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哲学系,建立于1924年,为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植的学系之一。
介绍
著名学者
冯友兰、李达、
吴康、
朱谦之、
周辅成、
罗克汀、
马采等都曾为她的成长浇灌了血汗。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撤消建制。1960年,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
杨荣国、
刘嵘、
李锦全、胡景钊、
林铭钧、章海山、
黎红雷、
鞠实儿先后担任系主任。复系40多年以来,中山大学哲学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系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具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可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
伦理学、
宗教学、
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学科点的博士与硕士,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 “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我系地处我国
改革开放前沿,得风气之先,近年来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我系明确提出"培养人类哲学精神的承担者与体现者"的目标;在本科层次,形成了以"基础哲学"、"专题哲学"、"领域哲学""应用哲学"为框架的新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层次,实行“硕博连读”制度,强调学术传承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我系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专门聘请海外学者,为本科生开设全英文专业课,为研究生分别开设
巴利语、
梵语、希腊文、希伯莱文课程,为学术研究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我系充分发挥国家哲学基地的辐射作用。在校外,积极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哲学问题,努力成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源、各行业领导人才的培养点、决策管理的思想库;在校内,通过"读书-征文-选修-副修-双学位"等途径,对全校非哲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哲学素质培养。10年来,我系坚持平均每周举行一次以上的哲学学术讲座,在校园内营造出十分浓厚的哲学氛围。数十年来,我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活跃于国内外学术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一批又一批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的领导人才,被誉为“思想家、政治家、宣传家、企业家的摇篮”。目前,全系师生秉承中山先生手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以及本系“尊德问学”的系风,继往开来,团结奋进,正在为把中山大学哲学系办成国内外著名的一流大学哲学系而奋斗!
简史
中山大学哲学系创办于1924年,首任系主任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
冯友兰教授。其后的继任者有
傅斯年、
何思敬、曹汝匡、
罗鸿诏、
吴康、
朱谦之等教授。
早期的中山大学哲学系,名师荟萃,奠定了十分深厚的学术根基。其中,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研究、吴康先生的西方哲学研究、朱谦之先生的比较哲学研究、李达和何思敬先生的“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罗鸿诏先生的伦理学研究、
陈荣捷先生的朱子学和英译中国哲学经典研究、
谢扶雅先生的
基督教哲学研究、
马采先生的美学研究,在国内都属于开风气之先的学术领域。尤其是朱谦之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教20年,先后担任历史系主任、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主任,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文学、音乐、戏剧、政治、经济、考古和中外交通文化关系等,被誉为“
中原地区20世纪百科全书式学者”,为中山大学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本系确立了“以学术为生命,以宽容为原则”的优秀传统。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哲学系并入
北京大学哲学系,由时任系主任
朱谦之教授率师生共19 人转赴
北京大学。留在
中山大学的部分教师(有
罗克汀、
刘嵘等)组建哲学教研室,负责全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课的教学工作。
1956年,中山大学哲学系酝酿复办,筹备负责人为罗克汀教授,后因1957年“反右派”运动而中断。1960年中山大学哲学系正式复办,当时的教师队伍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原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史教研室(有
杨荣国、
李锦全、陈玉森、吴熙钊等)、二是原中山大学哲学教研室(有罗克汀、刘嵘等),三是从
北京大学哲学系回来的部分教师(有
马采、李曰华等)。复办后的首任系主任为杨荣国教授;其后的继任者依次为:
刘嵘教授、李锦全教授、胡景钊教授、
林铭钧教授、章海山教授,现任系主任为
黎红雷教授(2000年至今)。
1960年复办后招收的首届本科生(1960级)有58人,分为“哲学”与“政治”两个专业。从1960年到1965年,共招收了六届五年制哲学专业本科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哲学系停止招生。1970年,
中山大学招收大文科“政治系”大学生64人,后全部转入哲学系;到1976年,哲学系共招收六届大学生。
1977年
恢复高考后招收的首届本科生(1977级)有98人。此后,哲学专业本科生连续招生,其中1987级和1989级还同时招收政治理论专业。2007级开始招收逻辑专业本科生。2010年分别招收哲学专业本科生64人、
逻辑学专业本科生46人。
中山大学是国内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三所高校(1935年,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之一。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后,于1962年与1963年分别招收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2人和1人,连同从历史系转来的(1958级)研究生1人,共4人。1977年
恢复高考后招收的首届硕士研究生(1978级)有11人(专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后招收的首届博士研究生(1987级)有1人(专业为中国哲学)。2003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后,下属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美学、
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连续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10年招收博士研究生47人,其中外国留学生1人,港澳生3人;硕士研究生59人,其中港澳生5人。
据以上总计,复办50年来,中山大学哲学系共招收和培养全日制学生4335人,其中本科生 2846 人,硕士研究生 912 人,博士研究生 577 人。此外,为满足各界人士学习哲学的需求,1984年,中山大学哲学系开办了“哲学刊授”项目,先后有 2万多人参加学习,7526人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哲学专业的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书。1993年开始,举办两年制
研究生课程班,至今共举办14 届,588人参加学习,其中 62人通过同等学力考试取得硕士学位。2003年开始,举办一年制的各类高级课程研修班,至今共举办29 届, 1396 人参加学习。自1978年以来,共接受高校进修教师100多名;2003年至2008年,举办6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班,22人参加学习,其中19人取得硕士学位。
复办以来,中山大学哲学系逐步建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其中,
杨荣国教授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
罗克汀教授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刘嵘教授的毛泽东思想研究、
丁宝兰教授的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
李锦全教授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研究、
高齐云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袁伟时教授的中国现代哲学研究、张华夏与
林定夷教授的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研究、
叶汝贤教授的唯物史观与现时代研究、章海山教授的西方伦理思想史研究等,都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
目前,中山大学哲学系再现名师荟萃、学术繁荣的可喜局面。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开拓方面,
冯达文教授的
中原地区古代哲学与宗教研究、
黎红雷教授的中国管理哲学研究、
李宗桂教授的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研究、
甘阳教授的西方道德—政治—法律哲学研究、
鞠实儿教授的非经典逻辑研究、
刘小枫教授的古典诗学研究、
倪梁康教授的
现象学与欧陆哲学传统研究、
翟振明教授的虚拟世界的哲学研究、
陈少明教授的经典与解释研究、徐长福教授的实践哲学研究、
龚隽教授的禅宗哲学与禅学史研究、
赵希顺教授的数理逻辑及其在
计算机科学和
人工智能中的应用研究、
陈立胜教授的身体哲学研究、
刘森林教授的社会发展哲学研究、
朱菁教授的认知科学的哲学研究等,在学术界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目前中山大学哲学系共有在职教职员工81 人,其中教授29 人、副教授17人。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
鞠实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首席专家4人(
叶汝贤、
冯达文、
倪梁康、
李宗桂)、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人(
李萍、鞠实儿)、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黎红雷)、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倪梁康、朱菁)、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李明辉)、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鞠实儿、
陈少明)、
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4人(
刘小枫、
甘阳、鞠实儿、倪梁康)、中山大学“岭南学者”特聘教授1人(
翟振明)、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
刘森林、刘虎)。
中山大学哲学系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哲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199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200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入选教育部百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04年,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中山大学哲学系位居第五名。 2008年,列入教育部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2个(马克思主义哲学、
逻辑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中国哲学)。2009年,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中山大学哲学系位居第三名。
中山大学哲学系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先后与
哈佛大学、
莫斯科国立大学、
牛津大学、
帕维亚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
台湾辅仁大学的哲学系或相关学术机构建立起稳定的合作研究关系和人才交流机制。从1986年起,先后聘任的客座教授有:
成中英教授(美国
夏威夷大学)、
杜维明教授(哈佛大学)、
陈鼓应教授(台湾大学)、洪镰德教授(台湾大学)、Wolfgang Kubin教授(
波恩大学)、
许志伟教授(
加拿大维真学院)、
霍韬晦教授(香港法住书院)、
梁燕城教授(加拿大文化更新中心)、Lorenzo Magnani教授(
帕维亚大学)、陈向教授(
加利福尼亚州路德大学)、William F. Brewer教授(美国依利诺大学)、黄俊杰教授(台湾大学)、
星云大师(台湾佛光山)、
圣严长老(台湾法鼓山)、Georges de Schrijver教授(
比利时卢汶天主教大学)、Owen Flanagan教授(
杜克大学)、Helmuth S?rensen Nyborg教授(
奥尔胡斯大学)、Hans Kleine Büning教授(
帕德博恩大学)、Johan Van Benthem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
中山大学哲学系地处国家
改革开放前沿,得风气之先,近年来在制度创新、学术研究、队伍建设、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等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在制度创新方面,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撤消教研室,实行学科负责人制度;坚持民主办系、教授治学的原则,在系党政联席会议的领导下,成立主要由教授组成的各种决策咨询和工作指导机构,统称“教授委员会”。在课程设置方面,明确提出"培养人类哲学精神的承担者与体现者"的目标;在本科层次,形成了以“基础哲学”、“专题哲学”、“领域哲学”、“应用哲学”为框架的新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层次,实行“硕博连读”制度,强调学术传承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目前,中山大学哲学系学术气氛活跃,发展意识浓厚,全系师生秉承中山先生手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以及“尊德问学”的系风,继往开来,团结奋进,正在为把中山大学哲学系办成居于国内前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哲学重镇而奋斗!
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
美学
科学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