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
唐代元稹著传奇小说
《莺莺传》又称《会真记》,是中唐诗人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对后世的戏曲、小说创作有着深远影响,其创作时间有两说,一说作于贞元二十年九月,一说作于贞元十八年九月。
小说叙述唐朝贞元年间,风流书生张珙与大户人家小姐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张生到蒲州游玩。寄宿于普救寺之中,偶遇其远亲郑氏及其家人,此时正逢蒲州兵乱,张生托军中相识庇护了郑氏一家,为感谢张生,郑氏宴请了他。在席间,张生对郑氏女儿崔莺莺一见倾心,不顾礼节私下追求崔莺莺。他听取了崔莺莺侍女红娘的建议,写了情诗给莺莺,崔莺莺回了张生《明月三五夜》暗邀其约会,但当他赴约时却遭到崔莺莺责骂,张生绝望而归。张生备受打击,但不久后,崔莺莺忽然来到其住处自荐枕席。此后二人常常夜间私会,于“西厢”处共寝。但后来张珙进京赶考,二人长久分别,以书信互道情思,但在张生第二次赶考后,张生却断绝了他对莺莺的情意。朋友问他原因,张生就借口莺莺实为祸水尤物,他为了抵挡诱惑才与莺莺断绝往来,在座的人皆感叹。后来,崔莺莺又嫁与他人,张生也另外娶妻。有次他刚巧经过崔莺莺住处,想要以表兄身份相见,莺莺坚决不见。时人大都称赞张生是善于补过的人。
《莺莺传》人物传神,故事动人,极大影响了后世戏曲小说的创作,是被评为“天下夺魁”的元杂剧《西厢记》的前身,故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其形象分析、人物原型、创作时间等是唐传奇研究的热点话题。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唐传奇是能与唐诗相媲美的唐代文学奇葩,唐人传奇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有以下原因。
《莺莺传》写成于中唐时期,正值安史之乱过后,此时唐朝社会虽然正处于衰落时期,但仍比较富裕开放,《莺莺传》题材为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男女双方不经父母媒之言自行恋爱,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这种现象有着较高的容忍度,与后来明清时期“存天理,灭人欲”的氛围有着明显区别。除此之外,《莺莺传》的主旨隐含着对安史之乱的批评反思以及对唐代李纯“多内宠”的委婉警示,体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社会警惕“红颜祸水”的主流思想。
唐代的科举制度有一项名为“行卷”或为“温卷”的传统,是士子们为博考官的赞赏,在考前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誊写成卷,拿去拜考官,这一风气促进了唐传奇的发展。元稹作《莺莺传》也有着此等考量,陈寅恪在《元白诗证史\u003c莺莺传\u003e》中有言,元《莺莺传》作于贞元二十年,此时他与韦氏婚姻已有两年,又近策论考试,此时作《莺莺传》有着自我介绍之意,文章后发表的议论体现了他的君子之道,考官对此显然是认可的,故其元和元年的考试,实际上夺得了头。
自六朝以来,小说这一文体也在不断发展,六朝的志怪小说与唐人传奇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与前代文学作品对比,志怪小说的选材更富想象,情节更加曲折,结构更为完整,注重人物的刻画,对唐人传奇的产生有着积极影响。除此之外,史传文学也是唐传奇产生的重要原因。史传文学具备了小说的特色,对唐传奇的诞生有着深刻影响。鲁迅总结道,“小说亦如诗,至唐朝而一变……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唐人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与史传文学的传统,推陈出新,演变出了唐传奇这一新的文学体裁,《莺莺传》也正是这一时代潮流的产物。
个人背景
元稹所在时代,文人之中的风流韵事是十分常见的,将男女情事写入文章是当时文人习以为常之事,而元稹自己就是一位风流才子。元稹出身落魄望族,辉煌的过去与萧瑟的现状促使他刻苦读书,但其长辈怜其失,对他没有过多管束,所以在凤翔读书期间,他与姨兄一起读书,也一起饮酒妓,他既放纵享乐,又刻苦读书,因此他成为一位善写文章的多情浪子。据学者们考究,《莺莺传》很有可能是元稹的一篇自传小说,“张珙即元稹”这一观点为学界主流接受。据研究,张生游于蒲时的兵乱在历史上确有其事,而后元稹登科及第,娶高门之后韦氏为妻,这也与《莺莺传》的情节相似。合理推断,元稹基于自己的情感生活而写成了这篇《莺莺传》。除此之外,元稹写作《莺莺传》还为了“垂戒将来”。开元盛世之后是安史之乱,这一动乱让唐朝由盛转衰,当时的许多诗人都将这一变化归咎为李隆基过度宠爱杨贵妃,祸水之说是主流论调,所以,张生的始乱终弃被时人称赞为“善补过”。
内容简介
唐代贞元年间,有位名为张生的翩翩公子,品德高尚,容貌俊美。与朋友出游时,他庄重自持,二十三岁仍未近女色。朋友问他为何如此,他举登徒子的例子为自己做解释。
不久,张珙到蒲州游玩。寄宿于永济普救寺旅游区之中,其远亲郑氏也携家人暂住于此。这一年,正逢蒲州兵乱,张生托军中相识庇护了郑氏一家,为感谢张生,郑氏宴请了他,并将其儿子女儿叫出来面见张生。在席间,张生对郑氏女儿崔莺莺一见倾心,相思之情难以自持。他接受了崔莺莺侍女红娘的建议,写了情诗给莺莺,崔莺莺回了张生《明月三五夜》,那诗写道:“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推测其诗中含义是邀请其约会,故他决定翻墙进入崔莺莺闺房,本以为将抱得美人归,但却遭到崔莺莺一阵叱骂,怒其愧对对郑氏的感激之情,用奴仆之计,为淫乱之行。张生听后,愣在原地良久,绝望而归。
张珙十分受打击,但忽然有一天,崔莺莺自荐枕席,他们共度良宵。此后二人常常夜间私会,于“西厢”处共寝。张生常问郑氏的态度,莺莺不便开口,张生便想与郑氏当面交谈,以期促成姻缘。但不久,张生将去长安,莺莺虽无二话,但愁容满面,惹人怜爱。又过了几个月,张生回蒲州,与崔莺莺相聚。崔莺莺在与张生相处时贞慎自保,不愿显露自身才华,虽深爱张生,但从未表露,喜怒也不形于色。一夜,她独自抚琴,琴声哀婉凄恻,张生窃听完,求她再弹,未能如愿。不久又是离别,张珙进京赶考,莺莺知道此次很有可能是诀别,因而态度恭敬,声音柔和,慢慢地安慰他,并为张生弹了《霓裳羽衣曲》序,还没弹一会,琴声就变得哀怨凄惨,无法辨认其为何曲,身边的人听后开始啜泣,崔莺莺也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了琴,泪流满面,回到了母亲处,再没有来。第二天早上张生出发了。
次年,张生落第,留了在京城。他寄信给崔莺莺安慰她。崔莺莺回信表达了自己对张生的思念,张生将她的回信拿给朋友看,好友们得知,以此为题材作了诗,杨巨源写了一首题为《崔娘》的绝句,河南省元稹也续张生的《会真诗》写了三十韵。张珙的好友听闻他对莺莺的情意已断绝都觉得十分惊讶。元稹和张生非常友好,便问他为什么要断绝跟莺莺的关系。张生借口莺莺为祸水尤物,他为了抵挡诱惑才与莺莺断绝往来。在座的人皆感叹。后来,崔莺莺又嫁给别人,张生也另外娶妻。有次他刚巧经过崔莺莺住处,想要相见,莺莺坚决不见。时人大都称赞张生是善于补过的人。
人物介绍
崔莺莺
崔莺莺是《莺莺传》里的女主角,她美丽端庄,贞慎自保,却又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大胆地追求爱情,被张珙始乱终弃,让读者对她有着同情之心。她的性格是复杂的,首先她作为大家闺秀,一举一动都符合当时对女性的行为规范,她矜持自重,不轻易展露情感,但她作为青春妙龄少女,对张生也动了心,她在看了张生的《春词》后,回复了他一首邀请他约会的《明月三五夜》,在张生赴约后却义正辞严地叱骂张生,张生绝望而归后却忽然自荐枕席。她的这些行为互相矛盾,让人猜不透她的心思,实际上这是她内心激烈斗争的体现,她既被礼教束缚着,又想追求爱情,当她选择冲破束缚,自荐枕席后仍然十分忧愁,她不断怀疑着自己的选择,张珙迟迟不提亲让她更加担忧,最终在被张生抛弃后,伤心欲绝的她依旧自尊自保,嫁与了他人。多年后张生再次求见,她坚决不见,回诗一首指责张生的背信弃义,始乱终弃。
张生
张生是《莺莺传》里的男主角,文章一开始称其“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他庄重,年二十三岁却从不近女色,而后他遇到崔莺莺,坠入爱河,不经提亲而与莺莺同居。最终因为进京赶考等原因,对崔莺莺始乱终弃。他对莺莺的始乱终弃在一些学者看来,并非是他品行不佳,而是因其性格存在内在矛盾。作为封建文人,张珙受封建礼法约束,但他并非拘泥于礼教之人,他一直有心寻觅佳人,在遇到崔莺莺后情感萌动,按捺不住内心的爱,做出了许多非礼之举。然而他没有将这份爱欲看为高尚的感情,最后甚至否定了这份情感,他将崔莺莺比作祸水,为自己的冲动辩解,称自己修养未至而被她迷惑,为了不被诱惑而毁掉前途,他不得不将崔莺莺抛弃。张生态度的转变除了有封建思想的影响外,还有他自身性格的原因,莺莺回信后,他的朋友皆赞莺莺的深情,而在此时张生突然断绝了这份情感,这是因为张生从莺莺的回信中体察到了莺莺对他深刻的爱,而他与莺莺谈恋爱不过是及时行乐。当时的社会氛围人人皆以仕途为重,攀附高门是大势所趋,张珙自然也如此,在势利的现实与甜蜜的爱情之间他选择了前者,为了说服与掩饰自己才发表了那一番中伤莺莺的“忍情”之说。
红娘
红娘在《莺莺传》中出场并不多,仅限于崔张会面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但从这些有限的描写中,勾勒出了一位关心小姐终身大事的丫鬟形象。张生爱上崔莺莺后,首先找到红娘表明心意,但红娘先是逃避,因为她并不了解张生,但张生的真诚打动了她,她因此告诉张生崔莺莺善于写文章的“弱点”,然后才有了崔莺莺和张生接下来的爱情故事。红娘第二次出现,是在崔莺莺自荐枕席的时候,她先来到张珙住处通知他,为小姐整理床铺,天亮后叫莺莺回去。之后为张生再次传书给莺莺后就不再出现。红娘的一切行动都围绕着莺莺,她观察张生,确认了他的真心之后为其出谋划策,打动莺莺,展现了她的聪明才智,也展现了她对小姐的忠心,她的这些形象特点,为后来的红娘形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题思想
元稹的《莺莺传》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但更深层次上则是一篇中唐文人对安史之乱的反思劝诫文章,对于后世的人而言,《莺莺传》也蕴含着女性解放的思想。
“忍情”说之时代内涵
张珙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传唱千古,最终却以张生的始乱终弃收尾,在后世的人看来,张生将抛弃崔莺莺解释为远离祸水尤物是难以理解、道德败坏的行为,但联系《莺莺传》写于中唐时期安史之乱之后的时代背景,可知张生的“忍情补过”之说,除了是掩饰自己始乱终弃之过以外,还有可能是对安史之乱的批评反思,此时唐朝朱见深“多内宠”,《莺莺传》也起到了对当时皇帝的委婉警示作用。总而言之,《莺莺传》的主题更多在于“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这体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社会普遍警惕“红颜祸水”的思想主流,与时作《长恨歌传》《李夫人》等作品之间具有同时代文化共振的内在联系。
女性解放
除此之外《莺莺传》隐含着不自觉的女性解放的思想,故事描绘了一位贞慎自保,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她勇于追求爱情,但在封建社会,她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勇敢的举动注定酿成悲剧。张珙在抛弃她后将其污蔑为“祸水”,这一不公平的做法为后世所批评,鲁迅曾评道:“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作为勇敢追求爱情却被抛弃的女性,她值得同情,但在经历爱情悲剧之后,她没有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反而沉着冷静、贞慎自保,拒绝与张生再次相见,最大限度保留了自己的尊严,使她成为一位敢于突破梏、自尊自爱、令人尊敬的女性。
艺术特色
表现人格复杂性
《莺莺传》的故事是围绕着张生与崔莺莺展开的,故事以他们为中心,详细刻画了人物的外貌与性格。崔莺莺是一位大家闺秀,她容貌出众,贞慎自保,端庄大方,符合时人对名门闺秀的要求,但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富有才情,敢于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的浪漫少女,她的行为也因她复杂的性格而充满着矛盾冲突,她会在张生赴约闯入闺房时责其行为不合礼,又自荐枕席与心上人共度良宵。张生则是一位“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的翩翩才子,二十三岁仍未尝近女色,但却在遇见莺莺后难以自持,抛却了礼数直接追求莺莺,在成功获得芳心后却发表“忍情”言论,与莺莺恩断义绝。张生与崔莺莺的形象饱满,性格多面,他们的形象在唐以前的小说中难以找到。
语言蕴含诗意
《莺莺传》的语言优美细腻,富含诗意。张生与崔莺莺之间常用诗歌传情达意,小说的语言也十分具有诗意。《莺莺传》全篇的所使用的语言,大都是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的诗化语言,如形容莺莺的““常服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等这些句式与文中诗歌一起,使整篇小说都富含着诗意的美感。
情节一波三折
唐传奇区别于前代志怪小说、史传文学的特点之一,在于其更加追求情节的曲折性,《莺莺传》的情节也是如此。《莺莺传》开篇,就交代了张珙是一位正人君子,不近女色,而后却惊艳于莺莺的美貌,难以自持;除此之外,在张生献上《春词》二首后,莺莺回了《明月三五夜》邀其赴约,但在张生应约而来后却责骂了张生,在张生绝望后却又自荐枕席。这些一波三折的情节让故事变得更加精彩动人,元稹先抑后扬,匠心独具的写作手法已经与现代小说相距不远,这也体现了唐传奇在写作的艺术手法上逐渐成熟。
文备众体
唐传奇是对前代志怪小说、史传文学以及诗歌等文体的继承与发展,有着这些文体的特色,在《莺莺传》上,这些特色更加鲜明显著,使其具有代表性。在《莺莺传》中,诗歌对于情节推动起了重大作用,其语言也颇具诗意;从《莺莺传》的结构上看,其写作流程与史传文学中的人物传记几乎相同,在末尾也以议论作为文章结尾;从莺莺给张珙的回信上看,可以感受到六朝骈文的影响。
作品影响
《莺莺传》写的是闺中女子与士子的爱情故事,是这类传奇故事中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北宋以后,士大夫“无不举此以为美谈,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赵令畤在《〈蝶恋花〉鼓子词序》)这与时人倾慕风流才子做派的思想有密切联系。
《莺莺传》以其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女性解放的思想意义闻名于世。《莺莺传》在故事情节上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些特点对后世戏曲小说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其悲剧的结局在客观艺术效果上产生了打动人心的悲剧力量。《莺莺传》独特的叙事视角以及艺术特色引来了众多文人进行再创作,其中《西厢记》为《莺莺传》改编的巅峰之作。在人物形象上,元稹塑造了崔莺莺与张生这两个人物,他们的形象丰满生动,有许多值得深究的细节,对后世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起了范例作用。在思想上,《莺莺传》蕴含着不自觉的女性解放的思想,崔莺莺冲破封建樊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叛逆女性形象对现代的女性解放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版本问题
《莺莺传》常以单篇或者被丛书选录的形式传播,而今本元稹文集《元氏长庆集》并未收录《莺莺传》,疑似佚失。的目前材料显示,在唐朝,只有陈翰编选的《异闻集》收录了《莺莺传》。宋代已知选录《莺莺传》的文本有官方编的《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八“杂传记”类)以及非官方编选的《类说》、《丽情集》、《绀珠集》、《绿窗新话》等,其中《丽情集》对《莺莺传》的广泛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明代,《莺莺传》选录在《虞初志》《重刊会真记辩》《西厢记考》等近四十本古籍中,每本古籍选录的《莺莺传》各不相同,或多或少都有着增减改动,亦或是增加插图吸引读者。入清后,《莺莺传》的文本传播逐渐减缓,选录《莺莺传》的主要都是一些大型丛书,如《唐人说荟》、《龙威秘书·晋唐小说畅观》、《无一是斋丛钞》、《旧小说》等。比较有特色的选本则非常少见,目前可知的仅有约成书于清末的《女聊斋志异》。总而言之,《莺莺传》初版难以考证,民间流传版本各异,这些特点反映出《莺莺传》的版本流变,具有鲜明的时代传播特点以及文学批评价值。
写作时间
关于《莺莺传》的写作时间,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说作于贞元二十年九月,一说作于贞元十八年九月。两说之间争论不断,仍无定论。
贞元二十年九月
《莺莺传》作于贞元二十年九月一说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根据《莺莺传》中“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以及“ 后岁余……”等有关时间的叙述内容,推断出《莺莺传》写于“贞元二十年乃最可能者也。”除了陈寅恪以外,王季思、卞孝萱尹占华程国赋等学者都赞同此说,他们在自己的论文以及著作中有相关论述,卞孝萱在《关于元稹的几个问题》中根据元稹和李绅的行踪进行了详细推算,对此说进行了补充论证,而尹占华、程国赋则分别在《〈莺莺传〉是元稹自寓——兼与吴伟斌先生商》和《论元稹的小说创作及其婚外恋——与吴伟斌先生商榷》中认为陈寅恪是从元稹和韦丛的婚期考定《莺莺传》的写作时间的。
贞元十八年九月
支持《莺莺传》作于贞元十八年九月的学者最主要有两位,一位是孙望,另一位是吴伟斌。孙望在《〈莺莺传〉事迹考》中从多方面论证了《莺莺传》作于贞元十八年九月,吴伟斌在《〈莺莺传〉写作时间浅探》中也主张“ 作于贞元十八年九月”。吴伟斌认为《莺莺传》是传奇小说,不应该与史传、自传等同,元稹不等同于张珙,而陈寅恪等人正是把元稹和张生混为一谈,由此认为陈寅恪等人所支持的《莺莺传》作于贞元二十年一说是错误的,并提出了贞元二十年说“不能解决的三个问题”。吴伟斌根据元稹、白居易、李绅杨巨源韩愈的行踪和《莺莺传》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出《莺莺传》作于贞元十八年九月的结论。此后,吴伟斌在多篇论文中都坚持这一观点。对于吴伟斌的论证,学术界有人提出了异议,尹占华指出吴伟斌的论证自相矛盾,吴伟斌的结论依据是类似贞元十七年春元稹“文战不胜”等这些元稹本人的经历,这样论证正是把“张珙”当元稹了。程国赋指出吴氏“贞元二十年说不能解决的三个问题”,贞元十八年说”也无法解决。对于他们的质疑,吴伟斌先后撰写了《〈莺莺传〉写作时间的再探索——兼答尹占华、程国赋两位先生的商榷》《三论〈莺莺传〉的写作时间》以回应,并坚持自己的观点,作出相应论证。
作品评价
明代思想家李贽评道:“尝言吴道子、顾虎头,只画得有形象的。至如相思情状,无形无象,微之画来的欲真,跃跃欲有。吴道子、顾虎头,又退数十舍矣。”(大意:元稹刻画的感情十分逼真动人)
现代文学家鲁迅评道:“元稹以张珙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大意:元稹这篇文章虽然不是上乘之作,但也有情趣,可以一看,可惜文章最后掩饰了过错,使得文章堕入恶趣。)
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莺莺传》:“塑造了一个冲破封建樊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叛逆女性。”“传文末尾……在客观艺术效果上……产生了真正打动人心的悲剧力量。”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评价这一故事为:“有生命之人性战胜了无生命之礼教的凯旋歌。”
衍生作品
《莺莺传》的衍生作品文体多样,有词如宋赵令畤《商调蝶恋花》十阕,有折子戏如元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的《续西厢记》等,有曲如李日华所作昆曲《南西厢记》等。《莺莺传》的衍生作品繁多,足以见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之深远。在《莺莺传》的再创作以及文本的流变过程中,出现了如题旨出现差异,人物形象出现差异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有着时代因素以及作者、读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个人背景
内容简介
人物介绍
崔莺莺
张生
红娘
主题思想
“忍情”说之时代内涵
女性解放
艺术特色
表现人格复杂性
语言蕴含诗意
情节一波三折
文备众体
作品影响
版本问题
写作时间
贞元二十年九月
贞元十八年九月
作品评价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