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平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黄建平,1962年11月出生,漳平市人,兰州大学博士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带头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数据截至2024年6月23日)
1978年,黄建平考入南京气象学院(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工作。后进入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学习,1988年11月,黄建平获得兰州大学博士学位,次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1990年12月被北京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12月,黄建平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得克萨斯州德州农工大学大学,1996年任加拿大环境总署气象中心研究员。2000年8月任美国AS\u0026M/NASA朗利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03年3月,黄建平回到中国后任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次年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2005年,黄建平牵头建设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建成并投入使用。2007年,黄建平参与太平洋沙尘暴联合观测试验(PACDEX),2010年任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黄建平团队在《自然气候变化》在线发表了关于旱地扩张的研究成果。2019年8月,黄建平任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2020年3月,黄建平团队构建了全球荒漠化脆弱性指数(GDVI),并预测了未来荒漠化演变趋势。2022年又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23年6月,黄建平领衔的研究团队研发和建设的塔吉克斯坦沙尔图兹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10月,黄建平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4年2月,黄建平参加教育部在北京举行的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6月13日,黄建平在兰州工商学院举办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主题报告会上分享治学经验。
1989年,黄建平获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7年获得中国创新争先奖等,并于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78年,黄建平从西宁七中毕业后考入南京气象学院(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取得了大气探测专业和天气动力专业双学士学位。毕业后,黄建平被分配到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工作。后进入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学习,1986年毕业于原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11月,黄建平获得兰州大学博士学位,次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1990年12月被北京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黄建平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并获得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等荣誉。
1992年12月,黄建平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得克萨斯州德州农工大学大学,1995年4月赴多伦多大学访问。1996年11月,黄建平任加拿大环境总署气象中心研究员。2000年8月任美国AS\u0026M/NASA朗利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03年3月,黄建平回到中国后任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次年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2005年,黄建平牵头建设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建成并投入使用。2007年,黄建平牵头申报获批了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同年参与了太平洋沙尘暴联合观测试验(PACDEX),2008年春季,黄建平团队同美国共同进行了沙尘暴的联合观测。2010年在中原地区北方进行了大范围积雪观测,发现了国际相关研究明显高估了中国地区积雪中的黑碳含量,高估了中国地区黑碳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并初步证明北极地区增加的黑碳含量主要来源并不是中国。同年,黄建平任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5年,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了黄建平团队关于旱地扩张的研究成果。2019年7月,黄建平带领的“青藏高原北侧粉尘气溶胶传输综合科考分队”顺利完成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任务,主要目的是研究利用激光雷达探测沙尘和云的特性。同年8月,黄建平任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2020年3月,黄建平团队构建了全球荒漠化脆弱性指数(GDVI),并预测了未来荒漠化演变趋势。9月,黄建平赴汕头市参加第五届全国生物气溶胶研讨会并作了《全球新冠疫情预测系统》的大会主题报告。2021年6月,黄建平带领的“大气粉尘气溶胶科考分队”在青藏高原亚东地区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野外综合考察和观测。同年11月,黄建平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又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2023年6月,黄建平领衔的研究团队研发和建设的“一带一路”气候与环境观测网国际首个超级观测站-塔吉克斯坦沙尔图兹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10月,黄建平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4年2月,黄建平参加教育部在北京举行的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并作“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为题作教育家精神宣讲首场报告。3月,参加青海省教育厅承办的“院士师范院校行”活动并担任主讲人。6月13日,黄建平在兰州工商学院举办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主题报告会上分享治学经验。
主要成果
教学科目
资料来源(数据截至2024年6月23日)
研究领域
黄建平主要从事半干旱气候变化的机理和预测研究。在全球半干旱气候变化机理、沙尘气溶胶影响半干旱气候物理机制、长期数值预报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研究成果
发现了全球半干旱区的强化增温和加速扩张现象
黄建平将研究视野从西北扩展到全球,发现半干旱区是近百年来全球除北极地区以外增温最显著的地区,尤其在冬季北半球中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增温达1.67℃,是全球陆地平均增温的2倍, 对全球陆地增温的贡献高达45%,后续用非线性分析方法也证实了这一结果,成果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黄建平还进一步揭示了全球CO2 排放与增温速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提出了强化增温现象的热力学机制,并预估当全球平均增温达2℃时干旱半干旱区增温将达3.2~4℃,,易引发严重气候灾害,该成果为IPCC 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针对干旱半干旱区面积扩张的观测事实,黄建平提出了陆‐气相互作用与干旱化的反馈机制,发现地表增温和人类活动对下垫面植被的破坏会抑制土壤碳储力,释放更多CO2 进入大气,同时加剧区域干旱化。预估干旱半干旱区在未来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将加速扩张,至本世纪末将超过全球陆地面积的50%,且3/4 的扩张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limate Change》。
揭示了沙尘气溶胶影响西北干旱气候的机理
以往对于沙尘气溶胶如何影响中国西北地区云、降水及半干旱气候等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黄建平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提出了联合主、被动遥感识别云和沙尘的新方法,定量描述了东亚沙尘气溶胶的三维分布结构,揭示了东亚沙尘气溶胶的传输路径和垂直分布特征。发现了青藏高原西北部无人区夏季频繁出现沙尘天,阐明了沙尘气溶胶影响干旱气候的主要途径,该成果被《Nature Geoscience》选为研究亮点重点介绍并认为此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基于系统的沙尘观测成果,发现中国西北沙尘气溶胶可作为冰核来改变冰云的微物理特性、云量和云寿命,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沙尘气溶胶半直接效应对干旱化的影响机理。相关研究被 《Reviews of Geophysics》综述性论文评价为“证实了沙尘气溶胶可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加快大气低层水云中云滴的蒸发、云水路径的减少,这种半直接效应在中国西北半干旱地区云发展和干旱化加剧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上述研究系统揭示了沙尘影响西北干旱气候的物理机制,丰富并加深了对干旱化机理的认识。
阐明了中国半干旱气候系统的典型特征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广人稀、生态环境脆弱,缺乏先进探测手段和多种仪器的综合集成观测。黄建平历经十余年,带领研究团队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SACOL),研制了适用于野外恶劣条件下作业的移动监测系统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开展了长期定点连续观测,并组织了多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野外综合观测试验,系统获取了中国西北典型干旱半干旱区长期连续的第一手高精度观测资料,揭示了干旱半干旱区气溶胶光学和辐射特性、云微物理特性、辐射能量收支、大气边界层结构及陆-气相互作用的典型特征,这些不同时空尺度要素的系统观测成果为干旱化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该成果发表于国内SCI期刊《Advances in Atmosphere Sciences》并在该期刊2008-2012年全部刊文中引用率排名第一,SCI引用126次,CSCD引用89次。
学科建设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专门研究半干旱气候变化的科研机构,2008年获教育部批准建设,2009年通过教育部建设论证,2011年通过教育部验收,2016年通过教育部评估。实验室旨在搭建一个有利于系统深入地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使之成为中国半干旱气候研究的创新园地,为中国科学家参与和主持大型国际气候研究计划提供研究基地,推进中国半干旱气候研究进入国际前沿行列。
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
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机理创新研究群体于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负责人为黄建平教授)。研究群体以教育部半干旱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半干旱气候变化创新团队及半干旱气候变化引智基地为平台,围绕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这一国际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了独具特色、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强、影响力高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观测平台建设
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是按国际标准建设的气候观测平台,拥有先进的气候和环境观测设备和仪器,同时有一支高素质的观测队伍,可以进行各种大规模的观测实验,首席科学家为黄建平。SACOL已加入CEOP、AERONET和MPLNET等国际大气观测网,并被授予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观测资料可以为大气科学,资源环境,区域生态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际观测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大型气象实验提供特别的观测项目和服务。
研发仪器
资料来源
专利技术
资料来源
举办学术会议
资料来源
创建团队
黄建平牵头创建了兰州大学第一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8年获教育部批准,团队包含大气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专家共35人,共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培养博士研究生90人。
主要论文与著作
论文
资料来意
社会职务
资料来源(数据截至2024年6月23日)
人才培养
黄建平长期致力于中国大气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2004年组建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推动兰州大学国家级大气科学教学团队、国防生培养基地和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学院已成为中国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特别是全军气象专业国防生的主要培养基地,培养了本科生2303名,研究生861名,国防生939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也已发展为中国该领域的一流学科。(数据截至2024年6月23日)
黄建平和丑纪范设立了大气杰出学子学金,旨在奖励学院优秀本科生,鼓励学生勤勉治学、勤谨为人。
荣誉
资料来源(数据截至2023年6月23日)
人物评价
黄建平用风雪锤炼意志,用双脚丈量人生,填补了中原地区诸多研究空白。(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评)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但当前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认识往往关注于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的气温增暖,但对于全球陆地的干旱变化却重视不足。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要承担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增暖恶果,还要更大程度上面临土壤荒漠化的风险。黄建平团队的研究成果从全球视角加深了人们对气候危机的认识,为减排目标的确立和减排行动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兰州大学官网评)
外表温文儒雅、心里却藏着一团火,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容不下半点懈怠和拖沓,是黄建平给人的深刻印象。(《瞭望》新闻周刊评)
个人生活
黄建平的博士生导师为丑纪范(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参考资料
黄建平.兰州大学.2024-06-23
仪器研发.黄建平团队.2024-06-23
黄建平教授团队网站.黄建平团队.2024-06-23
黄建平教授团队.兰州大学.2024-04-11
学术成就.黄建平团队.2024-06-23
黄建平:放歌西部.兰州大学新闻网.2024-06-23
教书育人.黄建平团队.2024-06-23
学科建设.黄建平团队.2024-06-23
举办会议.黄建平团队.2024-06-23
黄建平.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024-04-11
论文.黄建平团队.2024-06-23
英文论文.黄建平团队.2024-06-23
黄建平:为中国争夺国际话语权.兰州大学新闻网.2024-06-23
丑纪范.兰州大学.2024-06-2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果
教学科目
研究领域
研究成果
发现了全球半干旱区的强化增温和加速扩张现象
揭示了沙尘气溶胶影响西北干旱气候的机理
阐明了中国半干旱气候系统的典型特征
学科建设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
观测平台建设
研发仪器
专利技术
举办学术会议
创建团队
主要论文与著作
论文
社会职务
人才培养
荣誉
人物评价
个人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