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用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一种方式,天干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互相搭配,共有六十对组合,如,
甲子、
甲戌、
甲申等,由此组成
干支纪法。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一共十个(十天干),
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共十二个(十二地支)。
关于天干地支的起源,并没有定论。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干支最早可见于
商朝出土的甲骨文卜骨,最早的干支也是记录在甲骨文上,河南安阳殷墟中发掘出的甲骨文上已经显示有完整的
干支纪日。出土的卜文显示,远古时人们就开始用干支来进行天象的记载。另外,商朝的三十个帝王里,有二十三个人的名字在甲骨文上可考,他们的名字里都带着
天干或
地支的一个字。鉴于古代社会发展缓慢,学者们推测,天干地支的文字渊源在殷商之前。另外,史书中有记载,
黄帝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干支纪日。
夏朝的时候,干支开始被用于纪月;
春秋战国时期,干支与中医学结合开始形成干支医学;
东汉时,干支开始被用来纪年,在东汉后期,干支纪年法开始通行;
干支计时虽年代不可考,但要比纪年、纪月、纪日都晚的多,民国元年以后,人们逐渐开始采用公元纪年法。
干支除了用来纪时,在中国古代还有诸多用途,其中有很多应用直到现代也未被淘汰。干支可表示数序、方位、阴阳属性、五行属性;另外,干支于
中医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人将干支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作为中医学上的一种应用,干支还与中医理论的运气学说息息相关;干支还被人们用来与属相相联系起来,最早的这种关联出现在
藏历之中;此外,干支在中国古代还常常被用来起预测作用,例如最早的卜骨。
天干地支除了作为一种重要的
古代历法,影响着
农事活动,还在其他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医学、命理、祭祀、文学文化等。干支影响古代医学形成了干支医学,命理哲学也与干支息息相关,中国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古代文学文化中也四处可见天干地支的迹象。
定义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历法,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人们对天象的观测。“干”意为主干、主体。“支”意为支撑、分支。天干有十个符号,俗称”十天干“或者”十干“,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有十二个符号,俗称“十二地支”或者“十二支”,分别为“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根据不同的需求,天干和地支可以单独使用,用来表示空间或者方位,而若要达到比较高的时间精度,二者需要配合使用,十干和十二支按照次序搭配能够组成60个基本单位,组成干支纪(元)法。
干支文字起源
关于“干”和“支”的文字源起,一种解释认为,天和地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因此干支也是。中国有学者解释,干相当于树干,支相当于树叶,彼此互相依存、互为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地为从,天和干相连构成
天干,地和支相连构成
地支,两者相合即为天干地支。
另一种解释认为,从字面上来看,干是干扰、干犯;支是支撑、支持。古文中有“天之所坏,不可支也”,上天的干扰如洪水、
热带气旋等灾害是人们所无力支撑的,但自然,天地之间也有风调雨顺的一面。所以,远古时期的人们就把天地联系起来,用天干地支相互搭配组成的周期,来记录
日月星辰运转周期有关的天时、人事、灾祥之间的奥秘。因此有学者猜测,这指的可能就是天与地的关系,也就是干和支的文字起源。
内容
天干系统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干,如同草木干立面枝叶分,十干表明事物越来越细的发展规律。十天干的顺序表示一切事物由小到大,由壮大到衰老的发展变化规律。
甲是物体的外壳,用来保护物体内的精气。比如,古代武士的衣冠就可叫做盔甲。《史书·律书》中记载“万物剖符甲而出也”。符甲就是指万物的外壳,在一定条件下就可破壳而出。所以,甲是万物始生的意思,居于第一位。
乙,《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奋轧于乙”,意思是,种子虽然破甲而出,但是萌芽仍处在弯曲的状态,就像“乙”字的形状。所以,乙代表第二阶段,排在
天干的第二位。
丙,《汉书·律历志》中记载:“明炳于丙”,丙的意思为“显著”,表示萌芽出土向前发展的状态。这说明阳气不再藏于种子内,而是外显起来,春阳之温转为阳盛之夏。
丁者,壮也,丁标志着出土幼苗逐渐成长壮大起来。
戊,同“茂”,表示阳气越发茂盛,万物繁茂,苗草壮实。
己,己的意思是停止,不再前进。表示事物发展到终点,就像果实到了成熟的秋季。
庚,同“庚”,庚表示事物发展到极点从而有了新的变化。
辛,同“新”,就像秋收的果实里面蕴藏着新的生机,只需要等待合适的条件,新的一代又会开始生长。
壬,同“妊”,有妊娠抚养的意思,代表着第二代生命开始成长起来。
癸,同“”,意思是测量、等待。万物开始新生,又转化为新事物。
地支系统
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十二地支分别的意义上来看,它们的安排是根据阴阳消长的规律以及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而定的。
子,在十二地支建月的规律中,十一月建子。《汉书·律历志》记载:“萌于子。”子同“籽”,表示种子开始萌发。自然界的阴阳二气此消彼长,十一月一阳生,生物的育芽开始萌动。《运气论奥》中记载:“子者北方至阴,寒水之位,而一阳肇生之始。”因此,十一月
冬至,建子。
丑,十二月建丑,丑,同“纽”,意思为厄纽,无法伸出生长。《晋书·律历志》记载:“丑为四阴纽二阳。”十一月一阳生,幼芽萌动,十二月二阳生,二阳的触动,说明生物的幼芽即将要脱出阴纽,由萌芽变成纽芽。
寅,正月建寅。寅,同“演”,万物的发生发展都是从演化开始的。十一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被四阴所阻碍,一月三阳生,所以一月开始,昆虫苏醒,春风解冻,万物开始繁荣。《运气论奥》中记载:“寅,正月也,阳已在上,阴已在下,人始见之时,故律管飞灰以候之。”律管指的是铜制的十二律之管。
卯,二月建卯,卯,同“冒”,意思是万物开始冒地而出。二月开始,四阳二阴,阳气旺盛,万物的发育都显现的茂盛起来。
辰,三月建辰,辰,同“振”,意思是阳气振奋。三月开始,五阳一阴,万物舒展,人们勤于农业,农作繁忙。
巳,四月建巳,巳者盛也,六阳无阴,阳气到达最隆盛的日子,这是夏开始的日子,阴生阳长,阳气盛长。
午,五月建午,五月有夏至,一阴开始生长,盛阳与微阴相重合,草木开始生花结果。《运气论奥》中记载:“午者长也,大也。”到了五月,禾苗都开始丰满。
未,六月建未,未,同“味”,表示万物生长,果实将要成熟。六月二阴生,阴阳相交,草木生长壮大。
申,七月建申,申者贼也,能够贼害万物。七月,三阴生,三阳渐渐退去,阴气逐渐旺盛起来,
白露降,草叶黄,万物成熟,到了生长的终点。
酉,八月建酉。《史记·律书》中记载:“万物之老也。”八月,四阴二阳,阴气渐盛,万物在这个月开始衰老成熟。从古甲骨文字形来看,酉字象征着夕阳西下,万物衰老。
戌,九月建戌,《
说文解字》里记载:“戌者灭也。”到了九月,五阴一阳,万物生长到了极点,趋向衰灭。
亥,十月建亥,亥者害也,纯阴无阳,阴气达到至盛,万物受损害,五谷已经收入仓内,止于此。等到十一月,一阳生,又开始下一个轮回。
六十甲子
古人认为,天为阳,具有上升、轻清的性质;与之相对的,地为阴,是下降、浑浊之体。
天干和
地支相搭配,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天干每循环6次,地支每循环5次,完成一个周期,产生出60个新单位,即“六十甲子”,又叫做“六十环周”“花甲子”“甲子”“干支”。以下为六十甲子表:
起源
因为年代久远而且缺乏系统的文字记录,关于天干地支的起源,人们并无定论。但根据考古学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史书资料的记载,人们推测,干支至少在
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关于天干地支的记载最早也见于出土的商朝甲骨文碎片之上。
考古学发现和史书记载
远古时期,人们常常使用的方法就是用骨
占卜。用骨占卜在商朝以前就出现了。下图所示卜骨为出土的商朝文物,虽然人们并未破译全部文字,但从甲骨文已经破译的信息看来,在商朝就已经有甲辰、巳戌等字样记录大风、
月食等现象,也就证实了关于天干地支最早的起源和最早的文字记录。
另外,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
李约瑟注意到,《
史记》十分确定的记载了
商朝的三十个帝王,从成汤到纣辛。这三十个帝王中,有二十三个人的名字在
安阳市出土的
甲骨文中找到记载,他们的名字里都带有
天干或者
地支中的一个字,例如,成汤名天乙,他的儿子叫大丁、中丙、
中壬,孙子叫大甲等。而在商朝以前,
夏朝的部落领头人也有使用干支文字的名字,比如
孔甲,履癸等。
由此可见,干支的起源确定无疑在商朝之前,而从字体来看,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远古时代,事物发展缓慢,文字更是如此,由简单的象形字发展到联合字、限定字要经历漫长的时期,因此,学者们猜想天干地支的渊源有着比商朝更悠久的历史。
其他起源考
关于天干地支的起源,学界还有许多讨论,例如,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提出,“十天干”是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而“十二地支”,则源于古巴比伦的
黄道十二宫。但也有学者不认可他的说法,认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都是由
夏朝人创立的。
郑文光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
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由
常羲“生月十有二” 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
商朝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
杜石然等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认为,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人在创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制而设置的符号。
夏朝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 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一开始,天干地支就像阿拉伯数字一样,后来人们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上,天干地支慢慢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意思,在搭配十天干纪日法后,便产生了阴阳合历,发展出了现在的天干地支。关于天干地支的起源考证,还有赖于
考古学上新的发现。
历史演变
干支最早被用来纪日。据资料记载,
黄帝时期有一位叫做大挠的大臣,他和一位叫容成的人都是黄帝的臣子,从他二人开始用
甲子纪日,每六十日为一甲子,这说明黄帝时期,
六十甲子就开始被用于纪日了。黄帝的年代远在公元前27世纪,虽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但河南安阳殷墟中发掘出的
甲骨文(见下图)上已经显示有完整的
干支纪日。
夏朝的时候,人们开始使用干支来纪月。干支用于纪月使用的方法是“斗纲月建”,即根据
北斗七星在一年里绕
天罡星旋转,出现在不同的方位面,由此度量月份。
商朝时,建丑为正月;
周代建子为正月;
秦朝建亥为正月。汉朝沿袭秦朝的制度,
西汉初年时,重新启用夏历为标准,所以现代的农历又叫做“夏历”。
春秋战国时期,人出生的干支日期开始被当做一种诊病的因素,《
黄帝内经》中就有着相关记载。 同时,《黄帝内经》中的许多医学理论,如运气学说、五行论、经络学说、阴阳论等,都将天干地支结合起来,干支开始被用于中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
干支纪日成了史官的正式纪日方法。《汉书·五行志》里记载了关于
太阳黑子的首次详细记录,使用的方法即为干支纪日法。干支记日最长最完整的记录是至少从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二月己巳日开始,已有2700多年。
东汉王莽时,干支开始用来纪年,也就是当时出现的“
四分历”,在东汉后期,
干支纪年开始通行。
汉章帝元和二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从此,干支纪年成为官方的正式纪年方法之一。
干支用于纪时形成年代比起纪月、纪年、纪日要晚许多,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汉代时,人们已经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命名。 清朝时,人们引进西方以数字为顺序的二十四时计时方法,十二时辰和二十四时的计时方法被结合起来。民国元年后,官方开始采用公元纪年,民间仍有人使用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法的应用
干支纪历法
干支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干支两两相配,把
天干放在前,后面配上
地支的一个字,构成一对天干,循环配对,共有六十对干支,也就是
六十甲子,
干支纪年六十年为一个周期;
干支纪月使用的是“斗纲月建”法,使用此法确定月份的地支,再将天干加上,就得到了干支纪月法,五年为一个周期,共60个月;干支纪日同样使用干支相配的
六十甲子,从甲子、乙丑到癸亥,六十天未一周,周而复始;
干支纪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时辰纪时法和西方传入的二十四时纪时法。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下午11时0分到次日1时0分为子时,1时0分到3时0分为丑时,以此类推。每个时辰的两个小时有“初”和“正”的分别,第一个小时叫做“初”,第二个小时叫做“正”。
中医
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根本在于阴阳、八卦、五行、四时、五运、六气。而演绎它们的符号正是十天干、十二地支。简而言之,干支医学是采用天干地支来结合阴阳相反相成以及五行相克理论来推断人的体貌、性格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相关理论方法,主要用于子午流注针灸疗法、运气医学、日干支诊病法等方面。
天干、地支配脏腑经络
天干配脏腑经络首次见于《
黄帝内经》的《素问·脏气法时论》编,具体配属见下表:
天干配脏腑经络理论可用于“子午流注纳甲法”,歌谣“十二经纳天干歌”可帮助记忆相关配属规律,具体如下: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于癸方。
地支配脏腑经络也有一辅助歌谣,为十二经纳地支歌,具体如下: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天干配五输穴
经络学说认为,手足三阳经、三阴经都有五输穴。五输穴指的是井、荥、俞(原)、经、合。阴经和阳经的五输穴并不尽然相同,这是因为,五输穴所赋的五行属性不同,对
天干的分配方法也不相同。但阴阳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都遵循“
五行相生”规律。阴阳经五输穴与五行
天干的配合见下表:
日干诊病法
日干诊病法是在干支理论和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将干支和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个时间点进行干支组合,进而进行阴阳五行学理上的推测,来达到诊治和预测疾病目的的一种传统方法。
中国古人认为,人出生时的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人的生、死、寿、夭有影响。除了从父母那里继承一些特质外,还受着天地、阴阳五行之气的影响。而因为每时每刻
宇宙时空中的阴阳五行之气成分和量并不相同,对个人体质的影响也有差异。也就是说,干支医学视角下,人的体质和疾病与出生的干支有联系。
在医学中,日干诊病法可以进行疾病的预测和警示,早期发现疾病并作出诊断,提供相关治疗依据。但日干诊病法仅考虑到人体疾病的先天因素,因此单一的将日干诊病法奉为诊治方法是错误的。在临床诊断中,日干诊病法仅能作为一种辅助方法来给医生提供参考。
干支与五运六气
运气学说是中国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论是气化理论。运气气化主要揭示
宇宙气化和人体气化的整体关系,这种关系表明了天道是根本,气候、物候、病候是天道变化的表现,人体的病候与宇宙气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运气学说认为宇宙气化是周期变化的,而宇宙气化的周期是六十年一个大周期,使用的计算方法是农历中的天干地支。在这里,天干地支不仅仅是时间的计量单位,更是
地球与
太阳、月亮等星体的
相对空间位置关系的体现。
天干体现朔望月周期规律,一个封闭的朔望月周是五年,阴阳两个封闭朔望月周是十年,用十天干来表示,朔望月的盈亏影响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处在朔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的时候;
地支是日地关系的时空标记。子午卯酉是真地平坐标系,表示四方特性;辰戌丑未是赤道坐标系,表示地气;巳亥寅申是
黄道坐标系,表示天气。
其他应用
除了用来纪时和应用于中医方面,干支还在许多其他领域有所应用,如表数序、方位、阴阳、
五行、属相,以及预测等。
表数序
天干和地支的符号都能够用作数字1、2、3等使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当于1-10,地支的十二个符号相当于1-12.例如,在使用中文给
有机化合物分子命名时,干支就用来表数,含1-10个
碳的
烷烃依次被叫做
甲烷、
乙烷,以此类推;天干和
地支也可以用来表示序,因为天干和地支的排列顺序固定,因此,可以表示第一、第二、第三此类的
序数表达。
表方位
在表示方位方面,天干和
地支既可以表示
地平线上一圆周的方位,也可以表示太空
黄道上一周的方位,天干和方位的配属如下图所示:
地平面上,东南西北加中央共五个方向,中央配以戊己,其他方位按照甲-癸的顺序按次分配;空间黄道上,戊配西北,称为“天门”,己配东南,叫做“
地户”。
十二地支也可用来配方位,将地平面圆周分成十二份,正北
配子,自北向东再向南,再向西,依次配子、丑、寅、卯……亥,如下图所示:
图中所示配属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现代地理方位表示法相反。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南方属火,火性炎上,代表着光明,面对南方自然就是面对光明。
表阴阳
阴阳属性时天干地支的另一个特点。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法则时
宇宙的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宇宙一切物质的两大基本要素。在指代阴阳方面,
天干为阳,
地支为阴。具体而言,天干地支的阴阳属性又有几种不同的配属方法,一种是按照序数分,另一种是按照节段分。
按序数分时,阳干为甲、丙、戊、庚、壬;阴干为乙、丁、己、辛、癸;阳支为子、寅、辰、午、申、戌;阴支为丑、卯、巳、未、酉、亥。显而易见,奇数序的
天干、地支为阳,偶数序的为阴。
按节段分时,阳干为甲、乙、丙、丁、戊;阴干为己、庚、辛、壬、癸;阳支为子、丑、寅、卯、辰、巳;阴支为午、未、申、酉、戌、亥。即,
天干、
地支的前半段属阳性、后半段属阴性。
除此之外,
六十甲子的干支配对也有严格的阴阳属性原则。以
序数为前提,阳干只和阳支配对,阴干只和阴支配对。比如,
甲子、丙寅的干支属性都为阳,属于正确的配对,而甲丑、乙子阴阳搭配错误,是错误的配对。利用这个特点,可判断干支匹配是否正确。
表五行
五行学说包含五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质,即金、木、水、火、土。人们取它们的特点和运动形式为“象”,演绎各种逻辑关系。哲学家们认为这五种物质能够相克相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天干配五行为: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在方位中,甲乙配东方,其象为春,木旺于春,因此,甲乙属木;丙丁配南方,象为夏,火旺于夏,因此丙丁属火;戊己在方位上配中央,象为夏,土旺于夏,所以,戊己属土;庚辛配西方,象为秋,金旺于秋,所以,庚辛属金;壬癸方位上配北方,象为东,水旺于东,所以壬癸属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关于
天干配五行的解释。即,天干和地支都是按照生、长、化、收、藏的顺序产生的。甲乙象为生,丙丁象为长,戊己象为化,庚辛象为收,壬癸象为藏。因此,甲乙应春应木,属木,丙丁应夏应火,属火,戊己应夏应土,属土,庚辛应秋应金,属金,壬癸应冬应水,属水。
地支配五行为: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丑辰未戌属土。这是因为:斗纲指向寅、卯位时为春季,木旺于春,所以寅卯属木;指向巳、午位时为夏季,火旺于夏,所以,巳午属火;斗纲指申、酉位的时候为秋季,金旺于秋,所以,申酉属金;斗纲指向亥、子位时为冬季,水旺于东,所以亥子属水;土生万物,四季都旺,季末的丑、辰、未、戌未土旺的月份,所以,丑、辰、未、戌属土。
干支与属相
属相,即十二生肖,使用动物的名字组成,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属相和干支之间并没有既定的内在联系,但是,在
藏族使用的
藏历中,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搭配在了一起。在藏历中,藏族人民使用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来代替
天干。甲乙为木,丙丁为火,庚辛为金,壬癸为水。十二地支则用“十二生肖”代替,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使用农历的地区也有类似的说法,即一种简称,只留下纪年干支中代替
地支的生肖,也就是,羊年、鼠年、虎年等。除了用属相来表示年份,人们还使用属相来表示人的出生年份,例如,在出生年份的干支中,
地支为“子”的都是鼠年,在这些年份出生的人就属鼠。
干支的预测功能
干支在中国古代常常被古人用来预测自然灾害。灾害存在着周期问题,因此也就有了与干支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可能。
中原地区古人就曾经预测过灾害的发生。
古书《越绝·计倪内径》在介绍公元前四世纪南方的博物知识时,有这样一段记载:“最初三年,
太阴的位置在金(西)的方向,各地都得到丰收。当在水(北)的方向时,就有三年歉收……水灾时期就应该想到制造车子,干旱时期也要想到准备舟船。每六年有一次大丰收,每十二年有一次荒灾。所以圣人既能预见自然界的反复,也能对未来的灾变早作准备。”
从这段文字可见,中国古人将十二支与天气祥灾联系起来,推测灾难的灾难的发生。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有预测天气的古书,最早的一本预测天气的文献是流传于
湖南省一代的《
娄景书》,主要记载了预测农业气象的内容。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自
秦汉时,人们就开始运用干支周期进行预测,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影响
天干地支除了作为一种重要的
古代历法,影响着
农事活动,还在其他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医学、命理、祭祀、文学文化等方面。
中医理论与天干地支息息相关,中医从古代发展时开始就深受干支的影响。古人发明创造干支学说后,将它引入了中医的范畴,因而形成了一门具有特色的学科,也就是干支医学。
另外,传统的命理学将天干地支,以及天干地支化成的
五行与之相结合,通过这种结合来指示人们活动方向的演算。这反映了中国古人的时空观念,对现代的人类行为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命理哲学中常常使用天干地支的象征意义,比如天干的“甲”象征着草木破土而出,这种象征意义对于命理学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干支还与古代祭祀息息相关,有学者认为天干地支代表了古代的两种祭祀系统,反映了人们祭祀天日和求子的两种需求,是古代人们生活中的两件大事,而以天干地支为代表的这两个祭祀体系是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了远古生活景象。
天干地支作为一种
古代历法,还影响着古代文人们的创作。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常常显露出天干地支的痕迹。许多古代诗歌都可以看到干支的影子,例如,
陶渊明的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和《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两首诗中都出现了干支;再比如
苏轼的《水调歌头》和《前赤壁赋》,《水调歌头》中写道: “丙辰
中秋节,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前赤壁赋》中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里的“癸卯”“庚戌”“丙辰”“壬戌”都是干支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表现。
此外,干支对中国文化的其他许多方面也有重大影响,比如道家关于
宇宙生成的混沌说,关于万物生成的玄说,崇尚柔弱的贵柔思想,万物复归的循环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