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侧耳(
学名:Pleurotus ostreatus (Jacq.) P. Kumm.)是
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真菌,又名平菇、糙皮侧耳、侧耳等。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如
德国、
日本、中国等,常生于阔叶树腐桩或枯木上,有时也生于
针叶树的树桩或倒木上。小白侧耳属于低温型菌类,在一定
二氧化碳浓度下其
菌丝体可正常生长,但其子实体形成、分化和发育需要充足的
氧气。小白侧耳菌丝体在生长时不可接受光照,但其子实体的发生或生长需要光。
小白侧耳的菌丝有隔膜、多细胞单核、有分枝、有锁状联合。子实体呈覆瓦状丛生,菌盖初期扁球形蓝黑色,后期呈扇形、肾形、浅喇叭形、漏斗形,成熟时呈灰白色至白色、青灰色;菌盖表面光滑,中部下凹,有白色绒毛;菌肉白色,肥厚;菌褶白色,延生;
菌柄侧生,中实,白色,基部有白色绒毛。
小白侧耳肉肥质嫩,味道鲜美,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可炖汤、清蒸、煎炒等,也可制成罐头食用。此外,据《邹平中药志》 记载,小白侧耳的子实体可入药,具有追风散寒、舒筋活络、补肾壮阳的功效。
词源由来
1775年,
荷兰博物学家尼古拉斯·约瑟夫·弗莱赫尔·冯·雅昆首次描述了小白侧耳,并将其命名为Agaricus ostreatus。在早期真菌
分类学,大多数gilled mushrooms被包括在
姬松茸属(
蘑菇属)中。1871年,
德国真菌学家保罗·库默将小白侧耳归入侧耳属中,并将其拉丁名改为Pleurotus ostreatus。其中“Pleurotus”指的是侧耳属的真菌茎是横向附着的,“Ostreatus”意为牡蛎,指的是小白侧耳的子实体形状类似于牡蛎壳。
栽培历史
小白侧耳是世界上栽培最多的四大食用菌之一,其人工栽培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很快。1917年,德国和
日本开始试验人工栽培。20世纪40年代起,中国开始利用木屑栽培小白侧耳,70年代稻草、废棉、棉籽壳栽培小白侧耳技术获得成功,中国河南、湖北、
河北省等地此时开始大面积生产。自1972年中国河南省用棉籽壳栽培小白侧耳获得成功后,河南、湖北、河北等省开始进行规模化生产。1978年河北省晋县利用棉籽壳栽培小白侧耳达到大面积高产,此后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小白侧耳栽培。
形态特征
菌丝体
小白侧耳的
菌丝有隔膜、多细胞单核、有分枝、有锁状联合,气生菌丝发达,白色、绒毛状、不分泌色素、爬壁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
子实体
小白侧耳的子实体呈覆瓦状丛生,菌盖初期扁球形蓝黑色,后期呈扇形、肾形、浅喇叭形、漏斗形,直径5~21厘米,成熟时呈灰白色至白色、青灰色;菌盖表面光滑,中部下凹,有白色绒毛;菌肉白色,肥厚;菌褶白色,延生;
菌柄侧生,中实,白色,基部有白色绒毛。
物种分布
小白侧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如
德国、
日本、中国等,在中国分布于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
河北省、
河南省、
山西省、
江苏省等地。在秋末至初春的低温季节,小白侧耳常生于
杨属(Populus)、
胡桃属(Juglans)、桦属(
桦木属)、
七叶树属(Aesculus)等阔叶树腐桩或枯木上,有时也生于
松属(Pinus)等针叶树的树桩或倒木上。
生长习性
水分
小白侧耳
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水量为60%~65%,基质含水量不足时,发菌缓慢;含水量过高时,易滋生厌氧细菌或
霉菌。其出菇期湿度以70%~75%为宜,大气
相对湿度在85%~95%时子实体生长迅速且茁壮,低于80%时菌盖易于干边或开裂,较长时间超过95%则易出现烂菇。
温度、空气
小白侧耳属于低温型菌类,其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是22~26℃,子实体分化与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5℃~20℃,昼夜温差有利于子实体生长,温度超过25℃子实体难以形成。小白侧耳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在一定二氧化碳浓度下其
菌丝体可正常生长,但其子实体形成、分化和发育需要充足的
氧气,在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不易形成子实体。
光照、酸碱度
小白侧耳菌丝体在生长时不可接受光照,但其子实体的发生或生长需要光,特别是子实体原基的形成。此外,光强度还影响子实体的色泽和柄的长度。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子实体色泽较深、柄短、肉厚;光照不足时,子实体色泽较浅、柄长、肉薄。小白侧耳的
菌丝在pH值3.5-9.0范围内都能生长,其适宜pH值为5.4-7.5。
生活史
小白侧耳的生活史与许多高等
担子菌门相似。由子实体成熟产生
担孢子,担孢子从成熟的子实体菌褶里弹射出来,遇到适宜的环境长出芽管,初期多核,很快形成较平坦有序而浓密的隔膜,长满数日后易出现老的菌皮,菌皮较紧而硬。此外,小白侧耳还是一种肉食性真菌,在营养限制条件下,其菌丝会在接触几分钟内通过
感觉神经元纤毛麻痹
线虫(nematodes),以此补充摄入
氮。
栽培技术
室内床栽
选取地势高、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的地方搭建菇房,栽培小白侧耳前使用
高锰酸钾、
苯酚、
敌敌畏等药剂进行杀菌消毒。混合木屑、棉籽壳、废棉、稻草、
甘蔗渣等作为养料,拌料时适当加入
多菌灵、敌敌畏等
杀菌剂。小白侧耳播种前可在床面上铺一块塑料薄膜,在塑料薄膜上铺上营养料,然后再撒一层菌种,并上盖营养料,最后整平压实。播种后,料面上再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保温保湿。一般从8月末到第二年4月末均可播种,但最好选择环境气温在15℃以下的季节。
生料栽培
生料栽培指采用没有经过加工、发酵的材料来栽培小白侧耳的方法。挑取小白侧耳的优良
菌丝接种到
培养基上进行活化培养,再将活化好的菌种转接到至培养基中进行恒温培养。混合玉米芯、皮、
生石灰、
石膏等制成生料栽培袋,再将长好的菌种接种到生料栽培袋中,约25~30天后即可长出菌丝。
塑料大棚栽培
小白侧耳通过塑料大棚栽培时,需根据气候变化调节温度。气温偏高时,白天盖上
草苫子;傍晚揭去草帘,并打开
通风窗上的薄膜度。气温降低时,白天揭开草帘,晚上盖好草帘,关严通风窗,以利保温。选取玉米芯、棉籽壳、麸皮、
菜籽饼等作熟料,再将小白侧耳的
菌丝接种至熟料中,一般20~25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35天左右即可形成子实体原基。
养护管理
发菌管理
将菌袋搬入温室之前,应提前3天对温室消毒,菌袋沿南北走向码成6~7层菌墙。菌墙建成后经常注意料温变化,保持料温不超过30℃。出现超温时应及时倒堆,加强夜间通风,再上盖
草苫子、遮阳网等降温。30天左右菌丝就可长满全袋。
出菇管理
小白侧耳的出菇管理的重点保持环境温度在17℃左右,空气
相对湿度在85%~90%间,空气清新且无
二氧化碳积累。通风需在气温较低的晚间进行,并要防止大风直吹,每晚2~3次。洒水要轻洒勤洒,但不能在刚形成的原基上直接喷水,以免小白侧耳的原基因淹水窒息而亡。
采收
小白侧耳的采收时间宜选择菇体发育成熟的初期和中期,即菌盖边缘尚未完全展开、
担孢子尚未弹射时。此时,菌盖边缘韧性较好,菌肉肥厚,
菌柄中实、柔软,纤维质低,适宜贮藏。用于加工制作罐头的小白侧耳,可在菇体成熟早期采收。为使菌盖保持新鲜、干净、不开裂,可在采收前3~4小时适当喷水,采收时一手按住培养料,一手捏住菌柄轻轻拧下,防止带起培养料,影响下潮出菇。
生态
土壤修复
高环多环芳烃是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毒性较大。栽种小白侧耳菌株可有效增加土壤对氧的吸附能力,增强微生物发酵活力,加快多环芳烃的分解效率。使用小白侧耳改良土壤结构需添加树枝、杂草、
玉蜀黍属秸秆、玉米芯的碎屑作为小白侧耳菌株的生长基质,这是因为真菌不易附着在一般土壤,即使能够附着也存在接触不均匀,接触面积过小等问题,不利于菌株生长,而碎屑的加入填充了土壤中的间隙,也为
菌丝在碎屑中空结构中生长提供了空间,增加了菌株与污染土壤的有效接触面积。
重金属污染修复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小白侧耳的菌丝生长势、
菌落直径和
菌丝体干重等均随着镉、铅等重金属浓度的增大而减弱,这说明小白侧耳的菌丝体对镉、铅具有一定的
生物放大作用,并且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大,其菌丝体中重金属含量逐渐增大。并且镉、铅复合污染还能促进小白侧耳菌丝体对铅的吸收,抑制对镉的吸收。
用途
食用营养
小白侧耳肉肥质嫩,味道鲜美,富含
蛋白质、脂肪、
糖类、粗纤维、总糖、
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可炖汤、清蒸、煎炒、糖醋、腌渍等,也可制成罐头食用。
医学药用
据《邹平中药志》 记载,小白侧耳的子实体可入药,具有追风散寒、舒筋活络、补肾壮阳的功效,可治疗腰腿手足麻木、筋络不舒、阳
遗精、腰膝无力等病。
主要品种
小白侧耳的栽培品种很多,生产上应用的主要优良品种如下。
物种对比
小白侧耳与
有毒真菌——
月夜菌(Omphalotus japonicus)形态相似,其区别如下。
相关研究
重金属富集研究
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重金属对小白侧耳的
菌丝生长和抗杂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小白侧耳中重金属含量增加,且菌盖中的含量高于
菌柄,菌盖中锌含量随着铜、铅、镉的加入而减少,表现出拮抗作用。但在其它重金属元素存在时,小白侧耳吸收富集铜、铅、镉皆表现出协同作用。
培养基改良研究
有学者将
葡萄籽和朝鲜(Cynara scolymus)叶添加进小白侧耳的培养基中,以此研究其对小白侧耳营养物质及活性成分的影响。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籽粉和朝鲜蓟叶粉,小白侧耳的总酚、
黄酮含量及
抗氧化活性升高,其中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显著增加。因此,葡萄籽和朝鲜蓟叶可代替传统棉籽壳培养基培育小白侧耳,这有助于小白侧耳营养物质的富集及活性成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