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
位于中国西南的盆地,中国四大盆地之一
四川盆地(英文名:Sichuan Basin),又称信封盆地、紫色盆地、红色盆地和赤色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位于中国大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囊括四川省中东部地区和重庆大部分地区,由青藏高原、大巴山脉巫山、大娄山、云贵高原环绕而成,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总面积约26万余平方千米。
四川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上偏西北一侧,属于扬子准地台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数亿年来,历经了海盆——湖盆——陆盆的变化。印支期时盆地已具雏形,后经喜马拉雅山脉运动全面褶皱形成现今构造面貌。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气候,地形闭塞,全年多阴天,日照少,多夜雨。盆地内河流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的大江河有金沙江大渡河岷江等10条,盆地境内流域面积超过500平方千米的中小河流有200多条。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在边缘山地及川东平行岭谷水杉银杉、鹅掌揪、擦木、三尖杉等珍稀孑遗植物特有种;盆地底部除鱼类外,共有动物417种,盆地西缘、北缘和南缘山地分别为487种、317种与288种;建立有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四川盆地矿藏品种多,已经发现矿产130种,有煤、铁、天然气、石油、芒硝石膏、磷等,且矿藏储量大,有2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钒、钛、硫铁矿等7种居中国第一位。
四川盆地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可追溯到200万年前。夏商时,巴人与蜀人逐渐发展分布于该盆地,之后该盆地先后经历了巴蜀分治、大四川省和川渝分治等历史时期。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族苗族回族蒙古族满族彝族壮族等,总人口1亿多,主要集中在重庆市成都市。重庆市和成都市是四川盆地的两个重要中心城市,构成了该盆地内的两个基本经济区域。公元前256年,四川盆地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面积达1076万亩。四川盆地有川藏公路、雅康高速公路、成渝铁路等。截至2019年11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线117条。四川盆地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有青城山、都江堰、三星堆遗址古遗址阆中古城、钓鱼山、峨眉山等。
2008年,地处四川盆地的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在四川、山西省甘肃省等省份造成至少1221千米的生态改变,导致岩土裸露、河流断塞、地貌改观,严重影响了灾区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如导致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并形成了汶川、彭州、绵竹等10余市县的生态破坏重灾区。
命名
宋朝时在四川地区置川峡路。北宋赵恒咸平年间,川峡路被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省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历史上的四川省级行政区大体上都和四川盆地重合,或者以此为主体,“四川盆地”由此得名。
从天空俯瞰,四川盆地的形状并非一个圆形的盆,而是一只方形的信封,从地理坐标圈出的四川盆地,像一个右倾的信封,重庆云阳、四川叙永、雅安市广元市形成它的东南西北角,安岳县南充市连线形成中央密封线,中心点位于遂宁,故又称信封盆地。
在盆周山地隆起的过程中,封闭的盆地地形和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逐步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数千米厚,其中所含的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形成紫红色的砂岩页岩,再历经风化生成紫色土壤,使得,四川盆地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页岩所覆盖,故也称为赤色盆地、红层盆地、紫色盆地。
位置境域
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大陆西南部,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经纬度范围为东经97°22'至110°10',北纬26°03'至34°20',囊括四川省中东部地区和重庆大部分地区,由青藏高原、大巴山脉巫山大娄山、云贵高原环绕而成,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东西长380至450千米,南北宽310至330千米,总面积约26万余平方千米。四川盆地的主要城市有成都市绵阳市泸州市南充市自贡市重庆市等城市。
历史变迁
在距今约8亿年前的显生宇时代,地球曾发生过一次重要的地壳运动——晋宁运动,使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出现了新的格局,四川盆地就是那时候形成的古扬子地台的组成部分,盆地的基地有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是扬子地台上坚实而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此后,四川盆地进入了一个沉积岩层的形成、构造发展的新纪元。从晚元古代的震旦纪开始,经古生代、中生代至新生代第三纪约6亿年里,在四川盆地内共沉积了余万米的地层
志留纪末发生了加里东运动,四川盆地上升为陆地,形成了约4万平方千米乐山市一一龙女寺古隆起。这个三面环海的古陆持续了五万年后,到中石炭世海水逐渐浸入,到二叠纪盆地被浅海淹没,直至中三叠世末。中三叠世末,印支地壳运动的狂变使海水涌出,盆地再次成为陆地,形成了约3万平方千米泸州市——开江县古隆起。
印支运动后,四川盆地进入了陆相和内陆盆地发展阶段,在长期板块挤压下,龙门山、大巴山上地壳内多次发生滑落、褶皱、冲断以及推覆,再向陆相沉积盆地内递进,最终形成了冲断推覆构造山系。与此同时,太平洋古陆开始裂解和中国东南部印支褶皱形成,成为上扬子陆相含煤盆地的边缘,并为盆地提供大量陆源碎屑沉积。四川盆地中的大相岭等盆缘山系是由沉积盆地的褶皱和冲断构造形成,在印支期,受板块强烈挤压,使得湘鄂西受到波及,从而形成隆、凹相间的宽缓构造,早期覆盖的海水变得越来越浅,逐步成为海陆交互的沼泽。
侏罗纪末,发生燕山地壳运动,在乐山一自贡形成古隆起。而后,白垩系、第三系的陆相红色覆盖全盆地,结束了沉积史。在距今4000万至3000万年左右的晚第三纪时,印度板块欧亚大陆板块相碰撞,发生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上扬子区西部广泛产生了盖层褶皱,青藏高原的隆升,地壳物质分别向东向南流展,形成了走向南北的构造,并结束了大范围的陆相沉积。喜马拉雅运动复杂的构造应力在四川盆地周缘造就了龙门山、大巴山脉、七曜山和大相岭等多条山脉,盆地内部也是断层交错,裂缝纵横,岩层全部褶曲,形成了各种类型,为数众多的背斜构造,四川盆地基本定型,并完成了由湖相盆地到陆相盆地的转变。
地理特征
气候
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气候,地形闭塞,主要气候特点为春季气温与同纬度地区比较回升早,变化不稳定,降水量偏少,全年多阴天,日照少,多夜雨。
气温
四川盆地气温略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呈同心圆状分布。最冷月平均气温5至8℃,较同纬度的上海市武汉市及纬度偏南的贵阳高2至4℃。极端最低气温-6至-2℃。夏季始于5月底,夏季时间长,为4至5个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6至29℃,长江河谷地带近30℃。四川盆地东南部最高温往往超过40℃,重庆市北碚区2022年曾出现45°C的极端高温,各地年平均气温16至18℃。四川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带状分布特点,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每升高百米,气温分别递减0.55℃和0.61℃。
降水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至1300毫米,其中东部大部年降水量900至1200毫米,年内降水分配不均,70%至75%的雨量集中于6至10月,最大日降水量达300至500毫米,夜雨占总雨量的60%至70%。在地域上,盆周多于盆底,盆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300至1800毫米,如乐山市雅安市之间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年降水量1500至1800毫米;东北部和东南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200至1400毫米;盆中丘陵区年降雨量最少为800至1000毫米。
日照
四川盆地内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其中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国雾日最多的地区,年相对湿度大。盆地年日照时数900至1300小时,年太阳辐射能量370至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其中,处在四川盆地的成都市平均海拔500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阴云密布,这里年日照时数只有900多小时,平均每天的日照大概是2.5小时。而在秋冬季节,每个月的平均日照甚至只有50小时,平均每天不到2小时。
地质
地质构造
四川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上偏西北一侧,属于扬子准地台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印支期时盆地已具雏形,后经喜马拉雅山脉运动全面褶皱形成现今构造面貌。盆地具明显的菱形边框,西北和东南两条边界稍长,呈北东向延伸,相互平行,比较整齐;东北和西南边界略有弯曲,主要是北西向,但向东西方向偏转。四条边界遥相对应,盆地轮廓清晰,与周边不同构造区易于区分。环绕盆地外围,靠西北和东北一侧是龙门山大巴山脉台缘断褶带,继而向外过渡到松潘县甘孜藏族自治州地槽褶皱系和秦岭地槽褶皱系;东南和西南一侧是滇黔川鄂台褶带,自东而西可再划分出八面山断褶带、大娄山断褶带和峨眉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块断带等低一级构造单元。龙门山、大巴山台缘断褶带和滇黔川鄂台褶带亦属于扬子准地台上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并在构造和地形上构成了四川盆地周缘的山地。
地层与岩性特征
四川盆地沉积盖层从震旦系到第三系,厚度6000至12000米,主要有海相碳酸盐岩和陆相碎屑岩两大沉积体系,储集层有多种类型,包括白云岩、粒白云岩、生物礁、火山岩及砂岩等。四川盆地自震旦纪至中三叠世,以海相沉积为主,海相沉积层包括震旦系灯影组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要为大套碳酸盐岩沉积岩或其它陆源碎屑岩,少量为泥岩、煤及砂岩沉积,厚度为4000至7000米。晚三叠世中期之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陆相碎屑岩沉积主要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到第三系,主要为碎屑岩沉积,沉积厚度为2000至5000米。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时为前陆盆地构造格局,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河道砂体发育,主要为河流、三角洲及湖泊相沉积,砂体主要为河道砂和三角洲前缘砂体。
矿产资源
四川盆地矿藏品种多,已经发现矿产130种,占全国的70%,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芒硝石膏、磷、铝、硫、铜、锰、金、天然石墨、汞等矿产资源,其中天然气、芒硝为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锶矿。四川盆地矿藏储量大,有2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钒、钛、硫铁矿、熔炼水晶等7种居中国第一位。
四川盆地具有满盆含气的特点,共计发育6套广覆式分布的优质烃源层(海相4套、陆相4套),11套油气成藏组合(海相8套、陆相3套),已发现29套工业油气产层(常规、致密油气产层26个,页岩气产层2个,火山岩产层1个),总体具有油气成藏组合多、产层多、气藏类型多的特点。已发现200余个气田及含气构造,其中储量超过1000×108立方米的大气田有12个(海相8个、陆相4个),2020年后者产气量占该盆地总产气量的75%以上。大气田中,海相气田产气量占比达95%。四川盆地区域上已经形成了以深层常规气为主的川中气区、以页岩气为主的川南气区、以中高含硫气藏为主的川东气区、以龙门山前超深层常规气和火山岩气藏为主的川西气区,四大气区是该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主阵地。2020年,四川盆地天然气产量居中国主产气区首位,增量占全国的42.76%。
2024年1月,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提交的四川盆地合兴场气田1330.1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通过自然资源部专家组审定,标志着中国一个新的超深层、整装致密砂岩千亿立方米大气田诞生。截至2024年1月,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近3万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天然气超过2000亿立方米。
地形地貌
四川盆地地形复杂多变,既有盆地、平原、丘陵类型,又有山地、高原类型,整个地形西高东低,高低悬殊,切割强烈。高山、极高山地貌主要集中于西部,中山分布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及盆地周边地区。低山、丘陵分布在盆地东部,平原仅分布在成都附近及安宁河河谷。
高原
高原分布在松潘一理县一泸定县木里藏族自治县以西,属青藏高原东南缘及横断山系,海拔在4000米以上,巴颜喀拉山脉大雪山山脉雀儿山沙鲁里山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区内新构造活动强烈,地形强烈拾升,河谷深切,高低悬殊,多在2500米以上,山势陡峻,谷坡多在40°至50°,不少地段可达50°至60°,多呈峡谷;高原区,地形起伏平缓,相对高差小,河谷宽平,河谷中多有积水洼地沼泽分布。
山地
山地分布在宜宾一峨眉山市雅安市以南,以中山为主,海拔多为2000至3500米,新构造活动强烈,地形切割破碎,形成山高坡陡、高低悬殊的地形,为侵蚀中高山区。大凉山西昌专区谷地开阔,分布着许多山间盆地,安宁河由北到南贯穿全区,形成宽阔阶地河滩。盆地周围为中山区,高程1000至2000米,山顶连线呈向盆地内缓倾的直线,夷平面特征明显。盆地北部,为低山区,海拔600至1600米,以单斜低山为主。
平原、丘陵
四川盆地的平原区主要有成都平原、彭眉平原、峨眉平原,其中以成都平原最大,海拔450至750米,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冲洪积扇与河流阶地组成,河流纵横。盆地中部丘陵,为典型的红层丘陵分布区,以丘陵为主,部分为低山,地形总体由西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100至200米。盆地东部和南部,为低山丘陵区。受构造影响,盆地东部,分布着东北走向的一系列平行山岭和谷地,而盆地南部则为台状丘陵。
水文
河流
四川盆地降雨径流丰沛,河流水系发达,以横贯盆地南部的长江为主干构成一个较完整的水系,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的大江河有10条,盆地境内流域面积超过500平方千米的中小河流有200多条。各水系除金沙江大渡河源出青海省和川西高原,嘉陵江源自甘肃省陕西省赤水河乌江源自贵州省以外,其余绝大部分都在盆地境内,源出盆缘山区由南、北汇注长江。各大江河的径流量以盆地西部的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最丰沛,盆地东部的渠江和乌江较次,盆地中部的沱江涪江最低。
四川盆地年径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的河流兼有少量融雪补给,降水是影响河川径流的主导因素,因此径流量的地区分布规律与降水量大体一致。盆缘山区年径流深在600毫米以上,盆地腹部丘陵区递减到最低200毫米左右,西部盆缘相应的两个多雨中心青衣江流域和灌县古城附近地区年径流深高达1400毫米以上,少雨中心茂汶谷地为500毫米左右,略高于盆地腹部最低区。
地下水
四川盆地各类淡矿化地下水分布普遍,且有明显的地带性,其厚度由盆周山地的100至200米至盆地腹部的20至50米,内江市安岳县乐至县一带仅5至20米。水的矿化度普遍小于1克/升,盆周山地小于0.1克/升,向盆地腹部增至1克/升内,PH值80%在6.5至8.0之间,其中7.1至8的占63.07%,小于6.4的占4.3%,大于9的仅占0.31%。地下水以微硬水软水居多,占地下水总量50%以上,硬水、极硬水和极软水的总和不到50%。盆地地下径流的分布与年径流的分布趋势相似,处于古老岩层的盆缘山区地下径流较多,约占年径流的10至20%,盆缘西部和南部的局部地区最高可达30%左右。盆地腹部丘陵区一般为较新的侏罗纪白垩纪页岩层,地下径流较少,不及年径流的10%。地下径流占年径流低于和高于10%的界线,恰好与盆地区新老两种岩层分布的界线相吻合。
土壤
四川盆地的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黄棕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等。
四川盆地,在海拔700至1500米地区的林下发育山地黄壤;在海拔1500至2200米间的林下发育为山地黄棕壤。在海拔700米以下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地下部主要为黄壤,这些土壤普遍缺乏有机质。
四川盆地紫色土中,以侏罗系母岩发育而成的紫色土面积最大,也最为肥沃,其耕地面积近3.2万平方千米,占紫色土耕地的78%以上。其中又以沙溪庙组紫色岩发育的紫色土比重最大,占紫色土耕地的28%。
四川盆地自然条件与东部地区差异显著,且地形复杂,有独特的紫色土发育形成的水稻土,成土母质主要为侏罗系蓬莱镇组、侏罗系沙溪庙组、白垩系城墙岩群紫色砂岩泥岩以及近代河流冲积物。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在边缘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明显,从下而上依次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山地针叶林,局部有亚高山灌丛草甸。边缘山地及川东平行岭谷水杉银杉、鹅掌揪、擦木、三尖杉、琪桐、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械、蜡梅杜仲等珍稀孑遗植物特有种,在湿热河谷可见桫椤、小羽、乌毛蕨华南紫萁里白等古热带孑遗植物。四川盆地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海拔一般1600至1800米,其代表树种有树、峨眉栲、刺果米、青冈曼青冈、包石栎、华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头茶、楠木润楠等,其次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组成的亚热带针叶林及竹林。
动物
四川盆地的成都市有鱼类7目18科81属129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鱼类有川陕哲罗鲑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鱼类有胭脂鱼长薄鳅等4种。蓝吻鲏为成都特有种。重庆长江段的鱼类资源共有166种鱼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有长江鲟、白鲟,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有胭脂鱼、岩原鲤圆口铜鱼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有15种,特有鱼类有34种,主要保护对象有48种。四川盆地底部除鱼类外,共有动物417种,盆地西缘、北缘和南缘山地分别为487种、317种与288种,其中经济动物占一半以上。四川盆地西缘山地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黔金丝猴、白唇鹿等,还有珍贵特有动物小熊猫属雪豹鬣羚短尾猴猕猴毛冠鹿水獭亚科及鸳鸯、血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等。
自然保护区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北部广元市青川县之西北角,地处四川盆地北缘,于1978年建立,面积4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面积271.5387千米,缓冲区37.983千米,实验区90.4783千米,森林覆盖率94.73%,是以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地势略呈三菱形,西北高,东南低,大草坪最高海拔3837米,白果仁坪保护站最低海拔1150米。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垂直变化明显,雨量充沛,夏凉冬长。海拔和气候的差异造成了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也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计有高低等植物267科998属2629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银杏计4种。昆虫(无脊椎动物)有580种,脊椎动物有471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310种,两栖动物23种,爬行纲27种,鱼类9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兽类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豹、云豹林麝马麝7种,一级保护鸟类白尾海雕胡兀鹫金雕斑尾榛鸡红喉雉鹑绿尾虹雉6种。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建于1963年,面积2000平方千米。该自然保护区内共分布着100多只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其它珍稀濒危动物金丝猴属、羚牛等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2种,二类保护动物44种。据统计该保护区内其它动物种类如:脊椎动物有450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283种,两栖动物21种,爬行纲25种,鱼类18种;昆虫约1700种。据已采集的植物标本统计,区内植物有近4000种。维管植物1989种,在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门1604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达24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水青树,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 
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蜂桶寨保护区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邛崃山脉中段,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宝兴县境内,始建于1979年9月,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总面积390.39平方千米。该自然保护区内已知维管植物有107科,429种,脊椎动物380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洪桐、连香树水青树等树种,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等1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小熊猫属等43种。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利用GPS、GIS等先进技术手段,每年布设28条样线开展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监测,组建专门的社区帮扶工作队,帮助社区群众发展经济,实行社区共管,保护区成立以来,实现了30年无森林火灾,大熊猫栖息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先后抢救病饿大熊猫50余只,成活42只,其中放归21只,向国家提供21只。
自然灾害
地震
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大陆内部强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的南北地震带,属于强震群集的板内地震带,该地震带上发生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周期短的特征,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8级大地震,主要影响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发生后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2008年9月18日,该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并引发了大面积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滑坡
在四川盆地红层出露区,虽然地层和斜坡都很平缓,但在强降雨过程中却时常发生滑坡,且表现出明显的群发性、突发性和隐蔽性,有些地方坡度不足10°,看起来几乎是平缓的地方,都会发生滑坡灾害。主要是在降雨情况下,雨水渗入岩石后,产生不同水压,将滑块整体平推出去形成滑坡。2004年地处四川盆地的达州宣汉天台乡滑坡,不仅摧毁了1800亩滑坡区内所有的房屋、圈舍2983间,造成317户1255人无家可归。更为严重的是滑坡体部分冲入前河,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回水长度达20,淹没上游的五宝镇及沿河两岸农户5770户,紧急转移近2万人。
暴雨洪涝
四川盆地洪涝多出现在每年的5至9月。5月份洪涝主要发生在盆地东北部及东部少数县。6月份出现在盆地西北部、西部、西南部等边缘地区。7至8月是出现洪涝的频繁期,多发生在盆地西部、西北部和北部。盆地中部东部和南部多过境性洪涝,原发于这些地区的洪涝较少。9月份洪涝开始减少,出现区多在盆地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2013年7月7日至12日,四川盆地西部出现区域性暴雨过程,共有43个县出现了暴雨,其中大暴雨15县,特大暴雨1县。暴雨最强落区主要位于盆地西部的5·12汶川地震灾区和芦山地震灾区,降水总量大、降水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多项指标突破历史极值。其中,德阳市都江堰市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4000至800毫米,局地800至1151毫米。在持续长时间强降雨下,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链式反应持续爆发,共发现较大规模山洪地质灾害300多处。
大风
四川盆地由大风引起的灾害比较多,盆地区风力达6级,即可使农作物倒伏;风力达7级,一般民房、树木及一些建筑设施就容易受到破坏。特别是春夏季发生的局部阵性大风,常与冰雹、暴雨伴随出现,使灾情加重。比较突出的大风灾害年,与冰雹灾害严重的年份基本相同,也有单独出现大风而造成严重灾害的年份。2022年4月11日晚上,资阳市出现了暴雨、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风速最大值为37.4米/秒,瞬时最大风力达13级。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早期人类聚居点
四川盆地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可追溯到200万年前。远古人类逐水而居,以洞穴为家园,在巴山蜀水之间群居生活、劳作生产,不断适应大自然,他们以狩猎、采集为生,并在约150万年前学会了用火。在距今约6000年到4700年左右,川西北高原的河谷阶地上的先民以彩陶作为生活用品,以穿孔石刀作为农耕工具,甚至制作陶塑人面像表达自己的信仰。在距今约6000至5000年四川盆地的重庆市沿长江两岸就已形成比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先民们逐水而居 。在距今6000年至5300年的大溪文化遗址(今重庆巫山县)的先民已开始广泛种植水稻,且制陶技术发达。
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跋山涉水,在四川盆地交汇,甘肃省青海省的先民经此南迁进入盆地西北江汉平原的人们溯流而上,在峡江地区渔猎耕种,甚至以鱼骨随葬;渭河平原先民翻越秦岭南下,聚居在嘉陵江流域。不同的族群带来了稻作文明、粟作文明,以及成熟的家畜养殖技术,并于成都平原聚合,产生了稻、粟双作的农耕系统,由聚落发展到古城址群。从距今4500年前的宝墩文化到西周时期,成都平原开始有人在田野中种植作物,并在四周修建房屋形成中心聚落,开始有了文化的出现。距今4500至3000年的三星堆遗址是夏商时期古蜀国的都城遗址,自该古国衰落后,三星堆古城被废弃。后世在遗址上没有再修建城市,现在遗址的绝大多数区域仍然是旷野和农田,只有一些村落散布其间。金沙遗址是一处前1250至前650商周时代遗址,与三星堆文化有相似性。
隶属变更
四川盆地古为梁州之地。夏商时,巴人与蜀人逐渐发展分布于四川盆地。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巴族和蜀族二部族已分别于四川盆地东西两部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巴国和蜀国。姬定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巴蜀,置巴、蜀二郡,四川盆地地区进入封建社会。随着秦朝的建立,四川盆地成为统一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随着四川省地区建行中书省,四川盆地属四川建省区域内。晚清时期,开重庆市万州区为对外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重庆开辟租界,四川盆地门户洞开。
辛亥革命时期,四川保路运动瓦解了清王朝在四川盆地所处地四川的省级政权。1911年11月22日,同盟会在重庆建立蜀军政府(武昌起义后第14个新建立的省级政权)。同年11月27日,成都市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标志着清王朝在四川盆地所处地四川的政权最后瓦解。1912年3月11日,成渝铁路两地军政府合并组成统一的四川省政权—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1929年1月,刘湘击败杨森,占据杨森全部防地。刘文辉因援助刘湘得到刘湘永川区以西防地,又兼并赖心辉地盘。至此,四川盆地成为“二刘”的天下。1935年6月,国民政府在四川盆地所处地四川正式实施行政督察区制。
抗日战争期间的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将部分中央部门迁至重庆市。1938年10月,中国国民党将国民政府直属部门全部迁至重庆。1939年11月,改重庆市为行政院直辖市。1940年9月,国民政府正式颁布文告,将重庆定为“陪都”。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北地区西北、华东诸战场节节取胜,国民党宣布重庆为“新行都”。11月,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主城都市区蒋介石于当日凌晨乘机逃往成都市,重庆宣告解放。12月,南北两线人民解放军会师成都,成都解放,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国民党四川省政府对四川盆地的统治宣告结束。1950年,四川盆地全境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盆地及其附近部分地区的行政区划建制先后经历了省道时期、行署时期、大省时期和川渝时期四个时期。1979年12月,经中央批准,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四川盆地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市,撤销原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辖原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地区,共43个区市县,面积8.24万平方千米。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1年末,四川盆地的重庆市常住人口为3212.43万人,比2020年增加3.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59.13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0.32%,比2020年提高0.86个百分点。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2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699.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9.89%,比2020年提高0.41个百分点。泸州市常住人口为425.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8.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36%。绵阳市常住人口为488.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61.88万人,比2020年增加10.2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63%。自贡市常住人口246.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8.6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20%,比2020年提升0.8个百分点。四川盆地总人口数量1亿多,主要集中在重庆市和成都市。
民族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土家族苗族回族蒙古族满族彝族壮族等。土家族散居在四川盆地的各个市和州;苗族主要分布在宜宾市,市内各区县都有苗族同胞,又以叙永县古蔺县等县最多;回族的主要散居地有广元市青川县苍溪县广安市武胜县南充市的阆中市,成都市的新都区崇州市,宜宾市等;蒙古族、满族主要分布在成都市。重庆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土家族,其次是苗族,接下来依次是回族、彝族、蒙古族、壮族等。
语言
四川盆地境内汉语方言,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官话方言,其主体是通常意义上狭义的四川方言,即通行于今四川省境内的汉语西南官话方言,它又称“四川话”或“四川官话”,本地区的客家人称它为“湖广话”或“四邻话”;二是今四川盆地境内的客家方言。三是今四川盆地境内的湘方言。
宗教
四川盆地的宗教文化主要是道教和佛教。
道教
巴蜀地区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民间信鬼求巫的习俗为道教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神仙传说的盛行,也让人们对长生不死、神通广大的神仙充满了向往。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方士,利用这些学说推广他们长生不老的方术,以至人修炼得道成仙的观念盛行一时。再加之四川盆地始于战国、流行于汉代的黄老思想,特别是道家学派思想的逐步发展,与神仙思想、巫鬼之说、阴阳术相结合,老子被神化,道家思想经过改造后也成为了道教创立的指导思想。
佛教
佛教为外来宗教,最初在四川盆地发展相对缓慢,但四川东汉墓葬中出土的浮雕佛像文物证明其东汉时期已传入四川盆地。南梁时期,巴蜀佛教偏重禅法,齐梁时期开始重义学和文辞义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修建了不少佛像,有寺庙雕塑,也有摩崖石窟,如蒲江龙拖湾石刻造像群、毁于明清之际的成都万佛寺石刻造像、茂县出土的南无阿弥陀佛石刻象、广元城关出土的释迦文佛石刻象、千佛崖摩崖造像皇泽寺石窟群中的石刻造像以及宝光寺中的于佛碑造像等。隋唐宋时期,巴蜀的佛教发展进入鼎盛。位于四川盆地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与乐山大佛一道,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地区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是四川盆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巴蜀大地上发生、发展已经有近4千年历史的中华区域文化。早在上古时期,巴蜀大地就孕育了人类文明。巴文化以四川省东北部地区(巴中市达州市阆中市)为中心。巴人活动于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重庆三峡库区、陕西南部及贵州省北部。巴文化国家重点保护遗址有罗家坝遗址(四川宣汉县)、城坝遗址渠县)。古蜀文明则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以德阳市成都市地区为中心。蜀文化国家重点保护遗址有:三星堆遗址(四川广汉市)、金沙遗址(成都市青羊区)。蜀汉后成为西周封国,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2022年5月,四川和重庆在成渝地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酒文化
四川盆地有一种咂酒,起源于4000多年前,流传至今,被称为酒的“活化石”。在四川盆地战国至东汉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画像砖和画像石中,表现出酿酒、贩酒、饮酒的画面。东晋蜀郡江源县人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中写道:“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也说:“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南朝盛宏之在《荆州记》中还说:“南乡峡西八十里,有巴乡村,善酿酒,故俗称巴乡酒。”可见,南北朝时期川东、重庆市一带的巴乡清酒已南北闻名。唐宋时期,四川省名酒甚多,如清酒、酒、鹅黄酒、临邛酒、郸简酒、乳酒、戎州春、玻璃春、烧酒、锦江春等;而重庆忠县、云阳县一带的忠州藤枝酒(咂酒)和云安曲米春(巴乡清)享有盛名。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四川盆地农业历史悠久,盆地边缘地区,在前仰韶时代曾一度以种植稻米为主,但随着西北民族的南下,这一地区变成了种植粟米为主而稻米为辅;在四川盆地中心地区,在前宝墩村文化和宝墩村文化早期,都是种植粟米,到了宝墩村文化晚期后才变成了种植粟米为主,稻米为辅;在三星堆遗址文化时期,四川盆地经历了由粟米为主到稻米为主的转变,有相当长一段时期粟米和稻米种植的比例相当;到了十二桥文化时期,四川盆地已经改变为以种植稻米为主,粟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随着旱地麦作农业的引进,在旱地谷物中,产量较低的粟米逐渐为麦子所代替,水稻为主而麦子为辅成为四川盆地谷物种植的基本模式。春秋战国时期,四川盆地农业区是中国仅次于关中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之一。西汉,与关中、关东农业区并驾齐驱,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三大农业区之。以后历代王朝都将这里作为统治西南的重要据地而着力经营,至今仍以农副产品丰盛而著称全国,主要生产的农作物有粮、棉、油、桑、麻、烟、茶、生猪、柑桔、甘蔗、花生等。
2022年,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乐山市东部门户区的井研县,百里粮油走廊已覆盖5个镇、30个村,长94.1千米,面积283平方千米,建成高标准农田8.02万亩,水稻种植面积6万亩,配种蔬菜和经济作物3.5万亩,健康水产1.3万亩。建设瓦子坝、杨家河、莲花坝等高标粮油种植基地15个;老农民稻鱼综合种养基地等高标种养基地3个;花树湾农业休闲、观光、科普培训基地1个;培育有林翔米业、奇能米业等省级龙头企业2个。
第二产业
四川盆地是中国西部工业门类齐全、优势产品多且实力强的工业基地,主要工业城市有重庆市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内江市南充市泸州市等。机械、电子、冶金、化工、航空航天、核工业、建筑材料、食品、丝绸、皮革等行业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货物运输合情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事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等,都有稳步发展。2021年,重庆市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888.68亿元,比上年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7%。2023年上半年,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比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五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2%,其中,医药健康产业增长10.8%,装备制造产业增长7.9%,电子信息产业增长7.5%。新兴产品产量较快增长,智能电视、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3倍、67%、34.7%。
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天然气产量曾出现过起伏。20世纪60年代年产量在10亿立方米左右;20世纪70年代年产量有较大幅度上升;1979年达到64.7亿立方米,但由于采速过高,储采比失调,产量又很快调整到1982年的52.5亿立方米;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川东石炭系勘探的扩展,全局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稳定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入了增储上产的高峰期。2015年,四川盆地天然气产量267.2亿立方米。2021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作为盆地内最大的天然气勘探开发企业,天然气产量迈过300亿立方米大关比去年提早了33天;前10个月产量同比增幅11.7%。
第三产业
重庆市成都市是四川盆地最重要的两个中心城市,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沿江岭谷丘陵地带,成都位于成都平原中央,构成了四川盆地的两个基本经济区域。
2021年,重庆市聚焦餐饮业、住宿业、社区商业等方面,推动居民生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重庆完成餐饮收入1953.3亿元,同比增长28.5%;对社零的贡献为14%,比全国高9.9个百分点;实现餐饮营业额1973.24亿元,同比增长26.5%。住宿业方面,多家品牌企业在重庆发展较好,并吸引新的品牌酒店落地签约。重庆市新创建绿色饭店5家、累计56家,13家宾馆酒店入选全国绿色饭店TOP100;新认定星级农家乐74家,累计1412家。重庆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销售额37732.42亿元,比2012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1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7.4%提高到9.7%,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2023年春节假期,成都市全市30家重点商贸零售企业客流量1246.51万人次,同比增长5.66%,实现商品销售额11.74亿元,同比增长5.92%。2023年上半年,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0.2亿元,同比增长8.8%。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2%,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9%,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7%、14.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7%。部分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加大,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4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39.8%。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的56.1%。
交通发展
蜀道
蜀道指的是进出四川盆地所处地四川的道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蜀道是指与四川省毗邻的各省通往四川的主要道路,包括经水路走长江三峡的交通线路也可称为“蜀道”。狭义的蜀道则是指秦汉至明清时期连接渭河平原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陕道路的统称,其中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东为荔枝道,构成“北四南三”的蜀道在四川的交通网络,并且连结着难以数计的分支道路。“蜀道”之名,始见于东周战国时期。《战国策·秦策》即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说法。《史记·货殖列传》亦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毂其口”的记载。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蜀道已经是西北陇右、北方关中、中原与西南夷和蜀汉地区文化、经济、民族相互联系的交通要道。
公路
四川盆地内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公路数量众多,有川藏公路、雅康高速公路等。
1954年12月,川藏公路建成通车,该公路含复线全长3176千米,穿越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横跨14条江河,全线越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4座峰峦起伏的大雪山。除二郎山海拔3200米外,其余都在4000米以上。川藏线还横跨了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帕隆藏布江、巴河、尼洋河、拉萨河等十多条奔腾咆哮的河流,架设桥梁230多座,修筑涵洞3600多个。
2018年底,雅康高速建成通车,全长约135千米,桥隧比高达82%,其中,二郎山特长隧道全长13459米。该公路主跨1100米的泸定大渡河大桥,拥有188米的超高索塔、159米的超长隧道式锚、5100平方米的巨型重力锚。雅康高速公路通车3年多来,车流量已突破4000万辆次,仅2022年春节期间就有58万辆次通过。
铁路
四川盆地铁路建设发展快速,并基本建成“1环15射”成都铁路枢纽网络。
1952年7月,成渝铁路建成通车。1978年到1987年,成渝铁路逐步完成电气化技术改造。2015年成渝客运专线(成渝城际铁路,或成渝客专)建成并正式建成通车。时速从成渝铁路最初的36千米增加到了350千米。2012年年底,重庆市铁路营业里程1452千米,其中高铁0千米,经过十年发展,截至2022年9月初,重庆市铁路营业里程2359千米,其中高铁753千米,十年时间铁路发展同比增加62%。2022年,四川盆地基本建成“1环15射”成都市铁路枢纽网络,成都境内铁路里程达到1100千米;铁路集装箱吞吐量120万标准箱,国际班列开行数量5000列。
航空
四川盆地航空发达,机场众多,主要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重庆市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等。
截至2018年12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开通航线333条,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112条,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2018年旅客吞吐量近53005000万人次。截至2019年11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线117条。2020年,其中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起降31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达4074万人次。2021年3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试飞完成;6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2022年,成都市基本形成协同运行、差异发展的“国际枢纽+区域枢纽”两场运行格局,国际(地区)航线达140条以上,实现国际航空客货运航线稳定运行,航空年旅客吞吐量力争达到8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力争达到100万吨。
重庆市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中国中西部首个拥有3座航站楼、3条跑道同时运行的机场,累计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01条。2021年,江北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576.6万人次、同比增长2.4%、居中国第4,货邮吞吐量达到47.7万吨、同比增长15.9%、居中国第8。截至2021年末,重庆市建成投用江北国际机场T3A航站楼及第三跑道、重庆巫山机场仙女山机场,“一大四小”运输机场格局全面形成。开工建设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完成重庆新机场选址研究。
航运
四川盆地水利发达,港口众多,有重庆港、密溪渡口等港口、码头。
截至2021年末,重庆市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加快建设。建成投用中心城区果园港、涪江潼南航电枢纽,开工建设嘉陵江利泽、乌江白马、涪江双江等航电枢纽,全市航道总里程达到4472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突破1100公里。重庆市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突破2亿吨、500万标箱,均为历史最高;周边地区货物经重庆港中转比重达到45%。
截至2021年末,四川盆地的泸州市市内河航道里程926.54千米,七级及以上等级航道里程340.1千米。其中,长江航道136公里约占四川长江航道总里程的59%,等级Ⅲ级。常年维护水深2.7米升至2.9米,可全年昼夜通航3000吨级船舶,丰水期可通航5000至8000吨级船舶,是四川通航条件最好的三级航道。泸州有民用运输轮驳船219艘,船舶运力占四川省的50%以上,水路运输货运量占全省40%以上。有密溪渡口等13座客运渡口、码头。2021年,泸州市完成货物运输2014.34万吨;货物周转量233.72亿吨/千米;旅客运输0.88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5.78万人/千米。
水利建设
四川盆地内有都江堰市、江家口水库等重要水利建设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公元前256年,蜀郡知府、科学家李冰为了治理岷江水患并用于灌溉,在此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创建渠首三大工程:在江中投分水堤“鱼嘴”,将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开玉垒山公园的虎头岩,形成“宝瓶口”,引内江市水入成都平原作自流灌溉;建低坝“飞沙堰”,使内江在洪水期间将过多水量漫坝流入沱江以防洪。三大工程实现了三大功能:无坝引水;自动调控流量,内外江分水比夏季为4∶6,春季为6∶4;利用水势将90%以上沙石从外江排走,起到减淤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都江堰先后实施了渠首整治、渠系调整、闸群配套、平原及丘陵灌区扩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发展成为引、蓄、提相结合的特大型水利工程系统,灌溉面积由286万亩扩大到2021年1076万亩,供水区范围涵盖成都市在内的7市38县(市、区),供水功能发展到生活、生产及生态供水的全方位服务。21世纪后,随着上游的紫坪埔水库及成都市应急水源工程等的先后建成,都江堰渠首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调度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灌区水利工程标准进一步提高。2017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入选水利部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江家口水库
江家口水库是中国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172项重大水利项目之一,是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的水利工程。水库位于渠江流域上游通江县左岸支流澌滩河中游河段,坝址位于四川盆地内的巴中市平昌县界牌乡东村和喜神乡石村之间的赵家河支沟下游约0.5千米处。水库设计总库容1.84亿米,坝顶高程410.9米,正常蓄水位407米,最大坝高97.9米,坝长380.3米,坝顶宽10米,发电装机容量23兆瓦,工程淹没影响区及枢纽工程建设区涉及平昌和万源两个县(市)的7个乡(镇)20个村70个社,移民搬迁848人、征收各类土地627公顷。截至2023年8月,江家口水库项目已按计划完成导流洞开挖及支护、河床截流、上下游枯期围堰填筑、大坝基础开挖及心墙浇筑、51根溢洪道抗滑桩浇筑、1#(全长795米)和2#(全长855米)泄洪放空洞开挖支护和左岸护岸边坡开挖等建设任务,正在开展溢洪道开挖、引水隧洞开挖、左岸护岸浇筑和大坝填筑等工程建设。
军事活动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四川盆地兵荒马乱、流寇四起的局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使得该地区经常处于一种动乱的社会环境中。
重庆战乱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重庆地区战乱不止。先是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起义军和官军互相攻杀,江州城经常易手。接着是刘备入川,张飞攻克巴郡,获将军严颜。后来是晋朝王睿伐吴,以江州为根据地,造楼船数千,顺流而下,于是“金陵王气黯然收”。跟着是“八王之乱”,四川省有了个成汉政权,晋政府与成汉在江州一带反复争夺,形成拉锯战,长达数年。南北朝时期,重庆地区的少数民族起义和地方官叛乱时有发生,引发不少战争。这两三百年的动乱,使重庆地区人口十不存一,巴郡4县人口竟不足2万,江州也成了只有几百户人家的荒城。
魏灭蜀之战
263年8月,魏国经过充分的准备,发动魏灭蜀之战。曹魏执政司马昭吸取曹真司马懿的伐蜀失败和曹爽兴势之役的失败教训,准确分析蜀汉以及魏政权的力量变化,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根据《晋书·文帝本纪》所载,司马昭基于三点作出“蜀国可伐”的判断:其一,魏国“息役六年,治兵缮甲”,对战争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其二,蜀国力量虚弱,“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市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其三,蜀国“主昏臣暗”,唯一对魏国有威胁的姜维却在沓中屯田避祸,不会对魏军的动作作出及时的反应。为了保证战争的成功,魏国做了三方面工作。
魏国积极准备的同时,蜀汉政权内部却毫无反应,军事经验丰富的姜维从战争之初就看破魏军的策略,他先上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然而,黄皓为排挤姜维,用鬼神占卜的手法使刘禅相信魏兵不会南伐,于是刘禅“寝其事”,而成都市的群臣更是不知,白白耽误战争准备时间。
明清农民起义
明清时期,政权更迭,整个国家进入了一个极为动荡起伏的历史阶段,四川盆地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社会、经济动荡不安。明末清初,张献忠大西军攻入四川省,试图与之为根据地,而后“兴师平定天下”,先后与明、清两大政权在巴蜀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激战。顺治元年,攻入成都的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次年,清廷派“肃王统兵取川”,张献忠战死,四川归清代统治。而后因大西军余部以及明朝残部继续抗清,以及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判,据滇攻蜀”。直至康熙帝十九年(1680年)“将军乌丹克重庆市,彭时亨降”,四川境内的战事才基本结束。
“成都血案”
1911年9月7日,赵尔丰接任川督第45天,便派人诱捕蒲殿俊罗纶等9人,后又拘捕蒙裁成等3人;当天,成都市市民直奔督院街示威请愿。赵尔丰下令开枪,许多人惨叫着倒在血泊中。“成都血案”发生后,同盟会在全省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形成第三次武装斗争高潮,最终摧毁了清王朝在四川省的统治,并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机械化部队受困于秦岭、大巴山地而无法向四川盆地推进。滇缅路战役中,由于中国远征军及时炸毁惠通大桥,尾随追击中国远征军的日军止步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岸。两国军队沿怒江对峙。日军在云南省基本上没有军事存在。而且日军在常德会战湘西会战中战败,未能突破中国军队雪峰山防线。再加上在桂柳会战中,沿黔桂铁路进攻的日军追至贵州独山,遭黔桂湘边区部队的反击,退回河池市。日军在贵州省未能站稳脚跟。日军企图通过云贵高原进入四川盆地的战略彻底失败。
科考研究
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油菜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2011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以生产中种植面积较大的12个双低油菜品种为材料,分析其在稻田和旱地的生态适应性和产量,研究四川盆地丘陵地区不同油菜品种的增产潜力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稻田生境下,绵油11、川油58的产量较高,分别为2696.25、2552.85千克/公顷,比稻田油菜平均产量增产17.61%和11.36%。其中,绵油11的生育期238天,抗倒伏性强,抗病虫能力较强。川油58的生育期233天,抗倒伏性强,抗菌核病能力最强,抗蚜虫能力较强。旱地生态环境下,绵油11、川油58的产量较高,分别为3091.75、3054.95千克/公顷,较旱地油菜平均产量增产14.94%和13.58%。其中,绵油11的生育期232天,抗倒伏能力一般,抗菌核病能力较差,抗蚜虫能力较差。川油58的生育期230天,抗倒伏能力强,抗菌核病能力最强,抗蚜虫能力一般。在四川盆地丘陵地区,稻田油菜品种可选择绵油11和川油58,旱地油菜品种可选择川油58。
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研究
2018年,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在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领域探明超千亿方大型页岩气田。针对埋深大于3500米的深层页岩气地质评价、钻完井和压裂难题,攻关团队解放思想、创新理论认识、深化资源评价、强化技术攻关,创新性提出了一项理论、四项配套技术:首次提出了海相深层页岩气“优质相带、适宜演化、良好保存”的“三元”富集理论;建立了深层页岩气综合岩性、电性、古生物等多参数地质综合评价技术;建立了深层页岩气地质工程双“甜点”地球物理学预测技术;建立了优快钻井与水平井轨迹优化控制技术;建立了控近扩远、提高裂缝和分簇改造有效性深层页岩气压裂改造技术。威荣气田提交了探明储量1247亿方,落实了产能建设新阵地。
蓬莱气区蓬深6井勘探
2021年7月5日,位于四川盆地绵阳市盐亭县境内蓬莱气区的蓬深6井正式开钻。2023年2月,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90025钻井队队长田清江带着钻井队40名队员一直打到地下8700米,发现还有气层,最终打到了地下9026米顺利完钻,只差100多米把灯影组地层打穿。蓬深6井的顺利完钻,为下一步四川盆地万米深井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蓬深6井实战探索的超小井眼钻井技术、抗超高温钻井液技术、精细控压技术、固井技术,为万米深井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蓬深6井的顺利完钻也极大深化了四川盆地演化历史的研究,为拓展油气万米深层新领域积累资料和经验,获取了四川盆地更多的油气资源信息,深化超深—特深层油气资源富集机理研究,推动四川盆地油气钻探向更深层发展。
三星堆遗址考古与研究
中国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三星堆遗址考古与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至2021年,指导四川省开展大规模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陆续发现三星堆古城、月亮湾小城、仓包包小城、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仁胜村墓地等重要遗迹,不断明确三星堆遗址分布范围、结构布局。考古工作者陆续在成都平原、重庆涪陵长江沿岸、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大渡河流域发现三星堆文化相关遗址,逐步廓清了三星堆文化分布范围,也揭示了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地区夏商文化的密切关系。此外,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平原发现以宝墩古城遗址、郫县古城遗址、鱼村遗址、芒城遗址双河遗址、紫竹遗址等8处长江上游新石器时代宝墩文化城址,以及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等成都平原商周时期重要城址,逐步探明三星堆遗址文化源流。
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
202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涪江流域遂宁段和涪江流域绵阳段开展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发现20多处旧石器地点,调查发现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等数百件典型石制品,展示了在涪江流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潜力。其中,位于射洪市香山镇家沟和田家湾两个地点的桃花河遗址,遗物丰富、地层堆积较好,但面临基本建设破坏,于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初步揭露了三期旧石器时代文化。三期文化自下而上,发展连续贯通,但又呈现出阶段性差异。此外,遗址也发现了数十件动物化石,初步判断有鹿、牛、马等大中型草食类动物。根据现有考古材料以及初步的文化因素分析,专家认为桃花河遗址的年代初步估计在距今20万年至5万年之间。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2008年,地处四川盆地的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震震中所在的岷山和邛崃山系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地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得灾区森林、草地受损,农田毁坏、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失稳。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在四川省山西省甘肃省等造成至少1221千米的生态改变。导致岩土裸露、河流断塞、地貌改观,严重影响了灾区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如导致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并形成了汶川、彭州市、绵竹等10余市县的生态破坏重灾区。
水资源缺乏、水污染问题
地处四川盆地的成都市存在工程性缺水、区域性缺水、水质性缺水、配置性缺水等问题,2017年,成都市平均降水量946.4毫米,与多年平均降水量964.0毫米相比,减少了1.82%;岷江上游来水减少10%;一些河流最小生态流量已不能满足多年平均流量10%至30%的生态基流要求,甚至出现断流或干涸。同时,成都市地表水水质总体呈现轻度污染。虽然成都全市共有242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运行,设计处理能力为357.6万吨/日,实际污水处理总量116546万吨。但废污水排放增加、河道排水口排污现象仍未彻底消除、黑臭水体等问题仍然存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形势十分严峻。
空气污染
由于四川盆地内污染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以及在不利气象条件和盆地的特殊地形共同作用下,客观降低了特定时段的环境容量,助推形成高污染,同时在高湿环境下会加快污染物二次转化。因此导致2016年四川盆地出现污染天气,涉及12个城市,一共出现73天污染,包括重污染3天,中度污染13天,轻度污染57天。2021年,四川盆地出现连片污染天气,涉及16个城市,主要污染区域为成都平原和川南地区,出现4次较为明显的区域性污染过程,污染程度以轻度到中度为主,部分城市有重度污染风险。一共出现53天污染。
环境保护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
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快速启动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后生态恢复重建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以自然修复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制定了生态系统修复、环境整治、大熊猫栖息地及自然保护区恢复、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四大类生态修复建设任务。重点从森林植被恢复、草地恢复、水土保持、核与辐射安全监测监管体系建设、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区域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企业治污设施恢复重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恢复、自然保护区恢复等方面落实灾后重建项目。2018年,各项灾后重建项目实施后,灾区生态环境恢复效果明显,448.87万亩震损林草全部得以恢复,灾区共完成人工造林133.35万亩、封山育林241.18万亩,39个重灾县的森林覆盖率指标已恢复或超越震前水平;地表水环境较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较好。
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2019年,为改善大气污染问题,四川省借鉴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控制成功经验,前期在成都平原地区8市统一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后期再根据成都平原地区灰霾、臭氧污染特征,分行业制定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落实环评会商机制,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在城市城区及近郊禁止新建、扩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对已建重污染企业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搬迁改造,对区域大气污染物主要传输通道上的待建高架源实施限批,已建高架源实施搬迁。同年,成都市地区在不利气候条件影响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到89.1%,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水环境治理
2020年底开始,以成乐高速公路扩容岷江特大桥项目、金马河堤防加固工程及成雅高速公路桥墩加固工程等为代表,多个涉水重点工程项目在金马河新津段相继开工建设。为防范由此产生的水污染问题,成都新津区生态环境局推动水环境治理实现省、市、县三级涉水污染源数据共建共享,实行动态管理、动态分析,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通过多维数据分析,新津生态环境局对影响管控区域水环境质量的事件及关键因素进行科学研判,对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及时预警、评估、处置,对短期管理手段和长期治理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使水环境质量管理更加精细、水环境污染治理更加科学。2022年年底,新津全域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防止了富营养化和出现水华现象,生物多样性的持续提升。
风景名胜
四川盆地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有青城山、钓鱼山、峨眉山等自然景观;三星堆遗址古遗址阆中古城、大足石刻等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千米处,是邓崃山脉的前山带,龙门山脉西南延伸部分,主峰海拔2434米,青城山集道教文化、古建筑文化、青城武功、青城易学、青城丹法于一山之中,是中国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143年,道教创始人张陵创教于青城山中,次年定居天师洞,立24治(教区),张道陵四世孙张盛后裔在龙虎山建天师府后,历代天师均要到青城山朝祖。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山内有全国最集中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始于晋,盛于唐,体现了中国西南民俗民风的特色。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十余座。其中,建福宫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1888年)重建。
钓鱼山
钓鱼山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弧形褶皱群的西南支脉,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处,平均海拔在91.22米至186米之间。钓鱼山得名于当地的一则民间传说:远古时代,三江洪水泛滥,逃到山上避难的灾民饥饿难耐,此时一位巨人从天而降,立于山顶巨石之上,手持长竿,从山下江水中钓起无数鲜鱼赈济灾民。人们感念巨人救命之恩,将山顶巨石称作钓鱼台,这座山也因此得名钓鱼山。钓鱼山三面江流环绕,仅东侧与陆地相连,巨大的钳形江流,构成了一道长约20千米的天堑,山岸陡峭、环境开阔。
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以“雄、秀、奇、险、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人类的瑰宝。早在公元1世纪,峨眉山就已出现佛教寺院,之后随着四周其他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长久以来积累了大量佛教文物、寺庙建筑、书画碑刻等历史遗存。位于峨眉山东麓的乐山大佛是一座依山凿成的弥勒佛佛造像,面向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处,通高70余米,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美誉。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人文景观
三星堆古遗址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历史,是在西南地区发现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保存有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得名于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由于遗址范围内马牧河南岸台地上分布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故名“三星堆”。20世纪30年代,三星堆遗址开始被发现。1986年,三星堆发掘两个“祭祀坑”,出土了青铜神树、大立人、纵目大面具以及大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继1986年考古工作后,三星堆遗址祭祀坑考古发掘工作于2020年9月6日重新启动。考古工作者对三星堆遗址深入调查、勘探与发掘,新发现6个“祭祀坑”。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对外揭晓,金面具残片、眼部有彩绘铜头像、青铜神树等重要文物。
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古代巴国古蜀国军事重镇。阆中市汉属巴郡,隋时改称阆内县,宋以后称阆中,历代多为州、郡、府治所,明末清初曾为四川省会20年,现存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近2平方千米,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院落100多个。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建筑群体,拥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春节文化之乡等多项殊荣。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十国、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大足石刻的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从世俗到宗教,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大足石刻被推介为重庆市十大文化符号之一。
相关文化
诗词文化
《成都府》
杜甫在四川盆地居住近10年,写诗近千首。其于49岁那年腊月进入成都,写下居住成都期间第一首诗《成都府》,诗词内容为: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该诗表达了杜甫举家远徙,历尽艰辛来到成都后,眼前展开的一个新天地,给了他新的生活希望,欣慰之感溢于言表。
《登锦城散花楼》
李白20岁左右连续3年到成都市游览,在这期间,他在成都写就《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区。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此诗通过对登楼所见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李白登楼的愉悦之情。全诗以时间为主轴展开描述,从朝光到暮雨,并且向四周扩散,东到长江三峡,南至双流县城。
历史典故
“天府之土”一语,文献中首次出现于汉末诸葛亮《草芦对》(也称《隆中对》)一文。文章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东晋著名史学家常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后世雅称“天府之土”为“天府之国”,“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
宗教信仰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源于四川盆地,初创于洪雅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成型于大邑鹤鸣山,兴盛于都江堰青城山。瓦屋山是中国蜀山、道教源点,是阴山,后山,向下,接地气,经纬度为北纬30°、东经103°左右,海拔2830米,南北长3375米,东西宽3475米,平台面积11平方千米,是中国的方山,不受干扰,易守难攻,也是华西雨屏,水源丰富。世间高人如黄帝老子张道陵等深知瓦屋山其中的奥妙,选择此地修行、休闲、创道、布道、升天。道教在四川盆地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开办了青城山道教学院等宗教院校。
影视作品
《话说长江》第四集“四川盆地”
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第四集“四川盆地”于2010年1月29日在央视网首播,节目介绍了长江流经的四川盆地的概貌。介绍了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物产丰富等情况,以及水利工程都江堰为成都平原做出的贡献。
《万物竞荣大相岭》
四川广播电视台出品,川台纪录片中心、中共雅安市委宣传部、中共荥经县委宣传部、中共汉源县委宣传部、四川广信天下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的自然人文纪录片《万物竞荣大相岭》于2023年5月22日在四川卫视播出,该片采用纪实的手法,讲述保护工作者宋心强、张冬玲深入处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雅安荥经、汉源县交界处的大相岭人迹罕至的角落进行野外保护工作,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故事,揭示他们热爱与守护大相岭的心路历程;并把镜头对准大相岭的生态秘境和万千生物,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实践贯穿其中。
参考资料
四川盆地及周围地区适宜草种.中国林业新闻网.2023-09-03
四川盆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08
四川盆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3-09-03
四川盆地地形条件对抗日战争的影响.抗日战争纪念网.2023-09-26
四川盆地.OSGeo中国中心.2023-09-02
李后强:“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9-08
四川省情地情之历史沿革.四川省情网.2023-09-04
《四川省志▪地理志》.四川省情网.2023-09-26
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国政府网.2023-09-28
“天府之国”,蜀道不再难.国家发展改革委.2023-09-08
重访钓鱼城:一段36年的守城传奇.《光明日报》.2023-09-07
大足石刻.中国政府网.2023-09-02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体介绍.青川县人民政府.2023-09-04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10
卧龙概况.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23-05-08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10
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2023-09-04
四川的强震及其分布.四川省地震局.2023-09-06
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中国人大网.2023-09-10
重庆市历史沿革——古代.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2023-09-06
四川盆地四千年.中科院地质地球所.2023-09-10
纪念辛亥革命|铭记保路运动中川农人.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2023-09-10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始末(四).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3-09-10
行政区划与人口.泸州市人民政府.2023-03-08
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3.63%.绵阳市委市政府.2023-10-22
激发巴蜀文化的时代活力.光明日报.2023-09-07
中国经典文化——巴蜀文化篇.向世界说明中国文化交流活动组委会.2023-09-07
四川盆地古代酒文化与重庆涂山窑黑釉执壶.《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2023-09-07
高铁从0公里到753公里 看重庆铁路的非凡十年.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9-07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的5次扩建.重庆市交通局.2022-11-06
筑梦向蓝,看泸州港十年蝶变.泸州市航务管理(地方海事)局.2023-04-11
春节我在岗│点滴坚守汇聚水运发展磅礴力量.泸州市航务管理(地方海事)局.2023-04-12
江家口水库累计完成投资20.65亿元.直播四川联盟.2023-09-28
重庆历史上的战争.印象重庆网.2023-10-22
督院街“成都血案”.成都日报 .2023-10-02
《四川省志· 军事志》.四川省情网.2023-10-02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效果明显.苏州市生态环境局.2023-09-07
四川灾后重建工作会启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9-06
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网站.2023-07-31
阆中古城.阆中市人民政府网站.2023-09-02
四川为什么有这么多信仰?.界面新闻.2023-09-10
四川宗教概述.四川统一战线.2023-09-10
话说长江 4 四川盆地.共产党员网.2023-09-07
目录
概述
命名
位置境域
历史变迁
地理特征
气候
气温
降水
日照
地质
地质构造
地层与岩性特征
矿产资源
地形地貌
高原
山地
平原、丘陵
水文
河流
地下水
土壤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动物
自然保护区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灾害
地震
滑坡
暴雨洪涝
大风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早期人类聚居点
隶属变更
人口
人口数量
民族
语言
宗教
道教
佛教
地区文化
巴蜀文化
酒文化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交通发展
蜀道
公路
铁路
航空
航运
水利建设
都江堰水利工程
江家口水库
军事活动
重庆战乱
魏灭蜀之战
明清农民起义
“成都血案”
抗日战争
科考研究
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油菜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研究
蓬莱气区蓬深6井勘探
三星堆遗址考古与研究
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缺乏、水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
环境保护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
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水环境治理
风景名胜
自然景观
青城山
钓鱼山
峨眉山
人文景观
三星堆古遗址
阆中古城
大足石刻
相关文化
诗词文化
《成都府》
《登锦城散花楼》
历史典故
宗教信仰
影视作品
《话说长江》第四集“四川盆地”
《万物竞荣大相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