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长篇小说
《霍乱时期的爱情》(西班牙语: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 ,英文名: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5年。该小说讲述的故事是,一对情侣在青年时期相爱,但因为二人身份地位的不同、对爱情的理解不同,而一别两宽。后二人经历了各自不同的爱情生活和人生轨迹,懂得了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目标。最终在年迈之际,两个人再次走到一起,并且买下一艘船,在船头上挂上标志霍乱的旗子来免受其他人的干扰,二人决定永远泛舟于江海,永不分离,相伴终生。它被评论家称为“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自己父母的爱情故事为基础,结合年迈老人遇害的新闻,创作出了这部举世瞩目的爱情小说。这本书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死亡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20年代初拉丁美洲地区的种种风貌,探索民族本身、社会本身、人性本身的个性内容:落后与贫穷以及霍乱时期对于人们的心灵重创,表达出他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于人类大爱的呼吁和渴求。
成书背景
内容取材
马尔克斯说:“年轻人的爱情,我从父母身上看懂了;而老年人的爱情,我从那对老人身上看懂了。”这句话,点明了该书写作的两大创作灵感:一是马尔克斯父母年轻时候的恋爱故事;二是有关一对老人的新闻报道。
1984年12月13日,马尔克斯的父亲去世。当马尔克斯看到父亲去世,母亲悲痛万分的样子时,他开始关注爱情和死亡。于是,他将他父母之间的爱情故事作为小说前半部分的故事框架:马尔克斯的父亲名叫埃利希奥,曾是一名电报报务员,虽然曾经就读于医学院,可以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家境和命运,但由于家境太过贫寒,只能辍学来赚钱养家糊口。后来经神父的推荐,他被送至尼古拉斯上校家中,结识了上校的女儿路易莎,也就是马尔克斯的母亲。
虽然二人的相识是源于上校父亲,但是相互熟络却是来源于一场误会,路易莎误认为埃利希奥将要结婚,所以在宴会上与埃利希奥打趣,路易莎称埃利希奥为“教子”,埃利希奥称路易莎为“伴娘”。而正是因为这场误会,拉近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距离,爱情的种子悄悄萌芽。由于二人身份地位之间的悬殊,所以也经历过多方面的阻挠,其爱情经历也多为波折。不过,最终二人还是修成了正果。
而小说后半部分的内容,灵感则是来源于一则关于两个死于非命的美国老人的新闻:这对快80岁的老人每天都按照同一个活动表来行动,被杀那天二人乘船出去游玩,没想到却遇到船工打劫,最后二人被人用船桨活活打死。马尔克斯根据这则新闻,编写了阿里萨和费尔明娜在船上度过余生的浪漫故事。
创作过程
《霍乱时期的爱情》不仅承载了作者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同时也是献给自己妻子梅赛德斯的一部小说。
在整本书写的过程中,由于这是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所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所以马尔克斯不仅要创作,还要去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因此,他不得不先暂停自己的写作。但当他继续创作,却发现之前创作的内容自己并不满意,于是,马尔克斯重新进行创作和书写。
其他背景
作者在目睹了霍乱以及自由党和保守党多年的纷争为平民所带来的的灾难,他深深的感知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孤独和对爱的深切渴望。在无力改变社会现状之时,唯有通过谱写爱的颂歌才能治愈人们久经创伤的内心。这本书之所以称为“霍乱时期”,不仅仅是指拉丁美洲时期曾经的霍乱流行病,更重要的是,在西班牙语中,“霍乱”也有狂热的含义,一语双关,正好与书中所讲述的爱情故事产生对照。在创作中,作者摒弃魔幻现实主义,而投身于现实主义的书写,则是由于作者从福楼拜等作家的作品中汲取了单线叙述的创作经验,而用这种叙述方式来讲述一个19世纪发生的爱情故事,更为恰当。在创作内容上选择讲述老人的爱情故事,也受到了川端康成睡美人》的影响。
内容情节
故事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哥伦比亚北部港口城市---卡塔赫纳的爱情故事,从小镇上一个名叫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的流亡者自杀开始讲述的,他因为战争而残疾,后流落到这个镇上,成为一名儿童摄影师。因为象棋,他与乌尔比诺医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正是因为二人的关系,德圣阿莫尔才让乌尔比诺医生了解了他那段不为人知的爱情。当乌尔比诺医生去探寻德圣阿莫尔秘密的情人时,才知道这名女士是曾向他求诊的一名女士,并且她早已知道德圣阿莫尔离世的事情,并且也表示对他因为害怕衰老而选择自杀这件事情表示理解。
德圣阿莫尔的葬礼没过多久,乌尔比诺医生因为捕捉鹦鹉目也命丧黄泉。乌尔比诺医生的妻子费尔明娜也就成为了寡妇,这时她昔日的恋人佛洛伦蒂诺·阿里萨再次向她表白,希望能够重拾年少时的恋爱时光。
年轻时的费尔明娜美丽聪慧,生活在只有父亲和独身姑母的富裕家庭中,枯燥又乏味。而当穷小子电报员阿里萨来到她的生活中,每晚为她演奏的小提琴、周日望弥撒时的“偶遇”、频繁的情书交换,这些都激起了一个孤独女孩的好奇心与占有欲。而当一心想让女儿嫁进名门贵族来提升社会地位的父亲听说自己的女儿爱上了这样的男孩,便将费尔明娜送至相隔甚远的亲戚家中,企图斩断他们之间的关系。但二人通过电报往来,感情更加亲密。通信两年之后,费尔明娜的父亲知道了他们两人关系更加亲密,于是决定让她出去旅游,忘记过去的事情。可费尔米纳仍一直都沉浸在幻想的、诗意的爱情中,所以,当她四年后旅游回来,见到阿里萨颓废的样子后,大失所望。一封分手信,使得阿里萨一蹶不振。从此之后,阿里萨便开始了他的荒唐游戏,先后和621个女人发生了不同的情欲关系;而费尔明娜嫁给了乌尔比诺医生,虽然乌尔比诺医生在二人婚姻期间,出轨别的女性,但是他们仍旧维系着自己的婚姻,平淡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历经了半个世纪,费尔明娜和阿里萨最终走到了一起,虽然二人都已经苍老,但是并没有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费尔明娜不希望船上有人认出来她,阿里萨便将船买了下来,并以霍乱的名义驱赶了船上的其他乘客,让整条船只属于除了船长、船员的他们二人,并让这艘船“一直走”、实现“一生一世”的命令。
人物角色
佛洛伦蒂诺·阿里萨
费尔明娜的初恋男友,他工作认真负责,颇有才华和智慧,富有浪漫情调。他不仅掌握着当时最新的电报系统,还能演奏小提琴,跟着时髦的音乐翩翩起舞,情意绵绵地背诵和书写诗篇,因此很受年轻人们的欢迎。他痴情于费尔明娜,虽然他曾想通过荒唐的情欲追逐来妄图替代费尔明娜在他心中的位置,但是无人可以替代她的存在。直到乌尔比诺医生去世,他也让费尔明娜感受到了他历经沧桑后的成熟,最终二人“沧海度余生”。
费尔明娜·达萨
阿里萨的初恋女友,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的妻子。她乖巧懂事,外表美丽,自尊心强,勤俭持家且聪明贤惠。年少时和阿里萨相爱,但更多的是对阿里萨的好奇和同情。但随着后来看清了阿里萨自身的忧郁和懦弱的气质,她果断放弃了阿里萨,投向了勇敢而又坦率的乌尔比诺医生的怀抱。后来,费尔明娜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决定接受阿里萨,并相伴度过最后的时光。
胡维纳尔·乌尔比诺
费尔明娜·达萨的丈夫。他有学识、有地位,是费尔明娜父亲所欣赏的;他真诚坦率、胆大心细,这是费尔明娜选择他的原因,即便乌尔比诺知道费尔明娜并不爱他,但是他依旧爱着费尔明娜。后来二人结婚,虽然经历了争吵和出轨,但是最终还是相携到老。最终,因为捉捕逃脱牢笼的鹦鹉而摔死。
主题思想
作为“爱情的百科全书”,该小说展现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模式,其中,按照小说叙事线索进行分类和这些爱情模式,体现以下三大主题思想:
爱情中灵与肉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既否定费尔明娜有性无爱的婚姻,也否定阿里萨在追求费尔明娜过程中的肉欲放纵。在创作初期谈及这本小说内容时,作者提到:“一对只有20岁的青年男女陷入热恋,却因为太年轻而无法结婚;当他们到了80岁,又因为年纪太大而无法结婚。”可见,该小说的主题更看重“灵”而不是纯粹的“肉”。即二人在年轻时因为青涩,将爱情建立在想象之上,仅停留在内心的狂热而分开,二人历经沧桑后,感受到两个人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而重聚。因此,作家摒弃仅追求肉而放弃灵的爱情模式。哪怕重聚之后,二人并不能摆脱世俗的眼光而结为夫妻,但是却没有什么能够再将二人拆散了。
在该小说中,通过人物来展现灵肉关系的也不仅仅只是阿里萨这一个角色,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的爱情故事也体现了“灵”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德圣阿莫尔另一半之口,才将这场秘密爱情展现在读者面前;也通过对德圣阿莫尔死亡的理解和认识,体现出隽永的爱情会突破死亡的界限。
对父权制的讽刺批评
作者曾在创作之时就与读者们说:“要小心点,不要落入我的陷阱。”他看似编写了浪漫、充满理想化的异性恋故事,背后却暗含对拉丁美洲父权制的批评和对传统拉丁美洲男子气概的叙事,并展现它对浪漫爱情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一负面影响不仅仅是费尔明娜父亲的“棒打鸳鸯”,其中也包括费尔明娜的丈夫乌尔比诺医生作为丈夫这个身份所展现的傲慢和无礼。从这一角度而言,费尔明娜的婚恋选择是臣服于父亲暴力和乌尔比诺的权力以及地位,再加上缺乏自我意识、社会环境对于女性要求的引导,最终糊涂地走向了无爱的婚姻。而在故事结尾,费尔明娜选择和阿里萨的漂流,则是对父权制的反抗。并且,作者将这一情节设定为结局,是通过与社会隔绝的方式来表现一生与父权制斗争的高潮,并由此来宣告拉丁美洲父权制的失败。
死亡和衰老
在小说的最初,通过德圣阿莫尔的死亡引出了乌尔比诺的死亡观,而小说的最后让费尔明娜和阿尔萨这两个老人泛于江海之上,践行”一生一世“的承诺。而他们的这一选择无不是体现着”爱即是永恒,可以超越年龄和死亡“的主题。这些内容无不是体现着马尔克斯自己对死亡和衰老的认识。马尔克斯在采访中提到:“我从未认真探索过衰老、年龄、死亡、爱和性,这是我这本书(即为《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所要处理的问题。”由此,这部书中也展现了各种的死亡观以及对待衰老的不同态度。而通过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倾向,则是呼吁要对老年人进行人性化的理解。
艺术特色
叙事风格
在叙事风格上,作者摒弃了魔幻现实主义,通过现实主义的书写,不仅将拉丁美洲的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也表现出他在描写爱情这方面的深厚功底。在小说情节安排的布局上,作者环环相扣,不断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没有给读者阅读的疲惫感。从第三章开始,小说的叙述方式不再是单线叙述,而是多线并行,将费尔明娜的新婚生活和阿里萨的情欲生活和个人生活开始交叉叙述,直到最后一章,多线并叙又回归到单线叙述,寓意着小说走入尾声。通过这样的叙事风格,相互补充,相互映衬,诠释了只有融合了婚姻的平淡和爱情的冲动,才能突破死亡和衰老。正与在小说的开头德圣阿莫尔的秘密情人所表达的爱情观点形成了呼应。
人物描写
在描写人物时,作者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描绘他们能反映其精神面貌的身体外貌,展现人物的独特面貌和精神。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作者的描写直接细致,通过人物的行动暗示心理。
虽然小说中叙述的人物很少,仅有三十个,但是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并不因为小说中描述的时间跨度大而感觉捉襟见肘。相反,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三个人的爱情和生活的波折展现出来,使得其他功能性人物更好的服务于主要角色,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并且再通过情节展现功能性人物自身独特的性格特点。作者也通过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其性格特征:越老越像孩子的乌尔比诺,深沉、迟疑的费尔明娜。
语言特色
作品文风朴素写实,行文中也流露出戏谑的风味,人物之间的对话很少。作者细致的对各种场面进行生动描写:触目惊心的霍乱之患、饱受内乱之苦的加勒比地区。。整本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是丰富多样的,尤其是作者对性爱的描写更是丰富多彩,通过这些描写,展现了人类性事的复杂面貌:既有激情澎湃的,也有充满柔情的。
作品影响
作为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该作品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先是由在西班牙墨西哥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智利、波多黎哥、多米尼加共和国美国南部纽约西班牙语市场发行,后由拉巴莎所译的英文版在美国发行,该小说拥有法文版、意大利文版、日译本、荷兰语译本、瑞典语译本等译本。2012年由杨玲翻译的中文版小说在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这部小说的问世,同时也鼓励了其他的学科立足于本小说的文本内容,丰富其学科内容。例如心理学、医学、老年学等,都有根据本小说的文本内容进行相关学科研究的论文专著。
相关作品
2007年,由迈克·内威尔执导,贾维尔·巴登、乔凡娜·梅索兹殴诺、本杰明·布拉特主演,是通过该部小说改编的同名小说的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电影上映。
在美国情景喜剧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第一季的“牛奶”一集中,这部小说被提到是该剧主角泰德·莫斯比的最爱。
在《丽莎的对手》(《辛普森一家》第六季第二集)中,玛姬·辛普森正在阅读《水手病时期的爱情》。这个名字正是脱胎于《霍乱时期的爱情》
在《绯闻女孩》的《纽黑文可以等》(第二季,第六集)这一集中,耶鲁大学的乔丹问内特对这本书的看法。然而,他从未读过这本书。
在克里斯·洛克的电影《业内前五》中,罗萨里奥·道森引用了这部小说的话,在谈到她最喜欢的作家时,她说:“多情和无情都一样惨。”。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霍乱时期的爱情》销量有所增加。
2020年电视剧《新冠时期的爱情》的标题改编于根据这部小说标题,用导致当今大流行的冠状病毒疾病取代了“霍乱”。[25]
作品评价
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纽约时报》
百年孤独》是君临天下的味道,那是天才之作;而《霍乱时期的爱情》展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是生活之作。——余华
《霍乱时期的爱情》既无《百年孤独》中那种激烈而梦幻的诗歌,也没有《族长的没落》(The Autumn of the Patriarch)那种狂热的幻觉。加西亚·马尔克斯并未采取过去常用的手法,运用神话与梦境来照亮一个民族的想象生活,而是展示了平凡中怎样包含了不平凡,呈现一对被人遗忘甚至是平庸的生命中如何可以容纳宏伟而永久的激情、以及容纳这激情全部的高度与深度。结果是一部丰富而宏阔的小说,其叙述的力量只有其想象的宽阔方可与之媲美。——角谷美智子
如若没有在这条河上的航行,就没有爱情可言,而正是逆着这条河的水流,那奋力回归的努力才会值得尊重和铭记:这样航行的最好产物就是那些把我们破损不堪的灵魂归还给我们的作品,而这其中不可置疑地包括这部炫目且令人心碎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托马斯·品钦
目录
概述
成书背景
内容取材
创作过程
其他背景
内容情节
人物角色
佛洛伦蒂诺·阿里萨
费尔明娜·达萨
胡维纳尔·乌尔比诺
主题思想
爱情中灵与肉之间的关系
对父权制的讽刺批评
死亡和衰老
艺术特色
叙事风格
人物描写
语言特色
作品影响
相关作品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