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
学名:Triadica sebifera (Linnaeus) Small),又名木子树、桕子树、腊子树、米桕等,
大戟科(Euphorbiaceae)
乌桕属(Triadica)落叶乔木。乌桕在世界分布于
日本、
越南、
印度等地;
欧洲、美洲和非洲亦有栽培。在中国主要分布于
黄河以南各省区,北达
陕西省、
甘肃省。乌桕生于海拔800米的旷野、塘边或
疏林中,喜温暖湿润,喜阳光。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抗病虫害能力较强。不耐严寒、不耐久荫。。
乌桕高可达15米,各部均无毛而具乳状汁液。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枝广展,具皮孔。叶互生,纸质,全缘;中脉两面微凸起。花单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顶生
总状花序,
花梗纤细,向上渐粗;
雄蕊2,花丝分离。
雌花花梗粗壮,子房卵球形。
蒴果[shuò guǒ]梨状球形,成熟时黑色,种子扁球形,黑色,外被白色、蜡质的
假种皮。
乌桕树形优美,叶色富有变化,既可观形,也可观叶,在园林绿化上被广泛应用。其木材可制作家具、农具。其叶可作为染衣物的黑色染料,并可提取胶。其白色的蜡质层溶解后可制肥皂、蜡纸、金属涂擦剂等;种子油可制漆,可作为涂油纸、油伞的涂料。同时,乌桕根皮、树皮、叶,种子均可入药,其味苦,性微湿,有毒,可泻下逐水,消肿散结。乌桕于18世纪末期被引种入美国后迅速在美国南部地区蔓延并形成了严重的入侵,被
得克萨斯州农业部列为“
有害生物”、入侵树种名单中,禁止输入。
历史记载
乌桕的名称和相关记述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郭璞的《
玄中记》和
北魏贾思勰[jiǎ sī xié]的《
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中记载:“乌臼(即现在的乌桕),《
玄中记》云:‘荆、扬有乌臼。’其实如鸡头,之如胡麻子,其汁味如猪脂。”《齐民要术》作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北方农业种植经验与技艺的综合性农业书籍,即便乌桕未直接列于其中,也可见乌桕当时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另外,《新修本草》中“树高数仞,叶似梨、杏,花黄白,子黑色。”,《本草衍义》中:“乌桕叶如小杏叶,但微薄,而绿色差淡,子八、九月熟,初青后黑,分为三瓣。”均对乌桕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记载。
形态特征
乌桕为乔木,高可达15米,各部均无毛而具乳状汁液。
茎
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枝广展,具皮孔。
叶片
叶互生,纸质,叶片菱形、菱状卵形或稀有菱状倒卵形,长3-8厘米,宽3-9厘米,全缘;中脉两面微凸起,侧脉6-10对,网状脉明显;叶柄纤细,长2.5-6厘米,顶端具2腺体;
托叶顶端钝,长约1毫米。
花
花单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顶生
总状花序,
雌花通常生于花序轴最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数
雄花着生,雄花生于花序轴上部或有时整个花序全为雄花。
花梗纤细,向上渐粗;
苞片阔卵形,顶端略尖,每一苞片内具10-15朵花;
花萼杯状,3浅裂;
雄蕊2,花丝分离。雌花花梗粗壮,苞片深3裂,裂片渐尖,基部两侧的
腺体与雄花的相同,每一苞片内仅1朵雌花,间有1雌花和数雄花同聚生于苞腋内;子房卵球形,3室,
花柱3,基部合生,
柱头外卷。
果实与种子
蒴果梨状球形,成熟时黑色,直径1-1.5厘米;具3种子,分果爿[pán]脱落后而中轴宿存;种子扁球形,黑色,长约8毫米,宽6-7毫米,外被白色、蜡质的
假种皮。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在世界分布于
日本、
越南、
印度、中国等地;此外,
欧洲、美洲和非洲亦有栽培。
中国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
黄河以南各省区,北达
陕西省、
甘肃省。
生长习性
乌桕生于海拔800米的旷野、塘边或
疏林中,喜温暖湿润,喜阳光。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抗病虫害能力较强。不耐严寒、不耐久荫。在中国黄河以南年平均气温15℃以上,年降水量700mm地区均可生长。花期4-8月,果期10-12月。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在11月种子成熟,果壳开裂时进行采种与播种。为确保乌桕种子的采集质量,应选择立地条件良好,生长旺盛的优良母株采种。播种采用育苗移栽法,将树上采下的种子进行脱蜡处理,用热水浸泡后不停搅拌种子使其蜡皮脱落,再搓洗干净。播种前种子要用
辛硫磷乳油喷拌。2-3月时按一定行株距播种并覆土,接着轻柔浇水,使苗床时刻保持湿润的状态,尽量少让种子暴露在空气中。出苗后进行松土除草,追施
硫酸铵或人尿粪,翌年按照一定株距定植。
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的
接穗选取优良品种一年生枝条,或采种时枝条连同果穗一同剪下后沙藏处理。
嫁接使用芽接法或穗枝接法。
栽培技术
采种
采种时间以11月下旬果壳脱落种子裸露时为佳,选择晴天进行才中,将薄膜铺在树冠下,用竹竿或高枝剪敲打树枝,收取落地的种子。采集后进行脱粒与筛选,放置于干燥通风的室内储藏,注意防止发热和
鼠害。
栽培要点
乌桕栽培时以
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土或
壤土为宜,播种前的上一年秋冬需对土地进行深耕处理,用
硫酸亚铁进行消毒。同时也要施用底肥,可采用农家肥,并用复合肥加以补充,最后将土地耙成均匀细腻的苗床再进行栽培。
田间管理
幼苗期定期松土除草,及时追肥,冬季施
厩肥或堆肥,同时对肥料的浓度进行控制,防止烧苗现象发生。移栽过程中,需要避免
根状茎悬空,以免影响到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而出现死亡的情况。整枝修剪为伞形树冠,以“强树弱剪,弱树强剪,内膛强剪,外围弱剪”的原则修剪树形,利用潜伏芽,可进行老树更新。
病虫害防治
病害
乌桕主要的病害为立枯病,可施用
硫酸亚铁粉剂与土壤进行消毒,或在播种时用
多菌灵或
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喷洒防治。
虫害
为害乌桕的主要害虫为
刺蛾科、
大窠蓑蛾、乌桕毛虫、乌柏
卷蛾等,可用
除虫脲[chú chóng niào]、蔬果净、
BT乳剂等防治,大蓑蛾还可通过人工摘除结合剪枝的方法进行防治。乌柏卷叶蛾可喷洒
辛硫磷乳油防治。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乌桕木材白色,纹理细致,材质坚韧,不翘不裂,可制作家具、农具。其叶可作为染衣物的黑色
染料,并可提取栲胶。其白色的蜡质层溶解后可制肥皂、蜡纸、金属涂擦剂等;种子油可制漆,可作为涂油纸、油伞的涂料。
油用价值
乌桕的种子含油量可达50%,种子油可用以制作油漆和
油酸的原料,并作为机械润滑油、
彩釉玻璃、化妆品、蜡纸的原料。但油中含有毒素,无法食用。
观赏价值
乌桕树形优美,叶色富有变化,既可观形,也可观叶,为中国
皖南的乡土树种和彩叶树种,在园林绿化上被广泛应用。
药用价值
乌桕的根皮、树皮、叶,种子均可入药。其味苦,性微湿,有毒,可泻下逐水,消肿散结,解蛇虫毒,主治水肿、大小便不通、毒肿、
湿疹、藓、毒蛇咬伤等。在现代临床医学中,乌桕根可治疗血吸虫病与肾变性综合症。
物种危害
18世纪末期,为了发展本地的
蜡烛、肥皂等工业,1772年乌桕被
美国农业部门
外来物种引进部门引种至美国
佐治亚州,随后在1865年被引入
佛罗里达州,1900年被引入路易斯安纳州与
得克萨斯州。乌桕在美国当地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开始逐渐取代当地
植被,阻止其他植物和草获得足够的光照或空间,迅速在美国南部地区蔓延并形成了严重的入侵,导致了
物种多样性的下降,影响了当地的
生态环境而被德克萨斯州农业部列为“
有害生物”、入侵树种名单中,禁止输入。
乌桕之所以能够入侵美国,主要与入侵地乌桕“地上优先”的资源分配策略和低抗性、高耐性的进化选择有关。
美国一直以来在寻找各种防止乌桕肆意蔓延的方式,如为了减少种籽留存在树上的数量,将其从树上采下;在乌桕的
栖息地放火烧,可以暂时控制其长势;将
除草剂涂抹在树的基部以抑制树桩的萌芽等等。
相关研究
乌桕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入侵机制与
生物防治研究与油用价值研究。
在入侵机制研究方面,罗来聪等人以本地和入侵地种源不同
种群乌桕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细菌和真菌对不同种源乌桕生长的影响,对乌桕成功入侵机制进行了揭示,为有效预防与管理
入侵植物提供理论参考。黄伟等人比较了在不同竞争强度胁迫下对专食性昆虫和广食性昆虫取食危害的应对策略,揭示了乌桕成功入侵美国的原因,对于指导入侵植物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油用价值研究上,王文静等人研究了
超声波辅助提取乌桕籽油的工艺条件,将乌桕籽有提取率提升至36%,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刘伟提出以乌桕梓油为原料,利用环氧化构建侧链型植物油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体系的策略,为高效制备生物基
天然橡胶提供了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