貅(pí xiū),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凶猛威武的神兽,“貔”为
雄性,“貅”为
雌性。貔貅又名天禄、辟邪、百解,来源与古代人们的信仰相有关,明代周祈《名义考》卷十中提到,貔貅因为能够驱除不祥而被称为辟邪,因为能够招来财气而被称作天禄。在南方,人们多称其为貔貅,在北方则多称辟邪。
貔貅根据角的数量分为三种,独角者称为天禄, 两角者称为辟邪,无角为桃符。现在的貔貅工艺品多以一角为主,并统称为貔貅。
貔貅形象诞生于
春秋战国时代的部族图腾,后又被广泛用以代指军队、士兵。貔貅还被作为镇墓兽出现在
东汉之后的帝王陵墓,或宦官的坟前。现代,貔貅被赋予了旺财守财的信仰功能,摆放、佩戴相关工艺品已经是一种风水文化。
名字起源
貔貅最早在先秦时就有记载,《逸周书·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
《
海内十洲记》上记载:“聚窟州有辟邪天鹿。 ”
孟康在《汉书·西域传》中对“
乌弋山离国有桃拔、狮子、
犀牛”的注释称: “桃拔,也叫符拔,长相像鹿,有尾巴,一个角的叫
天鹿,两个角的叫辟邪。”天鹿、辟邪可能是一种像鹿一般长着犄角的动物。“天鹿”应为其本名,概因“鹿”“禄”二字音似而转为“天禄”,满足古人对“禄位”的期许。“天禄”相传是为帝王守护财宝的,是皇室的象征。
“
玉貔貅”作为石兽之名最早见于公元前40年《急就篇》:“射鬾辟邪除群凶”,(唐)
颜师古对其进行了解释:射鬾、辟邪都是神兽的名字,辟邪的意思是能够辟御妖邪。“辟邪”是因貔貅凶猛,能吞食恶兽
邪灵而得名。
历史发展
貔貅,最早是作为远古社会部族图腾而出现。
春秋战国时代,貔貅的猛兽面目就被还原,它被广泛地描绘在战旗之上,装饰于战车周围,以用来威吓震慑敌人,显示军威。根据《
礼记》记载,战争中貔貅以某种形式出现在战车上(后世学者对此阐释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是将貔貅带着,有的认为是将貔貅的皮挂在战车上,还有的认为是将貔貅画在战旗上等等),作为军事活动的讯号规范,并起到威吓敌人的作用。
先秦,《逸周书·周祝》中记载:“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貔貅 与“虎”“豹”并列,由此推断,貔貅在远古真实存在过,且是类似于虎豹般凶猛能战的野兽。自此之后,它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关于乱世的史书记载和想要建功沙场的文人诗词之中。在汉代以后的史料及诗文小说中,“貔貅”常代指战争或军队。如
唐朝,《
旧唐书》中
李茂贞为
郑畋请功的奏折:“而冲冠怒发,投袂治兵,罗剑戟于樽前,练貔貅于外。”宋代
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风卷落花愁。”元代
王实甫著 《西厢记 》第二本楔子:“羡威统百万貔貅坐安边境。”明代张《东征纪行录》:“十万貔貅入播来,秋毫无犯市门开。”这些诗词中均用貔貅来代指军队。
明朝,貔貅文化深入民间,被老百姓接受。各地的貔貅舞也在此时兴起。自2007年起,各地貔貅舞陆续被列为市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貔貅的图腾战神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减弱,更加流行的是作为招财进宝的瑞兽形象。请貔貅、藏貔貅、戴貔貅、赏貔貅成为了一种风水文化。
信仰崇拜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纪》中记载:“黄帝者,
少典之子,名曰
黄帝。······轩辕乃修 德治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豹、虎,以与
炎帝战于
黄帝泉之野。”根据当代学者
叶舒宪考证,上古先人崇熊,黄帝是熊部族的首领,熊为黄帝部落的图腾,其他五种动物(羆、貔、貅、豹、虎)是其他各自部族的图腾神,代表了归顺于熊部族,听命于黄帝部族。
唐朝史学家
司马贞在《
史记索隐》中称“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 周礼有服不氏,掌教扰猛兽,即古服牛乘马,亦其类也。”即把六兽看作是被
黄帝所驯服的凶猛动物,并驱使其直接在战场上攻击敌人。对此,唐代学者
张守节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士卒习战,以猛兽之名名之,用威敌也。”即六兽之名是征战沙场士卒的代号,其作用是恐吓敌人。
神话传说中的貔貅是天庭的巡视官,本领强大,能够号令雷霆、降妖伏魔,时刻防范着各路妖魔、各种瘟疫侵扰天庭。古人修建墓室时,常常会将貔貅塑于两旁,作为墓穴的守护神。这种貔貅一般被称为辟邪。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石刻貔貅出现在东汉之后的帝王陵墓,或达官贵胄的坟宅前,作为神道上的神兽,与石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慑凶祟。1967年8月,在安徽阜阳城南,刘家坟一号,东汉砖室墓出土了一件青铜辟邪。
后来貔貅还被赋予了旺财守财的功能。民间有“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 的谚语。
形象特征
汉代以前很长一段时期内,貔貅艺术品一直是空白。虽然先秦时期《逸周书》提到了貔貅,但没有描述貔貅的形象特征,留传下来的玉器、青铜器等也没出现貔貅的形象,直到天禄和辟邪的出现。《汉书·西域传》上记载,在汉代,西域将一种名为“符拔”或“桃拔”的异兽进贡给中原王朝。孟康注曰:“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禄, 两角者称为辟邪。”李贤在《后汉书·灵帝纪》称:"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据考证,如今宗资墓前的天禄肩翼处有"天禄"二字(明代补刻),但无法辨别其为独角抑或是双角。
后世人们将天禄和辟邪的形象嫁接到了貔貅身上,对貔貅样貌形态的设计还取自各种兽类的优点,汇集了多种兽的形象, 共有二十六种造型, 四十九个化身, 难以细分。 在朝代变迁过程中, 貔貅的形态逐渐统一。目前较为流行的外形是:龙头、马身、麟脚、有角、突眼、大口、长獠牙、卷胡须、短翼、有鳞、大腹、长尾毛、鬃须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长相似
三足金蟾,鳞甲如
麒麟,形态如狮子,整体似龙,有嘴无肛门。现在貔貅形象多为角,统称为貔貅。
貔貅工艺品基本上保持立式、 蹲式和卧式三种姿态。人们出于对美好与吉祥的期望,对貔貅的造型讲求饱满、对称、完整、自然、生动。貔貅的造物观念与麒麟、龙、凤等祥瑞物种的一致,均体现 “多元共生”“同构协调” “和谐共赢”的基本特征。根据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观念中的太极阴阳学说,人们将“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思想蕴含于貔貅的形态之中,认为收藏貔貅应该阴阳相守,忌讳残缺不全、形单影只。
相关作品
工艺品
材料的选择是貔貅造型创意的一部分,制造貔貅的材料多样,主要有金属、石材、木材、
陶瓷等,其中以金属及玉石材料居多。
历史上貔貅工艺品有很多,如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汉代
玉貔貅,其包浆莹润,胸前刻有御制诗,双层紫檀木座上刻着“乾隆御玩”字样,下层刻还有与貔貅胸前相同的御制诗,据考证,其是
爱新觉罗·弘历的心爱收藏。此外,还有现存于
故宫博物院的玉辟邪,现存于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的貔貅玉吊坠等等。
钱昆老师的作品包括《百财图》《红荔图》《喜引富贵入宅来》等等。在《红荔图》中,雪白色的貔貅匍匐于青石之上,兽口悬金钱,慧眼如炬,注视着树上的红荔枝,展现了貔貅活泼又贪吃。寓意红红火火,步步高升,自得其乐,财运亨通等。
在
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门口,至今仍保留着一对
清代汉白玉貔貅,这是当年为
慈禧驾临
南洋劝业会而预备的下榻行宫门前的守护神兽。
貔貅画
貔貅无具象,但仍然有许多关于貔貅的艺术画作,作品根据每个艺术家的个人理解而各不相同。画家钱昆的貔貅画多次在国内外美术大展中获奖,颇受海内外专业收藏家欢迎,他被称作“中国貔貅画第一人”。并因此诞生了“钱氏貔貅”的艺术形象。
貔貅舞
貔貅舞是人们逢喜事举行的表演活动,以表达喜庆吉祥、祈求好运和驱邪之意。貔貅舞自明代开始发展,目前流行于中国广东、
浙江省等省,其风格刚柔相济,以刚为主,并融合杂技表演动作,具有奇、险、趣等特点。貔貅舞的角色多样,除了貔貅,还有大头佛(又称
沙和尚)、猴子(又称孙猴子)等。
广东貔貅舞
广东的貔貅舞主要流传于
广州市增城区、
吴川市和
清远市。
广州市增城区
位于增城北部的山区大镇派潭客家的舞貔貅活动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又称“舞客家猫”“客家醒狮”。清
乾隆佳松岭村张古悬拜兴宁貔貅师傅学艺,学成后在本村开馆成立貔貅队,此后该村舞貔貅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客家貔貅造型是以中原貔貅为原型改造的,舞貔貅伴有武术表演,以拳、棍、大刀、双刀、快钯、二棍、排滚等为主。2007年,当地的貔貅舞被列为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川市
属于广州貔貅舞系列的,还有吴川市梅录镇的貔貅舞。该舞表演时,由数十人搭成三层人塔,“貔貅”踩着人梯登上“塔”顶表演起舞、采青等动作。于2012年被列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远市
清远市貔貅狮舞源于龙颈镇的万兴村。狮身为土布缝制,有九色,舞蹈规范动作分为撞台角、上楼台、食青、挖耳朵、找狮仔、追狮仔等十二个动作,诙谐地表现出貔貅的雄风威猛,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2013年,万兴貔貅狮舞入选清远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浙江貔貅舞
浙江省的貔貅舞主要分布在浙西的
龙游县和浙西北的
安吉县。
龙游县
龙游县的貔貅舞于清朝
同治年间兴起,以龙游
模环乡为中心向兰溪等地流传。全县最鼎盛时有貔貅100多对,遍及龙游县的东面(
湖镇镇、士元)、南面(社阳、
溪口镇)、北面(模环)等地。表演乐器以
大锣、
小锣、叫锣、
竹梆为主;貔貅舞动作以“弯”“滚”“夹”为主。2007年,龙游县貔貅舞被列为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吉县
安吉县的貔貅舞是居住在该县
报福镇中张村畲族的“绝活”,当地的貔貅舞具有节奏热烈明快、动作粗犷奔放的特点。2012年,
安吉县貔貅舞被列为
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传说
貔貅与玉皇大帝
相传貔貅原本是玉皇大帝的宠物,每天以金银财宝为食。一天貔貅不小心在玉皇大帝的宝座上排泄了污物。玉皇大帝上朝时发现这一有损威严的事情,非常生气地在貔貅的屁股上拍了一巴掌,貔貅便没了肛门,不能排泄,貔貅也被贬到了人间。
貔貅与姜子牙
貔貅下凡后,遇到了
西周军队的统帅姜子牙。姜子牙发现其长相威猛,气势不凡,便邀请其随他前去灭商兴周。于是,姜子牙以貔貅为坐骑,率领周军屡战屡胜。貔貅便有了“麟头豹尾体如龙,足踏祥光至九重;四海九州随意遍,三山五岳刹时逢”之誉。
姬发给貔貅封了一个官,官号“云”。
貔貅的食量是一般坐骑的几倍,却从不大小便,汗液是其唯一的排泄物,它的汗液奇香,吸引各种动物纷纷前来,都被貔貅吃掉。貔貅还经常带回金银财宝补充军费。后
姜子牙在封神时,将貔貅封为“天赐福禄”,简称“天禄”。又因其英勇善战、驱除猛兽而称其为“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