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仓鼠
啮齿目仓鼠科动物
地鼠(拉丁学名:Cricetulus migratorius),又名仓鼠、搬仓,英文名Grey Dawarf 仓鼠等。灰仓鼠头体长85~120毫米,体重31~58克。颅骨小,鼻子又长又窄。耳圆形,吻钝,有颊囊。背毛毛基为黑灰色,毛尖为浅灰色,其间杂以少量的黑色长毛。吻周、下颏、前肢、后肢内侧、鼠蹊部及整个腹面是纯白色,后足掌裸露,尾巴短而白。
灰仓鼠广泛分布于部分欧洲和亚洲地区,其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乌克兰、中国等。灰仓鼠栖息干草原、半荒漠绿洲、人类居所及耕地附近。其喜居于河谷、山坡砾面堆和灌丛下。
灰仓鼠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物种(LC)。其具有耐性强、可冬眠等特性,是一种特点鲜明、应用前景良好,但尚未开发的新型实验动物。但其在农业地区,则为农业害兽之一,其常偷食谷物,并危害住房与仓库的贮藏。此外,灰仓鼠易感染并向人类传播多种疾病。因此人类常会采取各种措施灭鼠以保证粮食健康安全。
形态特征
形态
灰仓鼠体型小巧,其头体长85~120毫米,体重为31~58克。胡须最长可达35毫米,尾长23~39毫米。来自山区的灰仓鼠比来自低地的个体更大、更黑。灰仓鼠颅骨小,鼻子又长又窄。没有眶上嵴。切口孔较短。耳15~21毫米,圆形,听泡小且扁平。吻钝,有颊囊,其脸颊袋延伸至肩部。颅骨背部低且平坦。前脚有五个掌结节,后脚有六个足底结节,后脚14~18毫米。其独特之处在于,牙齿由平行列的牙尖组成。
毛色
夏毛,背部从吻部到尾基,一般均为不同程度的银灰色,毛基为黑灰色,毛尖为浅灰色,其间杂以少量的黑色长毛。其背侧中上层为深灰棕色至沙褐灰色,从白色或灰白色腹侧皮沿着两侧明显分开。耳浅灰色,无白色边缘。吻周、下颏、前肢、后肢内侧、鼠蹊部及整个腹面是纯白色,其他部分有灰色毛基,为污白色。后足掌裸露,背面被以白色短毛。尾巴短而白,上面还夹杂着一些黑色的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灰仓鼠广泛分布于部分欧洲(如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希腊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和亚洲(如中国、蒙古、印度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等)地区。
中国分布
在中国,灰仓鼠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即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南省
栖息环境
灰仓鼠栖息干草原、半荒漠绿洲、人类居所及耕地附近。从低海拔(0米)直至海拔4300米的高山草甸都有其分布。且喜居于河谷、山坡砾面堆和灌丛下以及常年干燥的旱生作物地、荒地、山麓和山区。
此外,灰仓鼠对低温、干旱、以及饥饿等环境变化具有很强的应对能力,对高盐环境依赖性强,对高温的适应性弱,其存活的上临界高温为37.5摄氏度,一般是通过行为活动回避高温,能量代谢的最适温度区在27~30摄氏度。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灰仓鼠活动能力强,黑白天均可活动,但以夜间活动为主,特别是黄昏和黎明最为活跃。其活动范围较小,一般不超过其栖息生境。单独活动,不冬眠,冬季多在雪下活动。
冬季,在2~5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下,灰仓鼠会进入冬眠,其冬眠要求的环境温度较低,在人为干扰下,灰仓鼠能在几小时内醒眠。其冬眠时间较短;就整个冬眠期而言,灰仓鼠的节能效果并不明显。
觅食行为
食性
灰仓鼠食性复杂,一般以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植物的根、茎、叶、果皮等,以及昆虫和软体动物门(如蜗牛)。
储存
灰仓鼠会挖掘出巢穴、食物储藏室和2~5个入口的洞穴系统。其洞穴可深1~5米,长2米。并且灰仓鼠还会利用土壤中的天然孔洞和裂缝。除此之外,灰仓鼠还喜欢储粮,其夹囊一次就可搬运种籽,如向日葵籽40多粒。其还会在窝内储存多达400~500克的食物,并将植物收集在“干草堆”中以备冬季使用。
生长繁殖
野生
一只雌性灰仓鼠一年最多产3窝(即每年繁殖三次)。其繁殖活动常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初春启动繁殖,秋末繁殖终止。繁殖期3~9月,繁殖高峰为6~7月。越冬的野外个体不繁殖,室内饲养的野生个体只有极少数在冬季参与繁殖活动。灰仓鼠可产1~13只幼崽(通常为5~8只)。妊娠期为16~21天;幼崽出生体重为17~21克。幼仔3周左右离洞开始单独活动,4~5个月大时,达到性成熟,并于当年秋天即可加入繁殖种群。野生灰仓鼠的寿命长达两年。
人工饲养
通过人工控制室内光照和温度,灰仓鼠一年4季都可繁殖。雌体繁殖高峰为3~12月龄,雌、雄体最长繁殖年限分别为1.5和2年。灰仓鼠性成熟50天,动情周期4~4.5天,妊娠期19.3天,平均产仔间隔39天,窝仔鼠4.6只/窝。
灰仓鼠从出生至成体可划分四个发育期。初生至15天为乳鼠期,每只鼠体质量小于18.5克,8~9天已有取食行为,15天前体温调节机制尚未成熟,离乳可成活,但发育较慢;16~24天为幼鼠期,体质量18~33克,17天体温调节机制成熟;25~50天为亚成体期,体质量33~44克,性腺逐渐发育成熟;50天以上为成体期,体质量35~80克,可开始繁殖。实验室灰仓鼠的寿命均超过2.5年。
物种现状
种群现状
2016年,灰仓鼠种群随分布变化而不同。其在高加索等中亚地区常见,数量丰富,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欧洲地区数量稀少。
中国的灰仓鼠种群基数比较稳定。年际、月份之间没有明显的较大变化。1975年据青海省高原生物研究所报道,北疆地区1969~1972年间,各月捕获率一般不超过3%。1987年马勇等报道,北疆农区灰仓鼠的捕获数占总捕获数的16.1%。1981年据内蒙古自治区赵肯堂的资料,河谷岸边灰仓鼠的捕获率为2.5%。野外种群数量变化不大,种群基数亦属中等。但在城市居民点等地区,灰仓鼠数量上占有优势,鼠夹日捕获率平均可达4.5%,收集鼠尸,约2/3为灰仓鼠,其余为小家鼠
保护级别
灰仓鼠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物种(LC)。
物种危害
主要危害
灰仓鼠身上携带有大量各种蚤类,而蚤类作为传病媒介对人的危害较为严重,仅鼠疫的流行就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其身上的蚤类有:双蚤属(Am-phipsylla)、细蚤属(Leptopsylla)、新蚤属(Neopsylla)、客蚤属(Xenopsylla)等属的各种蚤类。又因灰仓鼠与其它小型啮齿动物有接触,其体外还常见有其它鼠类的寄生蚤,如方形黄鼠蚤(Citellophils tesquoum)、尖头沙鼠蚤(Gerbillophilus laeviceps)等。除蚤类外,其体外还可发现一些蜱螨类,其亦传播多种疾病。亦还是森林脑炎、土拉伦菌病的传播者和带菌者。灰仓鼠在农区会盗食种子、啃食幼苗、危害瓜果,是农区的一大害鼠。其在居民区会破坏墙基、啃咬衣物书籍、盗食粮食,是中原地区干旱地区的重要害鼠之一,同时也是爱国卫生运动灭鼠捕鼠的主要对象。
防治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危害,人类常会采取各种措施灭鼠以保证粮食健康安全,如常用各种鼠药和鼠夹进行消灭,具体如下:
化学防治:主要有抗凝血性和急性杀鼠剂两类。第一代抗凝血药杀鼠剂主要有敌鼠钠盐杀鼠灵、杀鼠迷、氯敌鼠等。第二代有溴敌隆大隆、杀它仗等。急性杀鼠剂常用磷化锌
物理防治:常用捕鼠夹、粘鼠板、毒饵站等防治。
生物防治:还可以用灰仓鼠的天敌(如猫头鹰狐属、豺狼、类和蛇类等)进行生物防治。
科研价值
自1994年成功驯养灰仓鼠后,其已成功地用于棘球蚴病感染研究,被认为是感染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最理想的模型动物之一,又因其具有耐性强、可冬眠等现有实验动物不具备的特性,是一种特点鲜明、应用前景良好,但尚未开发的新型实验动物。
亚种分类
灰仓鼠是古北界内陆干旱区的常见种之一,分布广泛。在各国先后报道的灰仓鼠亚种就有15个之多。其亚种分类主要依据背腹面的毛色特征。但因该种栖息环境多样,毛色的个体变异很大,从而造成很多亚种描述上的混淆,使该种分类问题一直比较混乱。而中原地区境内的灰仓鼠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西北
1965年中国学者钱燕文等人认为新疆南部地区的灰仓鼠可以分为两个亚种:1.南疆亚种(C. m. fulvus):分布在南疆西部的喀什、麦盖提县疏勒国叶城县和田县等地。2.北疆亚种(C. m. caesius):分布在南疆的天山南麓各地。
1983年王思博等人在讨论新疆啮齿动物分布和分类时都认为新疆西南部帕米尔山地的灰仓鼠应为另一亚种:3.帕米尔亚种(C. m. coerulescens):分布在帕米尔高原喀拉湖,其位于塔吉克斯坦靠近中国边境处。因此,中国国内共有灰仓鼠3个亚种,即南疆亚种(C. m. fulvus)、北疆亚种(C. m. cae-sius)和帕米尔亚种(C. m. coerulescens)。
参考资料
灰仓鼠物种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12
..2023-03-12
灰仓鼠 Cricetulus migratorius.灰仓鼠 Cricetulus migratorius.2024-08-20
灰仓鼠 Cricetulus migratorius Palla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12
灰仓鼠 Cricetulus migratorius Palla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形态
毛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食性
储存
生长繁殖
野生
人工饲养
物种现状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物种危害
主要危害
防治措施
科研价值
亚种分类
参考资料