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1952年出生于
辽宁省沈阳市,现任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民俗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辽宁省民间文世家协会画主度。多年来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要著作有︰《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合着)、《民间口承叙事论》、《金扇奇案》《采录作品集》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多民族国家。有史以来便有风谣民俗之记载和议论。《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
泰山,柴而望祀山川。命大师
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这些文字都是记述和议论风谣与民俗的。古籍所说的“民风”,与我们今天采用的“民俗”这一术语,其含义是同一的。历代文人学者不仅积累和保留下来了丰富的风谣民俗资料,而且还提出了相当完备的风谣民俗学术思想。
商朝甲骨文里,就有“岁”这个字,我们依稀可以了解远古的“岁”收和“岁”祭的一套仪式民俗。
司马迁撰《
全本史记》,开记述民俗事象的先河。
东汉应劭着《
风俗通义》对民俗事象的搜罗甚为宏富,且有记述有考论。宋
周密《
武林旧事》、梁宗《
荆楚岁时记》等记述岁时、风土的著作,历史上不绝于缕,汇聚而成一种专门的文体,构成中国民俗文化的一大特点。此类著述,所含历朝历代的民俗资料十分丰富,然终因缺乏严整的学术体系、特别是缺乏现代思想——民主与科学——的引导,而未能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科学,而只能称其为古代
民俗学或历史民俗学。
由于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霸权地位,不仅民间文化及其思想得不到以
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上流社会及其知识集团的承认,甚至连中国古代民俗学及其思想遗产,也长期得不到发掘和整理,只能属于小说家杂事类或小说家异闻类。1995年5月9日,中国旅游文化学会旅游民俗专业委员会在北京
门头沟区召开“中国首届民俗论坛”,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的
程蔷女士在会上提出建立“历史民俗学”的建议,得到了前辈民俗学家
钟敬文先生的附议与赞同。中国“历史
民俗学”的概念,总算被提出来,其遗产总算有人注意进行整理和研究了。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兴起,一般认为肇始于1918年北京大学的歌谣运动。实际上,晚清末年西学东渐的文化启蒙时代,民俗学的思潮和理念就已经从西方传到中土来了。2l世纪新千年到来之际,笔者曾在《
民俗研究》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民俗百年话题》的文章,阐述了我的这个观点。在此,不妨把那篇文章中关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滥觞的段落引在下面︰
关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轫期,此前民俗学界似已形成共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具体地说,是1918年2月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的成立,由
刘半农、
沈尹默、
周作人负责在校刊《北大日刊》上逐日刊登近世歌谣。1920年冬歌谣征集处改为歌谣研究会。两年后创办《歌谣》周刊,出版了97期,后并入《国学门周刊》(后再改为月刊)。1923年5月24日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中国现代
民俗学在发轫初期,基本上限于歌谣或其它民间文学的收集和研究,逐渐扩大到风俗和艺术的收集研究。
近年来,一些文学史家提出了“20世纪文学”的概念,几部题为《20世纪文学史》的著作也相继出版,以“五四”为开端的现代文学史的格局,正在失去大一统的地位。文学史写作的这种思路的出现,也给民俗学
历史学者们以启发︰“20世纪民俗学”这一概念是不是更切合科学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