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医院一般由医疗功能单元、病房单元、技术保障单元等部分构成,具备紧急救治、外科处置、临床检验等多方面功能。凭借机动性好、展开部署快速、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方舱医院还被运用于完成抗震救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方舱医院的概念最早源于战争时期。20世纪60年代,为了适应越南战场的需要,
美国军队率先将可运输的野战医院投入战场使用,为战地医疗提供了新的应用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方舱医院的形式发生多种变化,
英国、
德国、
法国等国家研制出了采用越野汽车底盘载运的拖车或半挂拖车式组合系统。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方舱医院得到了长足发展,除美、英、法、德等国家外,
意大利、
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都研发了类型各异、组成规模不同的方舱医院系统。21世纪以后,方舱医院的信息化作业能力显著提高,机动形式增多,同时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以及环境适应能力不断提升,且更多地应用于地震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保障。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
美国、
俄罗斯、
泰国、
马达加斯加、
英国、
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均利用方舱医院来提高本国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保护民众生命的能力。
中国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研制方舱医院系统。第一代方舱医院以野外医疗所为运营模式,由医疗功能单元、病房单元、技术保障单元三个部分构成。该装备包括21台医疗方舱、26顶卫生帐篷、2台发电
挂车。方舱扩展采用手动翻板、手动调平的结构形式,具有检伤分类、急救、手术及术前准备、监护、X 线、检验、灭菌、药械、通信、远程医疗等功能,昼夜可完成75例伤员的大中小手术和危重急救处置,病房单元可展开100张床位,技术保障单元可为医疗功能单元和病房单元提供医疗作业所需的医用
氧气、
负压气体、冷暖空调、用水用电。第二代方舱医院由方舱医疗单元、收容留治病房单元、生活资源保障单元三个部分构成,包括5台扩展方舱、7台固定方舱和20顶VI型折叠式网架帐篷,具有伤员分类后送、紧急救命手术、早期外科处置、卫勤作业指挥等功能。
“十一五”后期,中国对第二代方舱医院中的手术方舱和医技保障方舱进行了升级改造,由此形成了第三代方舱医院。改造后的手术方舱提升了装备信息化水平, 具有独立的医疗信息共享和远程会诊等功能,安装了手术麻醉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其它影像系统和检验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根据
中原地区现代急诊医学事业奠基人
王一镗主编的《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灾难医学》,方舱医院应具备以下功能:伤员检伤分类;急救处置,紧急手术,早期治疗,影像诊断,部分专科治疗;临床生化、
血液学、
细菌学检验 ;手术器械、衣巾单、
敷料等洗涤和灭菌;药材供应,处方调剂,供血配血;水、电、医用气体、空调等技术保障;伤员收容留治及人员工作基本环境条件保障。
方舱医院在中国的实践最早则可以追溯到200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方舱医院在
5·12汶川地震的救灾中首次被投入使用,四川绵竹矿工赖元平被埋196小时后获救就是在方舱医院中接受治疗。此后在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中,方舱医院替代
玉树藏族自治州医院行使医疗职能,及时救治了大量伤病员。
2020年初,方舱医院开始被广泛运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依托
国际会展中心、体育场馆、高校等场所改造修建用于集中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临时医院。截至2022年5月,中国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已经按照要求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方舱医院,启用方舱医院也成为了中国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国还衍生了方舱医院的规范性文件:中国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印发《方舱医院设计导则(试行)》,对方舱医院的选址、建设标准等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吉林省于2022年4月28日开始实施《方舱医院医疗管理规范》,规定了方舱医院的组织管理、医疗管理、感染防控管理和运行保障。
此外,
世界卫生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遏制新型呼吸道
病原体迅速蔓延的大胆举措(即使用方舱医院)改变了疫情迅速升级并且致命的进程。英国《卫报》亦曾在报道中表示,方舱医院的积极投入使用是中国有效遏制新冠病毒的重大影响因素之一。
2019年10月1日,方舱医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时被列入抢修抢救方队。此外,“方舱医院”还入选了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年度媒体高频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