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燕雀科黄雀属的一种鸟类
黄雀(Spinus spinus)又名黄鸟、金雀,是燕雀科黄雀属的一种小型鸟类。羽毛黑黄相间,色彩艳丽,雄鸟鸣声多样,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取新的鸣叫方式。在中国,有一个关于黄雀的著名典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目光短浅的人。
黄雀体长10.6~12厘米,体重11~16克。广泛分布于欧亚北部、中亚、东亚、南欧等地,栖息在平原山林、城市、近水的杂交林等处。多采食植物种子、果实、昆虫等,具有迁徙行为。黄雀是有名的笼鸟、观赏鸟,还常被饲养用作斗鸟。
2016年,全球黄雀的成熟个体数量约为4500万-8000万,但有下降趋势。2000年8月该物种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7年1月1日起,在中国人工繁育黄雀,应依法经省级林草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人工繁育许可证书。如果猎捕黄雀,应当依法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主管部门核发的狩猎证。
形态特征
黄雀属于小型鸟类,雌雄有差异。体长在10.6~12cm左右,体重11~16g。总体黑黄绿相间。喙褐色或灰色,呈现坚实的圆锥形,喙峰不明显。自喙基到颈侧有黄色眉纹。鼻孔被羽毛覆盖,初级飞羽10枚,尾羽12枚,中央尾羽不延长。与欧洲金丝雀(Serinus canaria)相似,都具有黄色的臀部以及条纹腹部。区分二者的要点在于,黄雀具有更长的喙,更黑的面部。与金翅雀虎尾草属 sinica )的区别是,黄雀具有翼斑,雄性黄雀头顶黑色。
雄鸟
春羽
黄雀雄鸟春羽头顶、额枕、喉中央、鸟冠、颏为黑色。眼先灰色,头侧、胸腰为亮黄色,后颈及背部为暗绿色。腹部为白色或者灰白色,有微黄。肋及尾下覆羽为灰白色,或有黄色混杂,和近背部一样,具有褐色羽干纹。翼下覆羽和腋羽淡黄。两翅飞羽包括尾羽,大多为黑色,羽毛边缘或基部多为黄色或黄绿色。尾浅叉形。
秋羽
黄雀雄鸟秋羽体羽的黄、绿和黑等色泽不如春羽鲜明,呈现灰黄色,黑色更显模糊,但背部及肋部的羽干纹明显且多。
雌鸟
黄雀雌鸟整体颜色较雄鸟暗淡,头部无黑色,概暗绿色,下体黄色不明显,为淡黄绿或黄白色,具有褐色羽干纹。喉无黑色,灰色沾黄,眼暗褐。
腰部黄绿,额及头顶、头侧、后颈、肩背呈现褐色沾有黄绿色,其上均具有黑褐色羽干纹。余部同雄鸟。
幼鸟
黄雀幼鸟与雌鸟相似,但褐色较重而少黄色。腰、眉纹、颊侧为淡皮黄色,下体多为白色,纵纹较成鸟更多,具有黑色斑点。眼后、颈侧、喉、胸及翼部具有黄色斑纹,腰部、后颈还具有赤褐色横斑。爪黑褐色。下喙较淡。巩膜近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黄雀广泛分布于欧亚北部、中亚、东亚、南欧等地。
黄雀夏季作为夏候鸟,分布在中国、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库页岛、日本北海道。冬季作为冬候鸟,南迁至中原地区长江流域以南、东南亚各国。
中国分布
中国除西藏自治区、内蒙外,其余各省均有分布。
黄雀夏季分布在中国东北部,作为繁殖鸟。冬季南迁至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湖南省、福建、广东省、台湾等地。有少数迁至中国江苏、河北。
迁徙途中,黄雀途经东北地区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河南省山东省等地,但不作为迁徙停歇地。
栖息环境
黄雀多结群栖息。且黄雀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北方和温带,山区丘陵多在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中,平原多在近水杂木林或灌木林,除此外,还分布在河漫滩的丛林、城市公园、田圃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黄雀喜欢于灌木丛、田边、林缘觅食,采食时不将整个种子吞入,而是咬开坚硬的种子外壳取仁。食物会随着季节和地区不同有所变化。春季多吃植物种子、嫩芽、鞘翅目昆虫。秋季食浆果、谷物、草子等,存在地域差异,在河北、河南省等地会采食大量植物种子,在河南还会兼食少量蚜虫。
黄雀夏季主要多用以蚜虫为主的昆虫,饲喂早成雏,冬季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天气条件会影响黄雀摄食。比如潮湿的天气里,针叶树锥形鳞片关闭,针叶树的种子会更难接近,从而影响黄雀摄食。
节律行为
黄雀属于迁徙性的候鸟,也存在部分留鸟。在迁徙时,通常十几只结群,一鸟先飞,群体跟着前进。其迁徙行为以年为单位,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包括黄雀在内的小型鸣禽,其迁徙高度不超过300米。迁徙速度是60-100千米每小时,受风、温度、季节影响,在顺风,气温高,春季的时候速度快,为直线飞行。
在春秋季的迁徙期到来时,鸟类会在夜间表现迁徙兴奋,即使是笼养的黄雀也会在夜间,朝迁徙方向跳动振翅。黄雀等鸟类的迁徙受神经内分泌的影响。随着季节变迁,日照时间改变,松果腺产生作用,刺激黄雀的脑下垂体,分泌皮质酮和催乳素,两种激素综合作用,使黄雀完成生殖腺的发育,产生迁徙兴奋,促使黄雀在腹部、皮下储存脂肪,以确保迁徙路程中的能量消耗。同时雄性黄雀体内的雄性激素如睾丸素等会升高,也可以使其到达时间提前。
交流行为
鸣叫
黄雀属于开放型鸣唱鸟类。鸣叫呈现性双态性,雄鸟具有丰富的鸣唱行为,雌鸟一般不鸣唱,但可以识别雄鸟的鸣唱。雄鸟可以终生学习新的鸣叫方式。这就使得黄雀的鸣叫能力,远远在一些成年后,就不学再习新鸣叫方式的鸟类之上。黄雀的鸣叫缀以喘证音调,以金属声、颤音相混杂。雄鸟的鸣叫在繁殖期时会更为频繁,且具有众多含义,如同性间的攻击性交流、捍卫领地、吸引雌性,一般鸣唱能力更高的雄性,配偶资源更好。
黄雀的发声控制系统由神经通路组成,一条主要支配鸣肌的发声运动,另一条是发声学习通路。有学者研究认为,在鸟类的端脑发声和听觉核团中,存在一种抑制乙酰胆碱释放的脑啡肽。黄雀脑内脑啡肽含量较多,是导致其鸣叫行为丰富复杂的原因。受性固醇类激素的影响,黄雀等鸣禽的发声,存在季节变化。
听觉
鸟类依靠听觉进行识别、求偶、觅食、警告、回声定位等活动。性固醇类激素,如睾酮、雌二醇等会对黄雀的听觉产生影响。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从2月下旬或3月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具体时间取决于其食物。平均寿命是4.1年。饲养得当可延长到8至10年。
发情期
在1月到2月间,雄鸟的攻击性增强,开始进入发情期。为了求偶,雄鸟会展现丰富的鸣唱行为。在初进入繁殖区时,雄鸟也会歌唱,树间飞舞,展开尾羽,扇动两翼并追逐雌鸟。除此之外,雄鸟还会张开翅膀,露出其上黄色的斑点,竖起羽毛等。
产卵期
筑巢
一般在5月上旬,6月下旬开始营巢。巢很小,通常位于树枝末端。多在松树侧枝,林下小树上筑巢,使用青苔地衣、嫩草茎、草根须、蛛网、野蚕茧、细根和纤维缠绕成深杯状的开口巢,内垫以兽毛、花絮、细纤维、马鬃及残羽。雄鸟也可参与筑巢,但筑巢多以雌鸟为主。
产卵
雌鸟在鸟巢筑好数天后开始产卵,一般于5月末或6月产出。每窝产4~6枚卵圆形的卵。卵的大小范围在(11~13.3)×(14.3~18.2)毫米。呈现鲜蓝至蓝白色,具有表层为土褐色、栗色的淡紫色斑。
孵化
孵化期为11~14天,由雌鸟孵卵。此期间雄鸟经常进出巢穴,但对于入侵者,却并没有预防措施。
育雏期
育鸟以雌鸟为主,雄鸟也可参与,但雄鸟多以觅食为主。黄雀属于晚成的留巢鸟,即出生时,全身无羽毛,不能行走,必须由雌鸟哺喂,在育雏期,雌鸟雄鸟在田野或森林里收集草、树的种子、昆虫等,混合水,以及一些石头颗粒,倒进早成雏的嘴里。留巢的时间长于或等于孵化时间。
约在15天时,雏鸟的羽毛长到一半或三分之二,此时雏鸟已经可以离巢,通常在30天左右,雏鸟的羽毛完全长出。
物种保护
黄雀的种群规模正在下降,但下降速度较温和。其总体基数大,全球约有4500万到8000万只成熟个体。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无危物种(LC)。
2000年8月该物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修订)》的保护。
自2017年1月1日起,在中国,如果想要人工繁育,应依法经省级林草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人工繁育许可证书。如果猎捕黄雀,应当依法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主管部门核发的狩猎证,按照特许猎捕证、狩猎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工具、方法和期限进行猎捕。违反者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或者有关保护区域管理机构按照职责分工没收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吊销狩猎证,并处猎获物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猎获物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售卖黄雀,应当提供狩猎、进出口等合法来源证明,违反者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主管部门或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没收野生动物,并处野生动物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观赏价值
黄雀色彩艳丽,是有名的笼鸟、观赏鸟。常被饲养用作斗鸟。
捕捉刚离开巢穴不久,还没来得及学会老鸟鸣叫的幼鸟,能学会“三大口”的技艺。即模仿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油葫芦(Cryllus testaceus wallker)的叫声。同时黄雀可经过训练,进行杂技表演,包括叼旗、戴面具、提灯笼、接物、开机关、撞钟等多种技艺。
文化故事
在中国,黄雀具有丰富的典故:
诗经》中,黄雀多为正面形象出现。如“睍睆黄鸟,载好其音。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黑枕黄鹂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其中的黄鸟就是黄雀。黄雀作为候鸟,在古代农耕社会,起到了提示百姓耕作的作用,因此《诗经》赋予其优良的品行。
庄子》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著名典故,更是被写进了教科书中,用以比喻目光短浅的人。
《战国策·楚策4·庄辛谓楚襄王》中有黄雀哀的典故,讲的是庄幸,以蜻蜓和黄雀贪图享乐,不知大祸将至为例子,向楚王进谏。后人常将“黄雀哀”的典故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同使用,告诫人们不能安逸享乐,不顾身后隐患。
文化家苏童曾写过一本名为《黄雀记》的小说,以黄雀,螳螂的故事,在阐明三个主人公的关系的同时,以“在后的黄雀”隐喻未知的恐惧,折射时代生活的惶恐,体现普通人生存之艰难。
建安的不少诗人,也会使用黄雀作为诗歌意象,此处黄雀作为负面形象出现。如刘桢的《赠从弟》其三,用黄雀和凤凰对比,黄雀比喻俗士,凤凰比喻超凡脱俗,体现出作者对高洁品行的追求。
曹植的《野田黄雀行》一文,黄雀意象贯穿全诗,以黄雀象征人。
参考资料
黄雀.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Spinus spinus.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黄雀.《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2023-03-12
Carduelis spinus.自然标本馆.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养殖三有野生动物需要办理什么证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CARDUELIS SPINUS.terra.2023-03-12
Lúgano Carduelis spinus.pajaricos.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雄鸟
春羽
秋羽
雌鸟
幼鸟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节律行为
交流行为
鸣叫
听觉
生长繁殖
发情期
产卵期
筑巢
产卵
孵化
育雏期
物种保护
观赏价值
文化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