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狼
袋狼科袋狼属的唯一物种
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别名塔斯马尼亚虎,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袋狼曾经遍布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是袋狼属袋狼属的唯一物种,也是澳大利亚大陆幸存到近代的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动物。但随着环境变化和19世纪人类大范围的捕杀,1986年,袋狼被正式宣布灭绝。2012年,袋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灭绝(EX)。
袋狼长约2米,肩高约58厘米,体重可达到30千克。外形像狗,腹部有育儿袋,皮毛短而柔软,从尾巴底部至背部分布着黑棕色的条纹,其余皮毛呈棕色。栖息在干燥的桉树林里、湿地或者草原上,以鸟类、啮齿类动物、负鼠和其他小型有袋哺乳动物为食。
面对袋狼的灭绝,有科学家提出了复活袋狼的构想。2002年,澳洲博物馆宣布开始大量复制袋狼脱氧核糖核酸。2022年,一个专注于有袋动物保护和恢复的研究中心研究出了更完整的袋狼基因组,这是复活袋狼计划中的一个重大进展。袋狼是塔斯马尼亚州的象征,当地的硬币、旗帜和汽车牌照上都有其形象。
出现历史
袋狼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00万年前,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而且种类很多,已知袋狼家族中大概有12个品种,它们也是澳大利亚大陆幸存到近代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动物。
形态特征
外形特征
袋狼体长约2米,平均体重为30千克,肩高约58厘米,成年雄性袋狼的体型一般要比雌性的更大。该物种身体和四肢细瘦,外形整体比较像狗,头部较大,但尾巴强壮且僵硬,腿比较短,前足有五个脚趾,后足有四个。体毛浓密且短而柔软,颜色为棕色,从肩部到尾巴底部有着13-20条深黑棕色类似黄红眼鹦鹉的条纹。耳朵长约8厘米,短而直立,且覆盖着短毛。眼睛周围、耳朵底部及嘴唇上方都呈白色。鼻子比较窄,鼻子周围平均有24根胡须。袋狼的嘴构造很特别,张开时可接近180°,颚大且有力,有46颗牙齿。
步伐特征
袋狼平常走路时会比较慢,在捕猎时才会开始慢跑,且行走过程中前爪拇指基本上不着地。袋狼还能像袋鼠一样双脚跳着行走,只是速度远不及袋鼠。袋狼的弹跳能力也很强,能够毫不费力地跳到离地2.5米的高度。
分布栖息
历史分布
袋狼曾经在整个澳大利亚大陆都广泛分布,分布地区向北可延伸到新几内亚,向南可延伸到塔斯马尼亚州。之后由于生存环境被破坏,大部分袋狼都集中在塔斯马尼亚岛上继续生活。在1830年塔斯玛尼亚岛上的人们开始捕杀袋狼之后,袋狼濒临灭绝。
栖息环境
袋狼一般栖息在干燥的桉树林里、湿地或者草原上,最常见于丘陵地带。 描述关于袋狼栖息环境的文献很少,而大多数袋狼的遗骸都是在海岸线附近的洞穴中发现的,说明潮湿的洞穴也是袋狼栖息的环境之一。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袋狼主要以野果、鸟类、啮齿动物和小型有袋哺乳动物为食,猎物多为中小型兽类,且袋狼一般不会攻击人类。袋狼的捕猎策略更像猫科而不是犬科,因为它们和猫科动物一样拥有灵活的肘部关节,能巧妙地伺机捕获猎物。袋狼奔跑速度不快,但体力很好,在觅食过程中也很有耐力,会一直追着猎物直到猎物耗尽体力。袋狼主要在夜间单独或成对狩猎,行走在路上时,它们会像德国猎犬那样低着头,有时会突然停顿下来,高举着头监视周围的环境。它们常常潜伏在树上,猎杀方式是咬穿猎物的头,且袋狼狩猎时会发出一种独特的类似㹴犬的叫声,每隔几秒会重复一次。该物种在野外只会吃自己狩猎杀死的猎物,且只吃一些特定的部位,而且之后不会再回到捕食的地点。
节律行为
袋狼是夜行性动物,通常白天进洞休息,夜间或黄昏出去觅食,属于独居动物。 袋狼喜欢待在阴凉的地方,无论气温高低,它们都会寻找遮阳区域作为休息的地方。在一天中最亮的时候,袋狼通常都会躲进自己的住处,蜷缩着身体休息,偶尔也会出去晒晒太阳。袋狼睡觉时身体侧卧,耳朵完全竖立。
交流行为
袋狼属于相对安静的物种,但当它们兴奋或受到惊吓时,会发出相应的叫声。当袋狼受到惊吓时,它们会乱窜并发出短促的类似犬吠的声音;而当它们兴奋时,会发出一连串的沙哑、咳嗽的声音,并且伴随着喘息声。
生长繁殖
生长
袋狼刚出生时发育不全,需要在母兽的育儿袋内待3个月之后才能下地独立活动。一只雌性袋狼一般一次性照顾3-4只幼仔,用其育儿袋中的四个乳头进行哺乳。幼仔在9个月大之前都会和母袋狼一起生活,母袋狼会非常谨慎地照顾幼仔,幼仔通常在8个月大时断奶。
在动物园内存活最久的袋狼在其第9年后死亡,野外生存的袋狼寿命大约在5-7年。
繁殖
袋狼通常在夏季(5-8月份)交配,每年一般繁殖两次,在第一胎断奶之后就可能会开始繁殖第二胎,雌性袋狼一胎通常可生2-4仔,哺乳期约2个月。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袋狼已经被正式宣布灭绝,但科学家们在很早之前就发现并保留了袋狼相当完整的脱氧核糖核酸,并展开了让袋狼重生的工作。有项关于克隆袋狼的研究是由墨尔本大学的科学家与得克萨斯州Colossal公司合作开展的,但还没有成功的消息。
灭绝原因
研究者根据其牙齿的形态学发现,袋狼几乎只吃肉,这很大程度限制了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导致袋狼从澳大利亚大陆迁往塔斯马尼亚州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是亚洲的定居者们带来的狗与袋狼之间产生了生存竞争,也有可能是土地的减少和森林的过度开发导致袋狼无法生存。
袋狼在澳大利亚大陆消失之后,剩余的部分袋狼则是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上,与岛上的土著人和平相处。然而,在1770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塔斯马尼亚岛,屠杀了所有土著人,并且严重破坏森林,消灭了袋狼赖以为生的猎物,进而导致袋狼盗食家禽。在1888年,当地政府大力鼓励捕杀袋狼并给予奖赏,人们便疯狂猎杀当地仅存的那些袋狼,从1888年到1914年,共有2268只袋狼被捕杀,自此之后,袋狼几乎绝迹。
由于人类对袋狼的生活习性不够了解,保育知识匮乏,饲养经验不足,再加上长时间运输、环境不适及疾病的困扰,人工饲养的袋狼存活时间一般都不长,从1900年到1933年期间动物园内每年平均死亡4只袋狼。1936年,人类已知的最后一只袋狼在动物园死亡。2022年12月,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世界上最后一只袋狼的遗骸被认为失踪长达85年。该遗骸就藏在澳大利亚当地一个博物馆的橱柜中,期间曾多次被拿出去展览,但人们从未意识到这就是地球上最后一只袋狼。
保护举措
当人类终于意识到这种珍贵的大型有袋类动物已经灭绝时,塔斯马尼亚岛的当地政府颁布了一道保护袋狼的法令,但当时已经没有人能够找到袋狼了。在1996年,当地政府在塔斯马尼亚岛的西南部设立了一个64.7万公顷的袋狼保护区,希望侥幸存活的袋狼能在其中自由生活。
1986年,古生物学家麦克·阿彻教授在澳洲博物馆的库存中看到了一个袋狼胎儿标本,虽然不能从中获得有活性的细胞核或卵细胞,但标本中的脱氧核糖核酸完好无损,这一发现为复活袋狼提供了机会。后来,博物馆的进化生物学单位又从另外两个标本的牙齿、骨头、骨髓及风干的肌肉中,萃取了更多的DNA。除了陈列室的标本外,在昆士兰州西北部里弗斯雷地层中发现的约2500万年到1200万年前的袋狼始祖化石也提供了更丰富的袋狼品种。在2002年,澳大利亚博物馆宣布开始大量复制袋狼DNA,但由于研究者无法找到为克隆胚胎提供子宫的袋狼近亲,所以袋狼的复活计划在技术上仍然无法实现。
在2022年,一个专注于有袋类保护和恢复的研究中心——TIGRR实验室(袋狼综合基因组修复研究实验室)研究出了更完整的袋狼基因组,这是复活袋狼计划中的一个重大进展。
保护级别
2012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灭绝(EX)。
相关知识
袋狼(塔斯马尼亚狼)是塔斯马尼亚州的象征,当地的硬币、旗帜和汽车牌照上都有其形象,塔斯马尼亚州的州徽上就有两只袋狼。
参考资料
袋狼.ITIS.2024-08-08
The Thylacine.Australian Museum.2022-11-22
Thylacinus cynocephalus.The IUCN Red List.2022-11-22
Tasmanian tiger.Tasmanian Parks&Wildlife Service.2022-11-22
..2022-11-22
..2022-11-22
..2022-11-22
..2022-11-22
..2022-11-22
..2022-11-22
Thylacinus cynocephalus.yowiehunters.2022-11-22
..2022-11-22
..2022-11-22
Thylacinus cynocephalus.Animal Diversity .2022-11-22
..2022-11-22
..2022-11-22
..2022-11-22
..2022-11-22
..2022-11-22
目录
概述
出现历史
形态特征
外形特征
步伐特征
分布栖息
历史分布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节律行为
交流行为
生长繁殖
生长
繁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灭绝原因
保护举措
保护级别
相关知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