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藏文: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威利转写:Bod rang skyong ljongs,英文:Xizang Autonomous Region),简称“藏”,通称西藏,是中国5个自治区之一,位于中国西南部、青藏高原西南部,周边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千米,面积120.28万平方千米,下辖6个地级市、1个地区,首府为拉萨市,自治区人民政府驻
拉萨市市城关区康昂东路1号。截至2022年末,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为364万人。
西藏自治区占据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区域,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由众多的极高山脉、高原夷平面、河谷等地形组成,是印度河、恒河等众多国际河流的发源地,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气候类型,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约2万年前西藏地区已经有人类在活动;6世纪时,形成数十个部落联盟合并为十二小邦;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逐渐统一
藏区各部,建立
吐蕃。元时中央政府设立宣政院,建立西藏萨迦地方政权,西藏成为中国
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明朝中央政府承袭元制;清朝分别册封达赖和班禅,制定噶伦制度,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门,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政府,派军进驻西藏,由驻藏大臣与达赖共同掌管西藏事务;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西藏自治区为中国主要的牧区之一,工业基础较薄弱,农牧业是西藏的
传统产业,形成了藏药、农畜产品深加工和民族手工、绿色食品饮品加工、矿产、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2012—2020年,西藏自治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居首位。2022年,西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32.6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438元。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的交通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有
青藏铁路、
拉日铁路、川藏铁路拉林段等铁路,乡镇硬化路通畅率达95%,行政村硬化路通畅率达78.76%,建成
通用航空机场5个。
西藏自治区是藏文化发祥地和
藏传佛教的中心,境内有1700多座寺庙,其中
布达拉宫、
大昭寺被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拉萨、
日喀则市、
江孜县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共有7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成功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6个项目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作名录。作为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自治区有大量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包括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林芝鲁朗小镇,以及
雅鲁藏布大峡谷、
巴松错等5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名称
西,汉语,表示方位,在中国的西部,藏是藏语,所指的地理名称,合起来称为西藏。西藏古称“吐蕃”,由藏语“蕃”演化而来的。古时西藏地区分成三种类型,“塘”“绒”“蕃” 。
唐朝文言文典籍用 “吐蕃”来称呼吐蕃政权,同时指吐蕃所占有的地域。
蒙古语称
藏族为“土伯特”,并称
安多一带藏族为“唐古特”。清朝早期的文献称藏族为“图白忒”或“唐古特”,清
顺治帝时称后藏的藏巴汗政权为“图白忒部落藏巴汗”,称达赖喇嘛为“图白忒部落达赖喇嘛”。元朝总称
西域各族为西蕃,藏族被看作是西蕃之一。清继续用“图白忒”统称藏族和
藏区外,又用藏族的习惯称“卫藏”和“乌斯藏”称之。 藏文 “卫藏”“乌斯藏”中的“卫”或“鸟斯”与满文中的“西方、西方的”一词读音相近,且卫藏或乌斯藏地区又处在中国的西南部,因此“卫藏”或“乌斯藏”一词在满文中有“西方的藏区”之意,从满文译成汉文,出现今常用的“西藏”一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约在4千年至2万年以前,在西藏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在
山南市、昌都、那曲等地发现的旧、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均存在与黄河流域同时期文化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西藏古称"博",在古藏文中“博"有农业之意。4000多年前,西藏已经出现了许多氏族部落和氏族村落。2000多年前,在藏区上、中、下三大地区形成了十来个代本或小邦国,偏远地方的氏族部落仍处于割据状态,称为“十二小邦”。至战国时代形成较大的羊同、苏毗、雅“三个酋邦”,其中生活在山南雅砻河谷的琼结、泽当一带的部落联盟,又称雅砻部落,因以牦牛作为图腾,又称六牦牛部落,其余有诸如大小左封、葛延、白狗、向人、望族、林台、春桑、利豆及西平等部落。
前4世纪或2世纪,雅砻部落被称为悉补野部落,在不断征服周边诸部落的过程中,经济、军事均获得极大发展,成为以雅砻河谷为中心的强大部落联盟。
秦汉至南北朝
《后汉书·西羌传》追述了古羌人的"
越巂郡“"辑牛"部落与西藏"六轮牛部"的融合。秦汉时期进入西藏的部分古羌融化进藏族。魏晋时期进入藏地的
鲜卑族,也为
藏族同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藏地方除雅砻河谷的悉补野部外,已形成十几个较大的部落联盟或实力集团,其中较大的有苏毗、大小羊同、白兰、东西女国等。此时西藏处于
原始社会的末期,以拉托托日年赞经营
拉萨市为标志,奴隶制生产关系在西藏萌芽,西藏历史开始由黑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转化。经历长期的交融和兼并后,6世纪末西藏地区形成以象雄、苏毗、悉补野三个部落联盟为主的格局。
隋唐至宋元
7世纪初期,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以武力兼并苏毗、羊同诸部,赞普
松赞干布统辖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汉文史籍中称为“吐蕃”。松赞干布在位期间,修好唐廷,曾两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于贞观十五年(641年)迎娶文成公主。
景龙四年(710年),赞普赤德祖赞又与唐金城公主联婚。两公主先后将
唐朝的文明和
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入吐蕃。8世纪吐蕃进入强盛时期,征服了
青海省的
吐谷浑和
云南省的
南诏等政权,先后兼并西北诸羌和西南诸蛮部,赞普赤松德赞时期武力深入到
西域河陇,攻陷
安西四镇,取得了西域控制权,并趁唐朝“
安史之乱”,于
广德元年(763年)攻入长安。
长庆元年(821年),吐蕃与唐朝在长安西郊举行了会盟仪式。次年,唐朝与吐蕃结盟于拉萨东郊。
由于长期的用兵,致使人力物力大量损耗,社会生产受到破坏,吐蕃内部的矛盾日趋激化,进入9世纪后半期,吐蕃上层爆发东北部镇将混战等内乱,随之爆发了嗢末起义及吐蕃本部的奴隶平民暴动,
藏族奴隶制社会开始逐渐解体。10世纪到12世纪期间,整个藏族地区彼此不相统属,形成了向封建
农奴制度过渡的分裂割据局面,存有
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雅隆觉阿王系4个王系,主要有阿里三国、
唃厮啰部等政权,该时期从印度和汉地传入的佛教,逐渐发展成为
藏传佛教。
至元八年(1247年),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嘎坚赞同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
武威郡议定西藏诸部归顺蒙古汗国和接受所规定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萨迦地方政权建立,是西藏第一个
世袭的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1271年,蒙古汗政权定
国号为元,并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西藏成为
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中央设置宣政院(初名总制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及藏族地区
军政事务,以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世祖师
八思巴为帝师并兼宣政院事。在藏族各聚居区分设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分别管辖西北、西南各省藏族地区和西藏地区,并在乌思藏设置了十三万户府,派员前往清查户口,建立驿站,厘定赋税,这是中央正式在西藏官建制的开始。该时期,封建农奴制度得以确立,谿卡制的形成则是农奴制确立的显著标志。13世纪末,萨迦派因干预直贡派内部事务,引起直贡派不满,1285年直贡派起兵反抗萨迦,1290年爆发直贡之变。及至元朝末年,西藏保持着各个地方政教势力互不统属、分散为政的状态,并伴随萨迦地方政权的衰落和前藏帕木竹巴势力的兴起。元朝崩溃后,帕竹巴取代了萨迦王朝的统治。
明清时期
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后,采取普遍封赐的政策,先后分封三大法王和五大地方之王。明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袭元朝,先后设置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分别管理前后藏、昌都和阿里地区的军政事务。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封西藏帕竹巴政权首领章阳沙为灌顶国师,并赐玉印。其间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部分地区建立了宗本制度。建文帝延续元代政策,封扎巴坚赞为阐化王,加强了明政府与
藏区的联系。明朝时期,修建青藏高原、川藏驿道,发展茶马互市,西藏与内地的文化与交流得到加强。
明中期,帕竹所封各宗宗本逐渐割据称王,各霸一方。15世纪中叶,帕竹
属下仁蚌巴兴起,与
噶玛噶举派红帽系联合控制了卫藏大部分地区,此后后藏贵族支持的红帽派与格鲁派开始对立。16世纪中叶,辛厦巴推翻了仁蚌巴,
西藏地方出现了50余年的辛厦巴统治时期。万历二十年(1592年)俺答汗通过册封西藏宗教领袖,取得了西藏的治权。17世纪初,辛厦巴·彭错南杰推翻帕竹地方政权,在日喀则建立了藏巴汗政权。
后金崛起后,蒙古黄金部
林丹汗被驱逐至
青海省,林丹汗死后,朝克图台吉成为青海实际统治者,被称为却图汗,却图汗与藏巴汗政权、
康巴藏区白利
土司联合绞杀前藏格鲁派,格鲁派
阿旺罗桑嘉措开始联合和硕特部
图鲁拜呼。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固始汗率军进入西藏,控制了前后藏地区。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世达赖和固始汗、
罗桑·却吉坚赞召蒙古和硕特部入藏推翻了藏巴汗政权,开始了噶丹颇章(甘丹颇章)政权时期。固始汗先后击败却图汗、藏巴汗和康区白利土司势力,建立统一整个卫藏、大部分安多和康区的和硕特汗国。
清代统一中国后在中央设置理藩院(1906年改为理藩部),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务。
顺治十年(1653年),
顺治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
封号,确立格鲁派在藏区和
藏传佛教的
正统地位。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班禅喇嘛的名号,此后达赖喇嘛在
拉萨市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班禅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西藏地方开始形成以
第巴地方政权为形式的蒙藏僧俗封建主的联合统治。清时期,西藏形成了由寺院、贵族、官家三种不同领主组成的三大领主占有制。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准噶尔汗国部攻打西藏,汗王
拉藏鲁贝被杀,和硕特汗国灭亡,随后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朝派兵驱逐了准噶尔军队,并逐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康熙六十年(1721年),清朝废除了西藏的第巴职位。
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爆发卫藏战争,清朝随即设立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并正式勘定与
四川省、
云南省、青海的区界。
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调整管理西藏的行政体制,废除郡王制度,建立西藏地方政府,规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务的体制。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与西藏因为贸易问题发生纠纷,廓尔喀统治者在
英国指使下,与西藏上层大农奴主勾结,两次入侵西藏,先后大掠后藏日喀则等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击退了入侵廓尔喀军,并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此后100余年,章程确定的基本原则一直是
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的规范。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藏成了英、俄、法、日等国的角逐场所。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一年(1841年)爆发查谟道格拉王室入侵阿里的
森巴战争,
藏军在取得普兰之役胜利后收复失地,但在随后的
拉达克战役中失利,战后拉达克与西藏地方政府保持的臣属贡赐关系被迫中止。
咸丰五年(1856年),与
尼泊尔爆发藏尼战争,双方在聂拉木展开战斗,藏军大败,聂拉木沦陷。之后双方时战时和,持续一年多,后与尼泊尔签订《西藏尼泊尔条约》,收复了济咙、
聂拉木县等地。光绪十四年(1888年),
英国军队入侵后藏,在隆吐山遭到藏军的坚决抵抗,随后清朝与英国《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及续约,割走西藏边界大片土地并在
亚东县开埠。光绪三十年(1904年),英军武装侵入拉萨,沿途遭到强烈反击,
藏族军民于后藏江孜宗奋勇抵抗,给予英军以沉重打击,但英军胁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
拉萨条约》。
中华民国
民国初期西藏地方政局出现混乱,民国元年(1912年)底驻藏官员、清军全部被迫离藏,西藏组织“民军”向四川、
西康省地区进犯,英国以武力护送
土登嘉措土登嘉擂从
印度返回西藏,组织
傀儡政权,
北洋政府成立
蒙藏院,并命
川军、
滇军入藏。此后北洋政府迫于英国压力,停止西征,并于民国二年(1913年)参加了
西姆拉会议,会议上意见分歧严重,
英国代表、中国西藏地方政府
亲英派代表两方签定了“
西姆拉条约”,中国中央政府则拒绝签字。
女王陛下政府曾多次引诱北洋政府继续举行中英藏三方谈判,并在民国三年(1914年)与中国西藏地方政府亲英派代表私自划了一条“中印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否定这一条约的有效性,也不承认该“边界线”。这一时期在英军的支持下
噶厦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围歼波密噶朗第巴,于波密分设波密三宗波堆宗、波麦宗和波曲宗。
民国十八年(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将原北京政府的
蒙藏院改为
蒙藏委员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民党政府册封
土登嘉措为护国弘化善慈圆觉大师,并在
拉萨市设立了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和1949年第十世班禅,均循旧制由民国政府据报审批并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亲往主持坐床典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解放昌都。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政府逐步废除了外国在西藏长期享有的特权。1954年,中国和印度签订了《关于中国
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的协定》,取消了
印度继承的英国侵略西藏遗留下来的特权。1956年,中国和尼泊尔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保持友好关系以及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尼泊尔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解决了西藏地方与
尼泊尔历史上的遗留问题。
1955年2月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七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决定》。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拉萨举行成立大会,正式成立。同年9月西康省撤销,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并入西藏。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公开撕毁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在拉萨举行武装叛乱;3月17日,达赖逃离拉萨;3月22日,
拉萨战役结束,
拉萨市市区的叛乱被彻底粉碎;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权职权,由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副主任委员代理主任委员,并任命筹委会常务委员帕巴拉·格列朗杰和阿沛·阿旺晋美为副主任委员。同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会议通过了《关于在西藏全区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决定顺应西藏人民的愿望,提前进行西藏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
1965年8月23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8次会议,讨论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同意于1965年9月1日召开西藏自治区第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相应的议案。同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议案,通过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决议;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举行。大会于8日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9月9日,大会举行闭幕式,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青藏高原西南部,介于东经78°25′~99°06′,北纬26°50′~36°53′之间,北邻新疆,东接
四川省,东北紧靠
青海省,东南连接
云南省,周边与缅甸、印度、
不丹、尼泊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千米,面积120.2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
气候
西藏位于
北半球中纬度地带,气候复杂多样,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温较低,温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一般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为干季,5月至9月为雨季,冬春干燥,多大风;空气稀薄,气压低,
氧气含量较少。西藏气候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候,分为
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
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高原
温带季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区5个气候区。
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分布于藏东南和
喜马拉雅山脉山南坡,海拔1100米以下地区。最暖月平均气温22℃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3℃以上。年平均降水量2500毫米以上,是西藏降雨最多的地区,也是中国多雨地区之一。
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分布于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1100米~2500米,最暖月平均气温18℃ -22℃,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终年温暖。
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以北、
冈底斯山脉和念青
唐古拉山脉以南的
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2500~4200米。最暖月平均气温10℃~18℃,年降水量400-800毫米。
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分布于冈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以北、那曲一阿里公路以南的
羌塘高原高原湖盆地区,海拔4200~4700米。最暖月平均气温6℃~10℃,年降水量100~300毫米,是西藏的主要牧区。
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分布于藏北高原那曲一阿里公路以北、海拔4700~5500米地区。最暖月平均气温在6℃以下,年降水量100~150毫米以下,是广阔的天然草场。海拔5500米以上则
终年积雪,白雪皑皑。
地质
西藏位于南北大陆之间的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巨型
山系的东段,是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北而南分跨华南一东南亚板块、土耳其一中伊朗一冈底斯中间板块和
印度板块,其间分别以
班公湖一
怒江及印度河一
雅鲁藏布江两条
缝合线为界。西藏由北而南划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即羌塘—三江造山系、班公湖—双湖—怒江对接带和冈底斯—
喜马拉雅山脉造山系。
晚
古生代之前,西藏地区是横贯欧亚大陆南部
特提斯海的一部分,长期沉沦于古地中海之下。在
二叠纪时期,特提斯海域自北向南退缩,西藏北部
昆仑山脉和
可可西里山开始露出海面成为陆地。中生时期藏北地区成为陆地,藏南大部脱海成陆。在距今6500万年前,雅鲁藏布江
缝合带中部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开始初始碰撞,并向东西两侧穿时性封闭。在
始新世晚期的第一期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至
第四纪第三期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青藏高原
地壳由海拔几百米上升到四五千米,并随之形成
喜马拉雅造山带。随着高原的抬升和地球上冷暖的变化,高原上发生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
喜马拉雅山脉山少数高峰伸入
雪线以上,在喜马拉雅山北侧发育小型
冰川,雅鲁藏布江河谷谷底出现冰水相的砾层。全新世时期,青藏高原不断加速抬升。自
上新世末以来,高原累计上升了3500~4000米,年平均上升约10毫米。
西藏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繁多,
岩浆活动频繁,中生代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中国研究
古生物学、
地层学等地质科学重要地区之一,西藏地层划分为4个地层区、21个地层分区,被几条深断裂带及其一侧的相对活动沉积带所分隔,地层区界线明显,主要有前震旦系、前石炭系、前二叠系、未分古生界和时代不明的变质杂岩等。雅鲁藏布江以北地壳厚度为70~73千米,以南的喜马拉雅地带为40~68千米。地壳中存在厚度为10千米的低速层,表明喜马拉雅地区尚未达到重力补偿的均衡状态,受水平挤压作用,仍在不断抬升。水平挤压作用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向北漂移。
地形地貌
西藏自治区为青藏高原主体,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西藏是一个集高原、山地、河谷、盆地、湖盆、冰川、
喀斯特多种地貌为一体的地区。其地貌组合的格局是高原周围群山环抱,南部和东部河流深切,山高谷深,北部高原辽阔坦荡,中部山地、宽谷和湖盆相间排列。西藏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高原边缘高、中部低的特点。西北部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中部
雅鲁藏布江谷地,谷底海拔多在3200~3900米,藏东南喜马拉雅山南坡国境线一带,海拔降至1000米以下,最低处雅鲁藏布江出境处,江面海拔约110米。全区最高处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地貌分为喜马拉雅山区,
藏南谷地,
羌塘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喜马拉雅高山区位于藏南。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是世界最高峰。山区西部海拔高,气候干燥而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均有很大差别。
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位于
冈底斯山脉和
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即
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经的地方。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如
拉萨河、
年楚河、
尼洋河等河谷平地。谷宽一般5~8千米,长70~100千米。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沟渠纵横,富饶而美丽,为西藏主要农业区。主要的湖盆谷地有札达盆地、
马泉河宽谷盆地、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湖盆地,
羊卓雍措高原湖泊区等。
羌塘高原高原湖盆区位于
昆仑山脉、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包括南、北羌塘山原湖盆地和昆仑山区,约占自治区面积的2/3。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丘顶到平地,相对高差只有100~400米。其间夹着许多盆地,低处常水成湖,"羌塘"为西藏主要的牧业区。
藏东高山峡谷区即横断山地。大致位于那曲以东,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间夹持着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澜沧江和
金沙江,简称东部三江。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复杂,从西往东由
伯舒拉岭、
他念他翁山和
芒康山组成。该区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顶平缓;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山势比较陡峻,顶谷高差可达2500米。山顶为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与
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园,构成了南部峡谷区奇特的景色。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西藏境内
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0余条,大小河流数百条,加上季节性流水的间歇河流在千条以上。
金沙江、
澜沧江、怒江、
雅鲁藏布江等大河都流经西藏,其中,怒江、雅鲁藏布江发源于西藏。
亚洲的恒河、
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
怒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都发源或流经西藏。西藏境内所有河流分为
内流区和外流区,分界西起冈底斯山支脉卓木龙日——昂龙岗日——亚龙赛龙日一线,南沿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至
青藏公路到唐古拉山口。
西藏河流内流区主要包含
羌塘高原内陆河水系、藏南内流河水系。
藏北内流河水系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地区,水系
流域面积585572平方千米,占西藏内流水系总面积的95.64%。该水系由于远离海洋,加上高山阻隔,
太阳辐射强,多大风,蒸发强烈,大部分为
季节河。河流分布状况是东南部河流密度大,且多为常年性河流;北部、西部密度小,多为间歇性河流。该水系内河流多注入
内陆湖泊,其间有部分小河流呈时流时消状态,部分为盲尾河。较大的河流有汇入色林错的
扎加藏布、扎根藏布,汇入
纳木错的
测曲,汇入
班公湖的麻嘎藏布等。其中扎加藏布是
羌塘高原内流水系中最大的河流,河长409千米,年平均流量约27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4850平方千米。其次是扎根藏布,河长355千米,流域面积16675平方千米。
藏南内流河
水系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以北,
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流域内水系总面积为26670平方千米,占西藏内流水系总面积的4.36%,在西藏四大水系中面积最小。主要流域由
玛旁雍错一
拉昂错流域、
佩枯错一错戳龙流域、错姆折林一定结错流域、多庆错一嘎拉错流域、
羊卓雍措一
普莫雍错一哲古错流域等组成。其中以羊卓雍错一普莫雍错一哲古错流域为最大,总面积为9980平方千米,其次为玛旁雍错一拉昂错流域,面积为8700平方千米,其他均在3200平方千米以下。该
水系中最大的内流河有汇入羊卓雍错的卡洞加曲,河长73千米,
流域面积1325平方千米。
太平洋水系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部,由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组成,流域总面积61530平方千米,占西藏
外流河水系总面积的10.42%。东西向最大宽度约300千米,南北向最大长度约340千米,呈北部宽、南部窄的狭长形。以北纬30°为界,此线以北,干流为北西一南东流向,河流切割深度约为1000米,谷底较宽,河流多曲流、分,
谷地内漫滩、阶地较发育;此线以南,河流大致由北向南流,河谷深切,相对切割深度约2000米,江面狭窄,河床
坡度大,水流湍急,为高山峡谷地形,河谷两侧阶地不发育,仅在支流汇入口附近有局部较宽的
冲积扇出现。
印度洋水系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北,
冈底斯山脉以南,东西最大长度约1900千米,南北最大宽度480千米,呈东西向狭长形。水系流域总面积527550平方千米,占西藏总面积的43.91%,占西藏
外流河水系总面积的89.58%,为太平洋水系面积的8.6倍。流域内地势以
玛旁雍错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两侧河流流向相反。印度洋水系的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怒江,其他
流域面积在1000~3000平方千米的有
吉太曲、察隅曲、丹龙曲、西巴霞曲、鲍罗里河、洛扎恕曲等。怒江、吉太曲由西藏经
云南省流入缅甸,其他河流均从西藏直接流入邻国。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河流,中国第七大江,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属印度洋水系,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流经
米林县附近折向东北后改向南行,在
珞瑜地区出境流入印度后,改称
雅鲁藏布江,流经
孟加拉国后,改称
贾木纳河,在其境内与恒河相汇后,注入印度洋的
孟加拉湾。全长2104千米,西藏境内河长2057千米,总落差5435米,流域总面积240480平方千米,占西藏所有水系流域总面积的20%,约占西藏外流河水系总面积的40.8%,主要支流有
拉萨河、
年楚河、
多雄藏布等。
狮泉河是阿里地区最大河流,
印度河上源,也称森格藏布,发源于冈底斯山脉主峰
冈仁波齐峰北部的森格卡巴林附近,经革吉后转向西流,在扎西岗附近纳
噶尔藏布后折向西北流入
克什米尔改称印度河。该河中国境内长430千米,流域面积2.74万平方千米,落差1264米,年均流量22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6.9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450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生拉藏布、公前河、
赤左藏布、婆肉共河、朗久河、噶尔藏布等。
湖泊
西藏的湖泊面积约250多万公顷,占中国湖泊面积的30%,主要湖泊有
巴松错、
然乌湖、
羊卓雍措、
玛旁雍错、
纳木错、色林错、
扎日南木错、
班公湖。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2个,大于2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24个,大于5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03个,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819个。西藏湖泊具有咸水湖多,
淡水湖少;内陆湖多,
外流湖少的特点。除东部、东南部有少数外流湖泊外,绝大多数为内陆湖。
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位于
当雄县城西北方,是西藏三大
圣湖之一,是西藏自治区第二大的湖泊,中国第三大咸水湖。湖面
高程4718
米时,
湖长78.6千米,最大宽度50千米,平均宽度24.4千米,湖面面积1943.35平方千米(1970年),2026.74平方千米(2009年)。
羊卓雍错,藏语意为“碧玉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位于西藏山南浪卡子县,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
内陆湖泊。湖盆形态极不规则,是西藏自治区湖泊中形态最不规则的湖泊,湖泊周长410千米。湖水深度一般为20~40米,湖体北部最深处达59米;湖泊容积约159.5亿立方米。湖面高程4441米时,湖泊长度74千米,最大宽度33千米,平均宽度8.6千米,湖面面积678平方千米。
玛旁雍错位于西藏自治区
普兰县境内,藏语意为不败、胜利,是中国湖水透明度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又称玛法木错,曾称玛垂错。湖面高程4586米时,
湖长26千米,最大宽21千米,平均宽15.9千米,湖面面积412平方千米。湖岸比较规则,湖周长度83千米。湖水矿化度0.406克/升,属碳酸盐型内陆吞吐淡水湖泊。湖水深度一般30~60米,最大水深81.8米,平均水深48米。湖水碧透清澈,透明度14米,为中国最清澈的湖泊。估算湖水贮量约197.8亿立方米。
冰川
西藏的冰川面积约2.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6.7%,集中分布于
喜马拉雅山脉山脉、
昆仑山脉、
冈底斯山脉、
喀喇昆仑山脉和念青
唐古拉山脉脉南北两侧,是
雅鲁藏布江、怒江、印度河、恒河等著名大河的发源地,西藏自治区内河流与湖泊的重要补给源。西藏冰川主要分为大陆性冰川和
海洋性冰川。西藏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的分布,大致以唐古拉山东段的主峰布加冈日向南经嘉黎县、工布江达县至措美县,作为分界线。该线以东为海洋性
冰川,以西为大陆性冰川。海洋性冰川主要有拉古冰川、卡钦冰川、阿扎冰川、则普冰川和若果冰川等,大陆性冰川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主要冰川有珠穆朗玛峰附近的
绒布冰川、加布拉冰川,
希夏邦马峰的野博康加勒冰川等。
西藏境内的冰区划分为喜马拉雅山冰川区、冈底斯山冰川区、念青唐古拉山冰川区、唐古拉山冰川区、
羌塘高原冰川区、阿里喀喇昆仑山冰川区和西昆仑山冰川区等,其中喜马拉雅山冰川总面积11055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分布于
拉萨市东部山地,中部康琼岗日,西部的昂龙岗日、
冈仁波齐峰、
空波岗日、郭堇岗日和格莱居山等。念青唐古拉山冰川区共发育现代冰川2905条,总面积5898平方千米,占山脉总面积的7%。唐古拉山冰川区分为唐古拉山东段、中段和西段三部分。羌塘高原冰川区冰川总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西昆仑山冰川区是西藏自治区冰川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最大的冰川作用区之一。
水利
西藏自治区有各类水库143座、总库容43.8亿立方米,西藏自治区水利部门管理小型水库共85座,其中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71座,各类堤防4506千米。2012-2022年,建成满拉、江北、雅砻、澎波等大中型灌区,改造14个中型灌区、24座小型水库、100个重点灌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到420万亩,建成农村供水工程2.79万余处。其中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获菲迪克杰出工程项目奖。
旁多水库地处拉萨河中游,坝址位于
林周县旁多乡境内,是国家西部大开发10周年确定的23个重点项目之一。水库于2011年10月26日按期实现截流;2020年11月26日,完成灌溉输水洞通水阶段验收。总库容12.3亿立方米,大坝全长1053米,设计控制灌溉面积65.28万亩,为
拉萨市市主水源地。
藏木水电站位于山南市加查县境内,是
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
桑日县至加查河段规划五个梯级电站的第四级,是西藏电力史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2008年10月,藏木水电站开始施工。2014年11月,藏木水电站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水电站安装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51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水库正常蓄水位3310.00米,电站最大坝高116米,坝顶高程3314米。
土壤
西藏境内土壤划分为9个土纲,26个土类,67个亚类,362个土属,2236个土种,土类主要有草毡土、黑毡土、寒钙土、冷钙土、冷棕钙土、寒漠土、冷漠土、
寒冻土等,各类
土壤物理风化显著,冰冻作用强烈,有机质积累明显而分解缓慢,土壤形成过程具有相对幼年性的特征。藏东南和中喜马拉雅
山南市坡海拔较低的湿润山地,发育着热带、亚热带山地土壤类型,主要有黄色砖红壤、黄色赤红壤、黄壤、黄棕壤等。高原东南边缘的湿润、半湿润山地温带一亚高山寒温带的土壤包括漂灰土和棕壤两大类,其中漂灰土主要分布于湿润亚高山寒温带上段。半湿润一半干旱高山土壤是西藏面积广大的高原主体部分,包括黑棕土、草毡土、阿嘎土、
巴嘎土和莎嘎土。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西藏自治区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西藏自治区有耕地442086.47公顷,其中位于“一江两河”区域的日喀则、拉萨、山南3个市耕地,占全区耕地的66.49%。园地11938.82公顷,主要分布在
林芝市市大部分县区、山南的
错那市和加查、昌都的
左贡县等海拔相对较低的峡谷地带,累计占全区园地的75.00%。林地17896094.49公顷,主要分布在
喜马拉雅山脉及藏东横断山脉区域,林芝、昌都、山南3个市的林地占全区的85.31%。草地80065026.67公顷,是全区面积最大的地类,那曲、阿里、日喀则3个地市的草地占全区的85.39%。湿地4302462.05公顷,那曲、阿里、日喀则3个地市的湿地占全区的93.3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2270.9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66556.20公顷,那曲和阿里两个地市的水域占全区的62.26%。
水资源
西藏全区
地表水资源总量约4482亿立方米,至2005年底,人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约16.18万立方米,耕地亩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约8.28万立方米。境内河流年均径流量为4482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总量约1107亿立方米。西藏
冰川水资源总量为332亿立方米,分为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两大类。其中75%的冰川为外流水系,25%为
羌塘高原内流水系。冰川融水是西藏河流、湖泊的重要补给来源。如
帕隆藏布冰川融水补给量可占年径流量的60%,
象泉河、
狮泉河其冰川融水补给量也达49.8%。
西藏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01×108千瓦,占全国的30%,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其中理论蕴藏量1.0×104千瓦以上的河流有358条,技术可开发量1.16×108千瓦,年发电量6.076×1011千瓦时。此外,全区还有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104千瓦以下的河流技术可开发量9.82×106千瓦。
能源资源
风能最大地区为
羌塘高原,属风能较丰富区,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为130~200瓦/平方米,有效风力小时数在4000小时以上,其次为
喜马拉雅山脉山脉地区,属风能可利用区,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为100~140瓦/平方米,有效风力小时数在3500~4000小时之间。在
雅鲁藏布江中游,除
泽当镇外,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均小于100瓦/平方米,有效风力小时数在1500~3000小时之间。
西藏太阳能资源丰富,由于海拔高,空气干燥,大气透明度好,云量少,加之
纬度低,日照时间长,总辐射值和直接辐射值都是全国最大,接近世界最大值,年总辐射值全区多在6000~8000兆
焦耳/平方米之间。
西藏位于世界环球地
热带喜马拉雅地段,共有水热爆炸、间歇喷泉、沸泉、热泉、冒汽地面和泉华等各种水热活动显示区(点)660处,有羊八井地热田、羊易地热田、那曲地热田等热田,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热泉水总流量2万公升/秒,以天然热流量法估算,
热能总量达66万千卡/秒,折合标准煤约300万吨/年,发电潜力在80万千瓦以上。境内设有羊易地热电站、
羊八井地热电站,其中羊八井地热发电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热发电站,开创了国际上利用中低温地热发电的先例。
矿产资源
西藏已发现101种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1种,勘查矿床100余处,发现矿点2000余处,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22种。西藏优势矿种有铜、铬、硼、锂、铅、锌、金、锑、铁,以及地热、矿泉水等,部分矿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亿元以上。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铬、
工艺水晶、
刚玉、高温地热、铜、高岭土、
菱镁矿、硼、自然硫、云母、、矿泉水等12种。
林草资源
西藏是中国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第二大林区,实施有西藏长江上游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截至2022年,有森林面积为1491万公顷以上,
森林覆盖率12.31%,全区森林面积居全国第5位。森林蓄积量22.8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位,有人工林地面积14.59万公顷,其中人工森林面积9.61万公顷。优势树种主要为
冷杉属、
云杉、
柏木、松类林、高山栎林等,森林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和东部的
喜马拉雅山脉脉、
横断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等地区,以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南的山地分布最为集中,由此向北、向西森林逐渐减少,以亚高山云、冷杉林分布最广,约占森林总面积的40%;热带和
亚热带森林约占1/3,主要集中分布在南部的局部地区。西藏不同地理区域,森林垂直带谱分布为,潮湿暖热森林区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以南的高山深谷地带,湿润温暖森林区主要包括
察隅县、波密以及
错那市、亚东等地区,
干热河谷块状森林区位于西藏东部三江流域和中部地区,湿润温凉森林区主要位于
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半干旱草原区和干旱高原
荒漠区已无森林存在。
西藏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截至2022年,有草原面积为12.01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10.31亿亩,其中天然牧草地占85.86%,那曲、阿里、日喀则3个市地的草地面积占全区的85.39%,天然可利用草地年产干草约2832.5万吨,理论载畜量约3213万羊单位,天然草地划分为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高寒
荒漠草原、高寒荒漠等17大类,其中高寒草原面积最大,为0.39亿平方千米,约占西藏天然草地总面积的44.2%,主要有
禾本科、
莎草科、
菊科和
蓼科等饲用植物。
生物资源
西藏已知的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常用的中草药400多种,具有特殊用途的藏药300多种,较著名的药材有
天麻、
川贝母、三七、
黄连、大黄和
密花豆等;菌类有200多种,其中虫草、
野生灵芝、茯苓是珍贵的中药材,
赤松茸、猴头、
翘鳞肉齿菌是名特食用菌。裸子植物中的
铁杉、
红豆杉、澜沧黄杉和
短柄垂子买麻藤是珍稀的
孑遗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西藏的
野牦牛、
西藏羊(草原型)、
西藏山羊、
藏猪、
藏鸡等畜禽品种被列入“138个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截至2022年,西藏境内有已记录的野生植物9600多种,含
苔藓植物700余种,
维管植物7504种,西藏特有植物1075种,各类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383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喜玛拉雅红豆杉、
玉龙蕨等7种,西藏自治区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40种,有具柄胡椒、
昌都杨、
左旋康定柳、
狭叶盆距兰、毛脉对叶兰等。其中西藏水叶松、
西藏白皮松和喜马拉雅长叶云杉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特有的树种。2023年6月,中国巨树科考队在西藏
林芝市波密县易贡乡发现102.3米高的
西藏柏木,该树为全球第二高树种、
亚洲最高树。
动物
截至2022年,西藏境内有野生
脊椎动物107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17种,其中
孟加拉虎、雪豹、
滇金丝猴、
野牦牛、
藏羚、
黑颈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6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52种,主要为
白颊猕猴、
黄喉貂、
黑鹇等。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发现藏羚羊已超过30万只,野牦牛已超过2万头,黑颈鹤数已超过1万只,滇金丝猴已超过800只,
马鹿已超过800头。
自然保护地
截至2022年,西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8个,其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个,国家级11个,自治区级12个,地市县级24个。保护区总面积41.22万平方千米,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有湿地面积为652.90万公顷,居全国第2位,占西藏国土面积的5.3%。全区共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
中国湿地公园22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48.87万公顷,占全区湿地面积68.75%。
珠穆朗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国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保护区总面积为3381平方千米,始建于1988年,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卓奥友峰等极高山景观和喜马拉雅山脉南翼湿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半干旱高原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共有高等植物2348种;真菌136种;哺乳动物53种,鸟类206种,
两栖动物8种,
爬行纲6种,鱼类5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3种,其中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
西藏玛旁雍错国际重要湿地是世界高寒地区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湖泊湿地,湿地总面积约10万公顷,以玛旁雍错和拉昂错为主体的高寒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湿地范围内有
维管植物254种。珍稀濒危动物共计9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
黑颈鹤、
金雕、
西藏盘羊等共1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
藏原羚、狼、
鹊鹞等共23种,中国特有动物有地山雀、藏原羚、
藏羚等。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
雅鲁藏布江下游,保护区始建于1984年,主要保护对象为山地森林垂直景观及珍稀动植物。保护区总面积约91.68万公顷,由聂拉藏布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布裙湖风景保护点和德阳沟羚牛保护点三部分组成。保护区共有维管素植物3768种,
苔藓植物512种,
大型真菌686种,
锈菌209种;有国家保护的稀有植物21种,以
墨脱县命名的“
模式种"植物40多种,具体包括墨脱兰、
墨脱楠、油瓜、
墨脱杜鹃等。有哺乳类63种,鸟类232种,爬行动物25种,两栖动物19种,昆虫20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9种。
自然灾害
西藏是中国气象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雪灾、
霜冻、冰雹、大风和洪涝。其中旱灾是西藏最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分为春旱和夏旱两种。雪灾是西藏农牧区常见的一种主要灾害,发生在11月至来年3月间。由于气候变暖,冰湖溃决成为西藏典型的
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其中喜马拉雅山区是全球冰湖溃决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该灾害也是引发
泥石流的主要原因。由于地质构造复杂,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为强烈、强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2015年尼泊尔“4·25”地震曾波及境内,易发生特大泥石流级滑坡事件,曾发生西藏易贡特大山体崩塌滑坡、拉萨甲玛矿区山体滑坡事故、
江达县波罗乡“10⋅11”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事件。
2000年4月,西藏
易贡藏布河发生约3.0亿立方米的滑坡,截断易贡河形成库容28亿立方米的滑坡堰塞湖,
泄流前后,中国有14000余群众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2亿。2018年10月11日7时许,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发生山体滑坡,导致
金沙江断流并形成堰塞湖。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西藏自治区下辖6个地级市,1个地区,自治区首府为
拉萨市。自治区人民政府驻
城关区康昂东路1号。
主要城市
拉萨市(英文名:Lhasa,藏文名:ལྷ་ས་),藏语意为“圣地”,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城市,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地处西藏中部稍偏东南,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势总体由东向西倾斜,
平均海拔3650米,面积2.95万平方千米,下辖3个
市辖区,5个县,2022年常住总人口95万,有藏、汉、回等38个民族。已形成以绿色食饮品加工业、藏医药业、民族
手工业、新型建材业和优势矿产业等为主等具有拉萨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2022年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747.57亿元。境内布达拉官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拉萨雪顿节、觉木隆藏戏、拉萨朗玛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有西藏大学、
西藏藏医药大学等高校。
日喀则市(英文名:Shigatse City,藏文名:གཞིས་ཀ་རྩེ),位于西藏西南部,南与
尼泊尔、
不丹、
印度三国接壤,面积17924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境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
扎什伦布寺、江孜抗英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12个点,辖1个市辖区,17个县,2020年常住人口为798153人。已形成高原特色农牧、文化旅游、边贸物流等八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92亿元。
昌都市(英文名:Qamdo City,藏文名:ཆབ་མདོ),古称“康”“客木”,为西藏
地级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
横断山脉南段,
金沙江、
澜沧江、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上游,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总面积为10983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560米以上。2020年,昌都市常住人口76.1万人,下辖1个市辖区,10个县。农业以
葡萄、
荞麦、优质
栽培二棱大麦等农产品为主,牧产以阿旺绵羊、藏香猪为特色,初步形成以采矿、电力、建材、
森工、印刷、藏药、化工、手工业等为主的工业体系。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52.89亿元。
林芝市(英文名:Nyingchi City,藏文名:ཉིང་ཁྲི),古称“工布”,藏语音译为“尼池”,寓意为“太阳宝座”,为西藏地级市,地处西藏东南部,总面积11487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100米,北靠念青唐古拉山,南部属喜马拉雅山东段,西北部近
冈底斯山脉,东部系横断山脉。境内河流众多,
雅鲁藏布江和怒江穿流而过,下辖1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
县级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林芝市全市常住人口为238936人。经济主要产业为文化旅游产业、高原特色农牧、绿色工业、清洁能源、高新数字等产业。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9.01亿元。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西藏常住人口总数为3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万人,占总人口的37.36%;乡村人口228万人,占总人口的62.64%。人口出生率14.24‰,死亡率5.48‰,自然增长率8.76‰。根据西藏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西藏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13588人,占52.45%;女性人口为1734512人,占47.55%,总人口性别比为110.32,0-14岁人口为894865人,占24.53%;15-59岁人口为2442251人,占66.95%;60岁及以上人口为310984人,占8.52%;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6963人,占5.67%。
民族
西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截至2022年,有45个民族成份,有8个民族乡,除藏
汉族外,有回族、门巴族、珞巴族、
纳西族、
夏尔巴人、僜人等。截至2022年末,西藏常住人口中,
藏族人口为3137901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66829人,汉族人口为443370人。境内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和
墨脱县,珞巴族分布在
察隅县、门隅等珞渝地区,分纳西族分布在西藏
芒康县,夏尔巴人主要居住在
樟木口岸附近的定新乡和定结陈塘一带。
语言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方言、康巴方言、安多方言三个方言,其中西藏境内主要为卫藏方言、康巴方言。卫藏方言和康巴方言都有声调,除卫藏方言的少数地区外,其他方言都有复
辅音声母,以安多方言最为繁复。复
元音少,出现的频率也小。句子成分的基本次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形容词在被修饰词之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主要用结构助词表示。
卫藏方言使用人群主要分布在除西藏的昌都地区、那曲地区、林芝地区的林芝县、
阿里地区的一部分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分为前藏土语(
拉萨市,
山南市)、后藏土语(日喀则)、阿里土语(阿里)、夏尔巴土语(
聂拉木县樟木口岸)、巴松土语(
工布江达县错高和雪卡乡)。卫藏方言有声调,有带前置鼻音的复辅音、长元音和
鼻化元音,没有浊
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
送气清擦音声母,有清化鼻音声母,有较多的单辅音
韵尾,有复元音,有舌面中塞音C、Ch。用附加手段来表示形容词的“级”范畴,疑问句是在动词后附加疑问语气词来表示。
康巴方言使用人群主要分布在西藏的昌都地区、那曲地区、林芝地区的林芝县、阿里地区的一部分,分为东部土语(昌都),西部土语(那曲)。康巴方言有声调,有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单辅音韵尾脱落或清化成喉塞音,有复元音,在动词前附加疑问副词来表示疑问句。
宗教
藏的宗教主要有
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其中藏传佛教形成了宁玛、噶举、萨迦、格鲁、苯波五大教派。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群众普遍信奉藏传佛教,穆斯林群众信奉伊斯兰教,昌都芒康县少数藏族及部分纳西族群众信奉天主教。截至2022年,西藏有全区性宗教团体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1个,各地(市)佛协组织7个,共有藏传佛教寺庙1700多处,住寺僧尼约4.6万人;苯教寺庙约88座,僧人3000多,
活佛93人,信教群众13万以上;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众约3000多人;天主教堂1座,教民700多人,其中国家级重点文保寺庙18座,自治区级重点文保寺庙25座。
藏传佛教
佛教自7世纪从中国中原地区以及
印度和
尼泊尔等地传入西藏地区,吸收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及民间宗教的大量内容和形式,形成为藏传佛教,俗称
藏传佛教,主要有
宁玛派(俗称红教)、
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和
格鲁派(俗称黄教)等教派,其中格鲁派为藏传佛教各派别中居主流地位的一支,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是格鲁派最大的两个转世活佛系统,大
活佛转世灵童经中央政府批准继任。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可追溯到8世纪
吐蕃藏王
赤松德赞时期的
莲花生大师,该派认为莲花生大师用密咒法术战胜了苯教徒,创立了宁玛派。以莲花生为根本
上师并实行他所倡导的
密宗佛法传承者的,均属宁玛巴。宁玛派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教义法术中掺杂了苯教的内容。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
昆·贡却杰布创建
萨迦寺,形成萨迦教派。因此派
寺院围墙涂有象征
文殊菩萨、
观世音和
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条纹,俗称花教。该教派的教主由家族世代相承,不禁娶妻和生儿育女,有血统和法统两支传承,修习显密二法,而以密法传承。至
元朝萨迦派势力最盛,第五祖
八思巴被
孛儿只斤·忽必烈封为帝师,领宣政院事,执掌西藏的政教大权。政教合一的统治由此教派开始。
11世纪由
确吉洛卓和
米拉日巴尊者师徒传承下来的教派称为噶举派,在传承密宗时注重师徒口耳相传,故有噶举之称。噶举为藏文音译,意为以口相传。苦修为该教派的特色。分化出“四大支八小支”,成为西藏支系最多的教派,主要有噶玛噶举、直贡噶举、达垄噶举、主巴噶举等。噶玛噶举以
拉萨市西北部
楚布寺为主寺,达垄噶举以拉萨北部的达垄寺为母寺,直贡噶举以
墨竹工卡县附近的直贡寺为主寺,
康巴藏区以德格八邦寺为中心寺院。
羊卓雍措南面
桑丁寺是西藏唯一女活佛转世的噶举派寺院。该教派在西藏首先采取了活佛转世制度。
11世纪,仲敦巴等建立
热振寺,创立噶当教派。后格鲁派继承
噶当派,原属于噶当派的寺院变成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作为格鲁派的前身不再独立存在。15世纪初叶,格鲁派的创立者
宗喀巴倡导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主张僧侣严守戒律、崇尚
苦行、独身不娶、脱离
农事,教义上强调显密次第,先显后密,循序渐进地学习,成为在西藏占绝对优势的
藏传佛教的教派。
甘丹寺为主寺,所以称甘丹寺派,格鲁即其音译转化而来。
苯教
苯教为西藏本土的古老宗教。约于前5世纪,由古象雄王子
敦巴辛饶·米沃切在象雄
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创建。最初的活动中心在今西藏阿里
噶尔县门士区一带,为原始仪式。约纪元前后,苯教东传
雅鲁藏布江流域,成为在青藏高原居主导地位的宗教势力。苯教直接或变相吸收了大量藏传佛教的内容和形式。西藏自治区有88座苯教寺庙,其中昌都地区55座、那曲地区23座、日喀则地区6座、
林芝市2座、拉萨和阿里各有1座。
经济
综述
西藏处在西南国际合作圈、环
喜马拉雅山脉经济带中央位置,是中尼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2020年,西藏自治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居首位。西藏
第一产业以农牧业为主,是西藏
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有青稞、
野牦牛、
西藏羊等10个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三品一标”1150个,藏药业、民族
手工业、特色食品和饮料业等是西藏的传统工业特色产业,第三产业以旅游、零售业、住宿、餐饮为主导。
2022年,西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32.64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0.16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804.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47.8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438元。
第一产业
西藏农业属于高原农业,农作物分高原和低地农作物两种,有青稞、蔬菜、奶牛、
野牦牛、藏系绵羊、
绒山羊、藏猪、藏鸡、藏药材、林果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和豆类,以青稞为主。截至2022年6月,西藏累计获批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农业产业强镇18个。2022年,西藏自治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77.24千公顷,其中青稞面积147.49千公顷,小麦面积32.62千公顷,油菜籽面积18.64千公顷,蔬菜面积27.85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07.34万吨,其中青稞产量83.23万吨,油菜籽产量4.67万吨,蔬菜产量81.58万吨。
西藏是中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之一,其中
阿里高原地区是西藏主要的牧区之一,草地畜牧业是西藏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是
藏族人民世代经营的
传统产业,畜牧业农产品有牦牛、藏系绵羊和绒山羊等,其中西藏
阿里地区绒山羊原种场为国家级
西藏山羊(白绒型)保种场。2022年,西藏自治区牲畜存栏总数1678.95万头(只、匹),其中牛663.00万头,羊940.05万只,猪牛羊肉产量达28.29万吨,生牛奶产量53.34万吨。
第二产业
西藏形成了天然
饮用水、农畜产品
加工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绿色建材、矿产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2021年,全区新升规入库企业2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7家,认定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022年,西藏自治区
工业增加值201.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61.46亿元。
采矿业、绿色建材是西藏的传统产业,以黑色金属矿采选、
有色金属矿采选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为主,有
西藏矿业、华钰矿业、
西藏天路、西藏珠峰等大型矿采企业。2022年,西藏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泥产量792.74万吨,铬矿石19.93万吨,铜32.89万吨。
西藏新兴产业为
清洁能源产业,西藏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供给基地,截至2022年底,
西藏电力装机容量达到656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3.3%,西藏电力外送范围涉及
华北地区、
华中地区、华东等12个省市。2022年,完成发电量114.26亿千瓦时。截至2022年底,全区已累计实现水电等清洁能源外送超过114亿千瓦时,直接带动经济增长23.73亿元。
西藏
轻工业主要有农副
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
医药制造业为主,其中医药制造业有修正医药、诺迪康药业、莱美德济医药、
海思科等大型医药
制造企业。2022年,完成中成药(藏医药)产量3573.30吨。截至2023年4月,境内17家藏药生产企业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生产藏药品种360多个,有藏药
国药准字号311个。
西藏境内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有拉萨啤酒、华宝香精等相关大型企业。截至2022年6月,西藏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5家,其中西藏圣信工贸有限公司、西藏日喀则市纳尔扶贫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林芝银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西藏年河乳业有限公司、西藏阳光庄园农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5家入选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22年,完成自来水生产量1.67万吨,啤酒产量9.80万吨,包装饮用水产量18.89万吨。
第三产业
西藏第三产业以旅游、零售业、住宿、餐饮为主导,信息服务和流通服务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大,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和
金融服务所占比重较少。西藏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导、零售服务为基础、商贸物流为支撑的农牧区商品市场体系。2022年,西藏自治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52亿元,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99.89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6.63亿元。
西藏外贸主要面向
尼泊尔,2022年与95个国家或地区开展
国际贸易,前三大贸易伙伴依次为尼泊尔、
刚果、
印度尼西亚,主要出口商品为服装、机电产品、纺织物等。2022年,西藏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6.01亿元,其中出口43.09亿元,进口2.92亿元,对共建‘
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3.79亿元,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成员国进出口6.52亿元。
截至2022年,西藏有金融机构16家、信托公司1家、
金融租赁公司1家、保险业金融机构11家、证券业金融机构11家、独立
基金销售机构1家、
公募基金管理机构3家、小额信贷公司48家、
融资性担保公司16家、交易中心3家、
融资租赁公司3家、资产管理公司1家、区域性股权市场1家。截至2023年9月,境内有上市公司有22家,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19家,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34家。
2022年,西藏有各类文化企业达8000余家,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达344家,形成以
拉萨市历史文化产业、林芝雅鲁藏布生态文化产业、山南雅砻藏源文化产业、日喀则珠穆朗玛生态文化产业、昌都香格里拉文化旅游产业、那曲草原游牧文化产业、阿里神山圣湖宗教文化产业等集聚区为主的文化产业区域集群区建设和空间布局,先后举办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西藏造像艺术博览会、西藏藏毯产业交易博览会等文化活动。2022年实现文化产业产值63.29亿元。
截至2022年末,西藏共有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A级景区151个,其中国家级AAAAA级旅游景区5个,4个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
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森林公园,世界文化遗产1处3个点。截至2021年,有星级饭店宾馆178家、旅行社299家,专职导游2634名。2022年,西藏自治区接待国内外游客3002.76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0.86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3001.9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7.07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08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406.79亿元。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2年,西藏自治区有自治区级工业园区2家,自治区级及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家,国家级综合保税区1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1个。
西藏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1年9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国家工信部批设的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总规划面积12.4平方千米,分为A区、B区、
拉萨综合保税区、拉萨经开区聂当工业园区。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748家,累计注册企业7492家,孵化培育上市企业10家,专精特新企业16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1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四上”企业106家,已形成以食饮品、保健品、藏医药、日化品为主的高原净土健康产业集群。2022年,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6亿元,现进出口总额8.23亿元、税收收入72.86亿元。
拉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15年12月经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地处拉萨河南岸,规划面积为16.8096平方千米,由北、中、南三个组团及顿珠金融产业园构成,产业体系主要是聚焦高原生物科技、高新数字产业、现代服务业。2022年拉萨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72亿元,累计注册市场主体1.86万家,其中注册企业1.27万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西藏教育系统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体系,农牧区和部分城镇小学实行藏汉语文同步教学,主要课程用藏语授课,中学阶段同时用藏语文和汉语授课,并在内地西藏班中学开设藏语文课。
截至2022年末,西藏有各级各类学校3409所,教育系统教职工72772人。共有幼儿园2412所,幼儿园教职工10230人;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30所,教职工38066人;普通小学825所,教职工25487人;初中学校105所,职工12579人;
特殊教育学校7所,教职工343人;有
高中阶段教育学校53所,教职工10276人;
普通高中40所,教职工7652人,
中等职业学校13所,教职工2624人;有高等教育学校7所,其中本科院校4所,高职、专科院校3所,教职工4042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32个。全区学前教育
毛入学率达89.5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0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44%。
2024年3月18日,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西藏自治区投资促进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区
招商引资企业投资经营者子女参加我区普通高考报名的通知》。通知显示,招商引资企业投资经营者子女同时满足通知中规定的条件下可以报名参加当地普通高考。
西藏大学是西藏自治区所属
综合性大学,是国家
211工程、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教育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创办的藏文干部训练班,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西藏大学。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纳金校区、河坝林校区、罗布林卡医学院校区、罗布林卡财经学院校区,占地面积1400余亩,建筑面积47.07万平方米,有15个学院,在职教职工1168人,各类学生2.4万余人,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52个本科专业。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西藏自治区共有卫生机构1655个,其中医院182个,有藏医
医疗机构19所,乡(镇)卫生院67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2个,妇幼保健院(站)34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19992张。其中医院15371张。卫生技术人员2612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873人。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49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7.18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99人。
媒体
广播电视
西藏广播电视台由原西藏电视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合并组建,于2018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截至2022年末,开办有5套广播频率,2个上星电视频道和影视文化频道,开设中国西藏之声网,另有2个微信公众号,2022年先后有近20个作品获得全国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其中《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直播特别报》获得
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格桑花开雪域边陲-苹果树下的科学梦》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
三等奖。
报纸
西藏主要报纸有《
西藏日报》《西藏科技报》《
拉萨市晚报》《西藏青年报》《日喀则报》《西藏商报》《西藏文化报》《西藏广播影视报》《西藏法制报》等。其中《西藏日报》是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于1956年4月22日创刊,为汉文版和藏文版两张大报。汉文版分为每周48个版、每周36个版,藏文版每周为36个版,日发行量近4万份。
文化事业
西藏先后举办
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等国际学术论坛和会议,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西藏卷》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收集整理民族音乐、歌曲、
曲艺一万余首,文字资料3000多万字,命名了14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24个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之乡。
截至2022年末,西藏自治区共有广播电视台76座。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9.41%和99.56%。全年出版报纸9044.27万份,期刊2401.30千册,图书1379.57万册。有149处文物收藏单位。拉萨、日喀则、
山南市、
林芝市4市分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区有6272个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其中有5464家农家书屋、1787家寺庙书屋、74个县(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69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市(地)图书馆,有41支县区艺术团、395支乡镇文艺演出队、5492个行政村文艺演出队,153支民间
藏戏队,文艺队伍6114个。
西藏博物馆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座
国家一级博物馆、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于1999年10月落成开馆,2009年7月1日实行免费开放。截至2023年9月,博物馆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08平方米,展厅面积10451平方米。馆区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序言厅、主展馆和文物库房,馆藏文物有52万余件(套),其中
珍贵文物达4万余件(套)。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末,西藏自治区设有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有
省部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2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家、国家创新型城市1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个、国家创新型县(市)1个、自治区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家,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7个;建成各类“双创”载体138家,其中国家级22家、自治区级35家,“双创”载体入驻企业达到281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12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78家,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2733人。气象系统共有971个
气象站,天气雷达站14部。
2017年-2022年,西藏有4个项目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20项科技成果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其中2019年共立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2项。服务保障超过1万人次参与的820余项第二次青藏科考活动。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西藏自治区认证社会体育指导员802人,其中一级380人,二级252人,三级170人,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种
竞技体育比赛中共获得
金牌8枚、银牌5枚、铜牌3枚。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99.7万人,体育场地8237个,面积555.1698万平方米,人均1.6平方米,成立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272个,社体指导员达到5547人,每千人拥有1.58人。先后举办跨喜马拉雅国际自行车极限赛、中国西藏登山大会、
拉萨市半程马拉松等全国性赛事,押加、北嘎等项目列入全国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林芝高原训练基地被命名为“国家
山地户外运动基地”。
登山运动是西藏特色体育项目,西藏登山运动员为中国登山队的主力和中坚,设有西藏自治区登山队,其高山救援在世界前列,参加了中国历次的重大登山活动,如中国人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中、日、尼三国联合双跨珠峰,中、美、苏和平登山队攀登珠峰,中日联合攀登南迦巴瓦峰,海峡两岸登山队攀登珠峰,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2020年珠峰高度测量活动等,是世界上首支以集体形式登顶全部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队伍。西藏自治区举办的中国西藏登山大会先后被评为“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中国登山协会精品活动”。
人居环境
截至2022年,拉萨、日喀则、
山南市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西藏县城及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21%,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提升到86.55%,全区无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8%,全区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2022年,全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整体保持优良,其中
澜沧江、
金沙江、
雅鲁藏布江、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干流水质达到II类标准,
拉萨河、
年楚河、
尼洋河等流经重要城镇的河流水质达到II类标准,发源于珠穆朗玛峰的绒布河水质达到I类标准,色林错、
班公湖、
普莫雍错、
羊卓雍措、
纳木错和
佩枯错湖泊水质均达到III类以上标准,19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III类标准。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5%,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年均浓度均达到一级标准,
臭氧年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
社会保障
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域实现整体脱贫。截至2022年末,西藏自治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1万人,参加企业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33.62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28.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待遇领取人员)174.78万人。参加
工伤保险人数51.5万人,参加
失业保险人数30.98万人,参加
生育保险42.9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6.1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86.73万人。城镇居民共有23616人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共有131920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共有11个儿童福利机构,集中收养4227人(含家庭寄养),共有80个养老机构,集中供养5334人,分散供养7265人。
交通
综述
西藏对内毗邻新疆、
青海省、
四川省、
云南省四省区,对外与
印度、
尼泊尔、缅甸、
不丹等国接壤,地处“
一带一路”战略要冲,是中国与南亚国家交往的重要门户,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民航及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
交通运输网,客货运输中公路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次为铁路和民航,其中公路交通运输网以“四纵、三横、八通道”为主
BOBBIN,规划建设新藏铁路日喀则至佩枯错段。2022年,西藏自治区完成
货物运输周转量130.88亿吨千米,旅客运输周转量53.29亿人千米。
公路
西藏境内公路主要承担区内短途客货运。截至2022年末,西藏自治区公路总通车里程121447千米,其中有铺装路面总里程49605千米,一级及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12.14万千米,乡镇和
建制村通达率达100%和99.96%,已形成以G109、G214、G216、G219、G317、G318等为主干的公路网,乡镇硬化路通畅率达95%、通客车率达90.5%;全区行政村硬化路通畅率达78.76%、通客车率达69.8%。2022年,西藏自治区完成货物公路运输周转量102.79亿吨千米,旅客公路运输周转量10.09亿人千米,民航运输31.64亿人千米。
铁路
西藏境内铁路主要承担区际客货运及区内大宗
货物运输。截至2021年底,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359千米,路网密度达到11.3千米/万平方千米。区内既有
铁路干线有
青藏铁路、
拉日铁路、川藏铁路拉林段。2022年,西藏自治区完成货物运输铁路周转量27.63亿吨千米,旅客
铁路运输周转量11.56亿人千米。
西藏有
拉萨站、
日喀则站、那曲站、安多站、当雄站5个客运火车站,境内铁路及车站由中
国有铁路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其中拉萨站位于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海拔3600多米,是青藏铁路最大的车站,也是青藏铁路标志性工程之一。2006年7月1日拉萨站投入使用,站房建筑面积为2.36万平方米,站场规模为6台10线。2022年,西藏自治区完成
货物运输铁路周转量27.63亿吨千米,旅客铁路运输周转量11.56亿人千米。
青藏铁路是西藏北向出区通道,为国铁I级铁路,由
青海省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千米,于2006年7月全线建成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共完成路基土石方7853万立方米,桥梁675座、近16万延长米;涵洞2050座、37662横延米;隧道7座、9074延长米。自2006年开通至2022年底,青藏铁路累计运送货物8.03亿吨,运送旅客2.65亿人次。
拉日铁路是青藏铁路的延伸线,为国铁Ⅰ级客货
共线铁路,呈东西走向,是区内的东西向骨干通道,全长253千米,共有13座客货车站,为单线
非电气化铁路,设计速度120千米/小时,于2014年8月通车。2014年8月-2023年5月,拉日铁路开通运营近9年来运送旅客1099.4万人次、货物444.6万吨。
川藏铁路拉林段是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435.48千米,是国铁Ⅰ级、单线、电气化铁路,设计行车速度每小时160千米是,青藏高原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于2021年6月通车。截至2023年6月,
拉林铁路共运送旅客182.5万人次,运输货物41.91万吨。
西藏规划至2025年,进行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新藏铁路日喀则至佩枯错段、滇藏铁路波密至然乌段实施,青藏铁路格拉段完成电气化改造,新藏铁路佩枯错至和田段、拉林铁路复线改造、吉隆口岸铁路开工建设,全区铁路已建在建总规模达到4000千米左右,形成“两横三纵”铁路主通道。至2035年,自治区铁路网总规模达到5000千米以上,其中复线里程1000千米左右,形成以拉萨为中心,覆盖区内全部
地级行政区,便捷连通新疆、青海、
四川省、
云南省等相邻省区和沿边主要陆路口岸的现代化铁路网。
航空
西藏境内民航主要承担长途客运,
民用运输机场共计7个,已形成以
拉萨贡嘎机场为区内枢纽,
昌都邦达机场、
林芝米林机场、
阿里昆莎机场、
日喀则和平机场为节点的机场网络。截至2020年底,全区国内外航线达到130条,通航城市达61个,有注册
通用航空运营企业3家。2022年,西藏自治区完成货物运输民航周转量0.15亿吨千米,旅客民航运输周转量31.64亿人千米,起降架次共计3.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为334.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2万吨。
拉萨市贡嘎国际机场位于
山南市贡嘎县甲竹林镇,机场海拔3569.5米,跑道长4000米,机场等级4E。截至2023年9月,机场通航城市43个。值机柜台16个,旅检通道15条。2022年,
拉萨市贡嘎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583646 人次,货邮吞吐量28950.4吨,起降架次27321架次。
公共交通
截至2021年,西藏7市地全部实现公交车运营全覆盖,拉萨公交实现与全国交通一卡通的互联互通,共有客运经营业户90户,客运车辆4497辆,其中班车1655台,旅游车辆2864台,累计开通客运班线509条,共建成等级客运站71个,招呼站361个,有新能源公交车489台,占公交车总量的67.45%,累计开通农村客运班线224条,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获准入市。其中拉萨市共有城市公交线路48条,线路全长1110千米,运营车辆562辆,新能源公交占比达到100%。城市公交日均发车3886趟次,日均行驶里程8.4万千米。
管道运输
西藏境内管道主要有
格尔木市至拉萨成品油管道,主要承担油气输送。该管道于1972年开始建设,1976年建设完成,全长1080千米,沿
青藏公路铺设,年输送能力25万吨,保证着西藏军地80%的
油料输送。2022年,西藏自治区完成货物管道运输周转量0.31亿吨千米。
人文
综述
西藏自治区是藏文化发祥地和
藏传佛教的中心,历史上“
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段的重要一环,地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历史文化名镇5座,历史文化名村4个。
藏族本土文化由吐蕃文化和古象雄文化交融而形成,藏族保持了
藏族服饰、饮食、住房的传统方式和风格,有大量的传统节日,如藏历新年、
萨噶达瓦节、
望果节、
雪顿节、沐浴节、
酥油灯节等,及许多寺庙的宗教节日,如
扎什伦布寺的什莫钦布节、
甘丹寺的昂觉节,
桑耶寺的经藏跳神节、
萨迦寺的七月金刚节等,
藏医藏药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藏
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茶叶、糌粑、酥油和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四宝”,境内民众有饮茶习俗,酥油和粑在西藏食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喜饮
青稞酒。境内有大量文物古迹,其中70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3月,西藏有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其中7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2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1700处。
古格王朝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札达县札布让村3千米外的一座高300米的黄土山坡上,三面环绕土林,处于亚洲大陆干燥的高原地带,平均海拔高度达到3800米以上。遗址总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现有房屋遗迹445座,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大小粮仓11座,武器库1座,供佛洞窟4座等。
噶丹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拉萨市达孜县汪古尔山上,该寺是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于明
永乐七年(1409年)在西藏建立的黄教首寺,主要建筑有宗喀巴寝殿、大经堂、僧舍等殿宇。后经多次增建或扩建,遍布于汪古尔山上。整个寺院内设两个“扎仓”,二十三个“康村”,每个“康村”管辖若干“米村”。
宗山古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孜县城侧山顶上,海拔4022米-4140米。遗址东西长360米,南北宽约80米,
吐蕃王朝末代赞普达摩(
朗达玛)之孙贝考赞曾在江孜喀山顶修建宫殿,后江孜法王帕巴贡桑布在其宫殿旧址上修建“江喀孜”城堡,并为后来的江孜宗政府所用,遂称“宗山”。宗政府周围建有土、石夯筑的围墙,墙体高4米,厚约1米,墙内现存建筑有孜结拉康殿、哲拉康大殿、生宁宗、哲布岗会议厅、宗本官邸、宗府宿舍、仓库、马房等,现共有大小房屋193间,总建筑面积为7064平方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3月,西藏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96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
传承人;全区先后命名4个国家级
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2个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59个非遗项目传习基地,19个非遗旅游景区(点),29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基地。
《格萨尔王传》简称《格萨尔》,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反映古代
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格萨尔》是在藏族古老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和谚语等
民间文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格萨尔音乐的传播长期以来是以艺人的口头传播为基础的。《格萨尔王传》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后至公元五、六世纪,即氏族社会解体到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格萨尔故事的源头。《格萨尔文库》分三卷三十册,每册600页左右,共计约2500万字。
唐卡系藏文音译,是指绘制或刺绣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主要分为勉唐派,嘎玛嘎赤派,钦泽派,勉萨派,久刚派和
尼泊尔派。前四种画派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录。其中勉唐画派又译称“门赤画派”,是
藏区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
拉萨市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
西藏地方地区。钦则画派因其创始人为贡嘎岗堆·钦则钦莫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后藏和
山南市,在构图上保持了印度-尼泊尔绘画传统中主尊像较大的特点。噶玛嘎孜画派流行于藏区东部,以
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又译“嘎玛嘎赤画派”,亦简称“噶孜派”,显著的特点是施色浓重,对比强烈,画面富丽堂皇,创作中以白、红、黄、蓝、绿为母色。
藏戏是
藏族戏剧的泛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种类繁多,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
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演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
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剧目主要为《文成公主》《
诺桑王子》《
卓娃桑姆》《朗萨雯菠》《白玛文巴》《顿目顿珠》《智美更堆》和《苏吉尼玛》等。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苯教和
藏传佛教的影响,盛行于
吐蕃“政教合一”时代,最早专属于各
宗派领袖和藏教
活佛们保健养生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藏医药浴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矿物质的主要种类划分的“五类温泉”浴法。另一类是以五种植物药材为基本方的“五味甘露”浴法,包括浸泡水浴、熏蒸汽浴和缚扎敷浴三种疗法;由曼巴、制药师泷沐觉堪及药浴助理曼尧相互配合操作,依据望、问、切等传统诊疗方法辨证论治,在配方、煎熬、发酵及辅药等流程中随症加药。
习俗
节庆习俗
西藏是中国节日最多的地区之一,传统节日有
藏历年、
雪顿节、祈祷节、
望果节等,西藏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
藏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西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
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机关等藏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
“雪顿”在藏语中意为酸奶宴,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也称之为“藏戏节”“展佛节”。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赛
野牦牛和马术表演等。雪顿节在每年
藏历六月日开始,通常历时五天左右。
萨嘎达瓦节为起源纪念佛祖降生、成佛、圆寂,又传是纪念
文成公主进藏,举办时间为藏历四月十五日,主要活动内容为转经、划船、歌舞、游园等,藏族群众都要进行转经朝佛活动。拉萨人过此节以转经、烧香为主,信徒围绕
拉萨市林廓转经道转经。节日期间,乞讨的人会得到比以往更多的施舍。
藏历新年是西藏最重大的民俗节日。欢度藏历新年一般要十五天。藏历年习俗在西藏各地有一些差异,但基本上相似。从藏历十二月初开始,准备炸油果子(“
卡赛”),切玛的木质彩色五谷斗装满糌粑、麦粒、人参果等,油果子和切玛做贡品摆放存神像面前。藏历正月初一,在折嘎艺人呼喊“拉结罗!”(神胜利啦)之声,各家敞开大门,开始新年第一天的庆祝活动。有“抢水”、朝拜佛祖释迦牟尼等活动,部分地区在藏历正月初五,举行开犁礼。
婚庆习俗
西藏
藏族婚俗包含求婚、订婚、举行婚礼、回门等。婚礼持续三天左右,
桑珠孜区等地需要更久。婚前要“三次提亲”向女方母亲回馈养育之恩,传统婚礼中有门赞、马赞、酒赞等特色仪式。婚礼举办中有专人吟唱婚礼开场白赞、坐席赞、人物(身份)赞、答谢赞、酒赞等一系列婚礼曲赞词。
民族服饰
藏族服饰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衫、长靴、编发、饰品,可分为袍、短衣、坎肩、腰带、帽、靴、
邦典、发饰首饰、佩饰等,式样分为长袖袍、无袖袍,质地分为锦花袍、绸缎袍、光板羊皮袍、氆、毛呢夹袍、素布袍等,色彩特点表现为对比强烈,如红与绿、白与黑、黄与紫,并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饰色调明快而又和谐。
纹样方面主要以递增和排比的规律。装饰品的广泛运用,装饰材料主要以金银、珠宝、象牙等为主,面料主要以棉布、碴毽、绸缎、毛料、呢子等。特色服饰为围裙、腰带、
藏靴、短衣、坎肩、项链等。现代藏族服饰依地域及特征的不同大致分为卫藏服饰、藏北牧民服饰、阿里服饰、工布服饰、康巴服饰、珞巴族服饰、僧侣服饰等类型。
珞巴族以野生植物纤维、棉花和羊毛作为衣服的原料。珞渝东南部的部落妇女上衣是自织红、蓝色条纹的土布;珞渝北部邻近藏族的部落,男子里衣服原料为野牛皮、
山羊皮或藏式氆,外面罩的黑色窖头大坎肩是用山羊毛编织的。在珞巴族部落中,男女都不穿裤子。妇女有的下身穿的
筒裙是土布做成的;系以革、棕毛或谷草的编织物。男子下身系的遮羞物用竹简、
角箱鲀。珞巴族围块窄幅拼成毯状的布,将其围裹上身,长到膝盖上方,袒露一臂,在接口处的上端,用竹签别牢。少数妇女也穿对襟、无领、无扣、有袖或无袖的短上衣。珞渝东南部的部落男女上衣有别,妇女上身用土布围裹,在胸前用竹签别牢;男性穿的短上衣,是
短袖,无领无襟。
僜人成年男子上衣为长及膝部的对襟无领无扣长坎肩,
僜语称为“定卡多”,戴名叫“阿格”的披肩;头上盘黑色头巾,名叫“格崩”,多用自织土布制成,分黑白两种颜色,盘绕在头上,缠的越高,象征越富有。男性左肩斜挎名叫“达嚷”的佩刀,刀鞘木制均匀缠绕着铜丝进行固定。右肩斜跨叫“嘎盆里”的小包,有线织和毛皮之分。挎包底部和正面点缀着小毛线球,包链子多镶贴银币。男子戴耳环,亦会佩戴“格恩”,即项圈,多为各类宝石或银币串联而成的珠串。僜人称女性服饰为“定左”,色彩鲜艳,上身穿长及胸部的对襟无领短坎肩,露出腰部;下身着名叫“涛”的长至脚的横条纹筒裙,用布带扎结。传统的裙子颜色均为黑色。上衣外面着披肩,披肩上绣有彩色图案,随身斜挎的小包。僜人女性前额佩戴“格崩”,已婚女子耳朵上戴名叫“勾达白”的大耳环。手腕和脚腕上均戴银制镯子,多为扁条形环状,也有圆柱环形。女性胸前佩带三种形状不同的名叫“赖”的饰品。
艺术
戏剧
格萨尔说唱,藏语称“格萨尔仲谐”或“格萨尔仲”,演唱的内容是民间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艺术形式。其唱词结构多是七字句或八字句。唱词都是根据旋律的规律编唱的,曲牌有金刚古尔鲁国王之曲牌、世间深明首法活佛之曲牌、大弘九声咒师之曲牌、雄虎怒吼大将之曲牌、勇士短曲小将之曲牌、杜鹃六声娘娘之曲牌、八种瑞物僧人之曲牌等。
门巴戏又被称为“门巴拉姆”,即门巴
藏戏,流行于
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门巴族聚集区,主要集中在
山南市错那市,属于门巴族的戏剧艺术,是直接受白面具戏影响之后而产生的。门巴戏的剧本是使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民间习惯称这种戏曲为“门巴阿吉拉姆”,“阿吉拉姆”是
藏族人对藏戏的称谓。门巴戏演出的剧目主要有《诺桑法王》《
卓娃桑姆》两个,表演源自门巴族的民间
叙事诗说唱、祭祀歌舞和宗教艺术(羌姆)表演。
音乐
西藏境内门巴族的大部分乐器是藏传乐器,传统乐器较少,主要的传统乐器有里令、森萨让布龙、塔阿让布龙、基斯岗、
牛角琴等,而藏传乐器则有神鼓、、铃以及各种各样的号等等。
西藏民歌可分为“鲁”和“谐”“自由体”三种。“鲁”是多段回环对应体,不伴舞蹈动作,其节奏较为自由,常用
散板,音区较高、曲调华丽,分为“卓鲁”“哩鲁”“常鲁”等。“谐”多为
舞曲,主要有“昌谐”“勒谐”“达谐”“果谐”“巴谐”“堆谐”等品种。
藏族传统音乐音阶以中国民族五声音阶(或音列)为主,即宫、商、角、徵、羽,
调式运用上多见羽、商和徵调式等。旋律线条长短随演唱的气息而变化,山歌类常见长气息、长线条的曲调。山歌和牧歌具有非均分律动的特点,节奏自由,各音时值长短无规律。
门巴族萨玛民歌也称门巴族萨酒歌,是一种自由演唱的助兴式酒歌,也是门巴族民歌中一个主要的诗体。萨玛酒歌最早只是在喜庆酒宴上唱,后扩展到聚会、婚宴、农耕、放牧,酒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节奏明快,句式和谐,富有诗意,曲目有《白鹤之歌》《宝贝之歌》《欢聚之歌》《流浪之歌》《牧人之歌》《挽留之歌》。
舞蹈
西藏境内舞蹈有果谐、堆谐、囊玛、达谐、果卓、热巴、色玛卓、卓谐、羌姆、
噶尔县等,分为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等。颤、开、顺、左、绕为
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动律为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步伐有蹭、拖、踏、蹉、点等12种基本步伐,舞蹈手势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技巧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等。
“果卓”即锅庄,西藏以昌都、那曲等地盛行,分为农区果卓、牧区果卓、寺庙果卓三种。农区果卓以昌都果卓为主,牧区果卓盛行于藏北羌塘草原,果卓舞有反映劳动生活的《羊毛果卓》,有施于婚嫁喜庆的叫《吉庆果卓》,有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果卓,有醉酒果卓、哑巴果卓等。
弦子舞也常称为“弦子”,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
藏族歌舞艺术。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歌声舞姿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跟着变化。弦子的歌词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的内容;曲调繁多,歌词丰富,舞步多变。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舞姿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其中芒康弦子舞在藏语中又叫“蕃谐羌”,“蕃”藏语为藏族,“谐”为歌舞,“羌”为跳,芒康弦子舞按地区可分为盐井弦子舞、徐中弦子舞、索多西弦子舞、曲邓弦子舞等。
工艺
藏香是采用藏族独特的工艺方式及西藏
土生植物制成的一种用于敬佛、敬神、避邪、驱鬼、治病的可燃草香,分为粉末状、柱状两类。柱香以
山南市敏珠林寺的最为著名。传统的藏香原材料以
柏树树干为主料,再以
西红花、麝香、
檀香、
红檀香、
紫檀、
沉香、豆蔻、
鳞甲目、甘、
冰片、没药等几十种香料按适当比例配合主料搓揉而成。
藏刀是藏族传统的工艺品。藏刀相传在汉代即有,主要品种有长刀、短刀、小刀三种。刀把多用木料、牛角制成。刀把的装饰手段繁多,有用铜、铁丝缠绕,有的在两端上铁皮、铜皮,有的还有银饰,刀鞘分软硬两种。软的多用牛皮精心缝制,主要装各类小刀。硬刀鞘衬以木料,外面包上铜或铁皮。刀鞘上大多有各种精美的铜、银饰物。雕有各种动物或花卉的图案,镶嵌上各种名贵的宝石、玛瑙、松石等。
墨脱石锅产自
墨脱县旁辛,将出自
南迦巴瓦峰悬崖上的
蛇绿岩套“
皂石”,用原始的
切削刀具雕凿成锅。皂石,质地绵软,石锅以灰褐色、灰巴色为主色调,形状为桶形,厚2-3厘米,规格大小不等,大锅直径大约30厘左右,中等的直径20厘米左右,小的直径10厘米左右,锅底有平底和弧形两类。墨脱石锅可耐2000℃高温,具有
传热快、
不粘锅、不变色等优点,汤汁香浓可口、后味醇厚、持久。
建筑
碉房是西藏农区和城镇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分为
拉萨市民居、阿里民居、
林芝市民居、昌都民居、那曲民居、日喀则民居和山南民居等。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墙向上收缩,为两层结构,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牲畜圈和储藏房;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第三层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的结构分墙体承重、柱网承重和
暗柱混合承重三种,后一种是藏式建筑的基本结构,建筑平面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十二边形等形式,以方形为多;墙体以石砌居多,一层
方解石叠压一层碎薄石,间以泥合缝;平面布局有实体式、天井式封闭布局两种;屋面均采用
平屋顶、
阿嘎土面。
帐房是西藏牧区的特殊性建筑形式。帐房分牛毛帐房和布帐房两类,平面均呈不规则的方形或长方形。牛毛帐房用耗牛毛织成粗氆氇拼接、缝制而成的。帐房由房顶、四壁、横杆、撑杆、子等部分构成。房顶正中有天窗,帐房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橛子上,橛子则钉人地下;帐房之“门”多是左右帐“壁”合拢重叠而成。帐房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使用面积为20~30平方米。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设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
木构建筑和半木构建筑主要流行于西藏东南部的林区,如林芝、昌都一带。民居建筑外墙为石砌, 内部结构木质,屋内除梁、柱、地板以外,隔墙也用木材,屋顶多为斜顶,有少量
歇山顶。楼顶防水材料用薄板木材,将长条板子整齐地倾斜排列在楼顶上,用石块压住,作为建筑
封顶,一户一栋楼是林区民居的基本形式,两层为多见,底层饲养牲畜或作储藏间,二层住人。外墙砌筑形式采取方形、长方形。
藏历
藏历是
藏族习惯使用的历法。藏历融合了
印度历和汉历两种历法的特点,以《时轮历》引进的那一年即1027年为历元,以
五行取代
天干、
十二生肖取代
地支,循环记年,如1980年相当于藏历956年金阳
猴年。藏历是一种
阴阳历,平均年长接近回归年,平均月长接近
朔望月。藏历的岁首和夏历相同,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月,大月30日,大小月29日,大小月相间。平年12月,全年354日,平均每两年半到三年加一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是384日。藏历的“望”必定在每月的15日,“朔”则不一定都在初一,所以藏历和夏历有时相差一天。藏历采用于支纪年,天干以“阴阳”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而成,地支则用十二生肖来代替,配成阳木鼠年、阴二囤木牛年、阳火虎年等。藏历有独特的缺日和重日概念。
饮食
西藏民众有独特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茶叶、糌粑、
酥油和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四宝”,境内民众有饮茶习俗,主要有酥油茶、
清茶、甜茶、奶茶等,酥油和糌粑在西藏食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肉食以以
野牦牛肉和
绵羊肉为主,盛行酒宴,主要饮料是
青稞酒。西藏有特色地方饮食藏餐,藏语称博赛,以酥酪糌粑糕、大块热羊牛肉、生食肉酱、鸡肉、煮萝卜、马铃薯等为主,部分以菌子蘑菇类为佐餐,青稞酒必备,有特制猪肉血肠。藏历七月底
雪顿节时,加添酸奶。
酥油茶主要是用酥油和浓茶加工制成,其色泽淡黄,味道香醇,既能止渴,又可充饥。制作酥油茶重要的原料之一是酥油,牛、
羊奶加热倒入特制木桶中用专用的酥油用具抽打奶汁,浮起的
脂肪质冷却后为酥油。现在,西藏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酥油茶有多种制法,常见为先煮后熬。敬酥油茶成西藏民众款待宾客的珍贵礼仪。
青稞饼藏族为主要面食,用青稞面调制
烘焙制成饼,色泽金黄,香甜可口。把
风干肉与青稞饼混在一起吃,醇香浓郁。其它的辅料及蘸酱有奶酪、
奶渣、
奶皮、土豆、腊肉、藏醋等。人参果和黄蘑菇则是搭配青稞饼的佳品。
藏式火锅的锅底为牦牛骨
高汤,属于清汤,熬汤选用的是牦牛小腿骨头,加上药材手掌参等,一起入锅慢火熬制。把各种荤菜、素材整齐摆放在锅中,加入牦牛骨高汤一起炖煮,共有十样菜,分别是
牛肉丸、鸡肉、藏香猪肉、牦牛舌、牦牛肉等,肉类提前煮熟,垫菜有海带、粉丝、
结球白菜等。
鲁朗石锅鸡采用石锅炖煮,石锅为墨脱石锅,原料主要为藏鸡,辅料有手掌参、党参、藏贝母等药材,制作方法为鸡肉切小块,放入清水中煮10分钟,捞出后沥干水分鸡油炒香,倒入高压锅煮然后放入石锅中,将手掌参、苡仁、党参、红枣等药材一起加进去,慢火熬制。经过炖煮,鸡肉不柴不老,鸡汤味道鲜美,汤中有一股药材清香。
地方特产
截至2022年,西藏自治区累计认定地理标志农产品35个,其中班戈色瓦绵羊、朗县辣椒、
古荣糌粑、易贡红茶、亚东黑木耳等9个产品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
隆子黑青稞,
隆子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隆子黑青稞是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特有的青稞品种,因其颖壳及籽粒表皮呈现黑紫色而命名,形状为椭圆形或菱形,具有普通白青稞所没有的特殊高抗氧化性及营养含量。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青稞分为白青稞、黑青稞、紫青稞等种类。在植物学上,黑青稞的种子为颖果,籽粒是裸粒,与颖壳完全分离。籽粒长6~9毫米,宽2~3毫米,形状有椭圆形、菱形,青稞籽粒皮比大麦表面更光滑,颜色黑紫色及黑色等。
斯布牦牛,拉萨市
墨竹工卡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斯布牦牛被毛多为黑褐色,部分牛躯体和头部有白点,少数有棕色和灰色。斯布牦牛鲜肉肉色鲜红、脂肪乳白色,肌间脂肪和氨基酸含量丰富,牛肉中铁、镁、锌微量元素含量高。
林芝苹果,
林芝市巴宜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林芝苹果果型端正,色泽光亮艳丽,果面光滑、细腻,香味独特、浓郁,酸甜适口、酥脆化渣。林芝红富士苹果果核部分糖分堆积成透明状,形成“糖心”;林芝元帅系列果型高庄,色泽艳丽。
亚东鲑鱼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中小型鱼类,侧扁、俊形,野生常见个体平均不足20厘米,重量为0.1~0.25
千克。背部绿褐色,从背至腹颜色渐淡,腹部几乎呈白色,头、背、鳍均有黑色斑点,鳍上另有红色和绿色花点,亚东鲑鱼体肥满、肉质鲜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
蛋白质含量高而胆固醇含量低,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
传统村落
截至2023年9月,西藏共有80个村落入选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覆盖全区7市地34县区。
盐井村为中国传统村落,是昌都地区
芒康县纳西民族乡辖村,位于滇、川、藏交界的
横断山脉,海拔2400米,藏语称其为“察卡洛”,意为产盐之地,村中约80%的村民信仰
天主教,境内有西藏唯一一座天主教堂。
错高村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为
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县
错高乡辖村,村落保留了半木半石以及全石结构的藏式传统民居,村子里的民居建造就地取用当地木材、石材,采用
榫卯结构,保存着西藏工布地区传统村落布局、民居风格、习俗文化,也是藏香猪原种繁育基地。
风景名胜
综述
西藏自治区是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自治区有110个旅游资源类型,境内高峰耸立,江湖纵横,藏东南有原始森林,藏北有羌塘草原,有对外开放的山峰44座,其中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境内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风光独特,有3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截至2022年末,西藏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A级景区151个,其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5个,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森林公园,
世界文化遗产1处3个点。
重要景点
自然景观
西藏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
阿里地区的
札达县境内,面积2400多平方千米,是一个以奥陶系红色
碳酸盐岩组成的石林为特色,以及岩溶峡谷、
溶洞、湖泉、瀑布地貌景观的综合型地质公园。札达,藏语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公园有札达峡谷、桑达峡谷、霞义峡谷等土林奇观。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景区为国家级AAAAA级旅游景区,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北起米林市的大渡卡村,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9千米,平均深度2800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景区有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国最美山峰—南迦巴瓦峰、直白大拐弯、大渡卡遗址、加拉白垒峰、大桑树、格嘎天然温泉、情比石坚、魔湖等自然资源。
巴松措旅游景区为国家级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距
林芝市工布江达县50多千米的巴河上游,是红教(
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处神湖和圣地,主要景点有
措宗贡巴寺、
结巴村、
扎西岛等。因该湖大部分位于错高乡境内,又称之为错高湖,巴松措是藏语音译,“措”是湖,意思是“三座岩石山下的碧湖”,简称“三岩湖”。三座岩石山分别是巴河镇的赞给扎岩、朱拉乡的多吉扎森岩和拉扎岩,其中巴松措湖面海拔3464米,全长15千米,宽3千米,湖呈新月形,总面积37.5平方千米,湖水面积26.5平方千米,湖水平均深度为60多米。
珠穆朗玛国家公园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与
尼泊尔交界处,覆盖日喀则定日、
吉隆县等6县地跨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地两大自然区域,总面积7.8万平方千米,包括嘎玛沟、吉隆沟两条生态谷地珠穆朗玛峰、
希夏邦马峰、
卓奥友峰等5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和10余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以及
绒布冰川等众多冰川和拉孜民俗文化旅游园区、拉孜锡钦温泉景区、樟木雪步岗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等,
珠峰大本营也在其中。
雅砻河风景名胜区位于
山南市南部,是西藏古代文明的摇篮,藏民族的发祥地,以高原河谷地貌为特征,以藏民族历史、佛教文化遗存为内涵,融民族风情为一体,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面积920万平方米。雅砻河藏语意为"从上游下来的大河",发源于雅拉香波山。景区人文景物有
雍布拉康、
桑耶寺、
昌珠寺和藏王墓群等。
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市,是以
冰川雪峰、高原大湖、藏乡风情为主要景观的湖泊类风景区。景区纳木错(即纳木湖)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咸水湖,面积194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700多米,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在纳木湖南侧,屹立着“神山之王”念青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海拔7100多米,是西藏中部最高的山峰,也是离拉萨最近的雪山之一。
人文景点
布达拉宫旅游景区为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
城关区北京中路宫前巷,屹立在红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是西藏曾经的政权中心,建于7世纪中叶,主要景点有德央厦、
灵塔、壁画、宫殿等,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
红宫高达115.703米,宫内珍藏8座达赖喇嘛金质灵塔,5座立体坛城以及瓷器、金银铜器、
佛像、
佛塔、唐卡、服饰等各类文物约7万余件,典籍6万余函卷(部)。
大昭寺旅游景区为国家级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
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
松赞干布为纪念
尺尊公主入藏而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
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大昭寺主殿三层,寺内有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
格鲁派的
护法神)等,其中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
金顶、斗拱为典型的
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
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呈现
尼泊尔和
印度的风格特点。
鲁朗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位于
巴宜区鲁朗镇,距
八一镇78千米。鲁朗意为“龙王谷”“神仙居住的地方”,位于林芝市以东75千米处,中国最美景观大道“
318国道”贯穿全境,主要以冰川地貌、高山峡谷和动植物资源景观为主,是冰川、高山、峡谷、
草甸、森林、河流、湖泊等各种景观,由田园风光、鲁朗林海、色季拉三个观景台共同组成,旅游区位于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境内,是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域。
扎什伦布寺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日喀则市西部的尼玛山南麓,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根敦主持兴建。该寺自班禅 四世后为宗教和政治活动中心。该寺依山傍水,为喇嘛教格鲁派第四大寺。全寺分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个
扎仓(
经学院)。内有殿堂数十处,墙上绘有壁画。另有历代班禅 灵塔,塔身包裹银皮,镶嵌各色宝石。寺内收藏有佛像、唐卡(卷轴佛画)、
刺绣及、金玉印章,封
敕书及
八思巴文的元代“大司徙印”印章等文物。
对外交流
对口援藏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开始实施对口支援西藏的政策,安排60个中央国家机关、18个省市和17家中央企业对口支援西藏。1994年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
友好省区
口岸
领事机构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西藏概况.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9-18
> 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09-18
地理气候.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9-17
西藏历史.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9-18
历史沿革.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9-18
纳木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3-09-20
羊卓雍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3-09-20
玛旁雍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3-09-20
日喀则概况.日喀则市人民政府.2023-09-26
王君正.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委员会.2023-09-18
领导介绍.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委员会.2023-09-18
人口民族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9-18
医院概况.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3-09-18
联系我们.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23-09-18
交通概况.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2023-09-20
藏医药浴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19
藏医药浴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9-19
查询.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信息查询系统.2023-09-17
隆子黑青稞.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信息查询系统.2023-09-19
林芝苹果.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信息查询系统.2023-09-19
亚东鲑鱼.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信息查询系统.2023-09-19
珠峰!珠峰!.中国西藏旅游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8
布达拉宫简介.布达拉宫官方平台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