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
北宋第二位皇帝
赵光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宋朝第二位皇帝(公元976年—公元997年在位),赵弘殷赵弘殷第三子,赵匡胤之弟,生母为昭宪太后杜氏。本名赵匡义,宋朝建立后,为避赵匡胤之讳改名赵光义,登基称帝后又改名赵炅。
宋朝建立后,赵光义担任殿前都虞侯,后升任开封尹,受封晋王。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赵匡胤逝世,赵光义继位。赵光义继位之初,用计收复了漳泉二州和吴越割据之地,又率兵攻灭北汉,基本完成了宋朝的统一事业。随后,赵光义乘胜攻辽,多次与辽军交战,始终未能取得胜利,从此对辽采取守势。赵光义推行“重文轻武”方针,扩大科举制度取士,有宋一朝重文轻武的局面最终形成。此外,赵光义倡导儒学三连,重视农业,推动了宋朝各方面的发展。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赵光义因病逝世,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
赵光义基本完成了统一四方的事业,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体恤百姓,大力发展经济,并注重发展文化事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赵光义在对外攻伐上的决策失误使得宋朝元气大伤,重文轻武政策和冗官冗兵现象的出现也造成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朝后世带来了负面影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炅,原名赵匡义,后因避赵匡胤之讳改名赵光义,继位后,改名赵炅。赵光义是赵弘殷赵弘殷的第三子,其母为昭宪太后杜氏。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赵光义在东京汴梁浚仪县的官舍之中出生。
赵光义自幼卓尔不群,与其他儿童玩耍时,大家都敬畏佩服他。赵光义长大后勤奋好学,其父赵弘殷率兵征战时,将搜集来的古书全部送给赵光义,并时常勉励他学习,赵光义也认真读书,学问精深。
入仕为官
赵光义长大后,在后周担任供奉官都知。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光义的兄长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建隆为年号,命赵光义任殿前都虞侯。其后,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御驾亲征,征战四方,赵光义则留守京师(今开封市),处理政务。赵匡对赵光义十分信任,先后将赵光义任命为大内点检、平章事、东都留守、开封尹等职务,还将他封为晋王,位次排在宰相之上。继位人一般都封王,任汴梁尹。此时,赵光义任已隐有继位人之势。
太后杜氏对赵光义也很宠爱,命赵光义外出时,与赵匡胤的辅臣赵普同行,希望赵普能够帮助和教导赵光义,此举既提高了赵光义的能力,又巩固了他的地位。
扩张势力
赵光义担任开封尹时,募集了一批师爷,逐渐养成了自己的势力。此外,赵光义还广泛结交朝臣,给大臣送礼,或是着力为大臣解决难题,以此在朝中扩大自己的影响,为自己争夺帝位打下了基础。
在拉拢大臣之外,赵光义也与掌握大权的宰相赵普进行了长期的权势争斗。赵普为削弱赵光义在朝中的势力,曾向赵匡胤进言反对将赵光义立为皇储,还多次借事将赵光义的幕僚贬、诛杀,而赵光义也不断谋求权力,终于使得赵普罢相,稳固了自己皇储的地位。
登基称帝
开宝九年十月(公元976年),赵匡胤身体不适,于是在十九日夜里召见赵光义。次日,赵匡胤在万岁殿驾崩。
赵匡胤的皇后宋氏命宦官王继恩出宫,召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入宫继位,王继恩则称赵匡胤已有传位于赵光义之意,前往东京汴梁召赵光义入宫。赵光义借口要与家人商议,想要拒绝继位,但左押衡程德玄也赶到开封府,偕王继恩将赵光义送入宫中,赵光义只得应允继位之事。二十一日,赵光义继位,将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二月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巩固帝位
安抚人心
赵光义继位后,流言四起,人心不服。因此赵光义的当务之急,便是安抚人心,巩固帝位。
赵光义在即位之初,多次向群臣宣告,声明自己应遵循赵匡胤在位时的规制法度,表现出自己是宋太祖的忠实继承者。
对于皇室内部,赵光义也着意拉拢。赵光义继位后,命其弟赵廷美开封市尹兼中书令,封为齐王,又加封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武功郡王,赵德芳山南西道节度使;将赵匡胤的三个女儿进封为公主,还下令自己与赵匡胤、赵廷美的子女都称皇子、皇女。此外,赵光义也对群臣加以赏赐,宰相薛居正加官为左仆射,沈伦加官为右仆射,参知政事卢多逊为中书侍郎,枢密副使楚昭辅枢密使,其他官员也都不同程度地升官晋爵。
培植亲信
赵光义即位之初,便开始提拔和扶植自己的亲信。他将开封府判官程羽晋升为给事中,将开封府推官贾琰(音yǎn)晋升为左正谏大夫,又将亲信陈从信、王宾等人提拔进入朝廷。赵光义通过重用亲信,巩固了自己的帝位。
此外,赵光义又扩大科举取士人数,网罗人才。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正月,赵光义举行科举制度考试,共录取同进士出身及诸科等五百人,并迅速授官,命他们到各地任职,进而控制地方权力。
统一全国
赵光义继位后,收复了漳泉二州(今福建漳州、泉州)和吴越地区,统一了江南地区,其后,又发动战争,攻灭北汉,基本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事业。
此时,赵光义想乘胜追击,于是命宋朝军队北上攻打辽朝,双方前后进行了十五场较大规模的会战,但宋朝最终并未取得完全胜利,由主动出击转向被动防御。多年征战导致赵光义借武功提高威望的想法破灭,只得对广大官吏加以笼络,冗官现象就此形成;此外,多年征战使得宋朝军队数量大大增加,军队庞大,战斗力不强,冗兵现象也逐渐显露,冗官冗兵使得宋朝财政负担沉重,多次作战失败又使宋朝常年积弱,为宋代后世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皇位传授
赵光义共有九子,在即位后并未分封诸子,也未立太子。为确保己子顺利继位,赵光义将赵匡胤的子嗣赵德昭赵德芳等人逼死,又将自己的弟弟赵廷美贬谪于房州(今湖北省房县),以除后患。
直至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光义才将长子赵元佐(后改名赵元佐)立为卫王,将次子赵元僖(后改名赵元僖)立为广平郡王,命二人参与政务,其他儿子也依次拥有了官职。
太平兴国九年(即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被贬房州的赵光义之弟赵廷美去世,赵德崇闻知后,得了心疾,似有发狂之象,不能处理政务。次年,赵德崇因纵火烧宫被贬为庶人,流放均州(今湖北省十堰市),不久又被召回,幽禁于宫中。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十月,赵光义任次子赵元僖为开封尹,但一直没有正式将其立为太子。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赵元僖去世,立太子之事又被搁置。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赵光义才将第三子赵元侃任为开封尹,次年,赵光义正式将赵元侃立为太子,为其改名为赵恒。
因病逝世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二月,赵光义身体不适。三月,赵光义病情加剧,无法上朝处理政事。三月二十九日,赵光义颁布遗诏,命太子赵恒继位。这一天,赵光义驾崩于万岁殿,终年五十九岁。大臣们为其上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李世民。十月十八日,葬于永熙陵,后累加谥为“至仁应运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执政举措
政治
大兴科举
赵光义在位期间,为了培养属于自己的“天子门生”,选拔学识深厚的人才治理天下,从而巩固统治,决定大兴科举制度,增加科举取士人数,对被录取的人也尽快授官,擢升迅速。此外,赵光义还通过实施糊名法、举行别头试等措施规范科举制度。赵光义大兴科举,使得大量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阶层,推动了宋朝重文轻武局面的形成,也促进了宋朝文化的繁荣和儒学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官僚队伍的扩大也带来了冗官现象,庞大的官僚俸禄支出也给宋朝财政带来了很大负担。
调整区划
赵光义完成统一全国的事业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设转运使一职,负责各道的边防管理、刑讼等事。其后,赵光义又于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道为路,分全国为十五路,从此路成为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又设置走马承受之职,监察地方官员的行动。通过调整区划、改革官职,赵光义加强了对地方权力的控制。
完善馆职
宋沿袭唐制,设立昭文馆、集贤院与史馆,是为三馆。赵光义认为原有的三馆条件简陋,于是另建崇文院,搜集藏书,又在崇文院内创置密阁,与三馆合称馆阁。馆阁之职有修撰、检讨、校勘等,这些职务在赵光义统治期间基本齐备,从而奠定了宋代馆阁制度的基础。
废除节度使
唐末五代十国时,节度使占据地方,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赵匡胤在位时期和赵光义继位之初,都延续了节度使之制。不久,沁阳市(今河南省沁阳市)知州高保寅上书请求废除此制,赵光义听从了他的意见,下令将怀州归于京师管辖。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赵光义接受了右拾遗李瀚的建议,废除了各地的节度使,全国州郡皆归中央管辖,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官制改革
宋代建国之初,七品以下京官的铨选由吏部掌管,七品以上的朝官则由中书省授予官职;其后,吏部尚书张昭将京官除授的权力全部收归中书省所有。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赵光义设京朝官差遣院,负责少卿监以下京官的考校选,其余京官仍由中书省负责。通过改革,中书省的权力被京朝官差遣院分割。其后,赵光义又于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设审刑院,规定刑事案件须先送给审刑院审阅,后又规定大理白族自治州寺裁决的案件也须送审刑院复审。审刑院的设立分割了中书刑房的权力。
宋初,设供奉官、殿直、承旨三班,隶属于宣徽院,总管宫廷内务诸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赵光义设三班院,分割宣徽院之权,防止奏疏滞留,不能及时上达,客观上分割了枢密院的权力。
通过一系列改革,赵光义彻底解除了地方节度使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使得朝中官职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但改革也带来了冗官现象,加之赵光义时有用人不当之弊,使得朝臣难当其职,君臣离心,不利于宋代政治的正常发展。
重视法律
赵光义在位期间,重视法律,提倡读法律之书,还下令让各地官员习读律令格式。此外,赵光义还多次下令,命各地官员留心刑狱之事,既不致滥刑,又不致使罪有应得者不受惩罚。赵光义还常常亲自过问案件。在赵光义的倡导下,宋代地方吏治较为清明,冤案之事较少发生。
军事
统一全国
赵光义继位后,地方尚有割据漳泉二州(今福建省漳州、泉州)的陈洪进、吴越国钱俶(音chù)、北汉刘继元三个割据政权。因此,赵光义继续推进统一事业。
归附纳士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陈洪进入朝觐见赵光义,赵光义命翰林使程德玄前去迎接,并大赏陈洪进,将其留在开封居住,却不放他回到漳泉械斗。次年,陈洪进被迫上表献出所管的漳泉二州,赵光义顺势应允,将陈洪进任为武宁(今江苏徐州)节度使,对陈洪进的诸子也大加赏赐。由此,宋朝得到了漳泉二州。其后,赵光义又用相同的手段让吴越王钱俶被迫献出吴越管辖的十三州,江南地区得以统一。
攻灭北汉
赵匡胤赵匡胤在位期间,曾三次出兵攻打北汉,虽未能将北汉平定,但已大大消耗了北汉的军力和财力。
赵光义继位后,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正月和众臣商议北征之事,并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命将领崔彦进、李汉琼、刘遇等人率兵围攻汾州(今山西)、沁州(今山西沁源)、岚州(今岚县)等地,然后合兵围攻太原。
二月,赵光义御驾亲征,命云州观察使郭进拦截南下支援北汉的辽朝军队,自己率兵围城。五月,赵光义命诸军攻下了城西南用于防御的羊马城,俘获北汉宣徽使范超。其后,赵光义又亲临前线,督军作战,士兵士气高涨,进攻猛烈,刘继元出城投降,北汉得以平定,北汉下属的十州归于宋朝。至此,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事业。
对辽作战
宋军出兵攻打北汉时,辽国曾派遣使者出使宋朝,询问出征北汉的原因。其后,辽朝又派兵南下支援北汉,表明了与宋朝开战的决心。
攻打幽州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六月,赵光义决定御驾亲征,攻打辽朝。赵光义率军一路北上,到达幽州(今北京市)城南,部署主力攻打幽州城,击退辽军。七月,辽将耶律沙进军幽州城下,与宋军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大战,宋军惨败,赵光义仓皇离开,率军返回京师开封市
次年十月,辽军准备南伐,赵光义得知后,积极进行防御,命各地官吏率兵屯驻前线,还亲自巡视北方,迎击辽军。十一月,辽将休哥在瓦桥关(今河北省雄县附近)大败宋军,一路追击至莫州(今河北任丘),击败宋朝援兵。其后,辽军多次南下侵扰,赵光义则采取被动防御政策。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三月,赵光义决定再次发动北征,史称雍熙北伐。赵光义命宋军分三路出兵,东路直取新城区(今河北新城)、涿州(今河北涿州),中路自定州(今河北定州)北上,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攻辽,西路出雁门关(今山西代县),直趋云县(今山西大同)。
起初,东路宋军连败辽军,辽将休哥只得集中兵力坚守幽州,中路军在飞狐口击败辽军,攻占飞狐、灵丘县(今山西灵丘)等地,西路军队也先后攻克朔州市(今山西朔县)、云州等地。宋将曹彬的部下挑唆曹彬出征立功,曹彬命军队轻装进发,北上攻伐,但到达涿州后,因粮草不够而被迫撤军,在回撤路上被辽军伏击,大败而归。赵光义听闻西路军队惨败后,命剩余军队也撤军,雍熙北伐宣告失败。
九月,辽军再次南下攻打刘宋,辽将休哥与宋瀛洲兵马都部署刘廷让在君子馆(今河北河间附近)交战,宋军大败,刘廷让只身逃走。此后,辽军不断南下,宋朝无还手之力,只得被动防御。
镇压起义
由于宋廷和辽军连年征战,军费开支巨大,宋廷大量征收赋税,导致百姓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尖锐。因此,川峡地区于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由青城县(今四川省灌县附近)农民王小波、王小波的妻弟李顺先后领导。李顺率领起义军一路攻城略地,在成都市(今四川省成都市)建立大蜀政权。次年正月,赵光义得知川峡地区发生起义的消息,于是派河州团练使王继恩率兵镇压,直到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才完全平定叛乱。
将从中御
为了防止将帅手握兵权,犯上作乱,赵光义奉行“将从中御”的政策,每次出战前,向将帅面授机宜,给予攻守计划,或直接向前线将领传达指令,指挥战事,前线将帅要按照赵光义指令行事,不可随意变更。但由于战场形势复杂多变,加之将领作战方略不同,因此前线将领并未完全贯彻执行赵光义之令,有时甚至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战略思维进行排兵布阵。赵光义实行的“将从中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协调各部将的作战,在大型会战中有一定优势,也加强了中央的军事集权,防止混战割据局面再现;但此举也限制了将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临敌应变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宋朝对外战事的胜利。
经济
鼓励垦田
赵光义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于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六月发布诏书,命各地人民开垦荒地,并下令民众所垦之田为民众所有,永不收取租税。此外,赵光义还在各州设置农师,专门负责农业发展工作。这一优惠政策使得宋朝田地面积大大增加,太祖末年时,宋朝垦田数约为2.95亿亩,至赵光义统治末期,垦田数增加至约3.13亿亩。农田面积的扩大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兴修水利
两宋时期,气候偏暖,旱情严重,黄河也时常改道决堤,因此农田水利工程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保证。为此,赵光义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黄河漳河等河流进行了整治,并收到一定成效。
调整种植结构
北宋初年,粮食作物的种植仍然沿袭北谷南稻的格局。赵光义继位后,为了防备水旱之灾,决定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命江南地区尝试种植诸谷,而北方地区则在水田中广种粳稻。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北方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推动了宋代农业生产中作物品种的交流,对水稻生产推广到北方起了促进作用。
文化
修订书籍
赵光义统治期间,大规模搜求书籍、编撰书籍。他将购募到的先贤墨迹汇编为《历代帝王名臣法帖》,又命人编了《神医普救》《太平圣惠方》等书籍。此外,赵光义在大量搜集书籍的基础上,命人编修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为古代书籍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宗教政策
赵光义崇信道教,营造了上清太平宫、太一宫、灵仙观等道观,并时常召见陈抟丁少微等道士,大量搜集道教典籍,还时常阅读《老子》,学习黄老思想。但与此同时,赵光义也对佛教多加礼遇,曾三次大规模下诏普度,号召平民出家为僧,又营造了开宝寺、启圣禅院、天青寺等寺庙,还设立译经院,进行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赵光义利用宗教,稳定社会秩序,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民族与外交关系
高丽
赵光义继位之初,为了收复幽蓟,不断加强同高丽的联系,下诏加封高丽国国王王伷为太傅,并遣使出使高丽。而高丽也时常遣使进贡,希望能借宋朝之力抗衡辽朝。但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赵光义派遣韩国华出使高丽,希望高丽一同出兵攻辽。高丽虽因韩国华的武力胁迫,答应出兵,但直至雍熙北伐失败,也未出兵支援。而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高丽面对辽朝的进犯,向宋朝请求援助,但赵光义加以拒绝,高丽军事实力弱小,不得不受制于辽朝,宋与高丽之间的封贡关系中断。
交趾
赵光义继位后,交趾郡丁氏政权的首领丁琏遣使庆贺赵光义登基为帝。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交州发生内乱,赵光义听闻后,决定乘势出兵,收复交趾。但宋军诸部不谐,被篡位自立的交趾首领大行皇帝各个击破,宋军大败而归。此后,赵光义又想通过扶植丁氏后代牵制黎桓,但被黎桓拒绝。双方长期僵持,直至淳化四年(公元993年),赵光义将黎桓封为交趾郡王,被迫承认了黎桓的统治地位。
东北诸族
赵光义在位期间,曾试图联合东北游牧民族,出兵夹击辽朝。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赵光义遣使出使东北的乌舍、定安两国,希望与两国联合出兵,定安国王乌玄明应允了此事,但由于宋朝数年内并未发兵,联合出兵之议无果而终。此后,定安国国力衰微,不再对宋朝进贡,赵光义大为光火,宋与定安国的关系彻底破裂,双方不再交往。
东北的女真也时常遣使进贡,希望借宋牵制辽朝。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女真曾遣使入宋,请求军队援助,但赵光义并未出兵,只是下诏加以安抚,女真难以独力抵抗辽朝,不久便归降于辽,基本中断了与宋朝的关系。
党项
赵光义继位之初,实行羁縻之策,默认了定难军的党项李氏政权的割据地位。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党项首领李继筠去世,其弟李继捧继位,但他的继位招致李氏内部许多人的反对,赵光义顺势介入,趁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李继捧入朝觐见、献出夏州、银州等地时,派遣文官前往西北任职,接管银州等地的控制权。但此后,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率兵反宋,还杀害了宋朝官员。赵光义大怒,发兵攻打李继迁,最终获得胜利,夺回灵州的控制权。之后,李继迁不断率兵进犯,始终未能成功。
大理
赵光义继位后,曾册封大理国王白万为云南八国都王,但大理与宋未通朝贡。其后,大理国王曾上书请求宋王朝举行秦始皇封禅泰山,但赵光义认为自己继位不久,加之内地灾荒不断,西北的辽、西夏不断进犯,只得暂时拒绝大理的请求,待内地社会秩序安定后再行考虑。终太宗一朝,大理再未与宋有密切往来。
西北诸族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高昌国遣使入宋朝贡,赵光义在盛情款待之余,命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勋等人率外交使团出使高昌,希望联络党项族鞑靼(音dá dá)等西部诸族以牵制辽,高昌国师子王对使团多加礼遇,但并未应允联合攻辽之事。
历史评价
对于赵光义的人生经历,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评价。
学者多对赵光义统一四方、勤于政事进行了肯定。元代史学家脱脱等人在《宋史》中认为,赵光义志向远大,平定四方,又勤勉自励、体恤百姓,使得国家平定、农事丰收。河北大学学者李育静总结道,赵光义继续了赵匡胤的统一大业,收复失地,结束藩镇割据,使得百姓生活安定,并解决了土地兼并等问题,发展宋朝经济;在内政上,赵光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之策,推动了宋朝的发展。
而学者对赵光义的指责,主要集中于人伦之礼和执政失误方面。《宋史》中对赵光义逼死其侄子赵德芳进行了批判。李育静也指出,赵光义军事素质有限,并未解决辽朝的进犯之事,还使得宋朝出现了积贫积弱的苗头;此外,赵光义用人多疑,独裁专制,逼死了自己的弟弟等人,最终未能完成使北宋走向繁荣的历史重任。
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其凡对赵光义的评价较为中肯,他认为赵光义的一生可说是功过参半。在赵光义统治期间,完成了对中原的统一,杜绝了内部的藩镇割据分裂,并将朝中割据从宦官专权、武人当政转变为文官统治,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他急于求成,多次发动北征,结果伤动了宋朝元气,造成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也给后世带来了莫大危害。
家族成员
以上主要参考资料:
墓葬
赵光义逝世后,被安葬于永熙陵。永熙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村乡沱(音hū tuó)村,坐落于宋太祖永昌陵的西北部,旁边有元德李皇后、明德李皇后、章穆郭皇后三座陪葬陵。永熙陵的陵区平面呈长方形,地上建筑有上宫、下宫、陵台、宫城、鹊台等,陵前石刻有瑞禽石屏、角端、石虎、石羊、文臣武官等,石雕作品高大威严,形象优美,是宋陵石刻中的优秀作品。
轶事典故
生有异象
赵光义的母亲杜氏曾梦到神人捧着太阳交给她,不久便怀孕,生下赵光义。生子当晚,天上有如火升腾的红光,街巷中飘散奇异的香味。
喜爱蹴鞠
北宋一朝,蹴鞠之风一直盛行于宫廷之中,北宋人曾有一幅《蹴鞠图》,描绘赵光义踢球的情形。该画已失传,但宋末元初的画家钱选曾临摹过此图,临摹本流传至今,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蹴鞠图》中,宋太祖赵匡胤、宰相赵普、将领楚昭辅三人在旁观看,赵光义、将领石守信、铁骑都校党进在踢球。
喜爱书法
赵光义在听政之暇,时常欣赏名家书法,对李居简、王著等书法家多加礼遇,还设置御书院,安置善于书法的名家。赵光义每到暑月,都要御书团扇,赐给馆阁学士。
棋艺高超
赵光义喜好围棋,待诏贾玄因棋艺精进,常常进献新图妙势,很受赵光义宠爱。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赵光义创造了“弈棋三势”,即独飞天鹅势、对面千里势、大海取明珠势,命内侍裴愈拿去给馆阁学士看,结果无人能懂,赵光义亲自指授,诸学士才明白,并叹服其神妙。与赵光义对弈的待诏常把对弈之局记下,制成棋谱,汇编为《太宗游艺集》,藏于密阁。
人物争议
烛影斧声
关于赵匡胤之死和赵光义之继位,是宋初著名疑案之一。
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匡胤在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晚召见赵光义,左右侍从都被屏退,只能远远看到蜡烛映照下,赵光义有离席之状,之后赵匡胤持斧击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之语。次日,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
对于这一事件,学界有两种观点。其一是认为赵光义谋害赵匡胤,篡夺王位,如张其凡认为,赵光义在酒中下毒,谋害赵匡胤;宋史学家李裕民也认为此前赵光义结交豪杰,已有图谋不轨之心,到开宝九年,他认为时机已到,便谋害了赵匡胤。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赵光义并未弑兄篡位,如历史学家刘洪涛认为,赵匡胤突然下诏,赵光义很难及时做好准备,此外,赵匡胤饮酒后并无异状,他认为,赵匡胤死于双相障碍脑出血
金匮之盟
史学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赵匡胤的母亲太后杜氏在临终前,命赵匡胤在死后将皇位传给赵光义,以避免皇帝年少、群臣反叛之患,命宰相赵普写成盟书,藏在金匮中,交给宫人保管,史称“金匮之盟”。
关于金匮之盟的真伪,学界也有诸多争论。一些学者认为,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编造的。如宋史学家王瑞来认为,赵匡胤的皇后宋氏在赵匡胤逝世当晚派人召秦王赵德芳入宫,说明赵德芳才是赵匡胤原定的继承人。
也有学者认为此事并非伪造,只是后人对其内容进行了修改。山东大学教授王育济认为金匮之盟的真实内容是“赵匡胤传给赵廷美,再传给赵德昭”,而赵光义继位后公布的“独传约”(即赵匡胤传位赵光义)是篡伪之事。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何冠环也认为“金匮之盟”当实有其事,但也有后人所加的“伪造”部分。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封神劫 (1983).豆瓣电影.2023-02-15
杨家将 杨家将 (1985).豆瓣电影.2023-02-15
大宋王朝赵匡胤 (1995).豆瓣电影.2023-02-15
杨家将 (1992).豆瓣电影.2023-02-15
寇老西儿 (1997).豆瓣电影.2023-02-15
杨门虎将 (2004).豆瓣电影.2023-02-15
少年杨家将 (2007).豆瓣电影.2023-02-15
聪明小空空 (2012).豆瓣电影.2023-02-15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2015).豆瓣电影.2023-02-15
大宋宫词 (2021).豆瓣电影.2023-02-1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入仕为官
扩张势力
登基称帝
巩固帝位
安抚人心
培植亲信
统一全国
皇位传授
因病逝世
执政举措
政治
大兴科举
调整区划
完善馆职
废除节度使
官制改革
重视法律
军事
统一全国
归附纳士
攻灭北汉
对辽作战
攻打幽州
雍熙北伐
镇压起义
将从中御
经济
鼓励垦田
兴修水利
调整种植结构
文化
修订书籍
宗教政策
民族与外交关系
高丽
交趾
东北诸族
党项
大理
西北诸族
历史评价
家族成员
墓葬
轶事典故
生有异象
喜爱蹴鞠
喜爱书法
棋艺高超
人物争议
烛影斧声
金匮之盟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