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潜鸭(学名:Aythya ferina),别名红头鸭、矶,是
鸭科潜鸭属鸟类。成年红头潜鸭体长41~50厘米;体重500~1200克。
雄鸟喙黑色,具淡蓝斑块。虹膜血红。头颈部大部分为栗红色。颏有一白斑。胸部黑色。肩部、下背部及两肋淡灰色。腰黑色。腹部灰白,具黑褐细斑。初级飞羽及尾羽灰褐色;三级飞羽淡灰色。雌鸟喙灰黑。虹膜褐色。颏亦具一白斑。整体多为褐色,散布不规则白色横斑或点斑。雌雄个体跗与趾均为灰黑色。
红头潜鸭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欧亚大陆和
北非,在中国主要繁殖于东北及
西北,越冬于黄河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平均寿命10年。常栖息于富有水生植物且遮蔽性较好的开阔水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也食用水生昆虫和小鱼、小虾等动物性食物。
红头潜鸭于2000年被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于202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VU)。2020年,中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红头潜鸭养殖。
形态特征
成年红头潜鸭体型中等,雌雄体型差异不明显。体长41~50厘米;体重500~1200克。翅长180~220毫米;翼展长720~820毫米;嘴峰长44~50毫米;跗蹠长33~45毫米;尾长42~65毫米。
雌雄红头潜鸭体色差异明显。雄
鸟喙黑色,中段有淡蓝灰色条状斑。虹膜血红色。头部和上颈部均为栗红色。下颈部棕黑色,具
丝绢光泽。颏有一细小的白斑。上胸棕黑色,具白色羽端;下胸灰黑色。肩部、下背部及肋部淡灰色,夹杂有黑色波纹状细纹。腹部灰白色,具不规则黑褐色细斑。腰黑色。初级飞羽亦为灰褐色,外翈和羽端黑褐色;三级飞羽淡灰色;外侧覆羽灰褐色,内侧覆羽淡灰色;腋羽白色;尾羽灰褐色;尾上覆羽及尾下覆羽均为黑色。跗蹠和趾灰黑色。
雌鸟喙灰黑色,端部为黑色,向远端色渐淡。虹膜褐色;眼圈和眼后有黄白色细纹。头部与颈部为棕褐色或麻褐色。颏及喉棕白色。上胸暗黄褐色;下胸灰褐色。上背部暗黄褐色。下背部和肩部灰褐色,散布白色粉状点。腰深褐色。腹部灰褐色,羽端具不规则白色横纹。肋部呈斑驳黄褐色。内侧覆羽、三级飞羽灰褐色,具灰白色端斑并夹杂有黑色波状细纹;腋羽白色;尾羽灰褐色,略带灰色;尾上覆羽深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夹杂有浅褐色横斑。跗蹠和趾灰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红头潜鸭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欧亚大陆和
北非。繁殖于
挪威及
瑞典南部、
英国、
西西伯利亚南部、蒙古族和中国西北部等;越冬于
欧洲南部、非洲北部、
伊朗等
亚洲西南部及南部国家。
红头潜鸭在中国繁殖于新疆、
内蒙古自治区、
黑龙江省及
吉林省等
东北地区和
西北;越冬于黄河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迁徙期间会经过中国西部、中部、东北及
华东地区。
栖息环境
红头潜鸭主要栖息于水生植物繁密和遮盖较为隐蔽的开阔水域,如湖泊、水库、水塘、河湾、沼泽等,冬季也可能于水流较缓的江河、
海湾等地出现。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红头潜鸭是一种内陆性候鸟,在沿海一带一般很难见到。在迁徙时,常排成“V”字形队伍。一般在4月初至中旬抵达其繁殖地,9月末至10月初开始向南秋季迁徙。在繁殖地留居可达半年以上。
觅食行为
红头潜鸭多食植物性食物,常于富有水生植物的水面觅食,主要以
藻类、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和种子等为食,亦会上岸觅食青草和
草籽,有时也会
捕食一些动物性食物,如水生昆虫、小鱼、小虾和一些
软体动物门等。其主要觅食方式为潜水,通常在深水处潜下水面寻找食物,其潜水深度可达5米,持续时间可达20秒。;也会像其他鸭类一样在浅水处觅食,表现为头朝下、尾朝上,将头扎入水中取食。
红头潜鸭的觅食时间集中在黄昏和清晨,除觅食外,多在开阔的水面上游泳,或漂浮在水面上睡觉,有时也会在岸边休息。
防御行为
红头潜鸭性胆小,十分机警,飞行的速度较快,飞行能力强,但是在陆地上行动较为困难,故常通过潜水来躲避敌人,危急的时候则会直接从水面上起飞,但需要在水面上助跑一阵才能飞起。
社群行为
红头潜鸭在迁徙季节和越冬时常成群活动,多达数百乃至上千的大群,有时也与
青头潜鸭、
凤头潜鸭等其他鸭类一起活动,或自成10~30只的小群。
生长繁殖
红头潜鸭繁殖期4~6月,通常在越冬时就以配对完成,但也有在春季迁徙时或抵达繁殖地后才完成配对的。其多营巢于近水的芦苇丛中或高草丛中等隐蔽性较好的地面。巢由芦苇枝干、芦菲和各种水草等构成。每窝产卵6~9枚,8枚为多,刚产出的卵为淡蓝绿色,后多为灰黄色或淡黄色。卵大小为61.3×43.8毫米;卵重为59.5~76克。正常情况下,每
日产汽车公司1卵,待全部产完后开始孵卵。雄鸟会在孵卵开始时离开,由
雌鸟单独完成孵卵,孵化期24~26天。
早成雏早成性,孵出后不久便可以自由活动,一般2~3周便出现在开阔水面上,会潜水,具备独立采食和躲避敌害的能力。这时
亲鸟便会离开雏鸟进行换羽,雏鸟则成群活动。红头潜鸭寿命约为10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红头潜鸭分布较为广泛,并且
种群数量很大。但是其种群数量在其大部分分布范围内迅速下降,预计将继续下降。在2016年,全球共有1950000~2450000只个体;在2019年,有1230000~1330000只个体。在2021年,红头潜鸭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下降至1140000~1180000只,成年个体760000~790000只。
欧洲东北部至欧洲西北部一带约有150000只个体,成熟个体100000只;欧洲中部和欧洲东北部至
黑海和
地中海一带约有530000只个体,成熟个体350000只;
西西伯利亚至西南亚一带约有460000~500000只个体,成熟个体310000~330000只。在欧洲繁殖的红头潜鸭约为89700~151000对。
致危因素
城市污染,排放工业废水使得水质下降,土地规划不合理导致低地沼泽、水塘等水域减少,红头潜鸭适宜的繁殖
栖息地不断减少。
红头潜鸭受到较大的狩猎威胁,在中欧、北欧等地区,每年有30000只被非法捕杀。除了人类捕杀外,红头潜鸭还遭受着外来物种和本地天敌的
捕食,包括北美浣熊、
貉、欧亚野猪、
赤狐、美洲水貂等。入侵的
鲤科鱼类也会和红头潜鸭形成竞争关系。
红头潜鸭为禽流感易感动物,因此可能受到病毒性疾病的威胁。除易感病毒外,其容易摄入铅并导致金属中毒,
欧洲每年约有56511只因中毒死亡。
气候变化和性别比例出现异常也导致了红头潜鸭的数量下降。其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加之迁徙压力和繁殖风险,使得
雌性个体死亡率上升,性别比例偏向
雄性。
保护级别
红头潜鸭于202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曾在2004~2012年被评为无危(LC),2015~2021被评为易危(VU)。
红头潜鸭于2000年被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2020年,中国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红头潜鸭养殖,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
在
英国,通过定期捕捞水域中的成年鱼类来增加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的数量,以减少与红头潜鸭形成的竞争。
在
捷克,建立了保护区,保护区内建造人工岛屿和繁茂植被,以提供安全适宜的
栖息地。
2000年颁布的
欧盟水框架指令(WFD)中提到,到2027年恢复地表水的良好水质,包括水域的
富营养化调节。
物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