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是
美国1935年12月25日上映的一部黑白
剧情,该片改编自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同名小说。由
杰克·康威(Jack Conway)和
罗伯特·伦纳德(Robert Z. Leonard)联合执导,
罗纳德·考尔曼 (Ronald Colman) 和伊丽莎白·埃兰 (Elizabeth Allan)主演。
影片讲述的是
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伦敦的年轻律师席尼·卡顿爱上了
巴黎女子露丝·马奈特,但露丝却仅仅只是把他当作普通朋友,而是嫁给了法国贵族查尔斯·达雷。法国大革命爆发,查尔斯·达雷被投入监狱,席尼·卡顿为了成全所爱之人的幸福,竟然以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方式来挽救情敌的故事。
影片荣获1937年第九届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电影剪辑两项提名。
剧情简介
1757年12月的一个夜晚,年轻医生马奈特(演员
亨利·沃斯奥饰演)在巴黎街头散步时,偶遇突发事件被胁迫出诊,他拒绝收受重金贿赂为荒淫的
侯爵兄弟隐瞒杀人罪行,并写信控告,不料反被侯爵兄弟诬陷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他的妻子在寻找丈夫奔波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中离世,临终前将小露西委托给丈夫的朋友劳瑞照顾,小露西被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斯(
艾德娜·奥立佛饰演)照料下长大。
18年后,马奈特医生获释,但因身心受到了极度摧残而精神异常。这时,露西(演员伊丽莎白·埃兰饰演 )已经长大成人,专程到
法国接父亲马奈特医生去
英国居住,旅途上他们邂逅了憎恨家族罪恶、放弃了贵族身份的法国青年、
法语教师查尔斯·达雷(演员
唐纳德·伍兹饰演)。
到英国后不久,达雷无奈被一场莫须有的官司缠身,并因此与和他相貌酷似的律师助理席尼·卡顿(演员
罗纳德·考尔曼饰演)结缘。二人很快成为马奈特医生家的常客,露西的美丽、善良深深吸引了两个年轻人,但露西爱慕的只是达雷。此时,马奈特医生也因为露西的悉心照料而日渐好转,他惊奇的发现达雷竟然是仇人侯爵兄弟的侄儿。思量再三,马奈特医生决定为了女儿的幸福埋葬过去,欣然同意女儿露西和达雷的婚事。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远在伦敦的达雷接到了管家盖白勒的求助,冒险回国,却一到
巴黎就被捕入狱。消息传到伦敦,马奈特医生和女儿露西一同赶往巴黎,几经努力但依然无法挽回达雷死刑的命运。
就在此时,卡顿来到了巴黎。通过贿赂,他获准进入了监狱,并成功用自己替换出与自己容貌十分相像的达雷,因为他曾经答应过露西为了拯救她所爱的人不惜牺牲自己。最后,卡顿义无反顾地代替达雷走上了断头台。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故事背景
1935版电影《双城记》根据
查尔斯·狄更斯同名著作改编,以
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而这一时期,
英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经济萧条和寡头政治的腐败无能,三起三落的宪章运动以及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成为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
剧本创作
1935版电影《双城记》以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同名代表作为剧本来源,由
塞缪尔·贝尔曼和 W. P. 利普斯康 (W.P. Lipscomb)改编而成。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一书的序言中说,他是在和他的孩子、朋友们一起演出
柯林斯的剧本《冰海深处》时开始有这个故事的主要构想的。
主要演员
罗纳德·考尔曼(Ronald Colman)(1891-1958)生于
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在他16岁时病故,24岁时受伤退役开始演员生涯。他在电影《白衣修女The White Sister》(1923)中第一次担任男主角,精湛的演技赢得了制片人兼经纪人
塞缪尔·戈尔德温长期合同。有声电影兴起,令罗纳德·考尔曼的演艺事业跨上一个新阶段,1929年,罗纳德·考尔曼主演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名媛双胞案Bulldog Drummond》(1929)好评如潮。制片人塞缪尔·戈尔德温却认为
罗纳德·考尔曼“过度曝光”,于是开始限制他每年只能拍一部电影。后因名誉权罗纳德·考尔曼将塞缪尔·戈尔德温告上法庭,虽然后来这事不了了之,但罗纳德·考尔曼与塞缪尔·高德温的合作就此终结,从此再未签过长期合同,成为黄金时代为数不多的“自由演员”。罗纳德·考尔曼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出演了
米高梅筹拍的这部《双城记》,并展示了深厚的古典功底,成功塑造了席尼·卡顿这一角色。
幕后故事
1935版电影《双城记》改编自
查尔斯·狄更斯的同名不朽名著《双城记》,虽然受当时技术所限,但在大制作家大卫·塞茨尼克与导演杰克·康韦的倾力摄制下,这部反映
法国大革命时代悲剧的杰作,仍然是根据本书拍摄的六个电影版本中成绩最好的一部。
这部黑白影片完美地呈现了小说利用各种元素营造动人故事的特征,虽然没有完全包括小说展现出来的所有元素,但却也没有遗漏任何最为重要的情节。男主角的扮演者
罗纳德·考尔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
英国演员,他的性格和形象与电影的主角极为切合,不失为本片一大特色。
影片特色
主题
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
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和下层群众贫苦的尖锐
茅盾逐渐突出,英国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这与18世纪末
法国的社会现状极为相似。1935版电影《双城记》较为完整的呈现了狄更斯的这一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同时代当权者和公众的呼吁:暴政会引起暴力,危机近在旦夕,只有仁爱之心才能挽救浩劫。
拍摄
1935年美国版电影《双城记》。既踏实于原著的情节和人物特征,又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加工,将矛盾的场景成功地事例在一起,影片中光、影、音乐、节奏步步紧跟,既展现了
法国大革命血雨腥风的场面,又流动着和风细雨之音。因为较高的艺术成就,1935年版电影《双城记》成为六个电影版本中成绩最好的一部,也是众多版本中最震撼人心、影响力最深的一部。
音乐
影片在开场白和许多场景中都采用了《
马赛曲》作为配乐,这首法国国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流行最广的马赛曲与影片背景相得益彰,有效地烘托了剧情氛围。
发行和票房
《双城记》1935年12月25日是
美国上映,随后又陆续在
芬兰、
丹麦等国家上映。
获奖情况
作品评价
《电影狂潮》评论家马特·布鲁森(Matt Brunson)评价该片:正是丰富的剧本和一流的表演推动了这部电影的发展。
《Goatdog's Movies》评论家小迈克尔·W·菲利普斯认为影片《双城记》有宏大、包罗万象的故事情节,有无可挑剔的古装和布景,还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美国《
时尚先生》杂志评论家梅耶尔·莱文(Meyer Levin)评价该片:伊莎贝尔(Isabel Jewell)饰演的女裁令人难忘地出现在一个最难克制的情感场景中。
罗纳德·考尔曼(Ronald Colman)已经成熟了,给席尼·卡顿(Sydney Carton)带来了真正的深度。
《The Front Row》的马提·卢卡斯(Mattie Lucas)评价该片:这是一部宏大的情节剧,充满了巨大的情感和激动人心的场景,但它也令人难以置信的枯燥,这使它无法与当今许多其他经典的好莱坞大片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