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皮书》(荷兰语:Zwartboek)是一部荷兰战争爱情电影,由
保罗·范霍文执导并联合
杰拉德·索特曼编剧,
卡里斯·侯登、塞巴斯蒂安·科赫等人主演。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年代荷兰地下抵抗组织的情报员蕾切尔奉命潜入德军内部,并与德国军官蒙茨相爱,在战后因敌人陷害被打为内奸,遭到民众百般侮辱,最终找到黑皮笔记本自证清白的故事。
影片于2006年9月14日在荷兰上映,该电影于2009年2月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截至2022年12月2日,全球累计票房为26,768,563美元。影片上映后斩获多个奖项,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青年电影奖最佳国际电影,累计获得13个奖项和23项提名。
影片剧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荷兰被
纳粹德国占领,犹太人只能四处躲藏,犹太姑娘蕾切尔(
卡里斯·侯登 饰)与家人分散,藏身于农户家中。一天,农户的房子被飞机炸毁,蕾切尔被年轻水手罗布搭救,后碰到一个自称是荷兰地下抵抗组织的男人,说可以安排他们偷渡去
比利时,但需要带上全部财产。蕾切尔于是找到父亲的律师,拿到了父亲留给她的钱以便能顺利离开。夜晚偷渡时,蕾切尔一行在船上迎面遭到一艘
德国军船的扫射。一片混乱中,蕾切尔跳进水里,其亲人被全部杀害。她躲在芦苇丛中,亲眼看着纳粹士兵搜刮死去犹太人随身带的钱财和珠宝。
后来她被荷兰地下抵抗组织的人救下并收留,改名为艾莉丝,在抵抗组织首领凯普斯(
德雷克·德·林特 饰)安排下成为情报员。在一次行动中,艾莉丝的任务是与医生汉斯(
汤姆·霍夫曼 饰)假扮情侣,与小分队去接收空降的物资。经历重重困难拿到物资后,小分队第二天要乘火车离开,但在火车上遇到了
德国人突击检查,为保护箱子里的物资,艾莉丝提着箱子走进一个德国军官蒙茨(塞巴斯蒂安·科赫 饰)的包厢里。而后两人顺着蒙茨的兴趣聊起了
邮票,在蒙茨的保护下,艾莉丝成功躲过了检查,下火车后,两人分道扬。
一次意外让凯普斯的儿子等地下反抗组织战士被捕,凯普斯救子心切,便让艾莉丝到蒙茨身边卧底,伺机营救自己的儿子。艾莉丝以邮票为敲门砖,通过考验后成功打入敌人内部。长期接触之后,艾莉丝发现蒙茨心地善良,逐渐爱上了他。艾莉丝不久便顺利完成了在中尉办公室安装窃听器的任务,听到那天送艾莉丝偷渡的男人正与中尉合作谋杀犹太人并掠夺其财物。艾莉丝和汉斯为阻止偷渡男继续谋害犹太人,准备将他暂时抓起来,但行动时双方发生枪战,偷渡男被击毙,此事惊动了中尉。
而后他们只能铤而走险劫狱救出抵抗组织的人。劫狱前,蒙茨已经对艾莉丝起疑,艾莉丝坦白了一切,蒙茨决定帮助她。后来,
中尉告发了蒙茨与地下抵抗组织达成私下协定一事,蒙茨被以叛国罪监禁。然后,艾莉丝联合抵抗组织的人营救被捕的成员和蒙茨,劫狱途中
德军突然出现,营救计划失败,只有汉斯和司机回到组织。劫狱失败后中尉栽赃艾莉丝并把爱丽丝监禁,后在蒙茨副官一行的帮助下艾莉丝及蒙茨成功越狱。
德军投降并撤出
荷兰,荷兰解放,为了查出谁是叛徒,艾莉丝及蒙茨找到了父亲的律师并得到一本黑色笔记本,即黑皮书,上面记载了汉斯串通纳粹谋杀富裕犹太人的证据。在调查真相的过程中蒙茨再次被捕并枪决,而艾莉丝也被关进监狱,在狱中艾莉丝被指认为荷兰内奸,被愤怒的群众百般侮辱。这时汉斯出现了,他痛斥这些行为与纳粹无异,将艾莉丝带出监狱。汉斯带艾莉丝回到诊所后,发现艾莉丝拿着律师的黑皮笔记本,于是在她手臂上注射大剂量的
胰岛素试图杀死她,濒死之际艾莉丝看清了汉斯的真面目并奋力逃脱。
艾莉丝成功逃脱后找到了凯普斯,并拿出了汉斯叛变为中尉线人,与纳粹合作谋杀富裕犹太人,泄露抵抗组织秘密的证据,解释了一切。原来内奸是一直以来最为可靠的汉斯,于是艾莉丝联合凯普斯杀死汉斯。
后来,艾莉丝离开了
荷兰,回到了犹太人的故国
以色列,成为一名教师,结婚生子,并改回了本名:蕾切尔·罗森塔尔。然而,影片的结尾,新的战争又爆发了,战火再次蔓延到了她的身旁。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剧本创作
剧本由
杰拉德·索特曼和保罗.范霍文共同完成,早在20世纪70年代,两人在创作电影《橙色士兵》期间,收集了很多关于荷兰抵抗组织的相关材料,由此获得了这部电影的灵感,便开始构思。故事基本框架是一群犹太人被出卖并被杀害,主角搜寻叛徒。最初想以男性为主角,但存在一个问题,即难以让他令人信服地渗透进德国指挥部。到2003年杰拉德意识到主角应是女性,于是便茅塞顿开,他们构思的所有场景突然之间都有了用武之地。
影片情节深受
保罗·范霍文童年经历的影响,电影故事发生于1940年到1945年,而地点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驻荷兰政府所在地。当时的范霍文大概是四五岁,就住在离集中营不远处,当时亲眼目睹了德国人的暴行,影片中很多故事更像导演个人的回忆。战争成为导演的童年阴影,他此后一直在研究战争相关的材料,搜集大量的素材,这为剧本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电影中的蒙茨军官、汉斯医生、律师等角色的故事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电影选角
抵抗运动领袖凯普斯的角色最初由 Gijs Scholten
Van Aschat扮演,当影片制作因预算问题而推迟时,他因有舞台剧在身而无法参加影片拍摄。导演保罗·范霍文在选角时看到了德林特的照片,便萌生了选择德林特(Derek de Lint)的想法,1977年,他曾与德林特合作过《
纳粹军旗下》,当时德林特扮演的是
德军将领。 Gijs Scholten van Aschat的退出为两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合作机会。
幕后故事
这部电影拍摄制作需要2200万美元,很难全部在荷兰当地筹集,于是导演选择同
德国、
英国和
比利时的公司合作,四国联合制片,同时还争取一些基金的支持。因为涉及的主体较多,2004年开拍后发现资金难以为继,于是延期一年,在2005年获得1600万欧元后才继续拍摄。同时因为电影的拍摄时间比预期要长,女主角
卡里斯·侯登难以同时兼顾舞台剧和影片拍摄,剧院公司起诉了制作公司Fu Works。这部电影最初剪辑师是一位英国人,但是因为他与导演因为创作理念的差异而存在分歧,于是被解雇,导演最后选择了剪辑师Job ter Burg和James Herbert共同完成影片剪辑。
影片配乐
主题与亮点
电影主题
《黑皮书》中较为明显的主题便是对战争的控诉和反思。正如导演
保罗·范霍文所说“希望观众能从《黑皮书》里了解到那些在荷兰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一起正视和反思历史。”这部审视战争的电影逐渐脱离爱国式的歌颂和教育,其精神色调越发灰暗,敌我阵营愈加模糊难分。其中“英雄”是缺位与失落的,抵抗组织的首领凯普斯接纳了蕾切尔却难掩排犹倾向,汉斯在战后被民众推举为大英雄最终却被证明是叛徒和内奸。蕾切尔背负家庭仇恨和巨大痛苦走上间谍之路最终却成为众人践踏的“纳粹婊子”,最终谜团的破解并非因为英雄的出现,而是来自于一本律师的黑色笔记本。奋起战争和抵抗法西斯暴行本意是赢回人道和法制,但蕾切尔却在感叹“我居然会害怕解放”,导演以近乎残酷的镜头表现了法西斯式的复仇,胜利者对祖国叛徒的凌辱让人触目惊心。而在影片末尾,并没有美好的结局,而是另一场战争的到来。这预示着正义并未到来,战争中也不存在绝对的正义和英雄。
对战争的控诉和反思之外,对人性灰色地带的探索也是这部影片的另一个主题。导演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本身的反思,还有战争中人性的幽微。电影中不乏香艳场景,这些场景反映出战争年代败局将至纳粹军官普遍的恐惧和空虚,畸形变态的排遣方式大行其道。《黑皮书》混淆了敌我战线,揭露了盟军和
德军在战争行将结束时的“忠奸易位”和敌我的勾肩搭背,德国军官蒙茨为了减少死亡与抵抗组织签订和平协议,而与德军勾结、诱骗富裕同胞并分赃的犹太人却能够安稳坐拥巨大的财富,在战争期间出卖战友泄露机密的汉斯在战后却被尊为大英雄。
人物塑造
蕾切尔具有双重身份,女人与间谍,作为前者其拥有追求爱情的权力和欲望,但在后者身份的限制下其行为便被鲜明的
意识形态色彩所裹挟。蕾切尔最初参加抵抗组织并成为间谍的动机是坚定的,她身为犹太人亲历了纳粹的残酷屠杀,在逃难途中又目睹了亲人惨死于纳粹枪口,她对于战争的残酷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复仇有着坚定的动机。作为情报员参与小分队活动中,她表现出足够的机智与勇敢。在凯普斯命令她依靠美丽和才智潜入
德军内部时,她对于色诱蒙茨有足够的认识,也有足够的能力来把握关系的走向。蕾切尔的色诱行动颠覆了与蒙茨的敌我关系,蒙茨不惜任何代价保护蕾切尔,追查杀害蕾切尔家人的元凶,找到性命关的证据,在一次次接触中敌我的界限被打破,两人形成了关于爱的同盟。而在敌人的离间计之下,抵抗组织的同盟轻易便相信她出卖了战友。战后
荷兰掀起大规模的铲除“荷奸”运动,蕾切尔被抓捕入狱,遭受到残忍的对待和侮辱。来自同盟者的背叛似乎让她和蒙茨的爱具备了某种正义,同时在阵营的裂痕之下展现了人性的召唤。
在惯常的叙事中,
德军领导往往是脸谱化的变态虐待狂,而蒙茨的形象却颇有些“出淤泥而不染”,他温和的气质和同情心让他背叛了真正的邪恶。不像其他纳粹军官沉迷于声色和杀戮,他床头摆放的是死于战争的妻儿的照片,他与抵抗组织谈判并签订合约不再枪杀抵抗组织人士,他的爱好是
集邮,多番保护作为间谍的蕾切尔。两人逃出监狱后,在河上的帐篷中惬意地享受晚餐之后的时光时,电影画面非常温馨,彰显了作为德军将领的另类面向。出人意料的是,战后蒙茨并没有因为其在战争中的善良举动而被赦免或赞扬,反而因通敌叛变的罪名被
党卫军枪决。蒙茨的遭遇模糊了忠与奸,好人与坏人的界限,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非正义性。
荣誉奖项
导演
保罗·范霍文凭借《黑皮书》,于2006年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奖最佳国际电影、提名
金狮奖。同时影片获得
英国电影学院奖、欧洲电影节、荷兰电影节等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奖项的认可,累计获得13个奖项和23项提名。
影片票房
《黑皮书》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全球累计票房26,768,563美元,北美票房为4398532美元,2009年2月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票房为2,620,617美元。
*以上数据截至2022年12月2日
影片评价
正面评价
《
三联生活周刊》认为“虽然这是一部以情感占主导,又充满了关于战争反思的电影,但观者首先获得的却是有如在阅读侦探小说般的推理快感……在赋予了‘找回自己’这样严肃前提下,《黑皮书》呈现出太多与传统好莱坞商业片的不同之处。《黑皮书》中少了好莱坞类型片中显而易见的英雄(拯救者)……全片最后,当镜头拉远,观众看到的是荷枪实弹的坦克正又徐徐拉开阵势,士兵们再次端起了冲锋枪。这是一个圆满,但迥异于好莱坞Happy Ending传统的含混结局。”
加拿大权威电影杂志《Cinema Scope》认为“正如在
保罗·范霍文的电影中经常发生的那样,《黑皮书》的情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戏剧化,‘好’和‘坏’的角色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那么清晰,甚至会改变道德立场。他像任何一位在世的导演一样,巧妙地陶醉于电影的欺骗力量,隐藏并揭示现实,将颠覆性的思想隐藏在流派的盔甲中。”
《
纽约观察家》(Observer)的评论家
安德鲁·萨里斯(Andrew Sarris)认为“在
纳粹大屠杀的大背景下,以宏大的叙事包裹着政治的、历史的和色情的等多个维度,同时又拥有生动情节的关键元素,这一成就是难以想象的。”雷克斯·里德(Rex Reed)则认为《黑皮书》中的每一场表演,每一个令人紧张的细节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当它结束时,才知道自己在看电影。
负面评价
《
环球邮报》影评人Rick Groen认为“我们原本期待
保罗·范霍文这部重返欧洲的电影《黑皮书》能够成为一部激动人心的艺术作品。但很遗憾它不是,其中有太多好莱坞式的懒散习惯。
来自《Austin Chronicle》的影评人Marrit Ingman认为“保罗.范霍文深受大卫·莱恩(David Lane)的影响,如果不太矫揉造作的话,这部电影(《黑皮书》)应该有着莱恩史诗般的气质和恰如其分的时机。”
Guardian的评论家Peter Bradshaw认为“这是一部可怕而超长的历史影片,其中充斥着大量的情色场景和厌女症。”
网站评分
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