獾
亚科(
食虫类:Melinae),为
鼬科下的一亚科。传统的獾亚科曾囊括
鼬獾属(Melogale)、蜜獾属(Mellivora)、
臭獾属(Mydaus)、
美洲獾(Taxidea)、獾属(Meles)、
猪獾属(Arctonyx)。然而各种研究表明,獾亚科的传统定义是一个并系群,修订后的獾亚科只包括獾属与
猪獾在内的7个物种。其中
欧洲狗獾物种体型肥壮,爪子粗长且钝,被毛通常为银灰色,且带有灰褐色斑纹,四肢黑色,面部斑纹黑白相间,不同地区的
种群有所差异。猪獾属物种的体型通常比狗獾属更大,头部长而接近圆锥形(酷似猪鼻),面部大片区域为白色,前足为白色,尾部为淡白色。獾亚科物种均为杂食性,主要以土壤中的各种无脊椎动物与一些果实、谷物、块茎为食
獾亚科的分类
獾
亚科是
食肉目鼬科下的一亚科,传统的獾亚科包括
鼬獾属(Melogale)、蜜獾属(Mellivora)、
臭獾属(Mydaus)、
美洲獾(Taxidea)、獾属(Meles)、
猪獾(Arctonyx)的物种。但各种研究表明,传统意义上的獾亚科是一个并系群,传统獾亚科物种的各种相似的特征可能是科动物的祖征,亦或是平行演化的结果。臭獾属物种现与
加拿大臭鼬(Mephitis mephitis)等物种一起被归入臭鼬科(Mephitidae);鼬獾属(Melogale)与
水獭亚科(Lutrinae)与
鼬亚科(Mustelinae)的关系也比獾亚科更密切;蜜獾属(Mellivora)的演化位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但权威学者将其作为独立的亚科;獾属与
猪獾关系密切,这两个属一起构成
美洲獾的姐妹群。
传统上獾属与
猪獾属都被认为是单型属,然而对这些动物的分子分化、系统地理学、颅后形态对比,以及生态学与行为学的实地研究,证明了獾属的4个物种:欧洲獾(Meles meles)、
日本獾(Meles anakuma)、亚洲獾(Meles leucurus)与高加索獾(Meles canescens);以及猪獾属的3个物种:苏门答腊猪獾(Arctonyx hoevenii)、北部猪獾(Arctonyx albogularis)与大猪獾(Arctonyx collaris)。
獾亚科的形态特征
獾亚科物种头部较尖,眼睛与耳朵较小。头部有明显斑纹,面部大部分为白色,具有两条黑色条纹,一条位于头部两侧,纵向贯穿整个面部。
吻部有发达坚韧的鼻垫,鼻垫与上唇之间有被毛,吻部略似猪吻,
颅骨吻部短而窄。四肢短而结实,为
跖行性。前肢较为发达且有长而结实的爪子,擅长挖掘。。
獾属物种身体肥硕,有较为结实的身体。尾巴短而圆,臭腺位于尾下肛门开口处。被毛通常为银灰色,但也有黑化、
白化病与红化类型,喉部为黑褐色。
亚洲种群体色差异较大。
猪獾物种体型通常略大于獾属物种,鼻部狭长而圆,鼻部延伸出两条黑色条纹,穿过眼部与淡白色的耳部直至颈部。足部、腿部与腹部为深褐色至黑色。喉部与獾属物种不同,为白色。前爪与獾属不同,为白色。
颅骨窄而高,
吻部较长。尾部为淡白色。
獾亚科的分布
獾属物种广泛分布在从
爱尔兰到
日本的古北区,并且适应多种类型的
栖息地。欧州獾广泛分布于
伏尔加河以西的
欧洲、
高加索地区以及
中亚南部山区,主要包括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希腊、爱尔兰、
英国等。
日本獾在日本本州、九州和
四国这几个大岛,以及
小豆岛(Shodoshima)都有分布。
亚洲獾分布在
俄罗斯(从伏尔加河以东,通过
西伯利亚地区部分地区到
俄罗斯远东地区)和
里海以东到蒙古、中国和
韩国等的整个亚洲中部,欧州獾和亚洲獾的分布边界是伏尔加河。高加索獾分布于高加索以及中东地区,博斯普斯鲁海峡是该物种与欧洲獾的地理分界线。
苏门答腊岛猪獾只分布于
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且只栖息于海拔700~3780米的
巴里桑山脉有森林覆盖的山麓与山坡。北部
猪獾分布于中国南部与东部、印度东北部,也可能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
不丹、
尼泊尔与孟加拉北部。能适应多种
栖息地。大猪獾主要分布于印度东部、中国最南端以及中南半岛,主要栖息于海拔500~1500米的原始低地、丘陵森林以及竹林。
獾亚科的行为
獾属物种社会结构复杂,
种群密度较高的区域多集群生活,可形成较大的群体,群体成员最多包括29只成年个体,但通常为5~8只为一群。群体成员大部分具有血缘关系,但可能包括少数没有血缘关系的外来个体,所有群体成员共享领域。气候较暖时,倾向于单独或成对行动;气候较冷时,群体成员结合得更为紧密。獾属物种的领域内有结构复杂且庞大的獾洞,洞穴一般建于林地地区(尤其是落叶林与混交林地,其次是灌木与针叶林),有时也会将洞穴建在建筑物之下。獾属物种更喜欢在土壤排水性良好、易于挖掘、受人类与其他动物干扰较小,且有充足食物的地方挖掘洞穴。洞穴内部有相互连接的通道,有巢室,地面上的洞穴出入口有约20个,有时也会占据其他动物的巢穴。獾属物种有
冬眠习性,进行不完全冬眠。獾属物种的领地性较强,会保卫其家域(重点是包括其主洞穴在内的核心区域),并驱逐外来个体。有时会发生激烈冲突。獾属物种全年都可繁殖,通常每年只产一胎,每胎1~5只。群体中会有多个成年个体参与繁殖,
雌性个体经常与来自其他群体的
雄性交配。幼崽出生后,雌性单独负责照顾后代,幼崽通常在12周大时断奶。
关于
猪獾的行为与生态学信息很少。一些人工饲养的猪獾会成对生活,但野外多见单独个体。
猪獾属物种多在夜间出没,且穴居,多在荒丘挖掘洞穴或居住于岩石裂缝于
树洞中,有时也会侵占其他动物的洞穴。其洞穴结构较为简单,洞口有1~2个,多设在向阳多较为陡峭或有茂密
茅根处。有时其巢穴也会露宿于林下。雌性个体在洞穴中产仔,通常每年一胎,产仔期2~3月,每胎2~4只。猪獾有
冬眠习性。
獾亚科的饮食
獾亚科动物均为杂食性。獾属物种是机会性捕食者,捕食各种无脊椎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地面营巢的鸟类、小型
爬行纲、蛙类等,同时还会食用腐肉、蘑菇以及各种植物性食物。在很多地区,蚯蚓是獾属的主要食物。獾属物种偶尔也会捕食出生不久的羊羔和家禽,也会去从喂鸟器、宠物盆、人类垃圾中捡拾食物。
猪獾物种主要以植物块茎、根,蚯蚓、
蜗牛与昆虫为主食,偶尔也会吃小型哺乳动物。
獾亚科的保护现状
由于土地类型的改变导致的
栖息地丧失,欧洲獾在一些农业分布区的
种群已经下降。一些地区也会对欧洲獾进行狩猎。在
德国,欧洲獾每年都被人狩猎;在
芬兰,欧洲獾也被大量猎杀;而在
俄罗斯,人们为了获取欧洲獾的肉和脂肪制作药物而去猎取欧洲獾。来自东亚的入侵物种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也会与欧洲獾竞争生存空间与资源。不同地区的欧洲獾种群有较大差异,但总体上保持稳定。该物种也在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估中被评为无危(LC)物种。
由于城市化与密集的工农业开发,
日本獾的数量及分布自20世纪末以来一直在萎缩。入侵物种北方浣熊(Procyon lotor)也可能对日本獾的生存构成威胁。该物种也在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估中被评为无危(LC)物种。
亚洲獾分布较广且较为常见,其在
俄罗斯、中国、蒙古受到的合法及非法狩猎。该物种也在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估中被评为无危(LC)物种。
大
猪獾这个物种正处于狩猎驱动的衰退阶段。该物种体型较大,缺乏对人类与家犬的警惕性,很容易成为狩猎目标。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的大猪獾几乎因狩猎而绝迹。
越南、缅甸、
老挝的大猪獾可能高度濒危。缅甸的
种群已经是片状分布。由于
泰国狩猎强度较低,当地大猪獾较为安全。该物种也在201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估中被评为易危(VC)物种。
北部猪獾是
猪獾属分布最广且最为常见的物种,但仍在面临非法狩猎的威胁,在中国东南部相当濒危。该物种也在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估中被评为无危(LC)物种。
苏门答腊岛猪獾受到的威胁相对较小,其
栖息地一般狩猎水平较低,栖息地也不易受生境类型改变与退化的威胁。但人们对其
种群现状与受威胁程度仍然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