光泽,为珍贵的工艺佳材。
中国玳瑁工艺有着久远的历史,至
唐朝已有较高水平,并影响到
日本。据《逸周书·王会解》记载,早在
商汤时
南海诸候就进贡玳瑁。唐代已用玳瑁作嵌片,显示其质地、光泽、斑纹的自然美。玳瑁不仅成为上至女皇武则天,下至普通妇女喜爱的饰品,还被创造性地用于制造
钱币。这种特殊的开元通宝在全世界也总共只有13枚,都出土于西安法门寺真身宝塔的地下藏宫。作为一种
有机宝石,玳瑁不同于珍珠、
玛瑙等
装饰材料,虽然它的颜色亮度并不高,但因纹理漂亮独特,在汉代常被用来制成梳妆用具或装饰品,鲜少在玳瑁器表再刻绘
纹样。这种纯玳瑁器虽然不多,但在工艺上却显示出其独立性和新变化、新发展。
清代宫廷玳瑁器是由
广州市和
苏州市两地玳瑁名工在皇帝旨意下制成的,具有富丽、豪华、典雅、吉祥的皇家风格。
除了中国,玳瑁工艺制品在世界范围内也广受喜爱。考古学家在
埃及古墓中,就曾发掘出很多
努比亚人统治时代的精美玳瑁制品。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玳瑁被用来制作梳子、刷子和戒指,家具上也会镶嵌上玳瑁作为装饰。此外,各国历史上都有贵族用玳瑁做眼镜架的记载。明清时代的一副玳瑁眼镜架,在2009年估价高达10万元人民币。
相关知识
化石记录
据《
今日印度》网站报道,2007年,古生物学家玛丽 · 卢兹 · 帕拉(Mary Luz Parra)在
哥伦比亚发现了1.2亿年前的海龟化石。这只海龟大约有2米长,具有现代海龟的一切特征,其骨骼基本上保存完整。科学家们认为,这只海龟应该生活在
白垩纪[bái è jì]时期。德国森肯贝格研究所的学者埃德温·卡得纳(Edwin Cadena)表示,“根据动物的形态和其所处的沉淀物,我们可以确定我们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海龟化石。”随后,研究者们对该海龟的骨骼化石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归为海龟总科。这一类型的海龟通常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现代玳瑁海龟就是它们中的代表。
文学作品
玳瑁是中国诗词的经典意象之一,出现在多部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中。
汉代长诗《孔雀东南飞》用“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来描绘女性的美好姿容。汉代的大文豪
司马相如曾写下的千古传诵《子虚赋》中有“神龟蛟,玳瑁鳖”之句,可见玳瑁在当时被视为祥瑞之物的代表。这也难怪《后汉书·舆服下》中会将“簪以玳瑁为,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
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作为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的标准配饰了。在一部《全唐诗》中,仅“玳瑁”一次词就出现70处。而自从
李世民写下了“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后,“玳瑁筵”就成为了豪华宴席的别称,频频出现诗句中。白居易写过“玳瑁筵前翡翠栖,芙蓉池上鸳鸯斗”;
李白在《襄阳歌》写道“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刘禹锡写过“归路芙蓉府,离堂玳瑁筵”等等。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玳瑁海龟.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2-07-29
玳瑁器.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2-07-29
绿海龟.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