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焦裕禄》是一部人物传记片,影片主角原型为曾任
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同志,由
王冀邢执导,
李雪健、
李仁堂、
周宗印及田园等主演,于1990年在中国内地进行公映。
影片讲述了1962年冬天焦裕禄调任兰考地区任县委书记后,为群众解决饥荒、洪涝等实际困难,为基层干部增加粮食配比,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自己病倒在一线的故事,刻画出焦裕禄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鞠躬尽死而后已”的品质。
《焦裕禄》上映后反响热烈,众多单位学校组织员工、学生前往影院观看,此外,该片获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第1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扮演焦裕禄的演员
李雪健也凭借此片获金鸡奖和百花奖的最佳男演员奖。
影片剧情
1962年冬天,党员焦裕禄(李雪健饰)被调至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第二书记。在他上任之前,该书县的书记已经换了好几任。
在他任期内的第一次会议上,焦裕禄建议参会人员到火车站去看看。焦裕禄一行人来到火车站,在那里,成百上千饥寒交迫的人们在雪中等待着火车到站,站内更是人山人海。回到会议室后,焦裕禄从干部们口中得知,救灾物资已运至兰考,由县长吴荣先(田园饰)发放,但吴荣先却放任此事不管。焦裕禄呼吁大家次日一早便亲自将物资送到百姓家中,并且提议取消特殊供应证,他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解决了救灾物资的发放后,焦裕禄找到吴荣先,两人在工作原则上有很大分歧,吴荣先看不惯焦裕禄带头工作的作风。之后在任期内,为了治理兰考地区的风沙问题,焦裕禄听取了当地人的许多建议,积极与园艺场的老厂长配合开展工作。不久地委赵专员(李仁堂饰)来到兰考,召开会议宣布调整兰考县领导队伍,焦裕禄被任命为县委书记,焦裕禄始终奋斗在治理风沙的第一线,不顾身体的劳累和病痛,并且号召自己的家人生活简朴,不浪费一丝一毫粮食。
一日县园艺场的老厂长因为过度操劳去世,得知此事的焦裕禄悲痛万分,并召集潘建(周宗印饰)、吴荣先开会,会议上他下达指令为基层干部进行全面体检,并且决定铤而走险破坏统购统销为基层干部增加口粮配给。不料有人受吴荣先指使向地委检举此事,赵专员来到兰考调查此事,谁知群众们自发来到会议室门口为焦书记鸣不平,使得吴荣先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化为泡影。
不久后,兰考又遇特大水灾,焦裕禄强忍着肝痛,带领人民群众挖水渠,修建排水工程,终因肝病发作住进了医院,被诊断为
肝癌,在病榻中,焦裕禄仍心系群众,关心着庄稼的收成。医院外,自发前来的群众在雨中默默地守望着焦裕禄。1964年5月14日凌晨,焦裕禄在郑州医院病逝,终年42岁,家人们按照焦裕禄生前的要求,将其骨灰运回了兰考,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护送着焦裕禄回到兰考。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创作缘起
1966年2月7日,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引起了全国各地的轰动。彼时年少的导演
王冀邢因为焦裕禄的一句“我是你的儿子”深受触动。此题材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得到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重视,1966年水华导演欲拍摄有关焦裕禄的电影,请
李仁堂演焦裕禄,此外,很多剧作家、艺术家都曾对焦裕禄的事迹进行文艺创作。
20世纪80年代末期,观众对中国银幕充斥着打斗、凶杀、色情戏十分不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峨眉电影制片厂欲拍摄主旋律影片,将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搬上银幕。对于焦裕禄事迹的报道虽然已过去二十余年,但
王冀邢仍对其事迹记忆犹新,于是制片厂党委派副厂长兼导演的王冀邢成立摄制组赴兰考考察。
投拍过程
《焦裕禄》成本预定100万元,最终花费约180万元。剧组于1990年8月2日开赴
河南省,先后在河南、
山西省、
四川省三个省份的若干市县进行拍摄。1990年9月30日正式开机,11月20日剧组杀青,仅用48天就完成了拍摄,
影片《焦裕禄》摄制组除演员
李仁堂外,大部分是年轻人,且为共产党员。在兰考地区拍摄的过程中,当地群众热情地配合电影拍摄。接到剧组通知时,离正式开拍仅有三天时间,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的当地居民穿起了当年的破衣烂衫,并称“为了拍《焦裕禄》,情愿再讨一次饭”。拍摄火车站的戏时,由当地农民组成的群众演员们准时来到火车站,在冬天从下午三点拍到夜里12点。
幕后故事
影片副导演邀请演员
李雪健出演焦裕禄一角,李雪健起初十分犹豫,因为焦裕禄的事迹勾起了他童年对父亲的回忆,兰考与李雪健老家
山东省菏泽市的地理条件、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也很相似。但在思虑后,李雪健还是决定出演这个富有挑战性的角色。
决定出演后,李雪健到兰考体验生活,走访了焦裕禄的夫人和他的儿女以及他的亲戚朋友、同事、领导、群众等。李雪健不及焦裕禄高,也不够瘦,但他的眼睛里有忧虑和深沉,有那种时刻担心老百姓的焦虑感。为了弥补自己与焦裕禄外形上的差距,更加贴近人物形象,
李雪健在开拍前减下20多斤,20多天不进主食,饿了就喝点
白菜汤,靠熬夜把自己熬瘦,也熬出了劳累感,在这个过程中李雪健找到了创作的灵感。
拍摄李雪健饰演的焦裕禄带着县委一行人视察风雪中火车站的灾民这一场戏时,演员们被聚光灯照亮走入数千“灾民”的人群中,现场一位大娘突然大喊“焦书记呀”,同时失声痛哭,现场哭声四起,拍摄人员和维持现场拍摄秩序的解放军也均被感动落泪。
删减片段
影片以焦裕禄向镜头走来,后面跟随一群扛着红旗的老百姓结尾。本来还拍摄了一个镜头:焦书记身边围着一群在他刚到兰考时围着他乞讨要馒头的孩子,这些孩子们在片尾抱着巨大的馒头,兴高采烈地跟着焦裕禄,跟着希望往前走。但这个带有梦幻般意味的镜头最终未被保留。
主题与亮点
主题
影片通过描绘焦裕禄在河南兰考县就职时发生的部分事件,刻画了一位将人民群众时刻记挂于心,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优秀中国共产党员形象,歌颂赞美了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品质和发扬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伟大精神。作为一名县委书记,焦裕禄仁厚爱民,继承了中华民族
优良道德传统。他是体现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知难而进、无私奉献的中国精神的典范。焦裕禄不是夸张、虚假的神奇人物,而是出于老百姓,又为老百姓服务的真实、平凡的英雄,他虽然平凡得让兰考百姓感觉他就是自家的兄弟,但他仍然伟大,因其始终把老百姓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音乐
片中音乐具有浓郁的
河南省乡土气息。为了使《焦裕禄》的
配乐更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作曲家
吕其明深入兰考考察,在当地搜集音乐资料,拜访民间艺人,采录了具有河南特色的
唢呐曲调。焦裕禄的夫人找出了一本歌颂焦裕禄的歌本,赠送给吕其明,供其进行电影配乐创作。片中音乐里
二胡、
板胡、笛子、管子和喷呐的运用,在送葬场面烘托了悲怆凄婉的氛围,在治洪水、斩沙丘的段落中又显得分外昂扬、高亢,充满斗志。除此之外,《焦裕禄》的主题曲《大实话》,由
李雪健亲自演唱,歌词通俗朴实,旋律也明快昂扬。
纪实性
《焦裕禄》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形象为蓝本创作而成,没有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忠实于焦裕禄生前真人真事,在影片形式上表现出平实动人的纪实风格。从整体来看,影片的基本视觉风格是纪实性的,主要采用自然光固定机位,常规构图,未使用超广角、长变焦镜头。除此之外,影片还十分注重细节的刻画,从场景设计、服装设计到对焦裕禄原型真实事迹的还原,均对塑造人物形象、
讴歌伟大精神起重要作用,以朴实无华却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实风格感动了众多观众。
主要奖项
参考资料:
发行与放映
结束电影在北京的首映式后,主创人员的第一站就是到
河南省举行当地首映式。由数十名少先队员的组成的乐鼓队,手持花环,举着“热烈欢迎焦裕禄回来”的横幅,在火车站台夹道欢迎剧组人员的到来。到达河南后,剧组一行人去到焦裕禄墓碑前敬献花圈,集体默哀三分钟。
反响与评价
反响
《焦裕禄》完成制作后,焦夫人与子女们被首先邀请观看。焦夫人徐俊雅边看边流泪,说这部电影拍得真实。焦裕禄的大女儿
焦守凤在看到片中病床上的父亲把唯一的家产一手表脱下来给她戴上时,嚎啕大哭起来。焦裕禄的子女们均表示
李雪健演得十分像他们的父亲:朴实无华,使他们深感亲切、激动。
电影先后在
北京市、
天津市、
成都市等许多省市举行试映,得到广泛好评,最终《焦裕禄》发行了五百多个电影拷贝,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发行拷贝的新纪录。影片公映后,在中国取得不错的反响,当时的各学校都组织学生前去观影。20世纪九十年代电影票价平均3角钱一张,按市场统计观众人次超3亿,全国票房收入1.3亿元,被誉为“一部永不落幕的时代剧”。
演员
李雪健回忆1991年《焦裕禄》刚上映时,各单位组织群众去电影院看,没过多久群众们便自发前往影院,部分党员干部坐着车去电影院,看完《焦裕禄》后则选择步行回家。
评价
《 大众电影》评价《 焦裕禄 》 “赢得电影评论界的普遍赞扬,认为此片生动感人地塑造了一位令人敬仰、可歌可泣的优秀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为我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