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辖的
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
杭州湾南岸,海岸线长40千米,陆域总面积8279.0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31日,绍兴市下辖3个区,1个县,代管2个
县级市。截至2021年末,绍兴市常住人口有533.7万人。
绍兴市倚山面海,境内山地多、平原少,地势南高北低。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早在约9000年前,境内就有先民居住,并创造了小黄山文化。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
会稽郡。
建炎四年(1130年),升越州为
绍兴府。1983年7月,撤销绍兴地区,改设地级绍兴市。
绍兴市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拥有水乡社戏、
绍剧等众多文化遗产。绍兴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东湖风景区、鲁迅故里·沈园景区等众多国家级景区分布其中。
绍兴市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拥有纺织化纤、机械电子、医药化工、节能环保、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2021年,绍兴市
地区生产总值(GDP)达6795亿元,GDP在
浙江省所有
地级市中位列第4;三次产业结构为3.3:47.5:49.2。境内有“世界500强”企业海亮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11月,被评为
全国文明城市。
名称来历
绍兴古称越、
会稽郡、吴州、越州。后以
赵构年号得名。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驻越州,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第二年改元
绍兴。时越州官吏军民僧道上表乞赐府额,遂仿
李适以
兴元元年巡幸梁州改梁州为
兴元府的故事,升越州为
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早在约9000年前,绍兴境内就有先民居住,并在
新石器时代中期创造了小黄山文化。
春秋时期,属越地。
勾践即位后,由秦余望山之南徙治山北,开发通往
东海交通。勾践四年(公元前493年),
吴国征服
越国,属吴。勾践七年(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自吴获释归国后,重用
范蠡,在今绍兴市区利用地形先后建筑了勾践小城和大城,时称为大越城。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勾践称霸后,以
会稽郡为故都。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来的
吴越地置会稽郡,今绍兴
市辖区分属会稽郡的山阴、
诸暨市2县;秦末,又新置上虞县,今绍兴市辖区分属会稽郡的山阴、诸暨、上虞3县。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之制。绍兴先后为荆王
刘贾,吴王封地。
刘启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平叛
七国之乱后,会稽郡直隶于汉室。
刘彻元封五年(前106),置13州刺史部,督察各郡,会稽郡受督于
扬州刺史部。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
会稽郡置吴郡,会稽郡移治山阴,今绍兴市域有山阴、诸暨、上虞、
章镇镇、剡5县。
三国时,会稽郡隶
孙吴的
扬州市;建兴元年(252年),改
上虞区为侯国: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置
临海郡;永安三年(260年),分会稽郡置
建安郡;
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郡置
东阳郡。
晋
太康二年(281年),改会稽郡为会稽国;永宁元年(301年),复会稽郡;
东晋太宁二年(324年),又改会稽国;咸和元年(326年),琅邪王昱徒封会稽王;咸和四年(329年),为避会稽内史
王舒父讳改稽国。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复会稽郡。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
扬州市析会稽、
东阳市、
新安郡、临海、
永嘉县5郡为东扬州,治会稽郡
山阴县;大明三年(459年),以扬州为
王畿,改东扬州为扬州,州治从建康移至会稽,后又复迁建康。之后及齐、梁、陈时,扬州与东扬州则屡分屡合,辖地亦几经变更。
隋唐至明清
隋开皇九年(589年),
隋灭陈之战,废
会稽郡,设吴州,治
会稽县。隋开皇年间(581~604),越国公杨素主持修城,是为绍兴建城以来第一次有记载的城垣修,杨素将山阴大城周围加广至24里250步,并扩大子城,同时对城墙也作了修缮,史称罗城,至此,绍兴城市轮廓基本确定。
隋大业元年(605年),废吴州,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治会稽;隋大业三年(607年),复为会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越州总管府,驻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4年),改越州总管府为越州都督府,督越、等5个州;唐景云二年(711年),越州定为中都督府,隶属
江南道;唐
乾元元年(758年),废越州中都督府,置
浙江东道节度使,驻越州,辖越等8个州。唐中和三年(883年),浙江东道观察使赐号为义胜军节度使;唐
光启三年(887年),改
威胜军。唐乾宁三年(896年),钱平
董昌,号越州为东府。
五代十国时,隶属
吴越。梁开平二年(908年),升越州为大都督府。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纳土归宋。宋
至道三年(997年),越州属两浙路;
熙宁七年(1074年),设两浙东路驻越州,辖越、婺、、明、台、处、温7个州;旋即并入两浙路,九年复分,十年复合;
建炎四年(1130年),升越州为
绍兴府,府治设山阴。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绍兴府为
绍兴路,隶江淮行省(治今江苏扬州),辖县和治所均不变;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江淮行省改为江浙行省,绍兴路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使司;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废路,复绍兴府,隶浙江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下设5个分守道,绍兴府属宁绍道,并一度为道治。
清代,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省,绍兴府隶浙江省宁绍台道。
中华民国
1912年,废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原
绍兴府辖县均直属浙江省军政府。
1914年,于省县间设会稽道,原绍兴府所辖7个县属会稽道。
1927年,取消道制,原绍兴府7个县仍直属于浙江省。
1935年,置绍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绍兴县。
1936年,改绍兴府为第三行政督察区,其驻地、辖县不变。
1943年,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移驻天台,后驻新昌。
1946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恢复1935年建制,专员公署复驻绍兴。
1947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所辖萧山、诸暨两县改为省直属,专员公署移驻余姚。
1949年5月22日,绍兴全境解放;同年6月,设为
浙江省第十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改为
绍兴专区,并析绍兴县城区置绍兴市(今绍兴城区)。
1950年5月,撤销绍兴市,辖地并入绍兴县;同年11月,又析绍兴县城区复置绍兴市(县级),县、市同城而治。
1952年1月,撤销绍兴专区,原所辖绍兴、诸暨、萧山3个县及绍兴市改由省政府直属,上虞、嵊县、新昌划属
宁波专区。
1953年1月,省直属的诸暨县划归金华专区,绍兴市、绍兴县划归宁波专区管辖;同年5月,绍兴市复为省辖(省委托宁波专署代管)。
1958年2月,绍兴市由原省直辖划归宁波专区。
1968年5月,成立绍兴地区革命委员会,
专区易名为地区。
1978年9月,改名为绍兴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9月,恢复县级绍兴市。
1983年7月,撤销绍兴地区,改设省辖地级绍兴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31日,绍兴市下辖3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下设49个镇、7个乡、47个街道、1597个行政村、59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市人民政府驻越城区洋江路589号。
政治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绍兴市位于
浙江省中北部、
杭州湾南岸,介于北纬29°13′35″~30°17′57″,东经119°53′03″~121°13′37″之间,东连
宁波市,南临
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
杭州市,北隔
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全境域东西长130.68千米,南北宽119.83千米,海岸线长40千米,全市总面积8256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8031平方千米,河流海域面积225平方千米。
地质
绍兴境内在地质上存在以江山—绍兴断裂带为主的多条地质断裂带,受造山运动、火山活动、岩石入侵以及
海侵、
海退等地质活动影响,形成多样的地质现状。以纵贯市域的江山—绍兴深断裂(柯桥区
平水镇至
诸暨市山一线)为界,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属扬子准
地台构造单元、华南褶皱系构造单元,同时,分属
江南(西北区)和华南(东南区)两个
地层区。境内的西北区自
中元节古界至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发育较齐全,有大量沉积层出现;东南区以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火成岩发育,地层缺失较多。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的各个地质时期在境内大部分都有露头。
地形地貌
绍兴市倚山面海,地处浙西山地
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交接地带;境内山地多、平原少,地势南高北低,地形骨架呈“山”字形。整体呈“七山一水两分田”分布,最高点位于
诸暨市境内的
会稽山脉主峰
东白山,海拔1194.1米,最低点位于诸暨“湖田”地区,海拔3.1米。南部有
会稽山盘踞其中,会稽山脉自南向北形成稽南和稽北两大丘陵;中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和
台地;会稽山麓以北,直至
杭州湾(后海),是广阔的平原地带,称“山会平原”。绍兴市境曹娥江及其支流冲积形成的河谷盆地两侧山地集中分布了一片
丹霞地貌,即新昌穿岩十九峰,是
浙江省典型的峰林型丹霞地貌。绍兴市全境地质构造属于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的各个地质时期,在境内大部分都有露头。
气候
绍兴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夏季平均长达124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下旬;冬季平均长达120天,一般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下旬;春、秋季较短,一般均为2个月左右。
绍兴市多年平均气温16.9℃,1月平均气温4.6℃;7月平均气温28.9℃。平均气温
年较差24.3℃。生长期年平均295天,无霜期年平均236天,最长达278天,最短为20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782.3小时。0℃以上持续期342天,一般为1月21日~12月29日。年平均
降水量1404.5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6.4天。降雨集中在每年3~9月,6月最多。全年有3个多雨期,3月至5月为春雨期;6月至7月为梅汛期;8月至9月为台汛期,多有台风带来降水。降雪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间;全市雪日年均11天,南部略多于北部。
水文水利
河流
绍兴市境内河道属
钱塘江、
甬江两大流域,其中钱塘江流域面积7368.7平方千米,占89.3%;甬江流域面积887平方千米,占10.7%。境内共有河道6759条,其中省级河道2条,市级河道22条,县级河道112条,县级以下河道6623条;河道总长度1.09万千米。主要河道有省级河曹娥江、
浦阳江2条,总长224.2千米;市级河鉴湖、环城河、梅山江等22条。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曹娥江,从
金华市磐安县流入,自南向北流经绍兴市后注入
钱塘江,长156.6千米,流域面积5169.8平方千米,年均流量66.2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左圩江、小乌溪江、
新昌江等。
湖泊
绍兴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绍虞平原,面积较大蓄水量较多的27个湖泊,水域总面积25.94平方千米,容积5910.20万立方米。另外全市共有池塘4346个,水域面积15.81平方千米,容积2863.11万立方米。
水利
绍兴市境的水库建设,始于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时,
会稽山北麓的坡塘、南池、吴塘等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水库。现绍兴市主要水库有
汤浦水库、
钦寸水库等。
汤浦水库又称
小舜江水库,国家大(Ⅱ)型水库,始建于1997年12月,上游坝址控制
流域面积460平方千米,总库容2.35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4平方千米,设计日供水规模达100万吨。
钦寸水库是截至2022年5月绍兴市境最大的水库,是一座以供水、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和发电的大(二)型水库,总库容2.44亿立方米、于2010年9月动工建设,于2020年6月正式通水。
土壤
绍兴市境内土壤除地带性的红壤、黄壤外,还广布着隐域性的
水稻土、潮土、盐土和紫色土等9个土类。全市土壤共划分为11个土类、21个亚类、65个土属、101个土种。其中水稻土占4个亚类、29个土属、50个土种,占土壤总面积的29.82%。
自然灾害
绍兴市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暴雨、台风、大风、雪灾、冰雹、
泥石流等。
旱涝灾害年均发生0.36次,从干旱发生的季节来看,主要有伏旱和冬旱,其中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67年6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受旱农田达84万亩,曹娥江、
浦阳江断流两个月,山区人畜饮水困难,绍兴、上虞内河航运停航两个月之久。
暴雨灾害年均发生3次,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88年7月29日,全市除诸暨外普降暴雨或大暴雨,新昌、嵊县、上虞三县(市)共有49个乡镇、375个村庄受灾严重,大部分地方地面积水在2~3米深,致使1.2万人无家可归,死亡45人,伤1703人,直接经济损失4.1亿元。
台风灾害年均发生1.4次,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0年8月30日至9月1日,受15号台风影响,暴雨洪涝为患,全市295个乡镇、405个村庄、195.3万人遭灾,受淹农田102.6万亩,倒屋6785间,死亡23人,重伤111人,失踪2人,死亡牲畜1418头,冲毁鱼塘1343处、水库20座,沉船20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9亿元。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绍兴市土地类型以林地为主。截至2019年12月31日,绍兴市共有耕地123136.88公顷;种植园用地96349.09公顷;林地392417.43公顷;草地4519.49公顷;湿地455.37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4525.8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2538.0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5098.71公顷。
矿产资源
绍兴市主要有铁、铜等金属矿藏以及
叶蜡石、陶瓷土为代表的非金属矿藏。非金属矿产中,叶蜡石、陶瓷土为绍兴市优势矿产资源,其中叶蜡石资源量占
浙江省的38%、陶瓷土资源量占全省的82.1%,
硅藻土属绍兴市特色矿种,储量为全国之最。金属矿产中,铁、铜资源量占浙江省的70%以上,位列浙江省首位,铅锌和贵金属虽品位较高,但规模小、后备资源短缺。
截至2020年底,绍兴市保有铁矿石量1.03亿吨;保有铜金属量10.40万吨;保有银金属量450.37吨;保有金属量190吨;保有
叶蜡石矿石量498万吨。境内
新昌县后岸银矿已达勘探级别,查明银金属量208吨,矿床规模达到中型;嵊州市
谷来镇护国岭村金家山
萤石矿查明萤石有12.67万吨,诸暨市
璜山镇牛轭岭一带萤石矿查明萤石18.32万吨、诸暨市黄家店矿区萤石矿查明萤石10.55万吨。
绍兴市金属矿产资源仍以外部输入为主。至2020年,绍兴市最大的两家金属矿山漓渚铁矿与平水铜矿均已关停,有诸暨市璜山镇七弯铅锌矿和上虞银山坝铅锌矿2家矿山在开采,2020年铅锌矿石开采量8.95万吨。有上虞叶蜡石矿业有限公司叶蜡石矿1处矿场在开开采,年开采量10万吨。
生物资源
绍兴市分布的野生动物约有440余种,其中鸟类348种,两爬类72种,兽类50余种。其中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
东方白鹳、
白颈长尾雉、
中华秋沙鸭9种,二级保护动物
小天鹅、
白琵鹭、
黑脸琵鹭、
鸳鸯等74种。
绍兴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自然植被共有153科、449属、879种,其中天然森林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混交林、竹林和盐生等6类;属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有中华水韭等一级3种、大花无柱兰、金兰、球果假水晶兰、小勾儿茶等二级16种。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1年末,绍兴市常住人口有533.7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4.6万人;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位列第7;城镇化率71.5%,比2020年提高0.5个百分点;出生率5.9‰,死亡率6.4‰;年末户籍人口有446.85万人,比2020年减少0.79万人。
民族构成
绍兴市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有53个少数民族,境内柯桥区、诸暨市、上虞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位列全市前三;主要有
壮族、
苗族、
土家族、
布依族、
彝族、
侗族等少数民族。
经济
综述
绍兴市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拥有纺织化纤、机械电子、医药化工、节能环保、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民营经济占比达到95%以上,从20世纪80年代起,绍兴市致力于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以“酒缸、酱缸、染缸”为特色,以
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及智能视觉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格局。
2021年,绍兴市
地区生产总值达6795亿元,比2020年增长8.7%;GDP在
浙江省所有
地级市中位列第4。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27亿元,增长2.5%;
第二产业增加值3228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3340亿元,增长7.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7875元,比2020年增长7.9%。三次产业结构为3.3:47.5:49.2。2022年,绍兴市共有祥生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中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亮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上榜“2022浙江省百强企业”榜单;其中海亮集团有限公司同时上榜“2022年世界500强”。
第一产业
绍兴市形成了
越城区绍鸭、柯桥区日铸茶、柯桥区兰花、
上虞区杨梅、诸暨市
车厘子、
新昌县中药材等6个农产品优势区。绍兴市也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茶叶产量常年居
浙江省第一位。2020年,绍兴市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绿茶核心产区”称号。2021年,绍兴市茶叶总产量达3.83万吨,
总产值33.51亿元。已培育“
大佛龙井”“越乡龙井”“前岗辉白”“觉农·翠茗”等区域特有茶叶品牌。
绍兴市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主要
经济作物有棉花、蔬菜、果用瓜、花卉苗木等。2022年,绍兴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0千公顷,下降2.6%。其中,冬小麦种植面积9千公顷,增长3.4%;早稻面积16千公顷,增长16.2%;晚稻面积53千公顷,下降22.0%;冬油菜籽播种面积11千公顷,增长1.3%。粮食总产量72万吨,下降9.6%。茶叶总产量4万吨,下降0.9%。年末生猪存栏60万头,比上年末增长8.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6万头,增长23.2%。水产品产量13万吨,与上年持平。2023年,绍兴市地区生产总值779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为3.1:47.9:49.0。
第二产业
绍兴市是
浙江省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亚洲最大的
化纤面料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领带和袜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现代纺织产业为主体,机械电子、医药化工产业为支柱,食品饮料产业为特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工业体系,重点规划了11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块状经济,其中
新昌县装备制造2个产业基地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绍兴市柯桥区是“中国纺织之乡”,拥有集化纤生产、织造印染、服装加工、纺机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纺织全产业链;绍兴现代纺织制造业集群被列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绍兴市是“中国黄酒之都”,该市生产的
绍兴酒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绍兴黄酒在中国黄酒产业中占四成市场份额。
2021年,绍兴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0年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35个行业大类中,25个行业增加值比2020年增长;18个行业两年平均增速在10%及以上;增加值总量前十位行业中,
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2%、27.6%。
第三产业
绍兴市是中国伞业、珠宝、纺织品等产品的商品集散地,境内建有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大唐轻纺袜业城专业交易市场。其中中国轻纺城是中国首家冠名“中国”的专业市场,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贸易覆盖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达到3000亿元,全球近四分之一的纺织产品在该市场进行交易。
2021年,绍兴市全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7亿元,比2020年增长6.7%;全年实现网络零售总额857亿元,比2020年增长14.6%;实现居民网络消费总额814亿元,增长8.2%。年末纳入统计的商品交易市场302家。2021年,绍兴市全年货物进出口2993亿元,比2020年增长16.1%。其中,出口2757亿元,增长15.5%;进口236亿元,增长23.1%。按贸易方式分,加工贸易进出口158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2676亿元,其他贸易进出口159亿元;有进出口国家和地区217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247亿元,比2020年增长20.0%。其中,出口1200亿元,增长21.2%。
人文
综述
绍兴市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越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东亚文化之都”。1996年至1998年绍兴印山越国王陵的发掘,印证了越国历史的久远,被列入199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2005年
小黄山遗址的发掘,表明绍兴9000年前就有人类聚居和活动;建于公元前490年的
越国都城,至今仍然是绍兴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
至2021年,绍兴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
浙江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6项、绍兴市级代表性项目261项,涵盖了非遗的十大门类。
“嵊州竹编是一种源自绍兴市
嵊州市的传统手工艺品,原名“嵊县竹编”,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清代时。嵊州竹编已有盛名,在宫廷也有收藏。竹编艺人利用
孟宗竹、
早园竹、金竹等材料,采用精湛技艺编织出各种动物和人物造型。其中,“模拟动物”“竹篾漂白”“花筋”和“篮胎漆”是其四大工艺特色。主要有篮、盘、罐、瓶等十二大类3000多个花色品种。2006年,嵊州竹编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西施传说发源于
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
口头文学,早期的文字记载多见于《
墨子》和《
孟子》等;以春秋时期的吴越战争为历史背景,以
西施一生的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地名传说、物产传说、风俗传说等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献身”的精神。西施传说传承方式从口耳相传延伸至
说唱、戏曲等表演形式,是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
民间文学。2006年,西施传说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物古迹
绍兴市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拥有众多文物古迹;保存有相对完好的历史街区和古城街河风貌。截至2019年10月,绍兴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417处;其中国家级30处、省级74处、县(市)级313处。
小黄山遗址位于绍兴市嵊州市
甘霖镇上杜山村小黄山,于2005年开始发掘,出土陶器有夹砂红衣陶、盆、盘等;石器以石磨盘、饼状磨石为主,还有石锤、穿孔石器等。该遗址为
浙江省新石器时代源流和发展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和
地层学依据。2013年,小黄山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善寺塔位于
越城区城市广场,是由
南梁天监三年(504年)开始建造,经历了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的重修,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该古塔有六角七层,为砖木混合楼阁式建筑,整体通高约40米,底层边长3.57米,壁厚1.57米。顶部为青砖叠砌成的圆形大
藻井。1997年,大善寺塔被公布为
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大善寺塔被列入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8月,浙江省考古团队,发现绍兴地区古代水坝遗址,有11处确认属于越国时期。这是首次揭示了越国都邑外围存在大型水利系统的概貌。调查中考古团队发现,越国水坝的堆筑结构和营建工艺,与
良渚文化时期水坝十分相似,最古老的水坝距今约四千七百年。
民俗节庆
大禹祭典是中国历代王朝重要祭祀典礼之一,
秦始皇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上会稽,祭大禹”,是历史上第一次皇帝亲祭
大禹陵,开创了大禹祭典的最高礼仪。在明清时期,祭禹仪式和制度得到完善。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该典礼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2006年,大禹祭典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7年4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公祭大禹陵典礼活动。自此,大禹祭典升格为国家级祭典。
水乡社戏是绍兴市农村祭神祈福的民俗活动;水乡社戏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歌舞,后经历了音乐、歌舞、武术、杂技、人物装扮等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积累、融化,在宋元时期与戏曲结合,使祭祀活动与戏曲表演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社祭戏”。大致可分为年规戏、庙会戏、平安戏、偿愿戏,其中以庙会戏为主,在各种神道如关帝、包公、龙王、
祝融、
城隍、土地等等诞辰祭祀活动中演出,即为“演戏酬神”,是整个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曾在《社戏》《无常》《女吊》等多篇文章,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看社戏的情景。2008年,水乡社戏被列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戏曲
绍兴市是“中国戏曲之乡”,拥有以绍剧、越剧、新昌调腔为代表的五大剧种和以绍兴莲花落、绍兴平湖调为代表的五大曲种,经典剧目和曲目包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禹治水》《西施断缆》等。戏曲名家荟萃、新人辈出,多位艺术家也获得了“梅花奖”“文华奖”等国家级大奖。
绍剧,又称为“绍兴乱弹”或“绍兴大班”,是一种流行于浙江绍兴、
宁波市、杭州地区以及
上海市一带的戏曲剧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其时余姚腔和
弋阳腔非常流行。在这种背景下,绍兴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调腔形式。最初是在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中出现的,一人兼唱多行角色,同时以
大锣、
大鼓、
铙钹等乐器伴奏。后移植到舞台上,就被称为绍兴高调班。清
乾隆(1736~1796年),这种剧种盛极一时。
绍剧主要唱乱弹,部分剧目唱调腔,个别唱
昆曲。2008年,绍剧被列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嵊州吹打是
浙东地区锣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祭祀活动,在明代中叶时到达顶峰,境内各村各户逢大小红白事、节日祭祀等都有吹打演唱。其乐曲编配使用了粗吹乐器,例如
唢呐、先锋、号筒等。传统曲目包括《大辕门》《妒花》《绣球》等。2006年5月20日,嵊州吹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书法
绍兴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在
秦朝时期,绍兴就有一件书法金石之宝——《会稽刻石》。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有文献记载、有名有姓的书法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之一。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
王羲之乘兴挥就了《
临河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从此书法艺术风靡绍兴。自1985年起,绍兴每年都会举办
兰亭书法节。2008年,绍兴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
饮食
绍兴菜是一种富含江南水乡文化的风味名菜,其主要食材包括鱼虾、河鲜、鸡鸭家禽、
豆类和笋类。绍兴菜强调香酥绵糯,原汤
原汁,轻油忌辣,忌汁浓味重。烹制绍兴菜常使用新鲜的配料与腌制的食材同蒸或炖,并且多用
绍酒来增添浓郁的香气。其中一些代表性菜品有霉干菜焖肉、糟鸡和
糟熘虾仁等。霉干菜焖肉是绍兴
家常菜之一,具有馨香鲜嫩、油润不腻的特点。糟鸡则是绍兴的一道滋补菜肴,以当地盛产的黄酒和糟为主要调料。将净鸡用盐擦洗后外面包裹纱布,再用酒糟腌渍数天而做成。糟虾仁也是一道当地受欢迎的绍兴菜肴,选用新鲜的河虾仁烹入糟汁中软熘而成。
清汤越鸡则是使用绍兴特产“越鸡”烹制而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特产
绍兴特产主要分为酒类、豆制品、腌腊食品、点心类等4大类:
绍兴黄酒是中国古老的黄酒之一,它以糯米、小麦、水为原料,经过多次发酵而成。
花雕酒是一种特殊的绍兴黄酒,它是在女儿出嫁时埋藏在地下或水中的陶罐装酒,在女儿生子时才开启喝用,寓意祝福和团圆。
诸暨市同山烧属
清香型白酒,因产地在
诸暨市同山镇而得名,素有 "
江南小茅台"之称。同山烧以诸暨特有的高脚拐糯高粱为原料,取同山镇上汲龙水酿制而成,因地处盆地,常年恒温
窖藏,因此酒质清澄,口感甘洌,被称为南派清香典范。
地方象征
香榧树是绍兴市树,中国特有的第三纪
孑遗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树种。绍兴市现有4500多株千年以上的古香树。2014年10月28日,绍兴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正式确定香榧树为“绍兴市树”。
兰花是绍兴市花。绍兴栽养兰花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第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兰花为绍兴市花。1988年至1992年,绍兴的兰花在全国三届兰花博览会、两次全国兰花展览会上共获得
金牌13块、银牌27块,并获得优秀品种奖牌10块,栽培奖牌3块,科技奖牌1块。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绍兴市有普通高校12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3万人,比上年增长4.7%。中等
职业教育学校(不含
技工学校)18所,在校生4.18万人,另有技工生共0.75万人。普通高中55所,在校生8.67万人,下降1.9%。初中140所,在校生12.72万人,下降1.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3%。小学302所,在校生28.72万人,增长3.2%。幼儿园573所,在园幼儿14.15万人,下降1.0%。
全日制学校在校专任教师5.7万人。
科技事业
2021年,绍兴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2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47家;引进共建了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绍兴研究院、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宽禁带半导体研究院等4家研究院;全年专利授权量38293件,比2020年增长7.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137件,增长15.5%;全年全社会研究和试验发展(R\u0026D)经费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预计为2.9%。
文化事业
截至2019年,绍兴市国有博物馆收藏可移动文物91772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90件/套,二级文物570件/套,三级文物2566件/套。非国有博物馆备案藏品10128件/套。截至2021年,绍兴市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800.03平方米,有
公共图书馆7家,其中6家公共图书馆列入
浙江省第一批“满意图书馆”;有博物馆61家。其中
绍兴博物馆是
国家二级博物馆。
截至2022年末,绍兴市有公共图书馆7家,博物馆65家。全年完成送戏下乡1815场、送书下乡69万册、送展览下乡1090场,文化走亲124场,举办各类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3000场。
体育事业
截至2021年底,绍兴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8平方米,位列浙江省第二,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678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3.17人,指导员激活率、履职率居浙江省首位;全年共举办水马、摩托艇公开赛、全国田径锦标赛等23项全国性赛事、44项省级赛事、210项市级赛事,入选省体育品牌赛事名录库5项,品牌赛事居
浙江省第三位。绍兴籍著名运动员有
谢震业、吴卿风、
何峻毅等。其中谢震业是男子200米
亚洲纪录保持者。
医疗卫生
截至2021年末,绍兴市有卫生机构2864个(含村卫生室1002个);其中医院101个,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653个;有医生18108人,注册护士18899人。
社会保障
2023年末,绍兴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失业保险分别为379.19、458.92、139.60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2%、0.4%、0.6%。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
医疗机构开通率达100%。“越惠保”全年参保323.57万人,参保率70.8%。全市创建完成20家示范引领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乐龄中心”,为130个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置智能服务终端,新增
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1005张,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997人。在册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37365人。其中,城镇4718人,农村32647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1050元提高到1134元。首批创建14家“枫桥式”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福利机构孤儿基本生活费提升至2606元/月,2099名孤困儿童纳入儿童福利保障范围。全年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2.15亿元。
人居环境
2021年,绍兴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5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3.4%,比2020年提高2.1个百分点。PM2.5浓度27微克/立方米,下降6.9%。全市11个国控断面均达到年度目标要求,Ⅰ-Ⅲ类水比例为100%;25个省控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境内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上虞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柯桥区。
绍兴市
森林覆盖率达55.18%。至2021年,绍兴市共有29个自然保护地,其中各级森林公园16个、
湿地公园4个、自然保护区2个、
世界地质公园1个。
交通
综述
春秋越国时期,绍兴市境以大越城为中心,北通中原、南达
江西省、东至
宁波市的陆路交通干线已经形成。
秦汉以降,驿传道路不断发展,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线。至21世纪,绍兴市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路3种主要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
公路
截至2021年末,绍兴市已建成杭甬高速公路、
常熟-台州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等7条高速公路,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534.8公里,是
浙江省率先实现县县通三条以上高速公路的
地级市。另有京福线、杭沈线国道,杭金线、诸东线等
省道主要交通干线过境。其中常台高速公路境内长99.6千米,双向4车道,与杭州湾环线、绍诸、甬金高速公路
相交,有东关、蒿坝、上浦等8个出口,通往
嘉兴市、
台州市。甬金高速公路境内长73.6千米,双向4车道,与常台高速公路相交,有沙溪、黄泽、
甘霖镇、长乐4个出口,通往
宁波市、
金华市。
铁路
绍兴市有铁路杭甬线、沪昆线、
杭绍台城际铁路过境,其中杭甬线境内长67千米,为双线
电气化铁路,设夏家桥(
会让站)、钱清、柯桥等6个站,通往
杭州市、台州市;泸昆线境内长55.5千米,为复线电气化一级铁路,设湄池、诸暨东等4个站,通往金华、杭州市。2021年,杭绍台铁路建成,绍兴市实现“县县通高铁”。
绍兴市主要火车站有绍兴站、绍兴北站、上虞站、绍兴东站、诸暨站,其中绍兴火车站是绍兴的主要客运站,
宁波市始发的所有列车都经停绍兴站,绍兴北站是杭甬高铁的停靠站,主要停靠杭州与宁波间的始发
城际列车和途经长途列车。
航空
绍兴市境内有一个机场,为柯桥鉴湖直升机场,该机场坐落于绍兴市柯桥区,机场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是截至2021年亚洲最大的公务直升机场,也是浙中地区的核心直升机基地。另外2020年,滨海、诸暨、上虞、嵊州4个地方型通用机场的建设被写入了《浙江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20年-2035年)》。
航运
绍兴市是
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河运货物量大,到2020年底,绍兴市内河港口总吞吐能力2437万吨,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177千米。主要港口有
绍兴港。境内通航河道有119条,总长1111.5千米。其中
京杭甬大运河、
浦阳江、曹娥江为四级航道,可通航500吨级船舶。其中杭甬运河绍兴段全长101千米,承担着绍兴市市70%以上水路运量,500-1000吨级船舶日均流量400艘次,2020年通过杭甬运河吞吐量达到1600余万吨,
内河集装箱近10万TEU。
绍兴市主要港口有绍兴港。绍兴港为内河港,为
浙江省内河“十线五港”之一,由越城港区、柯桥港区、上虞港区、诸暨港区、嵊州港区5个内河港区和滨海港区、上虞杭州湾港区2个外海港区及11个旅游码头组成。
公共交通
绍兴市形成了以
轨道交通和中运量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特色公交和辅助公交为补充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并在浙江省率先实现全市行政村公交通村率100%,并实现公交通村500米内全覆盖。截至2022年9月,绍兴累计开通公共交通班线的较大自然村(人口数200以上)数量达到179个。
绍兴市在运营的地铁线路有
绍兴风情旅游新干线、轨道交通1号线。2022年04月29日,轨道交通1号线主线开通运营,绍兴全面进入“地铁时代”。
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由主线和支线构成。主线起点为中国轻纺城站、终点为芳泉站,支线起点为会展中心站、终点为黄酒小镇站。线路全长34.1千米,设站23座。2023年7月26日,
绍兴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开通初期运营,开启绍兴地铁“组网运营、双线换乘”的发展新阶段。该线路全长10.8公里,设车站9座,与绍兴地铁1号线在梅山广场站换乘。
风景名胜
综述
绍兴以水乡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既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
会稽山,“人在鉴中,舟行画图”,又有大禹陵庙、越王宫台、
会稽刻石等众多
文化遗址景观。截至2021年末,绍兴市有A级景区85个,其中,AAAAA级景区1个,AAAA级景区18个,AAA级景区39个。
主要景点
绍兴市鲁迅故里·沈园景区是国家AAAAA级景区,由鲁迅故里景区、沈园景区两部分组成。其中沈园景区位于绍兴市区
鲁迅路和延安路之间,是沈氏私家花园,占地57亩,为宋代江南园林。鲁迅故里景区是鲁迅先生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为中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湖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绍兴市城东3千米处,景区由火山岩和
火山碎屑岩构成。景区始建于
清代时期,当地名士
陶浚宣购得废弃的采石场,巧妙设计,修建了桥、路、宅、亭,形成了险峻的悬崖峭壁和沉幽深潭。1978年向社会开放。主要景观有听湫亭、饮录亭、香积亭、寒碧亭等。该景区与
西湖、
南湖并称为“
浙江省的三大名湖”,有“水石大盆景”之称。
兰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在绍兴市绍兴县兰渚山麓,据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该地种植兰花,并建立了一座驿亭,因此得名“兰亭”。景区占地4.4万平方米,其中
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水域面积占到2.18万平方米。景区有鹅池、曲水流觞、
兰亭碑、御碑等历史文化遗迹,每年举办“
中原地区兰亭书法节”等相关活动,吸引了书法爱好者和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
汤江岩景区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是浣江·五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景区之一,位于绍兴市
诸暨市西南
同山镇。景区占地面积14平方千米。三面青山一面湖,由汤江岩、户外拓展基地、安华湖等主要景点构成。主要景点为汤江岩,岩高330余米,在汤江边拔地而起。倾壁之下建有一庙,旧称“胡公庙”,相传是纪念元末新州守将胡德济而建。除了自然风光,景区还建有户外拓展基地。
对外交流
人物
荣誉
参考资料
绍兴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02-26
水乡社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2
绍兴市.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3-02-26
梁祝传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2
西施传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2
嵊州吹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2
新昌调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2
绍兴平湖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2
绍兴莲花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2
嵊州竹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2
大禹祭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2
徐文长故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2
绍兴词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2
绍兴宣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2
文物首页.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03-02
诸暨同山烧.绍兴市旅游资讯网.2024-03-30
学校简介.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23-03-03
学院简介.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2023-03-03
学校简介.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3-03-03
学院简介.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2023-03-03
绍兴博物馆.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2023-03-03
5A级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