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简称:神十四,英文名:Shenzhou-14)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四艘飞船,也是
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以来的首次载人任务。飞船采用三舱构型,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
神舟十四号于2022年6月5日从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
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期间,先后在轨迎接2个
中国空间站舱段、1艘
载人飞船、1艘
中国货运飞船的来访;进行3次出舱活动,配合问天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并进行两个实验舱多个实验机柜的解锁安装,还完成了1次“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12月4日,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任务取得成功。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在任务期间和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空间站首次在轨轮换,开启
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历史背景
1986年,邓小平批准实施“863”计划,计划以
载人飞船开始起步,最终建成中国的
空间站。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并确定按照“三步走”的战略实施。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从1999年到2002年,中国成功发射了
神舟一号到
神舟四号四艘无人飞船,掌握了飞船的安全返回、在轨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等关键技术。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
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中国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5年10月,
神舟六号飞船带着航天员
费俊龙、
聂海胜突破了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2008年9月25日,
神舟七号将
翟志刚、
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并成功实施了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从2011年到2016年,中国又先后发射了
神舟八号飞船到
神舟十一号,与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交会对接、短期及中期太空驻留等任务,掌握了一大批载人航天关键性技术。2021年6月17日,
神舟十二号载着聂海胜、刘伯明、
汤洪波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
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2021年10月16日,
神舟十三号载着
翟志刚、王亚平、
叶光富发射升空;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
主要任务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主要任务为: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
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完成
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等相关工作。
技术特点
结构组成
神舟十四号飞船和以往
神舟飞船一样,都是采用三舱构型,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构成。
轨道舱位于飞船最上部,它配备有航天员在轨的支持设备,包括交会对接的敏感器等,负责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同时还是航天员独立飞行期间在轨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返回舱位于飞船中部,它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舱体内部都是一些核心的控制组件,包括姿态测量、返回舱姿态控制等方面的设备。同时航天员的一些仪表设备也在返回舱,航天员在独立飞行期间主要在返回舱进行操作。
推进舱位于飞船下部,它主要为飞船提供能源、动力和通信保障,飞船的推进系统、电源、热控、测控等设备都装载在此处。
保障系统
热控涂层
神舟十四号
载人飞船的外部使用了和神舟十三号一样的热控涂层,该控热涂层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科研人员研制。在
空间站建造阶段,
神舟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因空间站姿态不同神舟飞船所要承受最低低于零下100
摄氏度,最高超过100摄氏度的极端高低温环境,为了使神舟飞船在这种极端外部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舱内处于适宜温度,工程师们利用宇宙空间以
热辐射为主要热量传导方式的特点,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神舟飞船设计研制了一款低吸收低发射型热控涂层。在神舟十三号任务期间,这一新型热控涂层让飞船的舱内环境温度能够始终控制在18至26摄氏度,且经受住了长达半年的在轨考验。
环控生保系统
神舟十四号飞船在飞向空间站的过程中,舱内环境对航天员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舒适度,设计人员通过环控生保系统来确保舱内的温度、湿度处于非常舒适的状态,同时还配置了气体净化系统,对航天员呼吸产生的
二氧化碳和各种其他有害气体来进行及时净化。同时,还严格控制舱内噪声环境,让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能够不会太吵。
仪表控制器
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能将神舟十四号飞船上所有分系统的数据进行汇总,并转换为航天员可以直观识别和操作的内容显示在仪表上。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采用独特的图形显示技术,通过文字、图形、动画的方式,显示出飞船轨迹、姿态、飞行状态以及各分系统信息。
出舱舱门
神舟十二号、
神舟十三号乘组出舱时,通过的舱门是位于
空间站核心舱节点舱的出舱口,舱门口径为85厘米。此次任务,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出舱,舱门口径达到1米,航天员出舱前,只需使用舱门门体上配套的操作手柄旋转解锁,使用助力机构消除残压,拉动舱门把手即可完成打开舱门动作。出舱舱门口径的增加,不仅方便航天员的进出,而且航天员还能携带较大设备出舱工作,舱外工作能力得到提升。除此之外,舱门还配套了量身定制的舱门保护罩,并将舱门检漏仪作为密封的检测手段、将舱门压点开关作为状态辅助判断,全方位保障问天舱门的安全使用。
安全系绳
在
神舟七号飞船的出舱活动中,航天员使用的安全系绳是固定长度的系绳,其有效长度仅1米多。
空间站建造任务中,航天员要完成空间站设备安装、检修等出舱任务,出舱范围更大、操作难度更高、安全要求更严格,为此研发团队研制了一种长度更长且可伸缩的安全系绳。新型可伸缩安全系绳能保证航天员与空间站舱体间保持超过10米的安全连接,又不会对
航天服产生勾挂和干涉航天员的运动,还能经受住太空中巨大温差、空间辐照、空间粒子等酷烈环境的考验。
照明系统
此前,空间站规划了舱外多舱段多自由度动态照明为主、固定照明为辅的,一体化、多层次、多维度照明系统。在神舟十四号出舱任务中,随问天实验舱发射的舱外云台照明灯首次在轨应用。该灯通过多自由度转动机构以及投光灯光学系统设计,使得航天员出舱路径以及舱外作业点的照度得到充分保障。
相关系统
运载火箭
神舟十四号
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遥十四
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四个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火箭全长58.34米,起飞质量约493吨,
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8.6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二号E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火箭,增加了逃逸系统和故障检测处理系统。这两个系统主要目的是在待发段和火箭飞行上升段检测火箭故障,如果火箭出现灾难性的故障,可以把航天员带离危险区。自执行
神舟十二号任务起,
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
运载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此次发射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火箭是
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应急救援火箭。
发射场地
神舟十四号的发射选址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西北极端干旱区,降水极少,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
测控通信
中继终端是地面对飞船进行测控和通信的重要设备。当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飞船中继终端便开始工作,完成对天链中继卫星的捕获跟踪,建立从飞船到天链中继卫星再到地面的通信链路,确保地面的测试人员实时掌握飞船的飞行状态。通过中继终端与天链中继卫星建立的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可将地面对神舟十四号飞船的测控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
远望3号测量船作为唯一海上测控点,主要承担神舟十四号
载人飞船入轨段遥测、外测、遥控、数传和话音等任务。任务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并捕获目标,快速建立了天地测控信道,准确确定飞船运行初始轨道。
着陆地点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着陆,东风着陆场地处
巴丹吉林沙漠和
戈壁地带。本次任务是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建成后中国航天员的首次返回,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冬季夜间返回东风着陆场。搜救任务面临极寒和暗夜两大难点。由于夜间可视度低、搜索发现目标难、到达着陆现场难、救援现场保障要求高,着陆场筹措了夜间救援航天员需要的各种照明器材,比如给地面车辆装备加装探照灯、爆闪灯、荧光旗,保证行进车队的视线;直升机分队选派具有丰富夜航经验的飞行员组成最强阵容的飞行机组,组织多场次夜航飞行和降落训练,对着陆区内各种地形地貌、危险物进行标记。面对极寒条件,地面人员对医监医保医疗救护车进行了维护升级,让航天员在着陆现场就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用热水洗漱。车上加装了燃油暖风机调节车厢温度,20分钟内可将舱内温度升高至20
摄氏度以上。此外,医疗救护队还为航天员准备了保温毯、保温被和暖宝宝等。
技术变化
神舟十四号飞船与
神舟十三号相比,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根据飞行任务要求,研制人员对神舟十四号进行了适应性改进,使这艘飞船更加安全可靠,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如果飞船自主飞行过程中发生紧急故障,
神舟飞船可以随时应急返回
地球,既可以在地面人员的控制下计算返回参数,也可以由飞船自主控制返回。神舟飞船在与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自动对接过程中,如果发生相对位置、相对姿态的测量控制设备故障,导致不能进行自动对接时,神舟飞船可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飞船完成对接。在停靠空间站期间,如果空间站发生严重威胁航天员生命的事故,神舟飞船具备随时紧急撤离空间站,安全返回地球的能力。
飞行乘组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
陈冬、刘洋、
蔡旭哲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陈冬曾执行过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刘洋曾执行过
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蔡旭哲是首次飞行,3名乘组航天员均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
陈冬,男,1978年12月出生;2016年10月17日至11月18日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被授予“英雄航天员”称号;2022年6月5日,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此次任务结束陈冬成为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
刘洋,女,1978年10月出生;2012年6月16日至29日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被授予“英雄航天员”称号;2022年6月5日,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
蔡旭哲,男,1976年5月出生;2010年5月入选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2022年6月5日,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
任务经过
准备工作
2022年5月29日,神舟十四号
载人飞船与
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遥十四
运载火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
发射升空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在轨活动
2022年6月5日17时42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的神舟十四号经过6次自主变轨历时约7小时,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随后,航天员
陈冬、刘洋、
蔡旭哲依次进入天和核心舱。6月6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7月25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9月1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进行
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由陈冬、刘洋执行舱外任务,蔡旭哲留守舱内配合操作指挥。9月6日,来自
埃塞俄比亚、
埃及等非洲8国的青少年通过网络视频与正在
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进行“天宫对话”活动。9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进行空间站第二次出舱活动,由
陈冬、
蔡旭哲执行舱外任务,刘洋留守舱内配合操作指挥。11月3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梦天实验舱。11月13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11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进行第三次出舱活动,由陈冬、蔡旭哲执行出舱任务,刘洋在核心舱内配合支持。11月30日7时33分,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入
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一起合影留念。两个航天员乘组6名航天员共同在
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离开空间站返回
地球,至此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返回着陆
2022年12月4日11时01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航天员安全返回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12月5日凌晨,3名航天员乘坐任务飞机抵达北京进入隔离恢复期。
主要成果
舱外活动
第一次
2022年9月1日18时26分,
陈冬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19时09分,陈冬、刘洋成功出舱,
蔡旭哲则在核心舱内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这是陈冬、刘洋首次执行出舱任务,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实施舱外活动。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先后完成了问天舱扩展泵组安装、问天舱全景相机抬升、舱外自主应急返回验证等任务。还检验了航天员与小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验证了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和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功能性能。本次出舱活动首次使用问天实验舱上搭载的小机械臂进行舱外作业,它顺利将航天员准确、稳定转运至作业点,再次展现了其运动灵活、定位精准的优点。小机械臂的表现为后续系列舱外作业奠定基础,助力航天员快速实现出舱口与作业点间的转移,极大提高出舱作业效率,降低出舱作业风险。9月2日0时33分,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
陈冬、刘洋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
第二次
2022年9月17日13时35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进行
空间站第二次出舱活动,由
蔡旭哲、陈冬执行舱外任务,刘洋在核心舱内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这是航天员蔡旭哲首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本次出舱的主要任务除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外,两名出舱航天员还在小机械臂的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舱外助力手柄安装、载荷回路扩展泵组安装、舱外救援验证等作业。本次出舱活动安装的舱外助力手柄是一个应急使用装置,其主要作用是在应对异常情况或其他紧急情况时,若无法从舱内开舱门,此时航天员可使用助力手柄从舱外打开舱门。航天员在舱外作业时,处于高风险的极端环境,针对可能遭遇的意外情况,本次出舱活动还进行了首次舱外救援验证。此外,本次出舱活动期间,
陈冬与
蔡旭哲还与
地球进行了合影打卡。9月17日17时47分,经过约5个小时的出舱活动,在3名宇航员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出舱活动取得成功。
第三次
2022年11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进行第三次出舱活动,由陈冬、蔡旭哲执行出舱任务,刘洋在核心舱内配合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先后配合完成天和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舱间连接装置安装;此外,还完成了问天实验舱全景相机抬升和小机械臂助力手柄安装等任务。本次出舱活动是
中国空间站组装形成“T”字基本构型后的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在舱壁上的爬行距离对比以往将会更长,因此机械臂支持转移的范围将需要更大。所以在本次出舱活动中由大臂小臂在形成组合臂的状态下支持出舱活动任务。这也是首次验证大小机械臂在形成组合臂的状态下载人支持完成出舱任务。11月17日16时50分,经过约5.5小时的出舱活动,
陈冬、
蔡旭哲安全返回
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
太空对接
神舟十四号在轨驻留期间,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进行了空间站两个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以及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工作。
问天实验舱
2022年7月24日,
问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7月25日,问天实验舱和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成功对接;随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航天员进入问天实验舱后,对问天舱状态设置及生活设施进行了检查,同时还完成了平台仪器区和科学实验机柜的解锁功能检测、设备安装等工作。
梦天实验舱
2022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11月1日,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天和核心舱组成的
中国空间站三舱主体结构就此组装完成。2022年11月3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梦天实验舱。
天舟五号
2022年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约10分钟后,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随后,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采取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货运飞船来访。11月13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完成环境检测等准备工作后进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随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入
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一起合影留念。两个航天员乘组6名航天员共同在
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并在空间站进行首次在轨轮换。12月2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全部既定任务,与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中国空间站钥匙交接仪式,至此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太空授课
2022年10月12日,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
陈冬、刘洋、
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并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本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三名航天员在轨介绍了
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实验,对植物生长研究项目进行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航天育种
神舟十四号和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共搭载112家单位1300余份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等航天育种材料。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这是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水稻种子。
媒体评价
神舟十四号任务具有承上启下的标志性意义。它既是
中国空间站任务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也将在此期间迎来问天舱和梦天舱,与天和核心舱共同组成T字基本构型,从而全面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人民日报评论
此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同时,任务期间还将进行首次航天员组在轨轮换工作,对中国空间站建设意义重大。——
今日俄罗斯通讯社这是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向领先的太空强国迈出的最新一步。——
英国广播公司搭载3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十四号
载人飞船当日(2022年6月5日)在经过约7个小时飞行后成功与
中国空间站实现对接,这是中国在成为太空强国的征程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爱尔兰国家广播电视公司
参考资料
航天员陈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3-03-02
航天员刘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