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韩语:도가니)是由黄东赫、孔枝泳编剧,黄东赫导演,
孔刘、郑有美等主演的韩国剧情电影,于2011年9月22日在韩国首映。
该片取材自
韩国光州仁华学校性侵事件,从美术老师
姜仁浩的视角切入,讲述了他拨开重重迷雾,揭开校长等人长期虐待、性侵聋哑学生的真相,并为维护学生权益而奔走的故事。影片通过善恶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聋哑儿童受到校长、警察、律师、法官等相互勾结的特权阶层欺压、凌辱的社会现象,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现实意义。
《熔炉》在第32届韩国电影青龙奖上获得多项提名和最佳配乐奖,并在第48届
百想艺术大赏和第49届韩国电影大钟奖上收获多项提名荣誉。该片在韩国引发了观影热潮,吸引了467万135名观众观看。《熔炉》的热映引发了对光州仁华学校性侵事件的重新调查,后续更推动了韩国《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的颁布。
影片剧情
来自
首尔特别市的美术教师
姜仁浩(孔刘饰)到雾津的慈爱学堂聋哑学校任职,途中结识了人权组织成员徐幼真(郑有美饰)。
姜仁浩见到了聋哑学校的校长李江硕(
张光饰)和行政室长李江福(张光饰)。李江福向姜仁浩索要贿赂,单纯的姜仁浩一时没明白对方的意图。姜仁浩对教育充满热情,但孩子们都显得很冷漠,并且无意和姜仁浩交流。他觉察到了学生的异样,但教师朴宝贤和学校里的保安告诉他,聋哑学生多少都有点不正常。
姜仁浩撞见了朴宝贤虐待学生全民秀(白承焕饰),又发现了宿舍指导老师虐待女学生。他一面把聋哑学校学生的遭遇告诉了徐幼真,另一面也向李江硕和李江福反映了这个问题。
姜仁浩在课堂上和学生陈琉璃(郑仁絮饰)拉近了关系。徐幼真从学生金妍斗(金贤秀饰)那里了解到,聋哑学校的很多学生都遭到了校长和教师的性侵犯。姜仁浩和徐幼真展开调查,发现了聋哑学校内骇人听闻的恶行。
姜仁浩回到家中,见到了母亲和女儿。母亲劝他少管闲事,姜仁浩有点动摇和退缩。但当他再次看到遭受虐待的学生,还是决定站出来维护学生的权益。全民秀向姜仁浩倾诉了自己和弟弟遭朴宝贤性侵、虐待的经历,并说弟弟因此而丧命。
徐幼真向雾津市教育厅等部门反映了这些问题,却未能得到妥善处理。在媒体的曝光下,聋哑学校的校长李江硕被逮捕。但警察偷偷建议李江硕,找一个法官出身的新律师来做辩护。
因为
韩国法律界“前官礼遇”的潜规则,加之公检法均受贿包庇,在随后的庭审中,被告和证人多次说谎,不仅否认了罪行,还当庭羞辱被害人。几位被害学生的亲属,也因为收取了钱财而同意私下解决。最终,被告都被轻判,他们到酒店庆贺。
朴宝贤离开聚会回家时,在路上遇见全民秀。朴宝贤打算再次强暴他,全民秀持刀捅向朴宝贤,两人扭打在铁轨上。全民秀死命抓着朴宝贤,火车迎面驶来,两人同归于尽。
姜仁浩、徐幼真等人在路上为全民秀哀悼。警方认为他们在非法集会,又没办法和聋哑人士沟通,便以高压水柱强制驱散众人。姜仁浩在高压水枪的喷射下为全民秀呼喊,他随即遭到逮捕。
一年后,
姜仁浩收到了徐幼真的电子邮件,得知了抗诉最终被驳回的消息,和孩子们逐渐好转的近况。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故事由来
2005年,
光州市一所聋哑人学校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教师性侵学生事件。韩国作家
孔枝泳以此为蓝本,创作了小说《熔炉》。孔枝泳透露,创作小说《熔炉》的初衷不是博人眼球,而是希望这类问题能引起社会关注,起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小说《熔炉》围绕韩国关注度较高的社会事件展开,在大韩民族传统心理的基础之上,把“恨”情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宣泄,激起了读者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认同。
拍摄缘起
在片中出演教师
姜仁浩的演员
孔刘,在服役期间曾读过小说《熔炉》。那是在他晋升为兵长的时候,指挥官把小说《熔炉》送给他作为礼物。在他退伍前最后一次休假时,孔刘设法联系到作家孔枝泳,表达了想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意愿。退伍后,孔刘更主动向所属经纪公司提出了翻拍小说《熔炉》的建议。但经纪公司因题材敏感而没有采纳孔刘的提议。孔刘只好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甚至自掏腰包,这才促成了电影的拍摄。
幕后花絮
为了演好
聋哑学校教师这个角色,演员孔刘自学了手语表达的技巧。影片中,孔刘娴熟的手语体现出聋哑学校教师
姜仁浩的专业素养以及他对学生的亲和力。
导演
黄东赫认为,只有同样的社会弱势群体才能传达出影片需要的愤怒。所以在影片后半段的聋哑人集体抗议场景中,他特意请了一些聋哑人作为群众演员。
主题和亮点
意象设置
熔炉
作为影片的片名,“熔炉”极具象征意义。慈爱聋哑学校像是个小熔炉,社会则是个大熔炉。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在其中混杂交错并互相作用。有的人面对黑暗、罪恶时选择了沉沦,但也有人能够坚持同罪恶作斗争。所以在熔炉中,有人堕落成了渣滓,有人炼成了金子。
浓雾
导演把故事发生地设定在一个虚构的城市雾津。影片开头就是大幕弥漫的场景,男主角
姜仁浩接到的电话和路边的广告牌也都强化了当地雾浓这一气象事实。从影片的表意层面来看,浓雾
隐喻着罪恶和真相被遮盖,以及光明和希望的难求。
铁轨
影片开头,民秀的弟弟走在铁轨上,随后画面含蓄地交代了他在铁轨上自杀。随着剧情的发展,当民秀决定复仇时,他紧紧抓住侵犯自己和弟弟的老师,在铁轨上和他同归于尽。在这里,铁轨寓意着民秀仇恨的开始和结束,给无从审判的罪恶提供了一个出口。
现实主义
人物形象塑造
影片的男主角
姜仁浩,是勇敢保护聋哑学生,带领他们维权的“斗士”。但姜仁浩的人物形象却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他身上也没有任何“主角光环”。姜仁浩的妻子早逝、女儿患病。他自己的事业也不顺利,通过社会关系才谋得这个教师职位。可以说,姜仁浩就是一个社会中的普通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自身也很文弱的普通人,却担负起了维护正义的职责和使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姜仁浩在为学生争取权益的过程中并非一往无前、无所畏惧,而是也有过疑虑和动摇。也正是他的疑虑和动摇,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更为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物形象。
社会问题意识
影片《熔炉》改编自同名小说,而小说《熔炉》是以2005年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的性侵事件为蓝本创作的。为了强化影片的社会现实性,导演不仅还原了聋哑学生被性侵的场景,还安排了真正的聋哑人扮演“法庭戏”中的听审团。通过对聋哑学生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呈现及对其承受苦难的关注,影片批判了社会的不公。
《熔炉》对于社会不公的批判,不仅在于表现了聋哑学生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到了庭审环节,“熔炉”才刚开始。影片展示了犯罪者与当权者的相互勾结、沆一气,让观众看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和现行法律体系的缺陷。它的关注点已经超出了性侵犯罪事件本身,而上升到该如何为罪犯量刑,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等社会层面。
戏剧化的真实
现实主义电影通常以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依据,来推动情节发展,并按照生活原本的原貌揭示出其内在意义。从影片《熔炉》的叙事线索来看,它的重心在于
姜仁浩老师努力救助遭受恶魔侵犯的孩子,帮助他们摆脱“熔炉”、维护自身的权益。但姜仁浩老师的行为又都来自于可怜无辜的孩子们。也就是说,聋哑孩子们构成了姜仁浩老师所有行为动作的内在动力。这样看来,影片实现了一种的戏剧化的真实。
悲剧意味
悲剧冲突
《熔炉》的悲剧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教师姜仁浩与校长李江硕的冲突,这代表了安分守己的普通人与掌握强权的权贵的冲突。其次,被侵犯的聋哑学生和以校长为代表的侵犯者的冲突,这是受害者和施暴者的冲突,也构成了影片的悲剧核心之所在。再次,法律体系和受害者的冲突,这揭露了司法系统的不公平,揭露出了社会的黑暗面,为影片的悲剧意味注入了社会内涵。
悲剧美学
悲剧具有“净化”功能,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宣泄,在超脱个人痛苦与烦恼的基础上体会到一种解脱的快感。就《熔炉》而言,它并没有一味沉浸于悲剧的感伤,而是通过对悲剧的表现,传达出了一种反抗不公平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它还唤醒了大众的反抗意识和社会的反抗力量,为社会发展补充了奋进向前的动力。
原声音乐
(原声音乐信息来源)
荣誉奖项
影视荣誉
制片与发行
上映信息
反响与评价
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院线票房统计网公布的数据显示,《熔炉》在上映之后10天内便突破了200万观影人次的纪录。韩国观众称:“这是一部引起公愤的影片,但不得不看。”该片曾连续三周登顶韩国票房榜,并创下韩国电影史上“19禁”影片突破300万观影人次的最快纪录。最终,《熔炉》的观影人次达到467万135人次。
在引发观影热潮的同时,《熔炉》更在韩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网络上出现了百万人签名,要求重新调查
光州市仁华学校性侵事件的请愿活动。在舆论的压力之下,韩国政府启动了对案件的重新调查,关闭了涉事学校,此前被判缓刑获释的一名63岁涉案人员也被改判12年有期徒刑。后来,
韩国国会又高票通过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该法案强化了对残障人士和儿童的保护力度,也加强了对性侵儿童和残障人士犯罪的处罚力度。因为《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因电影《熔炉》而诞生,所以它又被称为“熔炉法”。
《熔炉》在中国也广受好评。截止2022年9月24日,该片在豆瓣获得9.3分的评分,位列“豆瓣电影Top250”第20名。
西方媒体和影评界对《熔炉》的关注度不高。截至2022年11月2日,该片在烂番茄网(Rotten Tomatoes)上仅仅收到了4条专业评论。影评人麦琪·李(Maggie Lee)在《好莱坞报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评价该片:这部电影揭露了社会不公正,但它对道德败坏场景的展现仍令人不安。《
西雅图时报》(
西雅图 Times)的影评人汤姆·基奥(Tom Keogh)则指出:《熔炉》的优点肯定胜过了缺点,但充斥其中的比喻其实和故事无关。
大众评分(数据统计时间2023年11月13日)
经典台词
徐幼真: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