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英语:Zhejiang University,缩写:ZJU),简称浙大,位于浙江省
杭州市市,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一所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也是“
211工程”“
985工程”和“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A类”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入选了“101计划”“英才计划”“111计划”等,是新工科教育
国际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等成员。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
遵义市、
湄潭县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
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2006年,浙江大学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同年,首届爱迪生实验班开班。2017年9月,浙江大学被列入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2024年1月,浙江大学撤销微电子学院,成立
集成电路学院。
截至2023年12月,浙江大学设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校园总占地7390613平方米,建筑面积4621396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学生67656人,其中本科生29014人,专任教师4605人。学校下设7个学部,40个专业学院(系),7家直属附属医院;有119个本科专业,6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4个一级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47名。在2022-2023年U.S.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第93名,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33名;在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3名。
历史沿革
求是书院
1897年,在浙江巡抚廖寿丰的支持下,时任杭州知府林启在蒲场巷普慈寺旧址成立新式学堂,学堂于5月21日正式开办,定名为“
求是书院旧址”,杭州知府林启兼任总办,
陆懋勋为监院,并聘请美国人王令赓(E. L. Mattox)为总教习。求是书院之所以冠名“求是”,是为实事求是之一,用以倡导崇实的办学宗旨和学风。该学校为中国近代史上效仿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但顾及“杭绅或又中阻”,为获得舆论上的支持,故采用了“书院”这一传统称谓。
求是书院初办时,额定学员名额30名,林启在《招考求是书院学生示》中规定,“无论举汞生监,年30以内,无嗜好,无习气,自愿住院学习者”均可报考。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通令各地开办新式学堂,
求是书院规模得以扩充。书院设置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物理、
化学等课程,后又增开体操,并以日文为选读课,体现其中西兼学、西学为主的原则。学堂当时作为高等预科学堂,先后选派多批学生赴国内高等学堂及国外深造,1900年,书院送10人到京师
京师大学堂学习,2人到
上海圣约翰书院学习,1901年和1902年,已经更名的学堂又选派18人赴日留学。
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和
清末新政的陆续推进,学校几经更名,1901年改称求是大学堂,翌年改称
浙江省大学堂,1904年,根据《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浙江大学堂更名为浙江高等学堂,1912年,学校又改称为浙江高等学校。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1914年,因学制改革,浙江高等学校一度停办。20世纪初期浙江工专和浙江农专先后成立,开启了浙江高等工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的历程。
1920年,浙江省一些议员在开会中提到了建设浙江大学的想法,但是当时并未形成决议。第二年11月,浙江省议会向省长公署提出筹办浙江大学的建议,讨论“归并师专各校改设大学案”,数日后提出筹办杭州大学的建议案,而并非早前提出的“浙江大学”一名,并行文咨请浙江省长公署执行。但因为经费困难、时局动荡等诸多原因,学校筹办最终未能成功。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决定实行“大学区制”,每区设立大学一所,统一命名为“中山大学”。1927年7月15日,在原浙江高等学校办学旧址,整合了浙江工专和浙江农专成立“第三中山大学”,下设工学院和农学院,筹设文理学院。8月3日,冠名“国立”,称“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国立浙江大学
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7月1日起,冠以“国立”二字,称国立浙江大学,下设工、农、文理三个学院。
蒋梦麟、
邵裴子、
程天放、
郭任远先后出任校长。至1935年,国立
浙江省大学已拥有3个学院17个学系,在校生综述570余人,教职员工270余人。1936年,中国著名气象学家
竺可桢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提出以“求是”为校训,秉持“包涵万流”的宗旨广纳硕儒、罗致人才。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开始,学校被迫西迁,师生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历尽艰辛,一迁浙江於潜、
建德市,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1940年1月到达贵州遵义、
湄潭县,在此办学近七年。与此同时,还在浙江设龙泉分校。浙江大学的西迁涉及浙、赣、湘、桂、粤、黔、闽等7省。这一时期的浙江大学非但没有拆散停办,反而有所扩大。西迁后浙江大学陆续增设了法学院、医学院、文科研究所地学部、工科研究所
化学工程学部、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等教研机构。与此同时,浙江大学开始试行
导师制,并开始招收研究生。
这一阶段的浙江大学,在中国著名气象、地理学家、校长竺可桢的领导下,崛起为当时中国国内有影响的几所著名大学之一,产生众多教育及学术研究成果,并在师资上汇聚了苏步青、
陈建功、
王淦昌、罗宗洛、
贝时璋、马一浮等著名学者,培养出
李政道、
叶笃正、程开甲、
施雅风等学生,被英国著名学者
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
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西迁的浙江大学师生陆续回到
杭州市。1945年10月,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师生启程回杭,11月在杭州校本部复课。位于
遵义市的师生则于1946年5月7日启程分批返杭,9月,所有师生抵达杭州。1947年7月,浙江大学校务会议决定将修复和新建的校楼及宿舍楼冠以地方先贤和浙大西迁地名,以资纪念。
1948年3月底,浙江大学已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院、25个系、9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2000余名学生的
综合性大学。学校总面积6000余亩(包括农场、林场),其中大学路约占地400亩,
华家池占地1100亩。
院系调整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区
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国立浙江大学实行军事接管,将原
英士大学并入浙江大学,任命中国著名人口学家
马寅初为浙江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的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0年,学校去除名字中的“国立”二字,改校名为浙江大学。1952年,中国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浙大的文、理、工、农、医等学科及师资,一部分调到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医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河海大学、华东航空学院、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南京大学等校以及
中国科学院; 部分院系或独立成校,或与
之江大学、浙江省立医学院等院校组合重新建校。
之江大学前身为建于1897年的育英书院;浙江省立医学院前身为建于1912年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大学文学院、理学院的一部分、之江大学的文理学院和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又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浙江大学的农学院单独分出成立浙江农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的医学院与
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医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调整后的浙江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
1953年,学校开始在西湖西北侧兴建老和山新校园(四校合并后为浙江大学玉泉校区),1956年底,新校园建设全部完成。1957年,浙江大学重建数学系和物理系,后又增设
化学系,1960年浙江大学成立地质系,这些系所的成立使浙江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
理工科大学。1961年,杭州工学院并入浙江大学。
1963年9月12日,教育部通知增加三所
重点大学,其中便包含浙江大学。
70年代中后期,
中国科学院卢嘉锡、
钱三强等学者认识到理工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当时的浙江大学偏重培养工科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属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偏重培养理科人才。在1978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浙江省联名向国务院报告,将浙江大学由教育部部署改为中国科学院和浙江省
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同年8月23日,国务院发文批准。1979年2月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兼任浙江大学校长。
钱三强于1979年2月8日至1982年6月9日任浙江大学期间,着重对求是精神的弘扬、教学秩序的恢复以及科学研究的开展和基本建设。1979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决定在浙大设立外语培训中心,为科学院出国人员系统培训外语;1981年8月22日,国家计委和教育部批准建立“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同年11月3日,国务院批准浙江大学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14个,硕士授予学科、专业40个。
1984年12月,创建了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是国务院首批批准试办的研究生院之一。1988年,在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上,决定以“求是创新”作为
浙江省大学的校训,这一变化也被视为对“求是精神”的发扬光大。第二年年初,浙江大学和
清华大学一起成为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院校,获批筹建“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
1995年2月,原国家教委组织全国33所试办的研究生院进行评估,浙江大学等十所研究生院受到表彰,并正式挂牌。
浙江大学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人文经管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高校,1995年成为首批列入国家“
211工程”建设计划的重点大学之一。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医学院也分别成为
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并分别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和重点建设项目立项论证。
新的浙江大学
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9月15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新的浙江大学仍定名“浙江大学”,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部门(单位)直属高等学校,实行教育部与浙江省共建共管。
1999年成为全国9所首批“
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中国高校C9联盟),同年,入选第一批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浙大对校区进行了布局调整,并开始了紫金港校区的规划。紫金港校区位于杭州城西部塘北地块,毗邻西溪风景区。
2006年,浙江大学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同年,首届爱迪生实验班开班。2007年1月21日,浙江大学成立航空航天学院(简称“航院”),下设航空航天系和
工程力学系。
2008年7月26日,浙江大学下发了《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浙江大学关于调整和加强学部功能的若干意见(试行)》,根据文件精神,2008年11月浙江大学成立工学部;此后在2009年上半年,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信息学部,农业、生物与环境学部,医学部相继成立。2009年7月,浙江大学正式实施学部制改革,学校共设置7个学部,下设20个学院(含63个系),20个院级系,1个教学科研部。
2010年,入选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年6月12日,浙江大学与舟山市正式签署协议,共建
浙江大学舟山校区,成立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下设海洋科学系与海洋工程学系,拥有海洋工程与技术、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科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4个本科专业,同时建设10个研究所。同年11月,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并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5月,浙江大学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就建立联合学院事宜签署了“浙江大学——帝国理工联合学院合作谅解备忘录”,此为中国高校首次在世界名校建立海外校区。2014年9月,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2017年1月,浙江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9月,被列入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19年5月,浙江大学与另外四所学校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
研究型大学联盟,以推动不同学校的合作,并推动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同年12月,浙江大学在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立
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系)。
2020年1月,浙江大学入选“
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试点高校名单;同年10月,浙江大学入选“2020年度国家
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同月,浙江大学成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共建单位之一。
2021年1月,浙江大学成立
亚洲文明研究院;3月,成立数字法治研究院;6月,浙江大学设立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由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共建,挂靠公共管理学院。
2022年2月,被列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同年8月,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智能医疗联合研究与转化中心成立;9月,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为首批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10所高校之一。12月15日,浙江大学召开文科大会,正式成立浙江大学文学院、历史学院和哲学学院三个学院。
2023年3月,浙江大学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六所学校共同发起成立国际传播学会(ICA)中国理事会(ICA China Chapter);4月,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揭牌;6月,浙江大学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和单位发起成立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思政联盟;12月18日,成立浙江大学物理高等研究院。
2024年1月,浙江大学撤销微电子学院,成立
集成电路学院;同月,位于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的
浙江大学图书馆主馆正式开馆;同年4月,浙江大学基础交叉研究院(筹)成立。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浙江大学共设有7个学部、40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7家直属附属医院,开设了119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浙江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己有9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总数位居全国第二;6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二級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11个一级学科评为A+、11个一级学科评为A、17个一级学科评为A-。评为A+的一级学科数位居全国第三。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浙江大学共有9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量居全国第二;12个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2.0基地,10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学校先后被选为首批和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121门。其中,2023年新获选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包括30门线上一流课程、4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2门线下一流课程和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在省级层面,学校于2022年度新增19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28门为省级一流本科国际化课程,9门为省级劳动教育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团队)。学校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等教学基地。学校有两院院士(含双聘)58人,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和研究团队125个,获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
浙江大学2022年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2项,一等奖28项,二等奖9项。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长期稳居全国前二,在历届 “互联网+”“挑战杯”大赛金奖总数居全国第一。2021-2022学年学校组织学生获国际级奖22项、国家级奖160项、省级部奖 187 项。学校在第七届“互联网+”大賽再创佳绩,获主赛道金奖6项、红旅赛道金奖1项、国际赛道金奖3项,金奖数创历史新高,并再度荣获高校先进集体奖、“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先进集体奖。
浙江大学获得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11项。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11项,其中2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3个作为合作单位的项目获奖(2项获一等奖,1项获二等奖)。2022年,学校教学改革创新成果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4项,其中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是以浙大竺可桢老校长之名命名,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原浙江大学(工科)混合班。竺可桢学院是浙江大学对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是学校实施英才教育、培养优秀本科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和先行者。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浙江大学教职工9557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全职院士27人、中国工程院全职院士21人、文科资深教授1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0人。有专职教师4605人,其中正高职称2175人,副高职称1163人。10名教育部教学名师,80名浙江省特级专家,9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计划”青年学者,229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2名国家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8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选者,592名求是特聘学者。
合作交流
2017年~2022年,浙江大学与41所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学建立了实质合作关系,形成了覆盖6
大洲200余家高校、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全球合作网络。建设海宁国际校区(国际联合学院),打造“以我为主、高水平、一对多”办学模式,建成2个国内“4+0”模式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与世界一流商学院筹建国际联合商学院。开展“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筹建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与“金砖”国家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密切合作。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自然科学创新单元
截至2023年12月,浙江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6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9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其他研究中心6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9个,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8个;有浙江省实验室3个,浙江应用数学中心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96个,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浙江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浙江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2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6个,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个,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0个,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10个。
人文科学创新单元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76个校级研究所、26个校设研究院、107个校级研究中心,获批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1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9个
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11个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2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试点实验室以及其他17个省部级基地。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浙江大学图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897年的
求是书院旧址藏书楼。1998年9月,原浙江大学与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医科大学合并,四校图书馆也相应合并为新的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由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主馆(建设中)、基础馆、农医馆、古籍馆、方闻馆和玉泉分馆、西溪分馆、华家池分馆组成,已经投入使用总
建筑面积92203平方米,总阅览座位达4369席。截至2024年3月28日,全馆实体馆藏总量已达684.6万册(不含之江、舟山、海宁及院系资料室),包括线装古籍18.7万余册。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含子库)829个,中外文电子图书254.9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805.4万册,中外文学位论文1607.8万册等。
档案馆
浙江大学档案馆成立于1989年1月,是学校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本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现馆内设有收集指导办公室、保管利用办公室、特种档案办公室、信息开发办公室、编研展览办公室、校史研究室、干部人事档案室和综合办公室。主馆舍位于西溪校区艺术楼C座4至8楼,于2003年6月启用。截至2016年底,馆区建筑面积约4700平方米,其中库房约2000平方米。
档案馆基础设施完备,并配备有防火、防盗自动报警系统。馆藏档案始于1911年。截至2016年底,馆藏8个全宗,即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之江大学、国立英士大学、杭州工学院、浙江省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截至2016年底,馆藏档案共计20余万卷、63万余件(卷件不重复)。
馆藏档案反映了学校百余年来创建、变迁、发展的真实历史,珍品泛举:
王淦昌“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马一浮、马世晓等名家的书画作品;陈香梅女士1万余件中文史料及照片;李岚清书法作品和篆刻印章;
蒋百里、路甬祥、
姜亮夫等名人档案史料;
沈德绪教授个人档案等。
学术期刊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 (Applied Physics \u0026 Engineering):英文刊,月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应用物理与工程》是一本面向国际的应用物理与工程方向综合性期刊。被SCI-E, Ei Compendex, INSPEC, CA, SA, JST, AJ, ZM, CABI, ZR, CSA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1.215(2017 JCR),位于JCR“工程综合”分库2区。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Biomedicine \u0026 Biotechnology):英文刊,月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是一本面向国际的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方向综合性期刊。被SCI-E, MEDLINE, PMC, BA, BIOSIS Previews, JST, ZR, CA, SA, AJ, ZM, CABI, CSA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1.815 (2017 JCR)。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0026 Electronic Engineering:英文刊,月刊。《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主要涵盖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被SCI-E, Ei Compendex, DBLP, IC, Scopus, JST, CSA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获2016-2018年“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C类)。影响因子0.910(2017 JCR)。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英文刊,季刊。《世界儿科杂志》反映世界范围内儿科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
Hepatobiliary \u0026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英文刊,双月刊。《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是当前国内肝胆胰疾病领域唯一、全球该领域SCI收录的重要专业学术期刊之一。
Applied Mathematics -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英文刊,季刊。《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重点刊登在其它学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材料、能源、环境、经济、金融等方面)中的应用数学概念、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或综合介绍等。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世界急诊医学杂志》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2017新刊):《
食品品质与安全》
Visual Informatics (2017新刊):《可视信息学》
Laparoscopic, Endoscopic and Robotic Surgery (2017新刊):《腔镜、内镜及机器人外科》
Aerospace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22新刊)
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18新刊):《生物设计与制造》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2018新刊):《世界小儿外科杂志》
Waste Disposal \u0026 Sustainable Energy (2019新刊):《废弃物处置与可持续能源》
IET Cyber-Systems and Robotics (2019新刊):《智能系统与机器人》
Infectious Microbes \u0026 Diseases (2019新刊):《感染微生物与疾病》
Blockchai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20新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55年创刊,内容包括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创刊于1956年,主要刊载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电子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研究论文和研究简报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56年创办,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与电子工程、自动控制技术、光电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研究论文及交叉学科方面的学术论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56年创刊。为北大图书馆和CSCD核心学术期刊,内容涵盖农业与生物技术、动物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以及相关的交叉学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创刊于1958年,主要刊载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及生物学相关论文。
工程设计学报:创刊于1994年,内容为工程设计领域及其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论文,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地基处理:是中国唯一专门介绍地基处理技术的专业期刊。
高校
化学工程学报:于1986年创刊,是中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之一。
管理工程学报:创刊于1988年,是中国管理学界最早的学术刊物之一。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是综合性应用数学学术刊物。
实用肿瘤杂志:创刊于1986年,是肿瘤专业学术性期刊,为中国抗癌协会系列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创刊于1983年,主要刊登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实验检测技术,材料合成等方面的研究。
科教发展研究:主要刊载基于中国科教发展战略路径研究成果等。
以上来源参考:
科研成果
自然科学方面:2011年~2018年,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单位获得国家三大奖通过项目共48项,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7项一等奖。2017年-2022年,浙江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0项。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主刊及子刊发文数翻一番,科研经费超过70亿元;专利授权数、十年引用论文数、国际合作论文数等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在“卡脖子”领域,在大飞机自动化装配、硬岩盾构、量子芯片、设计育种等,在能源清洁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绿色农业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取得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2007年,“复杂非线性
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与智能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项目突破了复杂电网非线性控制领域的世界性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
二等奖;2010年,浙江大学数学中心主任
丘成桐教授荣获2010年
沃尔夫数学奖;丘成桐教授曾于1982年获得
菲尔兹奖,1994年获得“克雷福特奖”。国家重点工程项目“30万吨/年气相法聚乙烯成套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和封锁,并于2009年在天津一次开车成功并进入商业运行。浙江大学和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
合作研发了“无创心功能监测仪”,2011年9月29日,无创心功能监测仪随着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进入太空。2012年6月16日,刘洋等三名航天员首次成功使用天宫一号中的“无创心功能监测仪”进行了血压和心血管参数的无创连续监测,数据顺利传回地面。2018年,由浙江大学领衔,联合11家单位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得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23年3月17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浙江大学发现“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新机制”入选。2024年7月19日,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STEM)暨2019-2023五年总科技量值发布,浙江大学(医学学科)位列第8,总量值64.93。
人文社会科学方面:2023年,浙江大学获得浙江省第二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5项,其中一等奖30项、二等奖65项、青年奖20项;2022年,有3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21年,获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
学校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人文高等研究院入选国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学校成立亚洲文明研究院,着力推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前沿研究。发掘整理和研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
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学校排行
QS
浙江大学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42。
浙江大学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44。
浙江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47。
US.News
浙江大学在2022-2023年US世界大学中,排名第93。
浙江大学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排名第33。
浙江大学在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47。
文化传统
校标
浙江大学校标为双圆形,主体是求是鹰,两圈之间为“浙江大学”和“ZHEJIANG UNIVERSITY”字样,内圈下方为数字“1897”。
校徽
浙江大学校徽为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用校徽为红底白字,本科生用校徽为白底红字,研究生用校徽为橙底红字。
校训
浙江大学的校训是“求是创新”。1938年11月1日,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竺可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 他将“求是”两字定为校训。 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浙江大学校训。
关于“求是”的涵义,
竺可桢曾作过多次阐述,他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竺可桢又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更明确地阐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径,他认为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路甬祥1992年在建校95周年的致词中说:“创新(即创造)精神,严格地说,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们往往把求是理解为求实,侧重于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对现状的客观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别强调创造与创新……。创新,正是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
校歌
1938年11月19日,在广西宜山,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写校歌歌词。 马一浮作的这首歌词,因为引用了较多的古典,用的是
文言文,不太通俗,且读起来有时比较拗口,竺校长曾考虑改写,但他又觉得,马老作的歌词虽文理艰深,但含义深远,很能体现浙江大学所追求的求是精神,因此,这首“大不自多”歌仍请著名作曲家、当时的国立
中央音乐学院的应尚能教授谱曲,并经校务会议通过,正式定为浙江大学校歌。
1992年4月浙大95周年校庆期间,曾任宁波大学校长的浙大土木系44届毕业生
朱兆祥(前浙大合唱团团长)和浙大外文系46届毕业生邓爽,应浙大合唱团老团员的建议,把校歌歌词逐句对应式地译成白话文,以便阅读。
校旗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浙江大学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7390613平方米,建筑面积4621396平方米。学校法定住所地为
浙江省杭州市
余杭塘路866号。
紫金港校区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是浙江大学的主校区,位于
杭州市西塘北地块,毗邻
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按建设周期分东西区两个部分,校园占地面积5369亩。紫金港校区东区占地面积2975亩,2002年10月投入使用;紫金港校区西区占地面积2394亩,2009年正式启动。截至2024年5月官网显示,紫金港校区共有22个院系,全部机关部门(不含离退休工作处)和部分直属单位入驻,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国际生共计3万余人。2022年,紫金港校区迎来理工组团等10家院系单位搬迁入驻,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
玉泉校区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位于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38号,西湖西北角,背靠
老和山,紧邻杭州植物园,占地面积1200多亩。图书馆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藏书量达170多万册。拥有邵逸夫科学馆、邵逸夫体育馆、永谦活动中心、欧阳纯美科学楼、竺可桢国际教育大楼、曹光彪高科技大楼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截至2024年5月官网显示,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国际教育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及16个院系党政机关设在该校区,有高年级在读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14000余人。
玉泉校区为原浙江大学所在地,校区内有10幢文物建筑(建筑面积66321.4平方米)。2017年,玉泉校区历史建筑群评为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溪校区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位于浙江省
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地处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黄龙商务圈。截至2024年5月官网显示,校区占地501.51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近28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15240平方米,藏书149万册,外文图书近20万册。拥有邵逸夫科教馆、教学主楼、田家炳书院、艺术大楼等一批教学科研楼、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校区内还建有文物馆,藏有
珍贵文物。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近4000名,还有远程教育、继教培训学员等。有档案馆、出版社、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创业研究院、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等直属单位,还有西溪、湖滨离退休办及老年活动中心,一个幼儿园。
西溪校区内共有7幢历史建筑(西二、西三、东二教学楼等),共计建筑面积29339.21平方米。
华家池校区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位于
浙江省上城区凯旋路268号。截至2024年5月官网显示,校区占地总面积148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有藏书近百万册。校内外教学实验农场占地130余公顷。是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所在地,设有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和校园计算机网络中心及体育馆。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是浙江大学农学院(创立于1928年)以及浙江农业大学的旧址,校区内有建造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文物建筑13幢(共计建筑面积28864.47平方米)以及植物园、“华家池”水体等,共同被列入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之江校区
之江校区位于浙江省
西湖区之江路51号,坐落在杭州钱塘江畔、六和塔边的月轮山峦,占地面积650多亩。50年代曾先后为浙江师范学院和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所在地,1961年正式划归浙江大学,1996年改作浙大基础部——之江学院,1998年新浙江大学成立,原基础部学生于2002年10月全部搬到紫金港校区。2007年起旧址成为浙大光华法学院所在地。2015年8月,浙大人文高等研究院成立,落户之江校区。
之江校区是“
之江大学旧址”,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所保存最完好的教会大学旧址。原之江大学时期建造且遗留下来的22座建筑(共计建筑面积17041.52平方米),2006年5月被列入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评为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舟山校区
舟山校区
浙江省定海区浙大路1号,是浙江大学涉海学科的会聚平台。校区总用地面积约600亩,一期占地面积约480亩。总建筑面积近20万㎡。舟山校区由舟山市政府提供土地和建设资金,按照“交钥匙工程”的标准完成校园建设任务。校区突出“山水”要素,强化“海洋”特色。建筑布局顺应景观地形,呼应
浙大玉泉校区的规划结构特点,主轴两侧的主要建筑与浙大老校区的整体色调相吻合。校区一期建成各种单体建筑16幢,工程于2012年底前动工,2015年6月底完成,2015年9月移交浙大。
海宁校区
海宁国际校区位于浙江省
海宁市海州东路718号,2013年2月启动筹建,2016年9月首批学生入学,2017年10月校园全面落成。国际校区与国际综合排名或单一学科排名居于前列的世界著名大学或一流学科开展合作,设立若干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研究中心和成果转化机构。截至2024年5月官网显示,校区内设有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和浙江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
校园环境
逸夫科学馆
浙大邵逸夫科学馆是邵逸夫先生在浙大的首个捐赠项目,后来其捐赠规模扩大为7座大楼和2个项目。
求是大讲堂
求是大讲堂位于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南临西区中心湖面,设计融合了求是书院文化元素,体现了主殿、厢房和廊道的古代建筑特征,因地制宜结合了校区自然地形和
水系 。
西迁纪念碑亭
西迁办学纪念碑亭坐落于紫金港校区北山南麓,在浙江大学116周年校庆时期落成。
启真湖南华园
南华园位于紫金港校区内西南部一片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湿地内,三面临水,是古雅林园风貌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南大门
南大门是紫金港校区的主校门,位于紫金港校区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造型以开放为特点,融合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浙江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质。
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由浙江大学与著名中国艺术史学家
方闻教授共同倡议设立,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美术馆或文物陈列馆;是文字与视觉交汇的路口、不同学科交汇的路口、人类经验交汇的路口 。
地球科学博物馆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海纳苑1幢地球科学学院大楼1楼,占地面积460m2,设有“生命地球”“走进地球”“脉动地球”“数字地球”等4个展区,集科学普及、教学科研、思政育人、收藏保护于一体。
学校荣誉
2009年12月,浙江大学荣获“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十五周年突出贡献奖”
2010年12月,浙江大学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5年10月,浙江大学荣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
2016年1月,浙江大学荣获“教育系统新媒体综合力十强”
2016年10月,浙大荣获“第二届浙江省工业大奖特别贡献奖”
2017年9月 浙江大学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集体总分和金奖总数均位列全国第一,同时荣获“先进集体奖”
2019年2月,浙江大学在“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2019年5月,浙江大学荣获首届“泰晤士亚洲大奖”五大奖项之一的“年度国际战略奖”
2020年9月,浙江大学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2022年8月,浙江大学入选“2021—2022年度中国大学官微百强”
2021年9月,入选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公布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教育)
2022年8月,浙江大学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名单
2023年4月,浙江大学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24年4月,浙江大学在“GDI大学排行榜(2024)—主榜”中荣获第三名
2024年4月,浙江大学在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中,以72个A+评级成为中国大陆高校中A+评级数量最多的学府
杰出校友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培养了大批科学家、文化大师。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八一勋章”获得者、1位全军挂像英模、5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 “最美奋斗者”和210 余位两院院士等。
谷超豪: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程开甲:八一勋章、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赵九章:中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钱三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核物理学家,中国“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俊德:被评为全军挂像英模、入选“最美奋斗者”。
(根据学校网站统计,仅为部分杰出校友,排名不分先后)
参考资料
院史沿革.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4-05-23
学院简介.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24-05-23
研究院简介.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2024-05-23
使命愿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24-05-31
文科简介.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2023-05-20
本馆介绍.浙江大学图书馆中文网.2023-05-07
浙大集群.浙江大学学术期刊网.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