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著作
《文心雕龙》由中原地区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刘勰所创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的文学理论专著,该书约产生于公元501年前后,其产生受到魏晋南北朝时代风气的影响,也受到了刘个人经历的影响。
《文心雕龙》全书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篇,讨论了文学活动中的重要问题,如对文学本体的讨论、对文学创作、批评和发展的论述等,推动了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该书结构严谨、语言风格多样,也启发了后代的文学创作。同时,《文心雕龙》也保存了关于民间文化、地理历史的记载,在多个领域受到关注。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自成书以来就受到广泛研究,近现代更是出现了“龙学”的专学研究热潮。在国际世界上,《文心雕龙》也具有重要影响,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有专题研究,西方学者也就其中的重要命题进行了讨论。
书名释义
在《文心雕龙·序志》中,刘勰将书名拆分为两个词解释,对“‘文心”的解释是“为文之用心”,对“雕龙”的解释是“古来文章,以雕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与文采相关。有关两词的关系,历来有诸多讨论,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两词是并列关系,“文心”是讲作文的用心,“雕龙”是指文学的文采,“文心雕龙”即分别讨论文章的构思与美文问题,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有周振甫赵仲邑陆侃如周勋初王运熙等,这也是学界比较主流的看法。第二种观点同样认为“文心”指为文的用心,但对“雕龙”有不同理解,认为他是指文心的形式,即像雕刻龙纹般地讨论为文之用心,代表学者有滕福海李庆甲、石家宜、张灯等。第三种观点的代表学者是周绍恒,他认为“文心”的内涵在于“雕龙”,即要把文章写得像精雕细刻的龙文一样美。第四种观点的代表学者是刘业超,他认为“文心雕龙”是指以文心作为根本,在此基础上进行雕龙修饰。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文心雕龙》产生于南朝齐末,这一时期属于“文学自觉时代”的晚期,文化的实践和发展为《文心雕龙》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首先,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繁荣,为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建安(公元196-220年)之后,文学发展迅速,涌现了大批著名文人,如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著名的“建安七子”等。各种文体也都继续发展,如诗歌领域,五言诗兴盛,《文心雕龙·明诗》中就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七言诗在南朝也取得了成果,涌现了大量抒写日常生活情景的作品。除诗歌外,骈文写作也开始发展,并取得了突出成果。这些文人和文学作品的出现使得人们关注文学理论,推动了包括《文心雕龙》在内的文学理论专著的产生。
同时,魏晋时期,儒、道、释三教盛行,促进了思想的活跃,也推动了《文心雕龙》的产生。一方面,儒家失去了“独尊”的地位,文人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束缚,形成了活跃、宽松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文学创作和学术讨论。另一方面,儒、道、释三教并行,打破了任何一家的一言堂,三家之间相互辩论,如言意之辨、文笔之辨等,这些辩论既活跃了文化氛围,也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力,为理论巨著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这一时期,文坛复古与革新两股思潮的斗争也为《文心雕龙》的产生创造了环境。文坛的革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作用的转变,由重视“言志”转向“缘情”,主张发挥文学创作“吟咏情性”的特点;二是文学审美特征的转变,越来越重视文学作品的形式技巧、辞藻语言,出现了讲对偶、重声律、尚丽辞的倾向,如诗歌方面的齐梁新诗体,受南梁时期的永明声律的影响,更重视诗歌的音律美;散文方面的骈体文,重视对偶形式。复古思潮则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排斥文学的审美功能和娱乐性质。一方面,文坛新变产生了文学的新现象、新问题,需要学者的总结;另一方面,复古与革新两股思潮相互辩论,在文坛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有利于理论的发展。这一环境极大促进了《文心雕龙》的创作。
此外,魏晋以来文学理论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心雕龙》的产生。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等,都是讨论文学理论的专著。部分书信、序言和史书中的专篇也涉及文学发展问题,如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等。一方面,这些理论著作的产生开启了讨论文理的先河,启发了刘勰的思维;另一方面,这些理论中的不足也促成了《文心雕龙》的创作,在《文心雕龙·序志》中,刘勰指出,曹丕的《典论·论文》“密而不周”,曹植的《与杨德祖书》“辩而无当”,应玚的《文论》“华而疏略”,陆机的《文赋》“巧而碎乱”,挚虞的《文章流别论》“精而少巧”,李充的《翰林论》“浅而寡要”,这些作品都只接触到了文章的某些方面,很少能从大处着手研究。这些缺点也是刘勰创作的重要原因。
个人背景
刘勰,字彦和,祖籍是东莞莒(jǔ)人(今山东省莒县人),寄居京口区(今江苏省镇江市),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公元465年)左右。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刘勰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低级军职),死得很早,刘勰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笃志好学,为后来的《文心雕龙》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萧赜永明(公元483-493年)间,佛教徒僧祐到江南讲佛学,刘勰跟随僧住在定林寺(位于今南京紫金山)达十年之久。在定林寺期间,刘勰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僧祐整理寺中所藏佛家典籍,并编制目录,据《梁书・刘勰传》记载:“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刘勰通晓经书典论,擅长分类书籍和序言写作。僧祐曾编《出三藏记集》,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典目录,在这部书的编撰中,刘勰也做出了贡献,部分序就出自刘勰之手。这一工作一方面提高了刘勰的佛学修养,提高了他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他分类、编的能力,为了后来编写《文心雕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文心雕龙》创作于刘勰居住定林寺的后期,佛寺的氛围也有利于这一理论著作的编撰。
此外,刘勰本人强烈的“树德建言”欲望也是他创作《文心雕龙》的动力。在《文心雕龙·序志》中,他说:“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刘勰想要靠自己的著作后世留名,而当时注解经书方面已经有汉代马融、郑玄等人取得了重大成就,刘勰难以超越他们的成就,故而选择攥写理论著作,来完成自己留名后代的愿望。《文心雕龙》约成书于公元501年左右完成,由于刘勰社会地位不高,这部书脱稿后没有引起时人注意。后刘勰结识当时文坛上负有盛望的沈约,在沈约的推荐下,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才逐渐为人所知。
内容
参考文献
结构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其中最后一篇《序志》是全文总序,具体讨论文学的篇目是四十九篇,如《文心雕龙·序志》中所说是“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这四十九篇又分为上、下两篇,第一至第二十五篇为上篇,“上篇以上,纲领明矣”,对应于书名之“文心”义;第二十六至第四十九篇为下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对应于书名之“雕龙”义。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五篇,是“文之枢纽”,讨论文学的本体问题;第二部分为第六至第二十五篇,“论文叙笔”,讨论文学的体类问题;第三部分为第二十六至四十九篇,“剖情析采”,讨论文学的技艺问题。
“文之枢纽”由《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五篇组成,这一部分的基本思路是:文学的本原是道,因此需要《原道》;圣人才能体认道,因此需要《宗经》;圣人的道体现在经书中,所以要《宗经》;同时又需要斟酌对纬书的取舍、辨析对楚辞的借鉴与创新,因此要《正纬》《辩骚》。
“论文叙笔”由《明诗》至《书记》二十篇组成,涉及八十一种文体,各种文体按照有韵无韵排列,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明诗》至《哀吊》讨论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篇、诔、碑、哀、吊等文体,为有韵之文,放在这一部分前面。《杂文》中部分内容有韵,部分无韵,《谐讔》中各文体既可归入文,也可归入笔,因此这两篇放在中间。《史传》至《书记》讨论史传、诸子、论、说、诏、策、笺记等文体,为无韵之笔,放在这一部分的后面。这一部分的论述也有固定流程,如《文心雕龙·序志》中所说是“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各种文体的论述包括追溯本源、考察流变解释名称、阐发意义、选取例文、阐发写作原则等。
“剖情析采”由《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组成,主要讨论文学技艺,对应书名的“雕龙”。这一部分论述的问题较多,具体篇目又可细分:《神思》《情采》《比兴》《附会》《总术》等篇是创作论,《体性》《风骨》《比兴》《隐秀》等篇是体性论,《体性》《养气》《才略》《程器》等篇是作家论,《熔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等篇是形式论,《通变》《定势》《情采》《时序》《物色》等篇是发展论,《知音》等篇是鉴赏论,《指瑕》等篇是文病论。
主要思想
本体论
《文心雕龙》的本体论集中体现在《原道》等篇目中。刘勰认为文章的本源是道,他所说的道带有宇宙本体性质,是自然万物之道。如《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说: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日月山川等天文地理景象都是道的表现形式。文章产生于道,各种文章虽然形式内容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世界万物的形貌,是自然之道的表现。而这种道只有圣人才能体会和准确表达出来,因此各种经典尤其是儒家的经典最能反映出道,刘勰由此引申出征圣和宗经等概念。
创作论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集中讨论了文学创作各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所要遵循的规律。对于文学构思,刘勰认为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并提出了“神思”的概念,《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有“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即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不在眼前的景物。关于创作动机,刘勰认为情感的表达需要是文学创作的动机,如《文心雕龙·体性》篇所说是“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情感会触动心灵,激发创作欲望,进而催生出文学作品。不同作家个性不同,因此文章具有不同的风格,包括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是“风骨”说,“风”,指的是文章的风格,“骨”是文章的立意。“风骨”具体指文章既具有感染人的作用,语言形式上也刚健挺直,具有美感。关于文章的风格,刘勰认为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风格,如奏、议等文体应当文雅,书、论重在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赋应该追求华美。关于文章的形式与内容,即文采和情感,刘勰认为文采可以使文章更加动人,但文章的主要作用是抒发情感,因此更重视情感的作用。
文学批判观
《文心雕龙》的文学批判观讨论文学鉴赏和批判的文体。对于批评者自身素质,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认为一个好的批评者要做到“博观见异”“深识鉴奥”“心敏目瞭”。“博观见异”指博学、博识、博练,能够发现作家、作品不同寻常之处。“深识鉴奥”能深入文章的骨髓,深刻的鉴赏作品,并能捕捉其中的奥妙之处。“心敏目瞭”指批评家应当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心理感应力。对于文学批评的标准,刘勰提出了“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好的文章应当情感深切真挚而不虚诡;风格朗清而不杂乱;用事用典真实可信而不荒诞;义理正确而不邪僻;体制风格简约而不繁杂;文辞雅正而不淫滥。对于文学批评的方法,刘勰提出了“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即研究文章的体裁、文辞、继承和创新、艺术风格、用典、音律等方面的问题。
文学史观
《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集中在《时序》《通变》等篇章中。刘勰认为文学创作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发展变化,即《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所说的:“时运交替,质文代变”。文章风格的演变也受到时代特色的影响,即《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的发展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即“通变”的观念。
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文心雕龙》整体结构严谨,全书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总序,总论部分统驭全书,起到了“文之枢纽”的作用,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对文学创作中具体问题进行论述,总序部分收束全文,与总论相互照应。每一部分内部也条理清晰,如总论部分,第一篇《原道》指出儒家之道是为本源,第二篇《征圣》接着指出是圣人阐发了儒家之道,第三篇《宗经》中认为圣人的话保存在经书之中,第四篇《正纬》辨明经书价值,第五篇《辩骚》讨论源于经,能够体现部分道的骚体,整体以原道为中心,由道引出圣人,由圣人引出经书,环环相扣,条理清晰。每篇文章内部也有条例,每篇正文之后都有“赞曰”部分,这一体例源自刘向刘歆父子《列女传》中的“颂曰”,同时也受到了史赞与佛教偈颂的影响。“赞曰”采用四言八句的骈体结构,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能够总历本意,围绕文章的中心文意进行总结说明,《文心雕龙》中的绝大多数“赞曰”都起到了这一作用;二是阐发新意,补充正文内容并对某些问题进行新的阐释;三是表明态度,即刘勰对某些现象的态度,或是赞成或是反对。刘勰“赞曰”体例的安排促进了“赞”体文的发展,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影响,如《二十四诗品》也继承了这一形式。
语言艺术
《文心雕龙》的语言艺术精妙。首先是对偶艺术的使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将对偶分为言对、事对、反对、正对,言对即只进行言辞的对仗,如《文心雕龙·神思》篇的“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事对即列举多对人所经验之事,事与事对,代表如《文心雕龙·论说》中的“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前句写苏秦挂六国相印,后句指张仪被封五座城池;正对即所写内容虽不同,但主旨意义一致,如《文心雕龙·附会》中“驱万塗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前后两句都意在强调文思一致的重要性;反对指所叙之事相反,但意义一致,如《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同时,刘勰虽重视对偶技艺的使用,但也追求自然协调,奇句和偶句、骈句和散句交替使用,使文章具有灵动之美。
其次,《文心雕龙》全书征引广博,常引用五经和各代作家作品中的内容,据学者研究,《文心雕龙》中引用《周易》94条,《尚书》88条,《诗经》100条,《礼记》47条,《左传》79条,或者直接引用,如《文心雕龙·物色》中直接引用了《诗经》中的“灼灼”“依依”等词;或者进行化用,如《文心雕龙·原道》中的“文之为德也大矣”一句化用自《周易·小畜·大象》中的“君子以懿文德”。同时,刘勰也多使用典故,明用典故和暗用典故结合,使文章风格含而不露,婉转曲折。
此外,《文心雕龙》中也多使用比喻句、排比、对比、反问句等艺术手法,使语言丽雅华贵而又含蓄委婉。全书中又倾注了刘勰的理想,具有磅礴气势。总体而言,《文心雕龙》一书既有典雅的形式美又具有刚健的风骨美。
价值
理论价值
《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世界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影响,如学者曹顺庆曾说:“如果说,世界古代文学批评史由西方、印度及中国三大源头组成,那么这三大源汇成的漫漫长河中耸立着三座巍巍高峰。它们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婆罗多牟尼的《舞论》和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三部著作,成为整个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几乎不可企及的典范。”《文心雕龙》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齐梁以前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成果,并对各种作家作品进行了评论。《文心雕龙》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如神思、虚静、情采、意象、隐秀、风骨、奇正、通变等;讨论了文学理论中的重要命题,如文学本质问题、文学的风格与体裁问题、文学的欣赏与批评问题、文学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作家的才能与修养问题等,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推动了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后世文学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文心雕龙》中找到维形。如唐宋“意境说”中主张的言外之意、文外之旨、韵外之致与《文心雕龙》一脉相承。再如公安派的“时变”说和叶燮的“正变”说,继承了刘勰的“通变”说。
文学价值
《文心雕龙》由骈文写成,词藻优美,结构严谨,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崇高地位,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清代学者阮元在他的《研经室集·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中说:“自齐梁以后,溺于声律;彦和雕龙,渐开四六之体。”认为《文心雕龙》是四六文的典范,带领了骈文的创作。此外,一些文学著作也学习了《文心雕龙》的体例,如钟嵘的《二十四诗品》,继承了《文心雕龙》的“赞曰”体例。再如“桐城派”末期代表人物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其结构、体例都有意模仿了《文心雕龙》,姚永朴的弟子张玮曾指出此书“发凡起例,仿之《文心雕龙》”。
民间文化价值
《文心雕龙》在民间文化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它保存了关于占卜祭祀、中国神话、人生仪礼、图腾崇拜、民间信仰、语言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物质生产民俗等的记载,如《文心雕龙》中多次提到的河图洛书、丰隆求洛神、鸩鸟媒女、夷羿彃日、木夫九首、士伯三目等神话,是研究上古神话的宝贵资料。再如语言民俗,《文心雕龙·谐隐》篇主要讲隐语,即一种民间语言形式。总体来说,《文心雕龙》对于民间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历史地理价值
《文心雕龙》也具有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该篇章中保存了大量的史传作品,即历史散文,讨论了史书的体例与题材问题,对史书的编撰与修订提出了见解。除观念外,《文心雕龙》页也直接保存了关于历史人物、历史文化、山川地理等的记载,历史人物如“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狭之志也”一句,讨论了伍子胥的品质;历史文化如“王言崇秘,大观在上”一句,讨论皇权的威严;山川地理方面如“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涉及山、河的特征。这些记载有利于后世的学者研究。
版本流传
《文心雕龙》在后世广为流传,有多个版本。敦煌遗书《文心雕龙》残卷是现存的唐朝版本,也是《文心雕龙》较早的版本。据学者考证,该本成书时间早于李隆基开元天宝(公元713-756年),也有可能出自初唐人之手。该本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在敦煌市鸣沙山千佛洞第288石窟被发现,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遭到匈牙利人马尔克·斯坦因盗窃,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宋代的《文心雕龙》版本,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有“辛处信《文心雕龙注》十卷”,该本已失传。此外,北宋时期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御览》和南宋王应麟玉海》中也保存了《文心雕龙》的部分内容,后者的宋本也已失传。《太平御览》中收录了《文心雕龙》中的《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宗经》等二十三篇的大部分内容,共计九千八百六十八字。
元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由刘贞刻于嘉兴郡学的《文心雕龙》,是现今发现的最早刻本。书前有署名为“曲江钱惟善”所作的序,序中说:“侯(刘贞)欲广其传,思与学者共之,刊梓郡痒,令余序其首。”指出刘贞刊印《文心雕龙》的目的在于推广宣传此书。
明朝《文心雕龙》版本较多,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的冯允中刊本是现存最早的明刻本,也是明清许多版本的祖本。此外,还有梅庆生音注本系统、冯舒手校钱允治本等。其中,梅庆生音注本系统影响较大,后世很多版本也多依据此版。该本卷端有“杨慎先生批点文心雕龙”的字样,主要有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公元1609年)音注本和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第六次校定本两个版本。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有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本,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有《四库全书》收录本,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有张松孙辑注本,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公元1833年)又有纪昀评本、翰墨园覆刻芸香堂本,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有湖南思贤讲舍重刻纪评本、陈鱣校本、传录郝懿行校本、张尔田临校胡震亨本等。其中黄叔琳《辑注》本是“清中叶以来最通行之本”,该本广泛征引,充分吸收了前人的校勘成果,也改正了前人的谬误,对于《文心雕龙》原文做了实证,是一本资料科学可靠,便于研究的版本。
李详的《文心雕龙补注》和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等作品成于民国时期。其中李详的《文心雕龙补注》补注了一百三十四条项目,共计三万多字,有不少有价值的注释资料。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依据黄叔琳本,立足前人研究,纠正了部分错误。范文澜本影响深远,是研究《文心雕龙》的基础。
现当代时期的《文心雕龙》也有较多版本,如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和《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收录了黄叔琳和李详的注释,又补充了大量资料,受到学者的好评。再如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1962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逐篇阐释了《文心雕龙》的内容。还有大量的《文心雕龙》今注今译本,如周振甫的《文心雕龙》选译,陆倪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龙》选译,郭晋稀的《文心雕龙》选译等。
学术研究
中国研究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文心雕龙》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逐渐受到关注,如卢照邻南阳公集序》中就说:“近日刘勰《文心》,钟嵘诗品》,异议蜂起,高谈不息”,但这一时期的学者大多是引述句子或部分段落,总体研究较少。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文心雕龙》初具影响,征引者众多,如王应麟,他的《困学经闻》中约有14处征引了《文心雕龙》。有对于《文心雕龙》具体内容的讨论,如晁补之和张,讨论了其中的《文心雕龙·辨骚》一篇。也有对于《文心雕龙》的评价,如黄庭坚认为该书“所论虽未极高”,认为《文心雕龙》存在不足。元代的《文心雕龙》研究除了征引、采摭外,还有附于元至正本卷首的钱惟善的序,该序对《文心雕龙》进行了整体性评价。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文心雕龙》研究主要集中在评点上,明代较有名的《文心雕龙》的评点家如杨慎,这也是现存最早对《文心雕龙》作评点的学者,其特征是多圈点少评语。曹学佺侧重于对“心”和“风”概念的探讨,对《文心雕龙》的构架和体系也有所探索和概括。清代著名学者纪昀也对《文心雕龙》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研究“集文字考证与理论批评为一体,使《文心雕龙》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后世‘龙学’的形成,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近现代时期
近现代以来《文心雕龙》的研究经历了六个时期。二十世纪初到1949年时《文学雕龙》研究的奠基时期。代表性成果有黄侃的《世纪文库: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等。前者从校勘、注疏、释义等方面入手,阐发义理,是对《文心雕龙》研究的“革命性之调整”。后者“对《文心雕龙》作了详赡的阐发”,“是一部迥拔诸家、类超群注的巨制。”
1949年到1966年是《文心雕龙》研究的第二个时期,代表著作有王利器的《文心雕龙新书》、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刘永济的《文心雕龙校释》、陆侃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龙选译》以及《刘勰论创作》、郭晋稀的《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等,在校注、理论研究、今译方面都著有成果。
1966年至1976年是《文心雕龙》研究的第三个时期,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文心雕龙》研究陷入了停滞阶段,仅有的少数研究也多从批判角度入手。
1976年至1989年,是《文心雕龙》研究即“龙学”的兴盛与繁荣时期,研究成果众多,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校注,代表作如王利器的《文心雕龙校证》;第二类是译释,如陆侃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龙译注》;第三类是理论研究,如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第四类是美学研究,如李泽厚和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中有一章专讲《文心雕龙》;第五类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如王元化的《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第六类是综述研究,如朱迎平的《文心雕龙索引》。
1989年到2000年,《文心雕龙》研究进入到了沉寂期,著作多以总结为主,如杨明照的《文心雕龙学综览》和牟世金的《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等。
二十一世纪后,“龙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一是出现了大量专论著作,如刘业超的《文心雕龙通论》、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等。二是“龙学”成为国学必修课,在大学课堂上占据越来越重的地位。三是产生了大批新的研究者,如权绘锦,代表成果《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心雕龙〉》,为“龙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力量。
此外,台湾地区的《文心雕龙》研究也成果颇丰,代表学者如张立斋,他的《文心雕龙注订》于1967年出版,是台湾中最早的的一部“龙学”专著。再如李景溁(yíng),著有《文心雕龙评解》和《文心雕龙新解》,前者从理论和鉴赏角度对《文心雕龙》逐篇解说,后者则对各篇章进行了白话文翻译。王更生是台湾“龙学”的领袖人物,他的研究著作分为三类,一是系统理论研究,如《文心雕龙研究》;二是校勘注释类研究,如《文心雕龙范注驳正》;三是普及、导读类作品,如《文心雕龙读本》《文心雕龙选读》等。此外,还有黄锦𬭎、李日刚等学者,在学术、教育方面对《文心雕龙》做出了贡献。
香港特别行政区“龙学”也颇有成果,产生了不少著名学者,如饶宗颐,著有《文心雕龙与佛教》《刘勰文艺思想与佛教之关系》《刘勰文艺思想与佛教》等文章。再如陈耀南,他《文镜与文心》论文集中的《\u003c文心・神思\u003e篇新译》《文镜与文心》等篇讨论了《文心雕龙》,对于《文心雕龙》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
国际研究
《文心雕龙》的国外研究也成果颇丰。在亚洲地区,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都有《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传入日本历史悠久,但研究却始于20世纪的20年代,奠基人是铃木虎雄,曾校勘过多个版本的《文心雕龙》,著有校勘记。其后又有斯波六郎的《文心雕龙范注补正》《文心雕龙札记》,吉川幸次郎的《对\u003c文心雕龙札记\u003e的评价》、冈村繁的《文心雕龙索引》等。翻译作品如兴膳宏的《文心雕龙》的全译本、目加田诚的全译本、户田浩晓的全译本等。韩国的《文心雕龙》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品有车柱环的《文心雕龙疏证》、崔信浩的全译本、李民树的全译本等。此外,韩国还有以高丽大学为中心的“文心雕龙读会”和各种研究会。新加坡的研究成果有吴元华的《文心雕龙骚、诗、乐府、赋文体理论的探讨》《文心雕龙与文笔说》等。
西方的《文心雕龙》研究也有所进展,除了各种翻译外,西方学者重视《文心雕龙》与西方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如法国朱丽安的西方“艺术模仿自然”说与《文心雕龙》的“自然之道”的比较、西方“想象力的产生”与“神思”的比较等。
评价
《文心雕龙》中以儒家之道为本,保留了一部分保守落后的思想,但总体来说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理论著作,它系统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和发展规律,形成了中国古代比较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关于《文心雕龙》的评价以赞赏为主,如明人张文象就在《文心雕龙·序》中说:“至其扬摧古今,品藻得失,盖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也。”认为《文心雕龙》评论作家作品准确可信。同样是明代的学者孙梅在《四六丛话》中称赞《文心雕龙》“探幽索隐,穷形尽状,五十篇之内,百代之精华备矣”,对《文心雕龙》的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又说《文心雕龙》“自陈隋下讫五代十国,五百年间,作者莫不根抵于此”,对《文心雕龙》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肯定。清人章学诚也说“《文心》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对于《文心雕龙》的结构、内容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书名释义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个人背景
内容
结构
主要思想
本体论
创作论
文学批判观
文学史观
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语言艺术
价值
理论价值
文学价值
民间文化价值
历史地理价值
版本流传
学术研究
中国研究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时期
国际研究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