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故城遗址
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治所遗址
北庭故城遗址为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治所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城北12公里处,其核心区域占地1.5平方千米,大体分内外两重城,曾出土钱币、莲花纹地砖、兽骨、瓦当残片、筒瓦残片等遗物。
北庭故城遗址先后为唐代庭州和北庭都护府(伊西北庭节度)、高昌回鹘夏都、元代都元帅府和别失八里宣慰司驻地。清乾隆四十年(1775)在此曾经出土唐碑,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五年(1820)徐松曾调查城址,发现金满县残碑。19世纪以后,英、日等国先后派探险队在该遗址调查挖掘。1928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故城进行调查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疆文物部门曾多次调查。1979-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调查发掘。1988年,北庭故城遗址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北庭故城遗址被列为国家遗址公园。2014年6月,北庭故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庭故城遗址是唐至元时期丝绸之路天山北麓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对古代西域的繁荣稳定以及古丝绸之路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位置境域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城北12公里处,核心区域占地1.5平方公里。遗址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500米,城墙残高约7米,宽约5米。
历史沿革
建置沿革
据两汉书、新旧唐书,以及《元史》等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早在西汉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此地为车师后部王庭所在地金满城(即北庭故城的前身)。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戊已校尉耿恭屯田车师后部金满城,屯田士卒数百人。
曹丕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仍设西城长史和戊已校尉(治所高昌国)管理西域,并封车师后部王壹多杂为守魏侍中,号大部尉。使用魏的印信,和中原保持亲密的关系。
李世民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讨平高昌后,其地设庭州,下辖金满、轮台、蒲类、西海四县。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任命西突开国主室点密可汗五世孙阿斯那贺鲁为瑶池都督府都督,驻守其地。李治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贺鲁率众叛乱。显庆二至三年(公元658~659年)。叛乱平定,随即撤销瑶池都督府,并在庭州设立金山都护府一起分管西域,其范围包括天山以北和吐鲁番盆地广大地区。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在庭州设立北庭大都护府,并将昆陵、蒙池两部护府划归其管辖。另将阿尔泰山西的燕然都护府及碎叶河附近的哥系、孤舒两都护府也划归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其管辖范围包括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广大地区,西面则达到里海。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始设北庭节度使(与北庭部护府并存管辖瀚海、天山、伊吾郡三军)。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西迁的一部分回鹘人定居北庭故城,并逐步发展为主要根据地。公元866年高昌回鹘政权建立后,北庭仍为其政治中心之一(称陪都或夏都)。公元924年,契丹王耶律阿保机迁兵逾流沙拨浮图城(北庭故城),与各族进行贸易往来。1122年,耶律大石废延禧自立为主,率众西走,驻于北庭,力图复兴,回鹘王臣服之。
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西进灭辽,改称北庭故城为别失八里,并建立达鲁花赤(地方长官),驻重兵于此。李纯元年(公元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立行尚书省,掌管西域军事行政事务。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元朝政权后,命阿只吉(察合台汗国曾孙)建衙于别失八里,兼管天山南路畏兀儿哈喇火者(即火州)及哈密市等处,以及屯成事。1275年万户算公直驻守别失八里,公元1285年,立别失八里和州等处宣尉司,掌管南北疆军政事务,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遣侍卫新兵千人电田于别失八里,置元帅府。
明朝统一中原后,别失八里为蒙古察合台后裔的活动中心。永乐十年(公元1412午),其王马哈麻袭杀元主,建立别失八里国。后因内部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将其中心迁至亦力八里(今伊犁河一带),从此,别失八里被改称为亦里巴里,北庭故城大约毁于此次战乱火并之中。
发现与发掘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此曾经出土唐碑。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五年(1820年)徐松曾调查城址,发现金满县残碑。19世纪以后,英、日等国先后派探险队在此调查挖掘。1928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故城进行调查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疆文物部门曾多次调查。1979-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调查发掘。1988年,北庭故城遗址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5月至11月,考古人员在北庭外城墙南门遗址发现了一枚唐朝的开元通宝钱币,由此证明现有古城外城墙主体为唐代所建。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吉木萨尔县文物局对北庭故城内内城西门、内城北门、外城北门、外城南门四座城门及一个佛寺近5450平方米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勘探。通过发掘内城门东侧城墙,确认有上马道;通过探沟,清理出内城北门外侧的护城壕。
2019年,考古人员继续对6号佛寺遗址和内城南墙进行发掘。通过发掘得知,北庭故城内城是唐代最早建设的庭州城,后来相继为北庭都护府、高昌回鹘夏都、元代宣慰司和元帅府的重要区域所在。
2020年,考古人员在内城北门内侧附近,铁瓮城遗址西北角外清理出8号大型建筑居址,根据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和瓦当等材料,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说明这是一处自唐朝到宋(辽及西辽)元时期不断重建的重要建筑所在。10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民族与宗教研究室副主任、新疆北庭考古队领队郭物研究员称,该遗址最终呈现的格局是两套四重八块,内外两套城墙及护城河可能是唐代早晚两个时期建造。
规模布局
北庭故城的格局可以总结为“两套四重八块”,两套指内外两城,四重分别是核心的铁瓮城遗址、内城内部包裹子城的一圈方形墙垣、内城和外城,故城有一些相对独立的分块有的是用凹沟分割的地块,比如内城北门外的长方形地块;有的是后来用城垣围出的区域,比如羊马城,大致分为8块。
外城
外城始建于唐朝初年,后经两次修补,周长4596米,东墙长1686米,南墙长850米,西墙长1575米,北墙长485米。墙基残宽5~8米,残高3~5米,均系夯土筑成。夯层平整坚实,厚约7厘米。北城城门保存尚好,门宽8米,有瓮城。其余三面城门无存。现存马面34个,间距约60米。西墙中部偏南,存敌台1座,长22米,宽16米,高6米,顶部存房址残迹。外城四角原有角楼,西北角台基东西长25米,南北宽23米,残高约11.5米。护城壕宽30~40米,深2~3米。
内城
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偏东北,约建于高昌回鹘时期,周长约3003米,南墙长610米,北墙长818米,东墙长560米,西墙长1015米。基宽3~4米,残高约2米。夯筑,夯层厚10~15厘米。北、西墙城门遗迹尚存。北门宽5.5~6米,左右台基有对称排叉桩槽。原为过梁式木构门洞。城墙外现存马面14个,间距50~70米。东、西墙中部各有敌台一座,东南、西北、西南角楼残基尚存。城壕宽10~30米,深1~3米。
西大寺
西大寺坐落在北庭故城以西约700米处,是北庭都护府的附属建筑之一,是唐、宋、元时期的一座佛寺遗址,高昌回鹘的王室寺院。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0.5米,东西宽43.8米。分为南北两部,北部为正殿,有大型佛像,殿外北、东、西三面有洞窟环绕。殿中均有塑像和壁画。塑像有佛、菩萨、罗汉、天王、狮子,画有千佛、菩萨、供养比丘像、护法和经变故事等。画中有同鹊文和文言文题记,是研究新疆古代宗教、文化艺术、语言文字和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价值。南面是庭院,配殿、僧房、库房建筑群。
出土文物
解放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北庭故城遗址中出土了唐朝铜质官印“蒲类州印”、铜狮陶兽、开元通宝以及各种花砖瓦当等。新中国成立后,曾对北庭故城遗址多次调查和测图,城内出土有陶器、土铜、铁器、钱币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也有黑陶和红陶。主要为罐、瓮、盆等;有一双耳灰陶罐,一黑陶罐两件完整陶罐,和顶部带人头形纽盖子的陶棺一件。砖有莲瓣纹方砖、素面方砖及素面长方砖3种。出土的唐代瓦当均模制,大多为青灰色,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当面径11.5~14厘米。基本上都饰莲花纹,纹饰与唐两京城出土唐朝瓦当基本相同均为单瓣,不见复瓣莲花纹瓦当。土铜、铁器有铜镜、护身铜质立佛、铜钱、铜棒、铁剪等,钱币均为开元通宝。城西北隅出土有唐代铜质官印“蒲类州之印”和铜狮石狮、葡萄纹铜镜、刻花石球、下水管道等。古城内有一大型的石磨盘,还有众多的马鞍形、桥形磨制石器,大型陶质容器,说明这里曾是一个规模大的屯粮基地。
西大寺第一次发掘所获陶器达53件,器型有瓮、盆、钵、碟、灯、纺轮等。出土的7块瓷片中青瓷片1块,属北宋耀州窑瓷片;月白瓷片2块、天蓝釉瓷片4块,均属金朝钧窑瓷片。出土玉器24件,内有圭、珠、环等。出土日月光金1枚,正面镌文言文“日月光金”四字,背面镌少数民族文字。
西大寺的洞窟和配殿内塑有佛像。配殿和东面洞窟绘有壁画。用淡墨起稿,以铁线描为主,色调以红、赭、黄等色为主。位置配列、构图形式基本一致,主要为经变、供养、故事画和供养比丘、供养人等。其中一幅分舍利图保存较好,北侧是王者出行图,南侧为攻城图。壁画和塑像旁有回鹘文和汉文题名、题记。寺院遗址现已盖房保护,并设有文物保管所。
研究价值
主权象征
唐政权控制新疆天山地区、置庭州后,以北庭为中心、以伊北路和碎叶路为东西大动脉的天山北路交通网始兴,该路线与始自汉代的天山南路交通网并行,成为连通中原与西域的重要交通线路,并且成为直接连通天山北麓各游牧民族所驻牧地、扼守交通的唯一驻城,在有效控制游牧民族、确保天宝西部边陲的稳定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北路交通枢纽,成为东部天山北麓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北庭故城是中原地区历代中央政府行使国家领土主权的实物见证,是唐朝中华帝国管辖天山以北地区设立的行政中心,证明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西部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多元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依据和主权象征。
对新疆这样一个一直存在受到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三股势力”威胁的边境省区,有效保护北庭故城遗址、并充分阐释其遗产价值、进行展示利用,具有维护祖国西部边疆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
文化价值
北庭故城遗址作为高昌回鹘政权的夏都和东部天山北麓经济文化中心,记载了该时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北庭故城经唐、高昌回鹘、元历代修筑,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格局、交通系统、建筑形制、建造技术和工艺的基本特征及演变历程,留存的大量建筑遗迹和丰富的艺术作品,具有建筑历史研究价值,重要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是天山北麓高昌回鹘时期兴建的重要佛寺,与天山南部地区的佛寺、四大石窟等佛教建筑在建筑特征与佛教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又具备独特的演变进化特征,具有宗教传播线路研究价值。佛寺遗址中保存了大量塑像、壁画、回鹘文、文言文题记等,与吐鲁番市地区同类遗址相辅相成,开阔了人们挖掘、认识、体验高昌回鹘文化艺术的视野,也丰富了高昌回鹘文化的内涵,对研究高昌回鹘佛教艺术和信仰,以及回鹘的文字、书法、服饰、风俗,探讨高昌回鹘文化与外界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佛寺遗存中回鹘时期的雕塑作品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基本无存,对研究古代中原与西域各城邦之间的商业来往,西域和中原、西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艺术价值
北庭故城高昌回鹘佛寺的塑像雕塑技艺细腻精湛,表现了虚幻的宗教境界和佛教艺术美学的艺术意境。佛寺壁画代表多民族艺术的融合和创造,体现了中原文化和西域艺术的有机结合,对研究西域的历史文化、绘画艺术提供了资料。
经济价值
北庭故城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综合反映,对于研究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发展与变迁保存了大量的重要历史、文化、艺术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资源,通过保护、展示和宣传,使人们了解这类遗存的重要价值,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北庭故城遗址的建设有助于发挥文物资源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优化县域人文环境。通过对遗址的保护性建设,结合现代化展示手段的运用,达到历史文脉的延续、共鸣和发展,同时创造高质量的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环境,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使其成为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文旅游核心区。
保护措施
遗址修缮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对西大寺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部分配殿和佛窟。随后,西大寺连同北庭都护府遗址一同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4月,总投资1900万元人民币的新疆北庭古城西大寺保护性开发工程正式启动。2010年4月18日,北庭故城遗址的附属建筑之一——北庭西大寺遗址保护工程项目完工,向公众正式开放,随后,北庭考古研究中心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管理局正式揭牌成立。2011年7月中旬,北庭故城国家遗址公园北庭西大寺壁画彩塑保护修复工作全面启动,修复壁画、彩塑,寺院内建筑和墙壁的加固和重建。
颁布法规
2012年10月22日,吉木萨尔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北庭故城遗址保护管理办法(暂行)》。
列入文化遗产
1988年,北庭故城遗址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北庭故城遗址被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新疆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监测管理中心
北庭故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设置在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内,借助安装在故城各个角落的视频监控和监测设备,采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能够实时采集和传输监测区域多种参数,方便文物管护人员对遗址破坏进行干预,加强遗址保护。
相关事件
2024年8月,董宇辉来到吉木萨尔县,参观了北庭故城遗址。
参考资料
瀚海天山北庭风.中国考古.2024-08-22
吉木萨尔县干部教育基地:活用“北庭故城”历史现场 创新教学模式.吉木萨尔县干部教育基地:活用“北庭故城”历史现场 创新教学模式.2024-08-23
北庭故城遗址.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4-08-22
北庭故城遗址.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8-22
北庭故城遗址价值阐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8-22
北庭故城遗址.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8-22
董宇辉来吉木萨尔了.抖音短视频.2024-08-23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历史沿革
建置沿革
发现与发掘
规模布局
外城
内城
西大寺
出土文物
研究价值
主权象征
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
经济价值
保护措施
遗址修缮
颁布法规
列入文化遗产
监测管理中心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