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公元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
宝应县)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政治家,与
孔融、
阮瑀、
应玚、
徐干、
刘桢、
王粲等人合称“
建安七子”。
陈琳家世不详,
刘宏末年,在大将军
何进门下任
主簿,曾劝谏何进不要引兵进京威胁太后,何进死后,陈琳避难
冀州区(主要辖区包括今
河北省中部和南部、
山东省西部、
河南省北部)。后担任
袁绍军中记室,负责公文书檄,为袁绍效力达十余年。曹操攻克
邺城遗址(今
临漳县)后,陈琳被俘虏并归附曹操。曹操颇爱陈琳之才,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起,陈琳跟随曹操北征
乌桓,南征
刘表,西征
张鲁,写下《神武赋》《神女赋》等作品,并多次与
曹丕、
曹植、
王粲等人参加邺城的游宴活动,创作了《宴会诗》《止欲赋》等诗赋。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因疫病去世。
陈琳作为邺下文学集团的一员,与曹氏父子及大量文人一起,推动了
建安文学的发展。陈琳擅长写作章表公文,文章喜好用典,讲究
对偶辞藻,具有骈体化的倾向。其作品结集十卷,约在宋代亡佚,后人辑录各类作品共27题(篇),另有三篇归属有争议,其中代表作品有《
为袁绍檄豫州文》《
檄吴将校部曲文》《饮马长城窟行》等。
曹丕称陈琳“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生平经历
陈琳在
建安七子中年岁较长,出生仅晚于
孔融。在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
东汉末年,陈琳曾经先后为何进、
袁绍和
曹操等人所用,专职从事
师爷、文书工作。
依附何进
刘宏(公元156年—公元189年)末年,陈琳在大将军何进门下任
主簿,为其整理文书,处理事务。灵帝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想诛灭宦官,太后不听,何进就想私自引兵进京胁迫太后,陈琳劝谏何进不要召兵入京,认为何进手握重兵,直接采取行动消灭宦官即可,一旦大量军队汇聚在
洛阳市,局势就会失控。陈琳的建议未被采纳,不久,何进便死于宦官之手,陈琳避难
冀州区。
投靠袁绍
陈琳到冀州后,被袁绍用为记室令,负责执掌章表、书记、文檄,并谋划军机事务十余年之久。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派兵攻打
东郡太守臧洪,久攻不下。陈琳与臧洪有姻亲关系,关系友善,袁绍就让陈琳给臧洪写信,陈说利害,劝他投降,臧洪回信,回击了陈琳的观点。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起,袁绍大举进攻
公孙瓒,截获他给儿子的书信,让陈琳改写。次年袁绍攻破易京(在今
河北省雄县县城西北),陈琳写下《武军赋》,记录了击破公孙的过程,
张纮对此赋评价很高。
袁绍死后,陈琳继续服务其子
袁谭和
袁尚。二人为了争夺权位,都试图拉拢名士
崔琰,崔琰对双方均坚辞不受,因而获罪下狱,陈琳参与营救,最终得免。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袁尚听闻
邺城遗址告急,班师营救,被
曹操迎面击破,奔逃中被曹操包围,陈琳作为袁尚的代表,向曹操乞降,但被曹操拒绝。
归于曹操
官渡之战前,陈琳曾撰写声讨曹操的《
为袁绍檄豫州文》,在文中,陈琳猛烈攻击了曹操及其祖上三代。因此,当
建安九年
曹军攻克邺城并俘虏了陈琳后,曹操的手下都力主杀掉陈琳。但在面对曹操的质问时,陈琳阐明了自己当时身不由己,不得不各为其主的处境,曹操认可了这一解释,加之怜惜其才能,便赦免了他,还任命他为司空军谋
祭酒,和
阮瑀两人共同掌管曹军记室,军国书檄,多出自二人之手。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曹操征讨
乌桓,陈琳随军前往,乌桓平定后,创作了《神武赋》。次年曹操任
丞相后,陈琳随之升迁为门下督。随后他跟随曹操大军南征刘表,可能参加了
赤壁之战。赤壁战败后,曹操退军至襄阳,与
王粲、陈琳等一众文人在此设酒赋诗,陈琳写下了《神女赋》。此后,陈琳等文人与曹丕、曹植兄弟常常在邺城游玩宴饮,甚至跟随曹氏父子外出围猎,曹氏父子常会要求陈琳等人创作命题诗赋。陈琳在这些活动中创作了《宴会诗》和《止欲赋》《武猎赋》《大暑赋》等作品。
建安二十至二十一年(公元215-216年),陈琳又先后从征
张鲁和孙吴,作《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檄吴将校部曲文》等公文。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陈琳与
刘桢、
应玚等人一同因染疫疾去世。
主要作品
篇目简况
陈琳今存作品主要包括诗、文、赋三种体裁。其中诗4题,分别为《游览诗二首》《宴会诗》《饮马长城窟行》《失题诗五则》;文11题,包括《谏何进召外兵》《答东阿王笺》《答张书》《
为袁绍檄豫州文》《
檄吴将校部曲文》《应讥》《答客难》等;赋12篇,包括《大暑赋》《武军赋》《神武赋》《止欲赋》《神女赋》《迷迭赋》《柳赋》《鹦鹉赋》等。另外还有三篇作者有争议的文章《为袁绍上汉帝书》《与公孙瓒书》《拜乌丸三王为单于版文》。
陈琳还有一些作品只有题目流传至今,内容已亡佚。如《博陵王宫侠曲》《武猎赋》《与臧洪书》《又与臧洪书》等。
版本流传
陈琳的作品很早就结为《陈琳集》。《
隋书·经籍志》中录有后汉丞相军谋掾陈琳的作品集三卷,并记载说
南梁梁代时有十卷本,还有目录一卷。《旧唐书·艺文志》《
新唐书·艺文志》《
宋史·艺文志》也记载有陈琳集十卷。但北宋初的官方藏书目录《崇文总目》以及南宋初年
吴棫的《
韵补》中都称陈琳集为九卷。
俞绍初认为,梁代的十卷本《陈琳集》在江陵焚书后一度亡佚,在唐代又重新流传于世,到了宋代,分成两种版本,一是官方收藏的九卷本,吴看到的就是这种版本;一是民间收藏的十卷本,可能就是从唐代流传下来的,该版本到宋末元初还有流传,再之后可能亡佚。
明清时期,有不少学者重新编辑陈琳的作品,如明代
冯惟讷的《
古诗纪》中收录了《饮马长城窟行》一首、《游览》二首、《宴会》一首,共三篇四首诗。明代
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陈记室集》分诗、赋、书、檄、
乐府等九大类来编辑陈琳作品,共收录《武军赋》《大暑赋》《
为袁绍檄豫州文》《
檄吴将校部曲文》《神女赋》《柳赋》《饮马长城窟行》等各类诗文共22篇。
清代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陈琳文》专收文章而不收诗,共有陈琳各体裁的文章共19篇。
艺术成就
陈琳的文学创作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他的作品内容反映了离乱的社会现实,感慨身世不遇,追求建功立业,具备较强的文学生命力和价值。
诗歌成就
诗歌方面,陈琳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吸取了汉赋铺叙状物的特点,与七子和
三曹一起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使其成为
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体裁之一。如其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以
秦朝修筑长城的故事作为背景,通过筑城小卒与妻子的对话,描写繁重的苦役对广大人民的摧残,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整首诗以对话形式写成,五言、七言杂用,诗风朴实、生动,具有较浓厚的汉代乐府民歌的色彩,是最早的文人拟乐府作品之一,对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散文成就
散文方面,陈琳擅长用典和排比
对偶等技巧,提高了文章表现力。文章气势充沛,感染力强。比如其代表作《
为袁绍檄豫州文》,文章引经据典,多处采用《
史记》中的故实;全文大量出现排偶对仗句,据粗略统计,全文281句中,排偶句占了68句,四字句占185句,已经有明显的骈体文特征;辞藻方面,用语严谨精确,字中往往包含褒贬,如对
曹操直呼其名,又称其为“寇”“鹰犬”“爪牙”等,极力贬斥曹操的恶行,渲染
袁绍讨伐的正当性以及其治理的“休明”,通过对比,塑造了曹操的“暴君”形象和袁绍的“明君”形象,写出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寄托自己建功立业、救世济民的政治情怀。此文上承
西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下开
唐朝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檄》,在檄文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人物评价
古人对陈琳的文学成就以肯定居多,如
曹丕曹丕在《
典论·论文》中认为,陈琳、
阮瑀的章表、文书作品,是当时的杰作。
南梁文学理论家
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也指出,陈琳和阮以符檄文章取得名声。
南宋音韵学家
吴棫在《韵补·书目》评价,
建安七子之中,陈琳在文字学方面功力最深,其《大荒赋》近三千字,用韵极为奇古,格外难懂。但曹丕的弟弟
曹植对陈琳的评价不高,他在《与杨德祖书》中认为,陈琳在河朔一带名声远播,但真正让他发挥才干的是
曹操。在曹植看来,陈琳不擅长辞赋,却经常说自己与
司马相如水平相当,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曹植还曾写信去嘲讽陈琳,陈琳反而以为曹植在夸他,还到处宣扬。
关于陈琳的政治品行与能力,
北齐学者
颜之推在《
颜氏家训》中称陈琳“实号粗疏”,根据自己侍奉的君主不同,会写出截然不同甚至矛盾的文章。
晚唐诗人
吴融在《陈琳墓》一诗中批评陈琳背弃
袁绍投靠曹操的行为。与上面二人的否定态度不同,现代学者
卢弼则在《
三国志集解》中评价陈琳“料事之明,与魏武不谋而合,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宜魏武之爱其才也”。
后世纪念
纪念作品
李漼咸通三年(862年),诗人
温庭筠东下江淮,路过陈琳之墓,有感而发,创作了《过陈琳墓》一诗。诗人通过环境和身世的对比,表达了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感和对陈琳能够遭逢明主、实现抱负的羡慕之情。
故宅遗址
据史料记载,“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出生于
射阳县,死后也归葬于射阳。为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射阳父老在其故宅上修建了纪念祠,现占地面积750平方米,
建筑面积502平方米。陈琳故宅遗址在今
宝应县射阳湖镇中心卫生院东侧。
逸闻趣事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陈琳依附袁绍时,写了《
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枚举
曹操罪状,文气充沛,战斗性很强,甚至痛骂了曹操的祖上三代。曹操在
官渡之战中打败
袁绍,后来又成功平定袁氏根据地
邺城遗址(今
临漳县),曹操见到陈琳,责怪他说:“你当初为袁绍写檄文,骂我就好了,何必殃及家人呢?”陈琳谢罪说:“我当时创作时,就像一根搭在弦上的
弓箭,不得不发。”
文愈头风
有一次陈琳创作了一篇檄文,刚写完草稿,呈给曹操看。曹操一直有
偏头痛的毛病,这天正好疾病发作,躺着看陈琳的这篇檄文,猛地起身,说:“这篇檄文把我的病治好了。”
相关争议
生年存疑
当代学者
俞绍初在《
建安七子集》中指出,陈琳的生年无法确凿考证。《三国志·吴志·张昭传》记载,张昭与
王朗关系很好,二人一同讨论关于君主避讳的问题,州里才士陈琳等人都认为他们的讨论很有价值。俞绍初结合史料判断,
张昭生于公元
刘志永寿二年(公元156年),20岁时
举孝廉,在
刘宏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既然当时陈琳能被称为“州里才士”,那么他生年当不晚于汉桓帝
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后汉书·臧洪传》又记载臧洪与陈琳有姻亲关系,两人年龄也相仿。
臧洪据记载生于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再参考史书中零散记载的陈琳事迹综合推算,
俞绍初认为陈琳可能生于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前后。
墓地争议
有关陈琳生平的记载较少,墓址一直有争议。当代学者
刘学锴认为“
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今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现代文学研究者
程千帆、
沈紫曼的《
古诗今选》也持同样观点。当代文史专家
陈麟德针对上述两种观点称,其证据可能是《咸丰邳州志·卷十九》中“陈琳墓在旧城,见《
元丰九域志》”的记载。“旧城”指今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但现在那里却无任何与陈琳有关的遗迹或传说。清代
顾嗣立《
温飞卿诗集笺注》称邳县有陈琳墓,其依据可能是《南畿志》。明代中叶有位蒲田人陈琳,是弘治年间进士,曾任南
学政,邳县陈琳墓可能属于这位明代的陈琳。
陈麟德认为
陈琳墓在
宝应县。明清两代的《
宝应县志》都记载,陈琳墓在县治东六十里射阳庄。《嘉靖惟扬志·公署》《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冢墓》《康熙宝应县志·墓域》等书都认定陈琳墓在
射阳县。上述几本方志的人物
列传部分皆有陈琳的
传记。《重修扬州府志》《康熙宝应县志》《乾隆盐城县志》的《
艺文志》部分,均收录了
温庭筠的《过陈琳墓》,《盐城县志》还在温诗后作注说:“陈琳,三国时人,
建安七子之一,任射阳郡守,代长盐渎。墓在
射阳村射阳湖镇堤畔。”此外,
清代学者
刘中柱在《宝应图经·疆域》中也曾考定,距离宝应城外六十里的“射阳镇有汉司空门下督
陈琳墓”。
俞绍初在《
建安七子集》中认为,陈琳墓与
应玚、
刘桢等人的墓地同在
邺城遗址。理由是温庭筠《过陈琳墓》中提到了“铜雀荒凉对暮云”,另外,《
全唐诗》中收录了
孟云卿的《邺城怀古》一诗,中有“崔嵬长河北,尚见应刘墓”的诗句。
作品争议
《为袁绍上汉帝书》《与公孙瓒书》《拜乌丸三王为单于版文》等三篇文章,
张溥收录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陈记室集》中,认同这三篇文章作者为陈琳。
严可均则将这三篇文章编入《全后汉文·袁绍文》中,认为它们有可能出自陈琳之手,但没有实证。
俞绍初辑校的《
建安七子集》将它们列入陈琳作品的“附录”部分。
对于陈琳的诗歌名作《饮马长城窟行》,当代学者
徐公持和
魏耕原提出了疑问,认为可能非陈琳所作。主要理由如下:一,这首署名陈琳的
汉乐府,不见于早出的《宋书·乐志》而见于晚出的
南梁陈代
徐陵所编《
玉台新咏》。另外,比《玉台新咏》更早成书的《文选》中选录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时,作者署名为“古辞”。上述两处矛盾从
语文学角度上很难解释;二,此诗语言质朴,对话体和杂言体,均体现出汉代
民歌特色;三,《饮马长城窟行》与陈琳现存其他诗歌风格差异很大;四,汉末
杨泉的《物理论》中曾引用本诗中的四句话,并称其为民歌,杨泉生活的年代仅比陈琳晚二三十年,不应记错作者。
影视作品
在1994年电视剧《
三国演义》中,王涛饰演陈琳。在2013年电视剧《
新洛神》中,
贺镪饰演陈琳。
参考资料
陈琳故居.中国共产党宝应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宝应县监察委员会.202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