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原名铜奔马,因郭沫若认为铜奔马蹄下是飞燕而得名“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天马逮乌等,1969年10月出土于
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
甘肃省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通说认为该
铜马为
东汉时期的青铜器,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15公斤,铜马三足腾空、昂首嘶鸣,落下的一足踏于飞鸟之上。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友好交往的象征。1983年,铜奔马被
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出土过程
发掘情况
1969年9月22日,
甘肃省武威市新县大队第13生产队的社员在
雷台汉墓下面挖防空洞时,在洞右侧发现了坚硬物体,将浮土层清理后出现一块砖头,意识到这里是墙体,村民们拆开砖块后发觉是一个古墓葬。墓葬中有大量的铜车、铜马、铜人和多种
铜制品,生产队会计将这批文物搬运到库房保管,队干部们列出了一个入库文物清单,村民选择封锁消息不上交文物。据后来有关报道称,因不久前生产队的两匹马死去,村民们打算将这批铜器卖给废品收购站换钱买马。尽管选择保密,但消息还是传开了。在时任武威市文物干部的党寿山和政法干部张有的努力下,将这批文物运到了武威当地的文物单位保管起来。此后,
甘肃省博物馆又对
雷台汉墓古墓葬进行了三次补救性发掘和清理,但遗憾的是,历史遗留下的信息几乎已经被破坏尽,如今墓主人的身份和铜奔马的来历仍属于未解之谜。1969年,这批雷台古墓葬发掘出的文物入藏甘肃省博物馆。
出土情况
雷台是一个高8.5、南北长106、东西宽60米的夯筑土台,台上有年代较晚的庙宇建筑。
汉墓发现在雷台东南部的
台基下,墓为正东西方向。发掘时发现了盗洞两处:一处是在中室
东壁的上部;一处是在墓道中。根据修补和积水情况推测,被盗时间应该是刚下葬不久。墓道为斜坡式,长而平缓,墓室有前、中、后三室,墓中随葬物品在1969年发掘时大多被扰乱,失去原来的位置,部分器物上的附件出土时有损毁。随葬器物丰富,总计出土遗物二百三十一件,其中铜制器物171件,包含稀有的成组铜车马,此外有金器二件,漆器三件,陶器二十五件,银印四枚,以及铁、骨、石、玉、琥珀等质地的器物。铜奔马出土于雷台一号墓,出土后,该文物状态较差,马身多处破损,脖颈处有多个小洞,马头上的鬃毛和尾巴均脱落,后通过青铜器修复专家
赵振茂两个月的修复,铜奔马得以变为现在的样子。
文物特征
文物规格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15公斤。造型矫健精美、疾足奔驰状。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略飞燕的刹那瞬间。飞燕回首惊顾,更加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其全身的着力点集中于超越飞燕的一足上,精准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塑造,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的优点于一身,特别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友好交往的象征,被
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造型设计
铜奔马的姿势来源于马匹真实准确的奔跑姿势, 表现了奔马正处于四肢腾空的瞬间状态。此姿势在出土材料中经常可以见到,属于程式化的造型样式。雷台墓出土的车马俑中共有铜马39匹,大多数是四足伫立,唯有铜奔马单足独立。单足站立最需要解决的是平衡问题,在马蹄下放一块踏板也可以起到支撑作用,但却丧失了奔马四足腾空的意境,而铜奔马蹄下的飞鸟造型简单,立于奔马和地面之间,既能保持整个雕塑的平衡,又很好地说明了奔马正处于四足腾空的状态。这种造型在汉代很多见,传播范围较广,有学者推测造型灵感来源于相马术。
制作工艺
铜奔马头部和颈部、身躯和腿足连接处有颜色深浅不同的铸接痕迹,说明该作品的铸造工艺为
陶范铸接法,就是先铸造马的头颈身躯,分铸腿足,再相接在一起,耳朵等细节分别另铸,插入马身上相应部位的洞孔里。马腹内空,腹下存有一椭圆形口。在铸造腿部时,通过浇注铜液、放入铁构件,强化腿部强度和支撑力,通过分析腿足内部的深色条状阴影和右前蹄下外露铁芯,推测是铜腿内部的铁质加强筋。
展览情况
1973年4月至1975年8月间,铜奔马先后到
法国、
英国、
日本、
罗马尼亚、
奥地利、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瑞典、
墨西哥、
加拿大、
荷兰、
比利时、美国共12个国家巡回展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2021年年底,
甘肃省博物馆宣布,根据国家
珍贵文物保护相关规定,铜奔马将于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在“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展出,其余时间在库房进行维护保养。
文物价值
工艺价值
铜奔马的构造巧妙,利用鸟展开的翅膀起到平衡作用,准确把握力学原理,集造型、速度和力学原理于一体,同时,马的右片后腿内夹铸的卯榫状铁芯骨加强了腿部支撑力,巧妙运用
青铜和铁两种
熔点不同的金属,用当时最为坚硬的金属铁支撑起重量超过7公斤的主体。这种制作工艺在
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器中曾经发现过,铜奔马在利用这项传统技术的同时,还在腿根、
踝关节、蹄足等受力点做了榫卯状特殊处理,使铜奔马主体得到更好的支撑效果。
外交价值
1971年9月19日,郭沫若先生陪同
柬埔寨民族团结政府宾努首相带领的政府代表团,参观了
甘肃省博物馆,在这次参观活动中,他在众多的
雷台汉墓出土的青铜器中一眼便看到了铜奔马,并认为这个青铜器就算是放在
国际社会上,也是数一数二的艺术珍品。郭沫若回到北京后,约见了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并提出将马踏飞燕这一文物充实到正在
故宫举办的全国文革出土文物展。铜奔马在这次展览中脱颖而出,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1972年至1973年,铜奔马先后前往英、美、法等12个国家展出,这一系列的展览,使得铜奔马名扬中外,并被誉为“绝世珍宝”、“天才的中国马”。1983年,铜奔马被
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衍生作品
铜奔马文创产品
甘肃省博物馆以铜奔马为主题,推出了摆件、玩偶、冰箱贴、饰品、头套、扇子、口罩、
冰淇淋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该产品是由甘肃省博物馆文创设计团队设计推出。其中,“神马来了”IP中的一款文创玩偶铜奔马,造型奇特,该产品在6月中旬上架之后,该月销量超过一千单。
铜奔马邮票
在中国邮政史和世界邮政史上,自1973年至2014年的四十多年间,国内外先后发行了九种以铜奔马为主题或主体图案的邮资票品,包括普通邮票、
纪念邮票、
小型张等邮品类型。第一个与铜奔马有关的主题邮票是中国邮电部1973年11月20日发行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邮票,其中一张上的文物是铜奔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邮政机构先后发行了以铜奔马为内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日本》小本票、中国友好观光年纪念邮资明信片、
联合国普通邮票——铜奔马、中国旅游年纪念邮票、“马踏飞燕”普通邮资片、“丝绸之路”系列邮票——大漠雄关、“马踏飞燕”个性化邮票。
纪念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在
英国展览期间,《泰晤士报》及《
星期日泰晤士报》赞助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纪念章,正面图案为铜奔马并铸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和“中英友好”字样;背面为伦敦皇家学会外景及“CHINESE EXHIBITION 1973—1974”字样。中国香港也曾发行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纪念章,正面图案为铜奔马,下方有“香港·1978·HK”字样;背面图案环铸一组敦煌飞天造型。
文物争议
年代之争
学者
孙机认为,雷台古墓的行制具有晋代特点,墓中所出土的陶器、铜叉等和敦煌晋墓出土物类似。因此,铜奔马年代为
晋朝时期,其主要依据是墓葬和部分随葬遗物的年代晚至西晋。例如,雷台墓出土的小型五铢,直径与
东汉时期的五铢差别较大。也有学者认为,铜奔马所代表的艺术风格展现出了东汉时期的时代特点,同时,雷室墓出土包括铜奔马在内的铜马共计39件,其中有8件有铭文,这些铜马与铜奔马年代相同,通过铭文中“左骑千人”这一官位是只见于东汉的官职。这就证明铸有这类铭文的铜马属于东汉时期的作品,与其伴出、形制相同的铜奔马的年代也应属于东汉时期。
踏物之争
有学者认为,铜奔马所踏之物为
金乌,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汉代墓葬文化中对亡灵升天的观念浓郁,墓中并没有其他形象能够代表汉代墓葬中的神仙世界,金乌的存在则是墓主希望死后亡魂升入天界的象征;第二是该鸟的造型与金乌相似度较高。有学者认为,铜奔马所踏之物是,因为该鸟体形似燕,双目似鹰,尾羽又不分叉,符合隼的形态特征。还有学者认为,铜奔马所踏之物并非实体物,铜奔马所踏之“鸟”实为“乌”,即“乌鸦”,但它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乌鸦”,而是神话、传说中的“乌鸦”,即“太阳”。
主人之争
针对铜奔马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学界众说纷纭。根据墓葬信息可知,墓主人是
武威郡左骑千人官的
张姓官员、二千石以上秩张姓官员,故有了张江、张奂、张猛、张贡、
张绣、
张轨、
张骏等多种推测。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持“张江说”意见的学者认为,
武威市雷台东汉墓墓主人即武威
太守张江,张江是铜奔马的主人。但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史书记载张江为四川人,雷台东汉墓墓主人籍贯为
甘肃省,张江为西汉末年人,但墓主人应为
东汉末年人。持“张骏说”意见的学者则从张骏墓被盗的历史记载与雷台1号墓现场情况吻合、张骏一生三次受“将军”称号且生活豪华,与墓内大量的
陪葬品情况相匹配。持“张轨说”意见的学者认为,从墓葬出土的四枚印章文字来看,墓主人是同时拥有“安西将军”“镇西将军”“
车骑将军”“
骠骑将军”四个将军印章的人物,而从
东汉至晋代,与武威和
武威郡相关的人物,只有张轨符合这一条件。持“
张绣说”的学者认为,通过分析墓葬规模和大量随葬品情况,并排查
东汉末年河西地区二千石以上俸禄的官吏名单,只有当时武威郡的张绣符合条件。
用途之争
学者
顾铁符等人认为,铜奔马是相马用的马式。因为铜奔马的造型与相马术所说的良马特征完全吻合,但反对者认为,马式中的马匹形象应该是一个端正站立的姿势,而非奔腾的姿势。但根据
唐朝记铜马式的文章推断,存在奔腾的马式形象。
命名之争
关于铜奔马命名问题,学界存在多种观点。“铜奔马”是文物界和学术界广泛使用的名称。这个名称包含质地、特征、器形信息,符合文物定名规范。郭沫若先生认为铜奔马蹄下是飞燕,飞燕是鸟中飞速最快的,而且古代也曾以“紫燕”作为良马的名称,所以给它起名为“马踏飞燕”。学者牛龙菲认为,铜奔马是已被董卓熔毁的
东汉平乐观“飞廉并铜马”的“副本”,“马超龙雀”刻画的正是“行空天马超越风神龙雀”的瞬间景象,这一观点后被《人民日报》记者概括为“马超龙雀”。学者曹定云认为,铜奔马蹄下之物为“乌”,但“乌”指的并非鸟类,而是太阳,故马在太阳上奔腾,乃天马,“逮”意为“到达”或者“逮住”,无论是哪种含义,均表明了该马速度之快,故应命名为“天马逮乌”。
原型之争
有学者认为,铜奔马之形体兼有西域马和蒙古马种特征,乃汉武帝后引进西域马杂交改良之结果。这种改良马属于乘兼用、军民两用,善于走对侧步的特征。还有学者认为,铜奔马的原型是来自大宛国的天马或汗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