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别名宛丘先生、张右史,州谯县(今安徽
亳州市)人。
北宋时期文学家、官员,与
秦观、
黄庭坚、张耒、
晁补之并称“
苏门四学士”。
张耒出生于仕宦之家,家学深厚,自幼受文化熏陶和浸染。他十三岁便能写文,十七岁所做《函关赋》,广为流传。张耒在陈州游学期间,获得学官
苏辙的垂爱,因而结识
苏轼,得到苏轼的青睐并对其赞誉有加。
赵顼熙宁六年(1073年),张耒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历任
临淮主簿、寿安尉、
咸平县丞。
赵煦元祐元年(1086年)春末,张耒被召试学士院,由大臣
范纯仁荐举参加太学学士院考试,先后担任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秘书丞、著作郎、使馆检讨等职位,官至至起居
舍人;元佑八年(1093年)
高滔滔去世,哲宗亲政,重新启用变法派大臣。苏轼等反对变法派人士受到打击,苏门弟子受到连。
绍圣元年(1094年),张耒参修的《神宗实录》被诬为谤史,政治生涯面临严峻挑战,被朝廷外放,以直龙图阁的身份知润州。是年秋,因坐
元祐党籍,迁徙至宣州,再遭贬而监
黄州府酒税,后徙至复州。
宋徽宗即位后,起用张耒为黄州通判,不久又提拔为
兖州知州、
太常少卿,几个月后出任
颍州区知州、
汝州市知州;崇宁元年(1102年),张耒再次因坐
元祐党籍而被贬职,主管
明道宫。
苏轼去世后,张耒为他举哀行服,因此遭到
言官攻击,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在黄州。
崇宁五年(1106年),张耒辞官回乡,长期居闲;晚年他监南岳庙,主管
崇福宫。
政和四年(1114年),张耒去世,终年六十一岁。
建炎初年,被追赠为
集英殿修撰。词曰:“四人以文采风流为一时冠,学者欣慕之及继述之。”这既是对他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其社会影响的褒扬。
张耒一生亲历了多次党争,仕宦经历、个人生活际遇颇为坎坷,他的文学作品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无论身经何事,身处何地,张耒为官清廉,淡泊平生,始终保持着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生活态度。心态由坐党籍初期的苦闷忧郁转化为乐观豁达,文学作品也呈现出张耒独有的风格。他久任地方卑官,更多地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民生疾苦体味地更加深刻。因此,他的作品关注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多方面展现了百姓生活苦难,具有浓郁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张耒提倡自然天成、至真至诚的文风,主张文学创作要“以理为主”,努力探索“理”的内涵,为宋代
文学批评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作品的独到特点亦为
宋诗、词、文等美学风貌的形成,起到了直接地推动作用。张耒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
人物生平
随父宦游
张耒出生于仕宦之家,家学深厚;
嘉祐三年(1058年),年幼的张耒随父在
淮安区山阳学官,与词人
李之仪相识,后随父迁居
杭州市。张耒自幼聪颖,十三岁便作《投知己书》。治平四年(1067年),跟随父亲来到
开封市,次年,十五岁的他随父宦游于
关西一带。十七岁时,张耒在
华州,作《函关赋》。
熙宁四年(1071年),张耒在陈州师从
苏辙,后来又得以见
苏轼,颇受苏轼兄弟的垂爱,因此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熙宁五年(1072年),张耒寓居汴京,为次年参加省试做准备。早年的张耒朝气昂扬,满怀济世安民的抱负,在其七言诗《再和马图》:“我年十五游关西,当时唯拣恶马骑。长大呼人四走,腰稳如植身如飞”的表述中可见一斑。这一时期,张耒主要是读书应举,
儒家的进取精神影响着他。
初入仕途
赵顼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张耒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此时,为
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执政时期。他于次年赴任
临淮主簿,作《八月三日舟行自蔡河赴临淮》;后辗转至
洛阳市,任寿安尉;又往
淮南市,任咸平丞等职。
熙宁八年(1075年),张耒于
涟水县令盛侨处见
苏轼作品《后
杞菊赋》,感触良多,遂作《杞菊赋》以和,这是他与苏轼的第一次文字交往;同年11月,苏轼在密州建超然台,广邀文人雅士题咏,张耒亦在其中。苏轼命其为超然台作赋,既表现出对张耒的高度赏识,也是有意将其引入文坛,视为苏门之士。这一时期,张耒多任微职,辗转于州县之间,游历见闻日益增多,与文人官员多有交流,文学作品较之以往明显增加。有几类题材相对突出:第一,张耒官卑位微,迎拜长官、遭遇辱骂诟责之事在其身上常有发生,作品流露出因怀才不遇、大材小用壮志难酬的伤感和颠沛流离、不得其所的悲凉;第二,其供职于基层,深刻体察百姓疾苦,笔下描写的农家生活和民生境况真实而又生动。第三,因其双亲与妻子先后谢世,使他心情悲痛阴郁,部分作品也抒写了寥落况味和抑郁情怀;第四,也有作品吟咏山川景物、自然风光。在其诸多作品如:《
苦雨》《大雪歌》《一亩》《离京后作七首》等中多有体现。这段时光,张耒在政治上并未受到坎坷打击,虽有苦恼和不甘,但心态总体平和,以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人生。
任职汴京
元丰八年(1085)三月,
赵顼驾崩,
赵煦赵煦继位。宋哲宗年幼,由
赵曙皇后高氏(
赵顼之母)临朝听政。起用反变法派
司马光,
苏轼、
苏辙也奉调晋京。元元年(1086年)春末,张耒进京任太学博士。后拔为馆职,任秘书省正字,直到起居
舍人。任职馆阁期间,张耒饱揽国家藏书,文学底蕴日益深厚。期间,时常和
苏轼、
秦观、
黄庭坚、
晁补之等人举酒欢宴、同游名胜、作画题跋、诗词相和;同时也与士大夫、文人往来密切,多有诗词交流。
赵煦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坐党籍被贬谪,张耒已略感仕途危机。这段时期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却是张耒相对顺遂的人生时光,也是其官职的顶峰时期。他写下《寄子瞻舍人二首》《赠无咎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八首》等诗作,文字之中不乏欣喜之情。故任职
开封市时期的作品多为酬唱赠答之作,围绕茶、砚、石、书画、宴饮等话题展开。
外任贬谪
元祐八年(1093年)
赵煦亲政,启用变法派。
苏轼等人相继被贬,苏门弟子受到牵连。张耒被外放并屡遭贬谪,期间虽被召为
太常少卿,做州、
汝州市(今
阜阳市)
知州,但为时间都极短促。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因诏禁
元祐党人,张耒坐党籍再次落职为房州
长史,安置在
黄州府。
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
宋徽宗以
彗星之变,诏毁元祐党碑为由,大赦天下后,张耒监南山岳庙,十一月他离开
黄州府,但他仍常念恩师
苏轼知遇之恩。
这一时期,张耒动荡漂泊,贫病交加,但作品却愈加丰富。在《感春六首》中有如下表述:“人生如此亦
可乐,安用轩冕生光辉。”可见他身处逆境,却无怨天尤人、自怨自艾之感。虽然作品或多或少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但毫无瑟缩之气,表达着张耒对宦海沉浮的豁达情怀。在《问双棠赋》《九月末大风一夕安置火炉有感二首》《食杞》《冬日放言二十一首》其一、其六等作品中多有体现。
赋闲病逝
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
宋徽宗以
彗星之变,诏毁元祐党碑为由,大赦天下后,张耒监南山岳庙,后他离开
黄州府回到故乡
淮安市,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于
大观二年(1108年)移居陈州,晚年的张耒长期赋闲,衣食不继,贫病交加。继
苏辙、
晁补之谢世之后,于政和四年(1114年)病逝。
主要作品
主要思想
张耒生活在宋代哲学文化思想、文学批评思想、文学创作均极度发达的环境中,本身又勤于治学,拥有极高的思想修养和文学素养。同时,他又与当时许多思想家、
利奥六世、文学家如
苏轼、苏辙、
司马光、
曾巩有密切的交往,使其文化素养日益丰厚,加之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其多方面思想和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
文学创作方面,他真实反映现实、阐发人生理想、书写真实情感,主张文以明理,强调“诲人作文”亦“以理为主”,“学者以为至言”。
学术文化思想方面,对宋学多家思想均有直接借鉴和继承,尤其是
三苏为代表的蜀学成为其学术文化思想的根基,并结合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有了多方面的发展和突破。
文学理论方面,张耒秉持“文以明理”的理念,对理的内涵努力探索,为宋代
文学批评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
创作实践上,他的诗文作品体现出独到的特点,为
宋诗、宋文独到美学风貌的形成,起到直接推动作用。
作品特色
张耒与
苏轼、
苏辙、
司马光、
曾巩等有长期密切的交往,加之本人读书孜孜不倦,治学严谨,生活经历丰富,创作展现了平易浅近、清丽淡雅的特点,其学术思想及文化素养扎实而丰厚,对
北宋后期思想界和文坛产生很深的影响。
“以文明理”是张耒文学思想的核心。他明确指出,在文学创作时须处理好“文”与“理”两者关系,即“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架。”“理”的内涵丰富复杂,既有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也有对文化思想、哲学思想乃至宗教思想的借鉴,是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三者的融合。因此,在张耒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心灵的自由自适与人格独立,也可以读到他修德进业、济世安民的理想人生。张耒讨论最多、做透彻的是“至诚”的范畴,他的哲学文化观与理学家有诸多相同之处,但其主张“顺情性之道”,也表现出他与
北宋理学有着根本的不同。张耒崇尚自然天成、明理为主、文道合一,故提倡自然至诚的文风,反对瑰奇险怪的创作风气。因他生活坎坷,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了解民生疾苦,因此他的文学作品内涵现实而广博。
诗词
张耒的诗歌溯源于风雅和楚骚,下及
魏晋南北朝诸家,在博采众家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其诗歌突出特点之一是自然平易、情真意切。作品多反应现实题材,例如:《劳歌》《食菜》《田家三首》《官粟有感》等。生动地描写了百姓生活疾苦:“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十
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字里行间彰显着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此外,也有大量作品描写农家民生生活、吟咏山川景物、自然风光,表达对友情的热烈渴望,围绕至诚与自然展开笔墨。例如:《临文》《登山望海四首》《荆轲》《项羽》等;但也有部分诗歌作品由于过分强调“满心而发,肆意而成”,显得粗率质直。
张耒的词作不多见,有《柯山诗存》,现今仅存6首。他的词自有风韵特色。作品风格没有
苏轼般豪放的气势,与
柳永、
秦观相近。代表作有《秋蕊香》,其中“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词意细腻逼真,情致缠绵。
散文
张耒的散文数量丰富、内容广泛。既继承和发扬了前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又为后代散文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经验。行文谨严持正、纤徐从容。文章既融合了自己的阅历,也突显了自身个性,以叙议结合作为主要
表达方式,理性色彩浓烈,但又能借物寓意、以喻明理、委婉中和,这在苏门中皆为独具。
杂论
其杂论短文:《讳言》《书五代郭崇韬卷后》《润州谢执政启》等题跋,文辞也都自然畅达,甚至通俗易懂有如口语。
张耒精通医药,在《
明道杂志》中描述了
河豚的鲜美味道并阐释了吃食河豚的危害即食后中毒的救治措施,并告诫世人不要因贪食河豚而中毒。但《
宋史》对此记载不详,所幸地方志和医学史籍填补了史书之不足。所著《药戒》以高深的医学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把痞证的成因、临床症状及治疗均有描述。
主要成就
文学主张
“文以明理”是张耒文学思想的核心,《宋史·本传》说他“诲人作文,以理为主”。他认为“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的论述,大抵皆以文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拙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答李推官书》)。这实际上是对
欧阳修“文以明道”、“理胜者文不期而至”等文道关系的继承和阐释,但也有发挥,即在以理为主的前提下也重视“情”。他从诗歌的产生和作用来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古之言诗者,以谓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夫诗之兴,出于人之情喜怒哀乐之际,皆一人之私意。盖天地虽大,鬼神虽幽,惟至之诚能动之。彼诗者虽一人之私意,而要之必发于诚而后作。
诗歌创作
张耒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以诗歌的成就最高。集中今存诗歌一千七百余首,题材比较广泛,其内容可分为抒情遣怀的个人愁叹、关注民生疾苦和西北边事、田园风光和寄赠唱和之作几个主要方面。
张耒一生坎坷,在贫穷中生,在贫穷和孤独中死。为宦期间长期担任下层官吏,颠沛流离,后又三贬黄州,长期废斥。因而诗中多写生活的清苦贫寒,颠沛之中的孤独伤感,多抒有志难伸的抑郁和悲愤。这一点,颇类
孟郊。
历史评价
北宋文学家
苏轼赞誉:“张耒的文章肆意洒脱,淡雅简朴,文章令人惊叹不觉,俊秀杰出的文风终究不可被掩饰。”
北宋文学家
黄庭坚评价:”他的品格光明高洁,不因外界影响而有丝毫改变。还未认识便想一睹他的风采,分别后常常将他思念起。”
北宋文学家
晁补之评价:“张耒乐于修身,保持美好的品德,他性格刚直、学识广博,世人无可比拟。冬日雪花纷纷,天寒地冻,而
松柏保持翠绿。所以黄庭坚曾和我说这是明月般高贵的品质。”
北宋文学家
陈师道评价:“张耒内心没有一丝世俗的杂念,笔下可洋洋洒洒地写下众多篇章。”
南宋理学家、
利奥六世、思想家
朱熹评价:“张耒下笔写的诗句,虽不太注重重意、重字的使用,然而文笔确实极好。”“张耒笔下的好诗很多,但十分率性,常常使用重复的字。”
元朝脱脱盛赞:“张耒才能出众,文章气势雄浑,特别是于骚词写的出众。”
南宋诗人
吕本中评价:“张耒的诗自然奇逸,其他人难以企及,例如:‘秋明树外天’,‘客灯青映壁,城角冷吟霜’,‘浅山塞带水,旱日白吹风’,‘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等描写水平,远超当时的文人。”
南宋文学家
杨万里评价:“晚年喜爱张耒诗的自然秀美,遣词用句何时有过粉饰雕琢的痕迹呢?春天的花、秋日的月、冬季的冰雪都是自然天成,无须用古人、古书的上话语描述,只要根据现实生活触发的创作激情,自然描述展现即可。”
南宋文学家
周紫芝评价:“在本朝
乐府诗词中,张耒的作品可排为第一。”
清代词人
贺裳在称赞:“在苏门六君子中,我是最喜欢张耒的,他的七言律诗中有很多优美的文句。”
轶事典故
打趣肥仙
张耒体态魁伟,身材肥胖,被成为“肥仙”。师兄弟们因此常常戏语他。
陈师道曾描写其为“张侯便然腹如鼓,雷为饥声汗为雨”;
黄庭坚戏谑他“六月火云
蒸肉山”。生动地将其描述为“
布袋和尚”:“形模
弥勒菩萨一布袋,文字江河万古流。”但张耒毫不恼怒,却自得其乐。
嗜吃螃蟹
张耒喜欢吃螃蟹。特别是晚年的他体胖又患有风痹,理应
禁食蟹肉。他虽内心矛盾,却还是被螃蟹的鲜美味道所吸引,依然吃食螃蟹,大快朵颐一番,他曾在诗中写到“书生自信书,俚说徒营营”,描写他既爱吃螃蟹又患有疾病不得吃蟹的矛盾心态。
生性耿直
张耒曾问参知政事
张方平:“
司马光直言
王安石不懂事,当真?”张方平回答:“你要去读一读《字说》,就知道了。”张耒回答:“我读过,但是《
字说》的内容只有有二三分不合道理。”张安平说:“看来,你是有七八分不解事呀。”大家都笑了起来。
言语幽默
张耒和
晁补之读阅朝庭文书,看到
苏辙官职是由
中书舍人转任
户部侍郎。没有升迁,属于平级调动。晁补之说道:“苏辙的调动就好似果肉和果核未分开啊。”张耒笑着说:“那也胜过你这个枝头干了。”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张 耒.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政府.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