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字母
中古音的声类字母系统
“三十六字母”是汉语音韵学术语,是用三十六个字(帮、滂、並、明等)代表三十六个不同的声母([p]、[pʰ]、[b]、[m]等),反映了中古时期即唐宋间(公元9世纪到11世纪)中原地区汉语的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以“五音”和“清浊”为纲,分为不同小类,简洁凝练,对应整齐。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它的主要音系特点有:具有成套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声母;知、照组声母分立;见组读塞音;零声母字较少等。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补形成的,记录在在宋代《韵镜》等韵图文献中,是研究中古音的重要材料,对汉语传统音韵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产生
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中,并没有出现类似拼音的标音符号,只好用汉字来代表声母和韵母。所谓的“字母”,指的就是声母的代表字,每一个汉字对应一个不同的声母,也即它自身的声母。比如“帮”[paŋ]这个字,就代表[p]声母。旧传,唐末和尚守温受到梵语“悉昙”(siddham)字母启发,给汉语创制了三十字母(见《守温韵学残卷》),后来的宋人再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和增补,形成了三十六字母。这些字母在最早的《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南》《切韵指掌图》,以及后来的《四声切韵表》《切韵考外篇》等韵书韵图中均有呈现。需要注意的是,三十六字母只适合于唐末宋初(公元9世纪到11世纪)中原地区的汉语语音系统,不适合隋朝的《切韵》系统、也不适合后来元代的《中原音韵》系统。
内容
三十六字母分别为: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
分类标准
发音部位
音韵学通常把汉语的声母按照发音部位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统称为“五音”;三十六字母产生之后,还有所谓的“半舌”与“半齿”,统称为“七音”。此“五音”并非传统的声乐五音“宫商角徵羽”,而是字母五音。清代语文学家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到:“五音声论分喉牙舌齿唇五声,各举八字为例,即字母之滥觞也。”他认为,“五音”就是“字母”的起源或萌芽。
事实上,由于古人并没有现代语音学的知识,“五音”的概念并不是非常科学和明确。譬如“见、溪、群、疑”一组,事实上是舌根音或舌面后音,而古人称之为“牙音”;大概是因为古人认为在发这些音的时候,舌根与软腭接触,而软腭靠近后槽牙。“舌音”这一名称,也是比较含糊的,现代语音学把舌音分为舌尖音、舌面音和舌根音,其中舌尖音和舌面音又可以分别分为前、中、后三类。而古人所谓的“舌音”,实际上是发音时舌尖翘起的闭塞音。属于“舌头音”的“端、透、定、泥”,是舌尖中音的塞音和鼻音;属于“舌上音”的“知、彻、澄、娘”,是舌面前音的塞音和鼻音(也有学者认为是舌尖后音);属于“半舌音”的“来”母,则是舌尖中音的边音。而属于“齿音”的“精”组和“照”组(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和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实际上是舌尖前和舌面前的塞擦音和擦音。有关半齿音“日”母发音部位的界定,则有不同争议(见上1.3节)。“唇音”和“喉音”比较易于理解。“唇音”分为“重唇音”“帮、滂、並、明”和“轻唇音”“非、敷、奉、微”,重唇音就是双唇音,轻唇音就是唇齿音,轻唇音是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的。“喉音”有深浅之别,“深喉音”是“影、喻”两母,前者为清塞音,后者为次浊半元音。“浅喉音”是“晓、匣”两母,前者为舌根清擦音,后者为舌根浊擦音。
发音方法
在发音方法上,音韵学也注意对“清”和“浊”的分辨,“清”又分为“全清”和“次清”,“浊”又分为“全浊”和“次浊”。关于“清浊”,古人的解释并不清楚,如明代音韵学家方以智切韵声原》:“将以用力轻为清,用力重为浊乎?……以初发声为清,送气声为浊乎?”实际上,现代语音学上的清浊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声时声带是否颤动,不颤动的是清音,颤动的是浊音;二是发声时送气与否。此外,它还涉及声调的阴阳,阴调为清,阳调为浊。
从现代语音学来看,“全清”指的是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如“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次清”指的是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如“滂、敷、透、彻、清、穿、溪”。“全浊”指的是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如“並、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次浊”指的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如“明、微、泥、娘、疑、喻、来、日”。
拟音
根据它们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照韵书等相关文献材料,现代学者用国际音标构拟了三十六字母的读音,列表如下:
关于三十六字母的拟音,很多学者都作出了不同的构拟,有的声组争议较小,有的声组则争议较大。上表是综合各家意见作出的选择,现简单将有关争议列举如下:
作用
三十六字母是中古汉语声母系统的标目字,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唐宋以来的人们在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等韵图,以图表的方式展示各字的音韵地位,使得传统音韵学的审音和研究更加系统和准确。另一方面,三十六字母还为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提供了便利的工具;通过三十六字母,人们可以向上追溯上古音的声母系统,也可以向下探究现今汉语方言中的各类语音现象,并推理语音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产生
内容
分类标准
发音部位
发音方法
拟音
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