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和(1903-1971)是
宁海县桑洲村人,曾用笔名王清溪。他是一位校长,1918年毕业于县正学小学堂,后转学上海麦伦书院英文系,1926年夏毕业。他与
上海大学社会系毕业班学生蒋如琮一起发起组织“宁海旅沪同学会”,并号召宁海旅宁、沪、杭、甬青年返乡,举办“消夏社”,商讨振兴家乡教育事业的具体办法。王育和参与发起工作,各地青年陆续回宁海,首先开设补习班,然后于9月组建
宁海中学,推章广田为校务主任,招收学生百余人。王育和留校任教。同年10月,由学校内党员蒋如琮、范金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
王育和,原名王乘中,曾用笔名王清溪。1918年毕业于县正学小学堂,翌年至上海哈同中学读书。因中途学校停办,遂转学上海麦伦书院英文系,1926年夏毕业,会同
上海大学社会系毕业班学生蒋如琮发起组织“宁海旅沪同学会”,并号召宁海旅宁(南京)、沪、杭、甬青年暑期返乡,举办“消夏社”,商讨振兴家乡教育事业的具体办法。王育和参与发起工作。7月中旬,各地青年陆续回
宁海县,首先开设补习班,然后于9月组建
宁海中学,推章广田为校务主任,招收学生百余人。王育和留校任教。同年10月,由学校内党员蒋如琮、范金镳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
蒋如琮、范金镳领导的宁海中学党支部,是宁海县第一个党组织。王育和入党后,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改革教育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四·一二”政变后,反动势力猖,王育和遭当地政府通缉,去
上海市避难近半年,于1928年2月重返宁海中学任教。此时,
柔石已委任为
宁海县教育局长,正着手宁海中学新校舍的集资、兴建工作,王育和协助募捐,四处奔波。当年5月,宁海共产党组织发动的“亭旁暴动”失败,宁海中学党支部暴露,学校被迫解散,王育和再度赴沪避难。
在沪期间,先在宝山罗店中学任教,后搞翻译,并参与“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一些工作,当时“左联”出版的《浮士德与城》、《丹麦短篇小说选》等东欧、北欧的作品,大都由柔石译成,由王育和帮助校阅。王育和还以王清溪的笔名,单独翻译出版小说《小孩》。
柔石被捕后,王育和四处奔走,设法营救,终因国民党政府注重此案而无法为其开脱。柔石在狱中写给鲁迅先生的几封信,都是由王育和代为转交的。柔石牺牲后,王育和又替柔石的家人发起募捐,并将所保存的柔石遗稿转交鲁迅先生。此后患病数年,于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暴发时离沪回乡。
王育和回乡后,即去天台大公中学(上海内迁)任教,并组织学校进步师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学校被国民党政府勒令停办后,又辗转
黄岩区、
温岭市各县中学任教。1946年,应原大公中学同事戴介民之邀,再去
上海市建承中学任教,并协助上海党组织的外围组织“上海市中等教育研究会”工作,发动进步师生,配合解放军解放上海。1949年7月,王育和回
宁海县,受党的指派,接管
宁海中学,任校长。后又调任
浙江省天台中学校长。不数年肺病复发,身体日衰,1964年退休回家,1971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