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合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年节”,意指从腊月进入正月,辞旧迎新。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八节的腊祭或小年夜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算起,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期间,汉、壮、布依族、侗、朝鲜族仡佬族、瑶、、京、达斡尔族等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庆祝活动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
春节的诞生与古人对天地四时和农业生产规律的认知有关,传说最早在尧舜时代就有“腊祭”的风俗,在年终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祈求新年之福。夏商周三代,人们对年的认识不断深入,年终岁尾的祭祀活动也传承下来。但当时并没有“春节”之名,而是用元日等说法指代。自刘彻改用太初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唐、宋、明等朝代,农历新年又被称为“岁日”“新正”“新元”。大约到清代,才有一些地方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辛亥革命之后,改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称为春节,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定春节为法定节日。
有关春节的传说很多,其中以“年”兽传说、守岁传说和万年创建历法说等最具代表性。春节的民俗也丰富多彩,包括农历腊八节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吃关东糖和喝糖粥等;年前贴春联、年画、剪纸和放爆竹、除夕夜包饺子、包汤圆、做年糕,吃团圆饭守岁;农历正月初一迎神、拜年;正月初五接财神;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舞龙舞狮、吃元宵、游灯会、猜灯谜等。
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的重大节日,美国英国等每逢春节也会举办相关活动。春节是体现和谐亲情与和睦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是提升亲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6年春节第一批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把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2024年春节放假时间:2月10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8天。
历史演变
丰收祭是春节最初的起源,意识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和时间意识。中国作为农业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奠定,人们依据农作物生产规律作息也就成为习俗,而丰收的祭献和庆祝自然成为年度周期的界标。
上古时期
据《尔雅·释天》记载,春节是由虞舜兴起的。“年”在最初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在唐虞时代被称为载,在夏朝被称为岁,在商朝被称为祀,在周代确定为年,表示的都是农耕文明的“肇始”与 “丰产”。
上古时期,困于当时的科学条件,人们往往从神性的角度理解万物,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的冬春时节尤受关注。当时夏朝历法以一月正月,商朝历法以十二月为正月,周朝历法以十一月为正月,所以每个朝代祭祀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上古时期的岁时活动主要就是祭祀诸神和祈求谷物丰收。早期的岁时祭祀是原始部落的公祭,有文字记载以来,可以确定的春节祭祀有“岁中大祭”和元日天子“祈谷”。岁中大祭有两种形式为祭祀日常五祀的“大饮”和祭祀八神的“大蜡之祭”,还要念诵一段祝词:“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祈谷”之礼指周天子在立春要到都城东郊迎气,祭天并亲自进行鞭打春牛耕田劳作,已显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在周代就定下了中国过年的习俗,诗经《豳风·七月》里记载:“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曰杀羔羊,彼公堂,称彼,万寿无疆。”意思是,九月,天气就转冷了,开始下霜,十月就要打扫谷场了,大家准备好美酒和羔羊,一起去庙堂上举杯欢庆,祝主人万寿无疆。此时的春节虽没有作为正式名称出现,但岁时年节的意义已经形成。
中古时期
秦朝采用《历》将农历十月定为正月,将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刘彻太初元年颁行《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正月,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同时继承秦岁首祭祀庆贺的内容仪式,因此“正月为岁首”的习俗意识沿用至今。春节在这个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秦汉以后,人们的岁时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受到关注。作为岁首的春节,朝廷将其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仪式,民间则视为乡里家庭聚会的佳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当时北朝一直沿用《景初历》,南朝则使用《元嘉历》,因南北历法不同,新年时间也不相同的特殊时期,北朝直到北周年间,改行《甲子元历》,才复用夏历,使中国南北新年时间得以统一,宫廷朝会在年终岁尾举办大型活动,食五辛盘,饮屠苏酒,佩饰“鬼丸”,悬挂桃符和苇绳,来祛邪求福,这时期春节庆祝的仪式越来越盛大,庆祝的时间越来越行,并且已经出现了文字记载的守岁习俗。因为民间愈来愈重视年节,因此人们把同处一个时段的“立春节”迎春纳福主题融入年节,使立春仅仅成为一个节气。春节也逐渐演化为中国的第一大节日。
隋唐,春节被称为元日、岁日、元正。在整个隋唐历史中,曾出现过改变正月的情况:在武则天时代,在公元690年改夏历为周历,以每年十二月为正月,但在施行十年后,又改回以一月为正月的夏历。自此从唐到现代的以一月为正月的历法再无更改,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绵延至今。从唐朝开始,春节成为政府法定假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唐代人日剪彩戴胜十分普遍。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观灯成为春节的重要节俗。隋炀帝在上元灯节上花费巨大,唐朝皇帝为了举国同乐,将以前正月十五一夜的灯会延长到三夜,规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家放假三日同时为了人们通宵观灯游赏,节日期间取消平时的宵禁
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宋朝的“正旦大朝会”隆重威风,人员整齐,还各国的使节参与。整体氛围更为严肃,显示着皇权的威严。宋代时民间开始普遍放“编炮”(即鞭炮),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元朝学习了汉家仪制,岁首朝会亦隆重盛大。百官夜晚五更入朝,向皇帝、皇后鞠躬、跪拜,山呼万岁、万万岁,后僧人道长、耆老、外国蕃客依次进贺。礼毕,大会诸王、宗亲、驸马、大臣在殿上赐宴。明代建国之初崇尚俭朴,对朝会之礼不大讲究,大略如宋朝元旦朝仪。民间春节私下交往较为热闹。明朝是一个重农的社会,从资料上看,立春仪式替代了朝会之仪。清代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先是百官入殿跪拜,后有授茶仪式、歌舞表演、杂戏演出,最后以韶乐结束。如遇到皇帝大寿正庆或十年国庆,要“特行宴礼”,仪式和内容更加盛大和丰富。
近代时期
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改用公历纪元,并规定公历1月1日称“元旦”,但民间仍然过农历新年,并以“过年”相称。为顺应民意,民国政府于1913年批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此,近代中国有了两个新年,当时将元旦称为“民国新年”,春节称为“国民新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公元纪年。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会议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分别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新中国的春节庆祝活动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具有“新年俗”的春节过出新时代的气息。
汉族春节风俗
民间传统春节是从腊八节的腊祭开始忙年,为辞旧迎新做准备。腊月在古代是举行腊祭的月份,它是具有宗教意义的神性之月,但如今神灵信仰淡化,但其年俗祭祀传统依然得到传承。忙年主要是指室内环境卫生与装饰,忙办年节食品,忙购回家礼品等。总的来说,春节风俗可分为团圆、祭祀、驱邪和祈福、闹元宵五个主题。
腊月初八
腊月初八被称为腊八节又称“法宝节”“佛成道节”等。,因与传说中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合二为一,腊八节借此扩大了其在官方和民间社会的影响。民间就有“过了腊八节就是年”的说法。腊八节主要风俗包括吃腊八粥腊八蒜、祭祀神灵祖先等习俗。腊八节不仅包含了古代先民对来年农业丰收的殷切期盼和对祖先、神灵的感恩与敬畏,还展现了华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腊月二十三
小年夜又称小年,过大年就开始了倒计时。小年又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等,传说灶王爷在每年小年夜上天汇报人间善恶,除夕再回到灶底。小年的主要风俗是晚上的“祭灶”,所以也称为“小年夜”。小年是中国唯一一个南北地区日子不同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民俗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除“祭灶”外,小年这天还有大扫除、沐浴、理发等习俗,意为“除陈布新”。古人认为小年标志着旧年与新年的交替,所以又称为“交年”,所以在这天,人们会开始准备年货、贴春联等,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
腊月二十四
俗语“二十四,扫房子”。这一天在北方叫“扫房”,在南方叫“掸尘”。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尧舜时期就有春节前扫尘的风俗。一般自腊八节以后,各家各户就开始了年前大扫除的工作,但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项目包括扫地、擦地、清洗各种器皿、拆洗被褥窗帘、收拾花草落叶,疏通明渠暗沟等。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华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俗语“二十五,磨豆腐”,这一天人们开始了准备年节食物。豆腐谐音“兜福”,也有着“头富、都富”的美好寓意。豆腐干,闽南人称为豆干,谐音“大官”,再加之豆腐洁白如玉,在古时有玉食之意,过年穿新衣吃豆腐,称之为“锦衣玉食”,寓意着新的一年福气满满、富贵不愁。当天不仅要做豆腐,还要吃豆腐渣。传说灶神上天汇报后,玉皇大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丰盛的年节食物也是春节的典型特征。除了豆腐还会有许多体现民俗的统一性与地方性的各地名吃。中国都有的有年糕,意味年年增高,祈求一年更比一年好;有馒头,形式各样的美好寓意,苏州市还有蒸“盘龙馒头”的风俗;还有炸货和炒货,如炸麻花、炒花生、薯片等;再有就是年节糖果,因为小孩儿到家里拜年,一定要用糖果等招待,甜甜蜜蜜。地方上如北京过年有名叫“杂拌儿”的美食;广东人年前精心制作肇庆裹蒸、糯米糍、油糍、米粉饼鱼丸等传统食品;两湖地区的人们做糍粑过年。
腊月二十六
俗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洗净迎福禄。”一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湖南桃花江一带谓杀年猪为“宰年宝”,湖北东部杀年猪,称为“福猪”;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古时人们平时难以吃到肉,只能在年终岁尾尝一尝,故此称为“年肉”。割肉后面就是“炖年肉”,而最讲究的就是红烧肉了,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二说的是这一天要洗澡,寓意是洗去陈旧气,迎来新喜气;洗去倒霉运,天天逢好运;洗去忧愁和烦恼,来年快乐身边绕。洗净迎福禄,福禄更长久。依照旧俗,这一天还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每户人家把家里的畜生圈洗的干干净净,祈盼来年家畜兴旺。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腊月二十七
俗语“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之所以要在这一天杀鸡是因为取自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这天杀好的鸡,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代表来年大吉大利。传统民俗中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来的疾病,这样也就有了“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还有因为民间说法正月里不能剃头,剃头会死舅舅,因此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七之前剃头理发,俗谚称:“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当日的“赶大集”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
俗语称“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后,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过去还没有泡打粉等物,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人们就在二十八这天发面,南方人开始打年糕,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这也是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称“小除夕”。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且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而土家族汉族提前一天过年。年谣称:“腊月二十九,扫墓请祖上大供”,中国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体现了咱们最重要的孝道,更是尊老敬老的美德。由于在过去的几天中,食物都已经准备就绪了,中国人还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准备些酒。也就有了白话文“二十九,去打酒”。俗语称“二十九,蒸馒头”,腊月二十八发好了面,腊月二十九就要开始蒸馒头了,人们精心准备,认真用心、发挥想象,做成各种吉祥寓意的形状,如佛手形的面饼为“福”、桃形的豆包为“寿”,还有五子登科的娃娃饼、喜庆丰收的双鱼饼、富贵满堂的园福饼等面食,既能讨好彩头,又能在招待时显示自己的手艺,这样又有面子又吉利。有些地方还有“二十九,贴倒酉”的说法。“倒酉”是过年期间民间粘贴的一种吉祥物,“贴倒酉”即指新桃换旧符。“倒酉”俗称“小挂钱儿”,上端是一涂以金粉的红色菱形方块,印有“福”字,表示“福到了”。
腊月三十
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又称为年除日、穷年、穷岁、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等。民间俗称大年夜、年三十儿或大年三十儿。
除夕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从早晨起,人们就都梳妆打扮整齐。旧时,女人们都戴上象征吉庆有余的绒花、绢花,房子门窗上贴春联、挂春条、倒福字、粘窗花、吊灯笼。家里有佛堂、神的,在除夕之夜,一律要上供,设天地桌,上设五供,焚香秉烛,以求过往神灵在新的一年里赐福。有的地方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除夕夜,人们首先进行的第一项活动便是吃年夜饭,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互诉衷肠,共敬美好。而饺子是年夜饭的必备菜品,这时候全家齐上阵,不仅用料要讲究,包括形状、彩头、摆放位置都有规矩,除夕饺子不光美味,更是具有团圆之意;第二项活动就是发压岁钱,也称发“红包”,寓意着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辟邪驱鬼,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第三项活动守岁,俗称“熬年”,即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仪式,在守岁时,人们还要点上长明灯,由于长明与长命谐音,祈求健康长寿。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陪伴家人也是守岁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月初一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还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因此这一天是春节庆祝中最隆重的一天。新年一到,开门鞭炮,人们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除旧迎新,迎春纳福,俗谓“接年”;开门鞭炮后就是接神,因为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新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但各地接神日期略有不同。接神后,人们从铺满芝麻秸的家道上行走,发出噼啪响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取长命百岁的意义;踩岁以后,是祭祖仪式,因各地风俗,祭祖的时间和仪式略有不同;祭祖完毕以后,在新年凌晨的最后活动就是送财神。
新年鸡鸣日出后,人们要早起床,饰美妆、着新衣、访亲友、走拜年、送祝福。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一般从家里给长辈拜年开始,随后以家族形式、邻里模式、同事群式等方式外出给亲朋好友送去祝福。随着时代变迁,拜年的习俗也日趋简单了,由叩头作揖的转变成互致祝福,近些年又兴起了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网络拜年等形式,有的商家还开发出了AI拜年。这一天还有占岁、扫帚生日聚财、不吃鸡肉的说法。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庙会等习俗。
正月初二
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们携夫带儿回娘家拜年,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通常会携带一些礼物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们并且在娘家吃饭,家人们聚在一起叙旧、话家常,不远万里,心在一起。在广东省潮汕地区,年初二回娘家也叫“食日昼”。“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女儿在娘家只吃顿中午饭,傍晚就要回家。在这一天还有祭财神的习俗,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还有中午要“元宝汤”、吃开年饭、不吃狗肉等风俗。
正月初三
俗语:“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个饱”,这一天不但可以晚起,还要早睡,因为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不要扰了鼠辈的好事;古人还认为这一天为谷子的生日,要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正月初三还被称为小年朝,当天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正月初一样;这天还有烧门神纸、贴赤口、不吃猪肉等风俗。
正月初四
正月初四,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传说在每年小年夜晚上,灶王爷会去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到了正月初四,灶神要重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北方有些地区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还有的是要绑上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绑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正月初四还是接财神的日子,因为传说是正月初五是财神诞辰,各家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接财神要接五路财神,即东、西、南、北、中5个方向,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祭拜后点燃“马幛”表示恭送财神。这天还有吃折箩、滚蛋包子宴、不吃羊肉等风俗。在福建莆田市的人们的风俗是重新围炉过大年,这是全国唯一、独特的地方风俗。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因春节期间的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人们为挣得好彩头,在正月初四晚上就已经接来了财神,祈祷来年财源滚滚、前程似锦。接财神后就是为开盘做准备并确定开张吉日。这天人们购买元宝鱼,贴上红纸元宝,用线穿过鱼脊,鱼头朝内挂在房梁上,祈求“招财进宝”。还有就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因为包彩色水饺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这天还有拆小人、不吃牛肉等风俗。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这一天开始年后大扫除,所以称为“挹肥”。“六”在中华文化中是个吉祥数字,有顺的意思,人们在这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这一天是“送穷日”,因为民俗认为春节至初五不倒垃圾,能够聚财,而到了初五,这些东西就变成了“穷土”,要早早处理完毕;这一天还得“送穷鬼”,把传说中的穷鬼扫地出门。当天还要放鞭炮,俗称“崩穷”,把晦气从家中崩走,所以放鞭炮要从屋内一直放到屋外,赶走霉运,送穷同时进行最好。这一天还有吉日开张、备春耕、团圆走、不吃马肉等风俗。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称为“人日”,即人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是要尊敬我们所见到的每一个人的,当然也包括小孩子,家长们是不能在初七打骂孩子的。这一天,古人还有登高赋诗、互赠人胜和花胜的习俗。这天吃用七种菜做成的羹,俗称“七宝羹”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时“捞鱼生”的习俗,多人围一桌,挥动筷子,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这天还有送祝融、不出远门的风俗。从这一天开始,法定春节假期结束,人们开始上班、上学、做生意,生活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又称“谷日节”,这一天如果天气晴朗,则预兆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欠。这一天有放生的习俗。人们还认为,鸟是吃谷的,会抢夺人的收成,所以这一天要放生,主要放生的对象是鸟和鱼,一是表达好生之德,同时也贿赂一下鸟类,让它们嘴下留情。正月初八在传统中又被称为“顺星节”,相传是天上诸星下界的日子,夜里的星斗会出现得最全,民间有摆灯花,迎星官的习俗。这天还有游八仙的活动。
正月初九
中国古人认为,“九”在数目中表示多数,因此在正月初九这天,人们称它为“天日”。传说这天是玉皇大帝生日,必须隆重庆祝。“九”与“酒”谐音,九不离酒。因此,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丰盛的酒宴,尽兴喝个痛快,给玉皇大帝祝寿。拜天公的祭典,自初九的凌晨开始,一直到天亮为止。头一天全家人要斋戒沐浴,正厅放置八仙桌,搭祭坛,供神灯、五果、六斋、面线塔,另设清茶三怀,还有甜粿、社龟,到时辰,全家整衣冠、排尊卑、上敬香,三九拜、烧天公金。旧时的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树下(最好是桂花树)唱歌,请玉皇大帝最宠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须欢乐吉祥,让七仙女高兴,她一高兴,父皇玉皇大帝就会保佑人间一切顺利。过去人们还认为在上九日这天办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有“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一大堆”的说法。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因十”与“石”谐音,故称为石头节。这一天,中国的古人忌动石器,不搬石头,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习惯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除夕贴上春联的石器上在正月初十日之前是禁止使用的,只有过了正月初十,则可以开封市使用。这一天还被称为土地的生日。有的地方这一天习惯吃莜面或高粱面鱼。搓面鱼,一手五根,两手同时动作,面板上搓动着10根细长的面鱼,因此把这一天称为十指。正月初十这天挂起的花灯叫做“添丁灯”,庆贺家中新添男丁,因粤语的发音中“灯”和“丁”相近,“添灯”寓意着“添丁”。亲友和邻居们见到后不用通知便会送上礼物、红包前往致贺,共饮同欢。到了正月十六,生育有男孩的家庭照例摆“落灯酒”。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正月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作为初二女儿回门时的一个答礼。女婿女儿回娘家必须由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门来迎接,以此表示娘家人对女婿的敬意和重视。这一天,中国西南地区有祭奉紫姑的风俗,刘宋刘敬叔的《异苑》中大致说小妾紫姑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同在这天,潮汕地区行彩桥、北京地区有吃烙合子、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有龙炮节、福建省地区有上采节的风俗。
正月十二
俗语“正月十二搭灯棚”,意思是临近元宵节,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这一天有说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也有说是老鼠的生日,人们通过藏剪刀不听“咔嚓”声、包饺子捏老鼠嘴、喝小米粥迷老鼠眼、炒花生聋老鼠耳朵的方式,来祈祷来年不被老鼠袭扰,有个好收成的愿望。石家庄市南部一些地区,还有烤柏火的风俗,烤柏火寓意为“败祸”,可以避瘟驱邪,烧后剩余的柏枝可以雕成“柏锁”,以求长命百岁。在客家民俗中,今天是又是“点丁”日,表示本宗族对新出生男丁的认同。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也有“十三为试灯,十四为起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圆灯”的说法。据民间传说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生日,因此我国渔民这天有祭海放海灯的风俗,祈求一帆风顺幸福平安。广东佛冈县高岗镇有豆腐节互掷豆腐的风俗,在西安长安区这一天有用“添碟子”祭祀关羽的风俗,还有在这一天做“圣虫宴”的风俗。
正月十四
农历正月十四,是第二天元宵节的预演。这天,灯会正式向市民开放开启试灯模式,舞龙、舞狮、高跷、舞蹈等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四川南充嘉陵区在这一天举办“蛴蟆节”,祈祷风调雨顺、幸福安康。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因为拯救难产妇女而被民间祭祀,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在浙江台州,正月十四这一天是元宵节,有吃糟羹的风俗。有的地方要祭祀伏羲。还有正月十四夜喝亮眼汤,说明春节也过得差不多了,大家得开始振作精神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代表“首”“第一”,“宵”有“夜”之意,故称元宵节。元宵节主要风俗有开灯祈福、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吃元宵、放烟花、祭门、祭户、合家团聚等活动。此外,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元宵节活动各有特色,如有游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走百病、迎紫姑等传统民俗表演。一天的喧嚣过后,春节就算过完了。
少数民族风俗
春节是华族传统佳节。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少数民族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春节也成为各民族共同欢庆的日子。蒙古族要吃“手把肉”,喝“辞岁酒”;彝族要有“阿细跳月”舞蹈;苗族过节时间不同,准备食物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还打“年粑”;赫哲族要穿绣有云边的新衣用“鱼宴”款待客人等等。
藏历新年
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藏历年与汉族的农历新年时间和意义大致相同,节日活动具有较强的宗教意味,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年前十二月初的准备工作,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两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临近节日,人们打扫房屋,挂新帘布,铺新卡垫,新妇女则精心制作代表女主人勤劳智慧的“卡赛”,它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还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或在房梁上用干面粉撒很多白粉点,叫“亚色”,并画上“八宝吉祥”图案。傍晚,各家要吃面疙瘩“古突”。到了晚上则要举行“古朵甲”仪式。三十日把糖果等饮食摆在主房的佛龛前作为供品。还要在大门外用白土画上“卐”符号等图案,同时还要在灶前供一份“卡赛”等供品,以供奉灶神
初一凌晨鸡叫头遍后,主妇们便起床到附近水源处背回第一桶净水,燃桑烟、煮“观颠”、吃“智土”,盛装到“竹素切玛”前祝贺新年。初一一大早,“哲噶”会挨家挨户地闯门祝贺新年。上午,大家带上哈达等,到附近寺庙朝拜佛像,并到和自家关系比较密切的喇嘛和上师处登门拜年。太阳出来时,每家有两个人带上青稞酒和“竹素切玛”到各村相互拜年。回家时,全家聚在一起吃午餐,喝酒、唱歌、跳舞欢聚一堂;初二,开始外出做客或相互请客;初三,各家都要举行更新经幡的“脱索”活动,并在附近山顶上煨桑;初四至十五日,一般都是藏族新年的娱乐时间;十五日下午,有一种特别的锅庄,即“扎西杰”,表示新年结尾。过了下午,每家都会把新年供品卸下来,各自开始准备进入忙碌的工作之中。藏历年是藏族人民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节日,其内容和形式充满浓厚的民族和宗教色彩,是整个西藏文化习俗的一个缩影。
壮族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这天,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最有特色的是大阉鸡鱼,这时,全家欢聚一堂,为火塘吃“压年饭”,迎新春。按壮族春节习俗“压年饭”饭菜要煮多,吃够吃剩,这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来年有余的意思。大年初一人们会择吉时到山上要柴,因为柴与“财”谐音,期盼新年财源滚滚来。除了正月三十日还有一个同样隆重的“晚年”。东方既白,妇女们奔向河畔、井台担取新水来保证新年吃穿用度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节日期间,有年男女聚集在村处路旁或山坡上对唱山歌。有时竟要连唱三昼夜。在个别地区,青年男女在节日期间还喜欢分队举行抛绣球(用各色布缝制,四角和底部缀有五绺流苏,中间系彩绳。球心充以谷糠,重约半公斤的活动活动。
壮族春节习俗中初一是不访亲友的,忌拿刀,不得砍东西。据说这一天拿刀砍东西,就会把新年的好运都砍掉了。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粽子、米花糖果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节,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初一至十五,壮家的火是不能熄灭的,火旺象征着家旺,子孙绵延。春节期间,壮族人民还开展舞狮子、唱彩调、舞龙灯、唱古缘歌、舞春牛、舞鸡、打铜鼓、打春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彝族春节
彝族春节又称彝族年,彝语称“库史”,是集祭祀祖先、游艺竞技、餐饮娱乐、服饰制度等诸多民俗事项为一体的祭祀和庆贺性民俗节日。分布于川、滇、黔、桂广大彝族地区。在每年的11月20日左右择吉日举行。凉山彝族年,主要通行于布拖县、美姑、昭觉县甘洛县喜德县等17个县(市),其中以昭觉、美姑、布拖、喜德等县彝族年最具代表性、最富有特色。彝族年起源于古代彝族先民的祭祀活动。节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年前的准备阶段、年节的活动阶段和尾声阶段。准备阶段有掸尘、堆柴垛、杀年猪等;年节有年夜饭、新年背水摘菜、参加磨尔秋、唱年歌、摔跤、弯猪脚、弹月琴、赛马、摔跤、斗兽、赛猪膘肉等活动;尾声阶段有送祖、拜年、坐在火塘边,喝酒吃肉,所以被成为“嘴巴的节日”。彝族年丰富繁杂的民俗事象,反映了彝族历史文化、经济生活、人伦规范、风俗礼制、服装民俗、审美情趣、禁忌事宜等诸多文化内容。透过这些朴实生动、自古相承的生活场景和人文信息,可探究彝族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历史变迁的轨迹,对于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人文科学概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海外春节
百节年为首,俗话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随着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数量越来越多,中国春节在海外“遍地开花”,逐渐被各国认同并吸引越来越多当地人参与其中。如今,包括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菲律宾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已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世界各地会于春节期间推出中国特色的音乐会、年俗表演和体验活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也会推出中国春节特别活动中国政府也会组织对海外华人的慰问演出,中国驻外使领馆向海外同胞发放“春节包”,中国留学生也通过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春节文化,孔子学院通过线上线下春节主题课堂推广和保护春节文化,还在各国举办春节庆祝活动, 向世界展示中国多彩文化。,让中国的春节在海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可见,在中国经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中国春节已经行进在成为“世界节日”的路上。
文化内涵
春节是华族第一大节,是中国最丰厚的文化遗产之一,同时又以祈福迎祥与和睦喜庆的节日特质,呈现出人类文明共通的形态。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腊八粥的善良关爱、除夕夜的团圆和谐、年夜饭的勤俭节约、家国情的一体融合,无不体现着。除了一些信仰内容,如迎神纳福,趋吉避邪之外,许多活动更富有生活情趣,如贴春联、年画;剪窗花、贴“福”字;年夜饭吃年糕、饺子;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守岁、拜年以及春节期间的各色花会、文艺汇演等至今盛行不衰。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带来了人们思维上的转变,虽然困于客观条件好多习俗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更多的如剪纸、拜年等习俗焕发新生,又衍生了旅游、购物等新的风俗,它们是社会共同价值和共同兴趣的体现,至今仍是中国人民独有的节日,几千年来,春节习俗养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传承与发展
春节作为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其传承的好坏就显得尤为重要。春节文化在中国人观念中蕴含着迎春纳福、团结奋进、慎终追远的精神文化和发挥着文化传承与输出、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西方文化强势输入,公历的使用和洋节的庆祝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面对春节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力量不仅从宣传和行动上繁荣春节文化,包括制作春节内容的影视记录节目和举办各类年俗活动等,而且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文化多样性观念和文化遗产保护立场,从理念和制度上对春节文化进行保护和发展,比如2006年将包括春节在内的多个传统节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底又给传统节日设定了法定假期,发行春节纪念邮票等。近年来,春节又被赋予了传承良好家风、怀念时代英雄的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春节习俗得以顺利传承并获得大发展。人们由原来的逐户拜年改为了电话拜年、微信拜年、云拜年、短视频拜年等;压岁钱也有了红包压岁钱、知识压岁礼、压岁理财等新形式;年夜饭从家中慢慢移步到各类餐饮场所等。从1999年开始的春节黄金周为国内外人民提供了巨量产品交易的机会,还带动影视、旅游等行业快速增长,也为国内外人民认识了解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春节期间相关的民俗活动如腊八节、舞龙、舞狮、高跷、送蟾蜍、龙炮节、元宵节等民俗都被列入各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年一度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是全球华人的春节文化盛典,湖南卫视北京卫视各地方电视台也是也会举办春节联欢节目。
2023年1月8日,“我们的节日·春节文化论坛”在四川阆中举行,一致通过成立春节文化研究联盟,发布“阆中倡议”,将“中国传统春节文化及相关习俗”纳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把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春节传说
年兽传说
相传远古时有一种怪兽为“年”,每年除夕晚上就会从海里出来伤害人们。有一年除夕,有一个村子的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挂了红布帘、穿了红衣服的新郎新娘,和点火堆、玩爆竹的人平安无事。从此,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守岁传说
守岁,又叫“除夕守岁”,俗称“熬年”,即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仪式,是春节重要的习俗之一。传说在古代时有一个妖怪叫“祟”,每年除夕这一晚就专门出来伤害小孩,等小孩熟睡后,会在他们的额头上摸来摸去,被摸过的孩子就会发高烧,高烧退去后小孩会变成痴癫的样子。大人们为了保护孩子不遭“祟”的侵害,他们每到大年三十就守着孩子一起不睡觉,还要把出门在外的孩子召回来在自己身边守着他们。时间长了,在民间就形成了“守祟”传统,因为“祟”与“岁”谐音,后人就叫守岁,也就就有了年三十夜里守岁的习俗。
万年历传说
传授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为正确判断节令设计了测日影计天时的仪和计算时间五层漏壶并进献给当时的国君祖乙,祖乙了解后支持万年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测定准确历法,为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万年指着天文现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正月,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经过万年持续不懈的计算推演,终于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国君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已是满面银须的万年为日月南极仙翁。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相关作品
文学
散文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丰子恺的《新年怀旧》、沈从文的《过节和观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和《祝福》、莫言的《过去的年》《腊八粥、灶马与“打尖”》《也许是因为当过“财神爷”》《卖白菜》等。
诗词
腊八节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腊日》(唐)杜甫
燕朔逢穷腊,江南小年夜。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小年》(宋)文天祥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除夜宿石头驿》(唐)戴叔伦
爆竹声中一除夕,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宋)王安石
去年元宵节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影视
2016年英国导演比尔洛克(Bill Locke)执导纪录片《中国春节 全球最大盛典》;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时代》栏目2017年02月11日综艺纪录片《回家过年》;
1991年导演黄健中执导影片《过年》;2020年导演宁浩执导影片《巴依尔的春节》;
假期安排
2021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1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7号),2021年春节:2月11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
2022年
2021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2年春节:1月31日至2月6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29日(星期六)、1月30日(星期日)上班。
2023年
2022年12月0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3年春节:2023年1月21日至27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28日(星期六)、1月29日(星期日)上班。
2024年
2023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4年春节:2月10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8天。2月4日(星期日)、2月18日(星期日)上班。鼓励各单位结合带薪年休假等制度落实,安排职工在除夕(2月9日)休息。
联合国假日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春节(农历新年)为联合国假日。
参考资料
传统节日.阳城县政府网站.2023-03-07
春节简介.中国政府网.2023-03-06
春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1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06
春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8
春节非遗小知识①——行花街.微信公众平台.2023-03-06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06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06
细说我们的中国节.浙江党建网.2023-03-06
春节起源 -南昌新闻网.南昌新闻网.2023-03-01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28
网编:海南省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海南省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2023-03-07
上古祭祀“元日祈谷”:元宵节起源新论.中国历史研究院网.2023-03-06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06
春节的历史演变.新浪看点.2023-03-07
..2023-03-07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28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07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07
我们的节日——春节.岳阳市财政局.2023-03-01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08
忙年.义乌商报.2023-03-10
《春节(精编版)》.央视网.2023-03-16
..2022-12-29
腊月二十三——小年到!.光明网.2023-03-10
小年 | 浓浓年味起,人间小团圆.微信公众平台.2023-03-10
腊月,是春节的序曲.射阳日报.2023-03-10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1
二十四,扫房子.新华网.2023-03-11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1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1
二十五,磨豆腐.央广网新闻.2023-03-11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1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今日头条.2023-03-11
二十七,宰公鸡!.今日头条.2023-03-11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今日头条.2023-03-11
腊月二十九 - 南昌新闻网.南昌新闻网.2023-03-11
腊月二十九,准备过年.今日头条.2023-03-11
腊月二十九|起早蒸馒头.今日头条.2023-03-11
年俗|腊月二十九·除夕.今日头条.2023-03-11
大年三十 除夕习俗.今日头条.2023-03-12
春节将至,岁暮送暖.今日头条.2023-03-12
习俗早知道!大年三十:除夕夜.微信公众平台.2023-03-12
..2023-01-13
..2023-01-12
..2023-01-13
儿时守岁-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1-12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2
春节的起源.央视网.2023-03-12
开门炮.诸暨市人民政府.2023-03-12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2
辛集文化馆.辛集市文化馆.2023-03-12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2
春节民俗日历丨正月初一.今日头条.2023-03-12
「年俗」正月初一拜大年.今日头条.2023-03-12
正月初二 - 咸宁网.咸宁新闻网.2023-03-12
正月初二,回门日 首页.西藏林芝网.2023-03-12
正月初二|心在一起.今日头条.2023-03-12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2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2
正月初三:宜.今日头条.2023-03-12
大年初四!.今日头条.2023-03-13
大年初四迎神接神.今日头条.2023-03-13
大年初四 | 迎神日.今日头条.2023-03-13
大年初六迎开市 大年初六迎开市.芜湖新闻网 数字报.2023-03-13
大年初七 | 人日节.今日头条.2023-03-13
大年初七,开工大吉!.今日头条.2023-03-13
正月初八 | 谷日节.今日头条.2023-03-13
正月初八“游八仙”.今日头条.2023-03-13
明日正月初九:玉皇天诞.今日头条.2023-03-13
正月初九 | 天公寿.今日头条.2023-03-13
正月初十 | 祭石神.今日头条.2023-03-13
大年初十有什么习俗?.今日头条.2023-03-13
正月十一——岳父请女婿.今日头条.2023-03-13
正月十一 | 子婿日.今日头条.2023-03-13
明日正月十一:子婿日.今日头条.2023-03-13
迎新春·话习俗系列之正月十二.微信公众平台.2023-03-13
正月十二 | 搭灯棚.今日头条.2023-03-13
明日正月十三:上灯喽!.今日头条.2023-03-13
正月十三 | 点灶灯.今日头条.2023-03-13
正月十四 | 试花灯.今日头条.2023-03-13
明日正月十四,试花灯.今日头条.2023-03-13
食货志|正月十四食碗羹.今日头条.2023-03-13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4-08
藏历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8
壮族人民怎么过春节.今日头条.2023-03-28
壮族春牛舞.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2023-03-28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28
彝族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8
海外博物馆春节活动掠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3-28
海外春节庆祝活动热度不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3-13
祖国的慰问温暖海外游子心.今日头条.2023-03-15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28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28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28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28
海外孔子学院春节庆祝活动丰富多彩 向世界呈现多彩中华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3-28
广西“海外春节”播撒壮乡文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3-13
奏响海外春节乐章 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23-03-13
让春节走向世界.中国西藏新闻网.2023-03-28
..2023-03-28
..2023-03-28
春节:民族的心结,亲情的驿站.东昌时讯数字版.2023-03-13
中国传统节日.央视网.2023-03-15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5
方寸间传承“春节文化”.中国西藏新闻网.2023-03-15
传承好家风,春节正当时.今日头条.2023-03-15
春节寄哀思,传承先遣魂.今日头条.2023-03-15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5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5
春节“压岁钱”有了新内涵.太原新闻网.2023-03-15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5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5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28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6
年兽的传说.渭南市人民政府.2023-03-16
..2023-01-17
..2023-01-17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6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3-16
《小年》 南宋 文天祥.央视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23-03-16
猫眼验证中心.猫眼电影.2023-03-16
猫眼验证中心.猫眼电影.2023-03-16
猫眼验证中心.猫眼电影.2023-03-16
猫眼验证中心.猫眼电影.2023-03-16
目录
概述
历史演变
上古时期
中古时期
近代时期
汉族春节风俗
腊月初八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六
腊月二十七
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九
腊月三十
正月初一
正月初二
正月初三
正月初四
正月初五
正月初六
正月初七
正月初八
正月初九
正月初十
正月十一
正月十二
正月十三
正月十四
正月十五
少数民族风俗
藏历新年
壮族春节
彝族春节
海外春节
文化内涵
传承与发展
春节传说
年兽传说
守岁传说
万年历传说
相关作品
文学
散文
诗词
影视
假期安排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联合国假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