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颊黑雁
鸭科黑雁属的一种鸟
白颊黑雁(Branta leucopsis)为鸭科(Anatidae)黑雁属(Branta)鸟类,体长58~70厘米,体重1300~2400克。体羽灰色,脸部为白色,头部、颈部和胸部为黑色,嘴黑色并在眼睛前形成一块明显的小三角,腹部则为白色,翅膀银灰色并伴有黑色条纹,脚黑色。主要分布在欧洲,偶见于北美洲、非洲、亚洲。在非繁殖季节,白颊黑雁经常出没于潮滩、盐沼、沿海草甸和农业田地等地区。
白颊黑雁是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以各种草本植物为食,在冬季食物匮乏时也取食海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门,贝类,谷物和蔬菜等。白颊黑雁是“一夫一妻”制的,雄性与它的配偶保持密切联系,并保护雌性免受捕食者和潜在雄性竞争对手的侵害。白颊黑雁发出单音节、快速、响亮的叫声,在交配季节会进行类似“二重奏”的鸣唱,目的是加强配偶之间的亲密关系。在繁殖季节,白颊黑雁经常在北极半荒漠冻原的峭壁、岩石堆、悬崖和靠近湿地的沿海岛屿上活动。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24~25天,常在山崖上筑巢,这有利于躲避北极狐(Alopex lagopus)和北极熊(Ursus maritimus)等陆地动物的捕食,但同时造成与觅食地存在垂直距离,由此形成早成雏出生后需要跟随亲鸟跳崖觅食的特殊行为。
2015年记录白颊黑雁的种群数量已经增加到88万只。2018年被评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白颊黑雁列为中国区域内的数据缺乏鸟种(数据 Deficient, DD)。
形态特征
白颊黑雁体型中等偏小,体长58~70厘米,翼展132~145厘米,体重1300~2400克。雌雄羽色相同,但雄性的体重和体型通常比雌性大。头比较圆润,面部具白色或乳白色斑块,延伸至前额和喉下方。喙很短,为黑色呈三角形。眼睛和喙之间有一条黑色条状的羽毛。头、颈和上胸部都为黑色,腹部,臀部都为白色。背部为银灰色,翅膀宽大,为银灰色并伴有黑色条纹,在飞行时中,可以看到V形白色尾斑和翼下银灰色反光。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为黑色,腿、脚为黑色。
亚成体与成鸟非常相似,羽毛颜色略有不同。与成鸟相比,颈部和胸部的黑色羽毛通常较暗,颈部也可能看到一些棕色的羽毛。早成雏的背部、颈部、胸部和头顶有灰褐色的羽毛,腹部呈淡黄色,从喙到眼睛的羽毛线是深灰色的,脚和嘴也是深灰色的,翅膀上有白色斑点。
分布栖息
世界分布
白颊黑雁主要分布于欧洲,偶见于北美洲、非洲、亚洲。欧洲区域、中亚区域、东亚区域等区为留鸟。迷鸟见于欧洲其余区域(如奥地利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捷克等地)、非洲(如阿尔及利亚埃及摩洛哥突尼斯)、北美洲(如美国、加拿大)和横跨欧亚两洲的土耳其
白颊黑雁主要在北大西洋的北极岛屿上繁殖。有四个主要种群,分别有不同的繁殖地和越冬地,自西向东分别为:
中国发现记录
白颊黑雁在中国的河南省、湖北和吉林省曾有发现记录。
栖息环境
在非繁殖季节,白颊黑雁经常出没于潮滩、盐沼、沿海草甸(特别是高低不平的牧场和耕地)和农业田地等地区。在繁殖季节,白颊黑雁经常在北极半荒漠冻原的峭壁、岩石、悬崖和靠近湿地的沿海岛屿上活动,如湖泊、河流、沼泽、峡湾上部、湿草地和泥滩。
生活习性
食性
白颊黑雁是食草动物,以各种草本植物(例如白车轴草车轴草属 repens L.),水生植物,苔藓植物和灌木(如:北极柳Salix arctica)为主要食物,在冬季食物匮乏时也取食海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门,贝类,谷物和蔬菜等。白颊黑雁在白天的任何时候都会进食,通常更喜欢海岸附近的草。
行为
迁徙
白颊黑雁是候鸟,在春季和秋季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飞行,8月底或9月初开始迁徙。白颊黑雁成群进行迁徙,鸟群紧密排列,通常在飞行过程中形成线条,偶尔会以V形编队飞行
领地
白颊黑雁在孵化期具有领地性,雄性会保卫巢穴周围的区域免受近邻的侵害。确切的领地大小尚不清楚,可能会根据繁殖密度而波动。
社会
成对的白颊黑雁伴侣彼此保持靠近。通常,雄性与它的配偶保持密切联系,并保护雌性免受捕食者和潜在雄性竞争对手的侵害。刚刚成年的个体在觅食和飞行时倾向于与亲鸟保持密切联系,亲鸟也会与刚出生的雏鸟一起生活,直到下一个繁殖季节。
沟通和感知
白颊黑雁会发出单音节、快速、响亮的叫声,警告附近的同伴有捕食者的接近。这些叫声通常类似于小型犬的叫声。它们也可能在飞行过程中发出响亮的叫声,以警告空中捕食者。
在交配季节会进行类似“二重奏”的鸣唱,目的是加强配偶之间的亲密关系。“二重唱”通常由雄性发起,它发出简短、快速、响亮的叫声。在这些叫声之后,雌性会发出类似的叫声。“二重奏”也会在白颊黑雁初次选择配偶后开始。“二重唱”通常伴随着雄性的身体展示,雄性将喙指向雌性的方向或将头靠近地面。如果雌性接受雄性的展示,雌性就会允许雄性接近并用喙触碰自己的身体。
生长繁殖
求偶
白颊黑雁在两岁的时候达到性成熟,性成熟的白颊黑雁会在早春选择伴侣。白颊黑雁的伴侣为终身的“一夫一妻”制。这种伴侣关系是通过一个仪式建立的。在这个仪式中,雄性会发出响亮的叫声,并改变头部相对于地面的方向和角度,以给雌性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雌性愿意参与,它会大声呼叫,雄性会加大动作强度,然后尝试接近雌性。在仪式期间,如果一只雄性引起了附近雌性的注意,它可能会通过拍打翅膀、把头放得离地面更近、更平行来夸大自己的表现。雄性的目标是用它的喙与雌性取得接触。如果雌性没有离开,雄性会把它当作接受的标志,并强迫附近的雄性离开。白颊黑雁每年都会进行这种仪式,以加强它们的伴侣关系。
筑巢、产卵和孵卵
繁殖季节在春季,一般是从5月下旬到6月,白颊黑雁雌性会聚集在繁殖地中筑巢,鸟巢主要由泥土和枯叶构成,内衬一些鸟的绒羽。雌性每天只产一个卵,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24~26天。在孵卵期间,雄性守护巢穴并喂养雌性,雌性守护巢穴和卵,因此成鸟无法远离巢穴觅食,体重会下降30%~40%。
雏鸟行为
白颊黑雁的早成雏比较早熟,绒毛干燥后就会离开巢。亲鸟会带领雏鸟去往植被丰富的沼泽地,但成鸟不会喂养雏鸟,雏鸟只能自己觅食。成鸟会积极地保护雏鸟直到40至45天后雏鸟羽毛丰满,即使在雏鸟独立之后,家庭群体仍然在会一起生活。这些家庭群体将一起迁徙到越冬地,但在接下来的繁殖季节,父母的领地意识越来越强,所以家庭群会在下一个繁殖季前分散开。
鸟巢常常位于山崖边缘、靠近海岸的小岛和苔原,这有利于躲避北极狐(Alopex lagopus)和北极熊(Ursus maritimus)等陆地动物的捕食,但同时造成与觅食地存在垂直距离,成鸟通常不会把食物带回到巢中喂养早成雏,由此形成雏鸟出生后需要跟随亲鸟跳崖觅食的特殊行为。三天大的雏鸟不会飞翔,它们体型小,体重很轻,从悬崖上跳下像羽毛似的降落,这有助于保护它们在撞击下面的岩石时免受严重伤害,但许多雏鸟还是因撞击而死亡。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15年记录白颊黑雁的种群数量已经增加到880,000。
保护等级
2018年被评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
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白颊黑雁列为中国区域内的数据缺乏鸟种(数据 Deficient, DD)。
保护行动
白颊黑雁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受到充分保护。白颊黑雁管理计划(Barnacle 鹅肉 Management Schem)向在保护区管理之外牧场的农民发放款项,以缓解白颊黑雁对农民的干扰(例如吓跑饲养的羊群)。该管理计划结合了物种保护和农业目标,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使英国索尔维湾周围的白颊黑雁数量得到提升。
保护计划
白颊黑雁受到以下计划的保护:
《伯尔尼公约附录二》(Bern Convention Appendix II)《欧盟鸟类指令附件一》(EU Birds Directive Annex I)《CMS附录二》(CMS Appendix II)《保护非洲-欧亚迁徙水鸟协定》(African-Eurasian Migratory Waterbirds(AEWA))。
传说
白颊黑雁长期以来一直围绕着一个传说,传说中白颊黑雁是由浮木所生:它们是由沿海抛撒的冷杉属木材制成的,一开始就像树胶一样。之后,它们用喙附着在木材上,仿佛它们是附着在木材上的海藻,以便更自由地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羽毛,要么落入水中,要么自由地飞向空中。它们通过一个秘密而奇妙的营养过程从树液和海洋中获取食物并生长。它们不像其他鸟类那样繁殖和产卵,也从来没有人见过它孵出过任何卵,也似乎没有在地球的任何角落筑巢。例如,博韦大百科全书的文森特(Vincent)就广泛重复了这一传说。然而,它也受到了其他中世纪作家的批评,包括阿尔伯特·马格努斯(Albertus Magnus)。
白颊黑雁在爱尔兰苏格兰越冬,在北极地区繁殖,因此很少有人看到它在哪里筑巢。在当地人发现像白颊黑雁一样黑白相间的藤壶附着在浮木上时,他们得出结论,白颊黑雁根本没有巢。相反,这些白颊黑雁是藤壶成熟后产下的像鹅一样的果实。一些中世纪的画家根据这个传说,在艺术品中绘制有一棵奇怪的结鹅树。因此,白颊黑雁又名藤壶鹅。
参考资料
..2024-10-22
..2024-10-22
..2023-02-09
..2023-03-16
..2023-03-16
..2023-02-09
..2023-03-16
..2023-02-09
..2023-02-09
..2023-02-0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世界分布
中国发现记录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食性
行为
迁徙
领地
社会
沟通和感知
生长繁殖
求偶
筑巢、产卵和孵卵
雏鸟行为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保护等级
保护行动
保护计划
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